第一百三十二章 天下亂象(四)

中平五年冬,在下軍校尉鮑鴻和徐州刺史陶謙都取得了對黃巾軍餘孽壓倒性的勝利的時候,公孫瓚這北方初升的將星卻差點隕落在管子城。*

年初,公孫瓚就率軍銜尾追擊張純與丘力居等叛賊,一路自河東追擊至遼地。連戰連捷,俘獲人口牲畜輜重無數。公孫瓚被一連串的勝利衝昏了頭腦,竟不顧軍中佐史的進勸,執意在己方補給缺失,而運糧官遠隔千里的情況下,率部繼續進擊,轉戰茫茫塞外。

以公孫瓚的說法就是:“我軍無糧,賊亦無。且賊連敗,棄妻子輜重逾塞而走,軍喪其氣,何懼之有?人馬所缺糧秣,於塞上抄掠便可。”

自古兵匪不分家,公孫瓚的部隊裡,胡漢混雜,一聽說到了塞上隨便開搶,頓時便把心頭那點僅有的擔憂全拋諸腦後。至於生死存亡,當兵的打生打死,這幾年來哪天不是過着刀頭舐血的日子,怕死就不會來當兵了。

軍中的佐史文書沒法,主帥心意已決,他等便只好按照主帥的意願,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完美一些了。

開始一切都如公孫瓚所料,丘力居所率殘部確實是被公孫瓚打怕了。胡人是很珍惜人口的,本來在險惡的環境下生存就不容易了,一個成年的戰士死一個便少一個。不比漢人龐大的人口基數,沒了隨便一徵募,又有大羣人馬。且冷兵器時代的部隊,野戰時傷亡十之二三,大多數就會徹底崩潰,就算是胡人,也不在例外。

於是丘力居所部,越打人越少,都逃走了,反正天蒼蒼,野茫茫,誰馬快誰機靈,誰就能活命。

公孫瓚一路追殺,越走越遠。在追到遼西的時候,終於,他也失算了。因爲他不知道,兔子急了,也是會咬人的。更何況是天性兇殘的胡人。窮寇莫追的道理,誰都懂,但真正能夠捨得放棄唾手可得的功勞的,又有幾人?

丘力居眼見公孫瓚死追不捨,便一咬牙,率了親帳於管子城設伏,丘力居對左右道:“是死是活,便看這一遭了,若能圍漢兵,斷其糧道,我等可活。若天欲亡我,雖死無憾!”

左右見部落大人如此決絕,無不奮然,爭先效死。丘力居見軍心可用,又遣數騎分散草原,聯絡散失的餘部及諸帳,共圍管子城。

公孫瓚死追至管子城,人困馬乏,便下令在城中歇息,卻不疑有他。在他想來,叛賊屢屢望風而逃,又豈敢在他跟前造次?

結果公孫瓚第二日醒來,看着城外密密麻麻的胡騎時,頓時心中又羞又惱,雙眼血紅,把一口銀牙咬得吱吱作響,公孫瓚把手掌在城垣上重重一拍,怒道:“取我槍來,開城出戰!”

左右忙一把抱住,苦勸道:“將軍息怒,賊子有備而來,我軍若出城,必稱其意。不如堅守待援……”

公孫瓚胸膛劇烈起伏几下,忽而又哈哈大笑起來,指着城外胡騎問左右道:“爾等且觀賊人兵力幾何?”

左右回道:“若莫數萬。”

公孫瓚面露喜色,笑道:“賊亦無糧,人數越多,越易飢困,若無意外,數日之後,其軍自散。到時且看我率兒郎如何破敵!”

左右與軍卒皆爲之歡呼。聲動雲天。

公孫瓚獨自回到帳中,卻是獨坐發愁。賊人糧少,還可以去城外蒐集,還有那麼多頭牲口。他自己軍中糧更少,卻無法出城,糧道已斷,只能坐吃山空,然後固守待援了。至於出城搦戰,公孫瓚決定還是穩妥點好。他不能輸了,哪怕是小輸一場,也有可能導致部隊的崩潰。還是守城吧。

敵我雙方誰也不知道,在這小小的管子城,一耗便是百多日。丘力居不敢攻,漢軍的戰鬥力,他已經見識過,再也不想再嘗試了。而公孫瓚又不敢突圍,又期待漢軍的援兵能找到自己。於是雙方都投鼠忌器,就這麼相恃着。

公孫瓚在大罵自己的主將中郎將孟益的時候,孟益在塞外也在破口大罵:“公孫伯珪一介狂徒爾!率部追擊竟不知會主將,走失得杳無音信,若其軍有失,看某家不上本奏他個目無上司之罪!”

他在後方運轉糧草,率了一票民伕,在塞外轉了好多天了,卻一直沒有公孫瓚的音信。叫他如何不怒?他對戰事不精通,所以軍中之事悉數委託給公孫瓚,而自己只負責後勤。公孫瓚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無數的首級和俘虜就是最好的證明。可是現在這傢伙居然玩脫了線,找不到人了。這如何是好?主帥盡失其軍,哪怕是他有中常侍爲倚靠,搞不好也要掉腦袋。就算能保住小命,按他知道的中常侍那貪財的尿性,最差也是要折騰得自己破產……

就在中平五年快結束的時候,公孫瓚受不住了,城外的賊人也受不住了。糧盡食馬,馬盡食弓楯,連草根都挖出來吃了,再不做決定,就要吃人了。

於是雙方很有默契的各自逃散,公孫瓚率部返回,而叛賊引軍遠走柳城,各自尋找地方就食,舔舐傷口去了。

北風呼嘯,雨雪霏霏,就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公孫瓚率着殘部回了幽州。孟益得到公孫瓚回來的消息,一時忍不住,眼淚都出來了。雖然一路上餓死、摔死不少人。但這種非戰鬥減員在孟益的筆下,便又成了他所帶領部隊的功績,一枝生花妙筆,把在惡劣氣候下仍然與賊軍殊死搏鬥,爲國效力,最終把叛賊遠逐數千裡的漢軍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十分動人。

於是奏書到了朝廷,天子下詔拜公孫瓚爲降虜校尉,封都鄉亭侯,兼領遼東屬國長史,職統戎馬,連接邊寇。孟益調回京師,另有任用。

公孫瓚生平第一次吃這樣的大虧,表面上雖然不說,但心中卻屢屢不忘。他統軍在邊地,每聞有警,輒厲色憤怒,如赴仇敵,望塵奔逐,或繼之與夜戰。打不過也打,打得過,往死裡打。反正就是與胡賊死磕上了。橫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或盜或匪的胡人,碰上這樣的人,也是沒法子了。於是識其聲,憚其勇,莫敢抗犯。

公孫瓚又選募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爲左右親軍。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自此,公孫瓚所到之處,胡人遠竄塞外,不敢來犯。而公孫瓚對烏桓等胡人的態度,便在此時埋下了他和幽州牧劉虞分裂的種子。

也就是這一年,一名學藝有成的少年,回到家鄉中山國,看見家鄉一片殘破,聞是烏桓鮮卑所爲,怒髮衝冠,於是不管兄嫂父老的勸阻,背了一杆長槍,毅然奔赴北地幽州投軍。

皇帝病得越來越重了。

最初皇帝大病一場,後來在太醫的精心診治下,略有好轉。可惜皇帝自以爲龍體無恙,又忍受不住後、宮鶯鶯燕燕的挑逗,按捺不住,繼續荒淫度日。

這樣放縱,大羅金仙來了也是無法。在一次游龍戲鳳的遊戲時,皇帝突然昏厥後,便開始臥牀不起了。

這一次,任太醫們施盡了手段,用盡了名貴藥材,奈何天子元氣大喪,損了根本,幾近油盡燈枯了。所以,他們也只能費盡心思,來延長天子的壽命了。

好在天子雖然放蕩無道,但本質上還是一個心地偏軟的皇帝,在正常的時候,他還是很講道理的。他對自己的事情,心知肚明,並沒有過多的苛責太醫署令。只是在一次與太醫署令密談過後,很多事情便開始悄無聲息的進行起來。

比如埋頭在洞庭湖邊種田練兵的劉備,就接到了一封天子的密旨,送密旨來的,竟然不是閹人,而是一個看上去普普通通的農伕。劉備半信半疑,待看完詔書,心中疑惑便已全部消除。

原來詔書上不僅蓋了天子之璽這天子隨身攜帶的印信,還竟然加蓋了傳國玉璽的大印。往日詔書,基本上都是尚書檯經手,用的是天子其他的符印。而傳國玉璽作爲皇權的象徵,往日幾乎不會出現在詔書之上。

而這一點,只要是個官員,便人盡皆知。所以再蠢的人想造假,也不會無視如此明顯的漏洞。是以,只有一個說明,這詔書就是天子親發,而爲了取信於劉備,還把傳國玉璽這等符寶也拿出來了。

“朕以沖齡纘承大統,君臨天下二十有餘年……”詔書很簡單,不過劉備怎麼看怎麼一股遺詔的味道。

詔書內容也很簡單,皇帝讓劉備看在大漢宗室的份上,對未來時局多做有意義的正能量方面的貢獻。萬一他有什麼事,讓劉備多多幫扶新帝。這都是套話,劉備估計宗室元老重臣,都收到了類似他這樣的詔書。說不定寫得還殷切些。

而詔書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劉備時刻準備好,把目光放在董卓這個白眼狼身上……

劉備不禁對皇帝的高瞻遠矚大爲欽佩,也不知道是人之將死,開了宿慧,還是大漢歷代先帝有靈?

其實劉備想多了。這一切,只不過是皇帝對於董卓抗旨不遵感到憤怒的一種反制手段而已。劉備並不知道,有人向皇帝打小報告,說董卓其人狡詐兇殘,素有反志。而此時董卓與皇甫嵩合兵一處在涼州,皇帝不忍無憑無據便徵誅良將,於是下詔徵董卓爲少府,結果董卓二話沒說,便給拒絕了。

皇帝因此而疑慮,涼州邊兵有多兇悍,他是知道的。只看涼州亂了幾十年,便清楚了。若是董卓真反了,怎麼辦?皇甫嵩爲國之名將,歷年征伐,無有不勝,但他年紀大了,又有點迂……思來想去,皇帝心中不知怎的就突然冒出了劉備這個名字,與之相隨的,是劉備第一次上朝拜見他時的音容。

皇帝到此時,還清晰的記得劉備鏗然有力的聲音,明亮清澈的眼神。再想想劉備出仕以來的種種行爲,便縱然是天子,也忍不住輕嘆一聲國士無雙。

於是,這纔有這封詔書的出現。

第八百零三章 戰爭爆發(四)第二百一十八章 涼州風雲(八)第二百五十三章 和解關東(二)第二百五十章 劉協心事第六百零七章 益州風雲(二)第五百六十八章 關中攻略(十八)第七百十八章第三百六十四章 朝覲天子第二百九十九章 監造水排第十一章 爲民除害(一)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桓校尉第五百六十九章 關中攻略(十九)第八百十四章第五百八十一章 交州之戰第一百三十七章 洛陽風雲(二)第三百五十三章 荊州之戰第六百四十九章 曹仁兵至第一百三十二章 天下亂象(四)第五百九十六章 火燒高柳(二)第三百三十六章 委託終身第六百五十一章 決定退兵第七百三十一章第五百一十七章 安陸失守第三百六十六章 揚州罷兵第三百一十二章 陳到來投第五百三十七章 袁紹稱帝第五百二十二章 政策調整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亂象(二)第二百八十五章 興平二年第九十九章 荀彧北上(24日第二更)第七百六十七章第五百二十三章 襄陽士族第四百四十章 兵屯界橋(三)第一百七十八章 龍亢之變第六百三十九章 西域見聞(三)第二百五十六章 徐州之亂(二)第六百八十二章第七十九章 水晶制鏡第七百十四章 章山水戰(二)第五百九十三章 大戰開始(二)第五百九十七章 火燒高柳(完)第六百五十四章 兗州決戰(三)第二百八十八章 遊說郭嘉第二百六十五章 涼州事變第八百零七章 戰爭爆發(八)第四百九十章 冀州攻略(三十二)第六百八十章第九十九章 荀彧北上(24日第二更)第十六章 平定廬江(完)第三百七十三章 袁劉大戰(三)第一百七十五章 諸侯入洛第一百五十八章 天下反應第一百零八章 涼州大亂第四百七十六章 冀州攻略(十八)第七百九十章 進逼襄陽第四百七十七章 冀州攻略(十九)第四百七十七章 冀州攻略(十九)第四百零一章 白登之戰(二)第六百零二章 草原大戰(二)第三百四十五章 書院見聞第六百四十八章 陳留出降第七百五十八章第五百六十一章 關中攻略(十三)第七百六十四章 南北戰爭第六百三十三章 兗州攻防(二)第四百五十章 風雨幷州(六)第五百七十九章 漢中之戰第二百三十六章 高句麗人第五百二十一章 青州應對第三百六十三章 郭汜敗亡第七百十六章第二百三十章 跨海東征(二)第八十九章 黃巾亂起(三)第七百二十一章第六十章 鮮卑之事第二百一十九章涼州風雲(九)第四百一十六章 朝廷反應第四十一章 詣闕上書第六百四十一章 諸國來獻第六百九十二章第六百七十八章第六百零八章 曹洪雪夜下葭萌第五百四十四章 郭圖之謀(二)第五百七十八章 討伐宋建第六十八章 出手相救第四百八十一章 冀州攻略(二十三章)第三百一十九章 吳郡陸氏第一百六十章 張飛襲關第四百二十二章 兵屯界橋(四)第七百九十五章 博望之戰(二)第六百七十九章第四百三十六章 兵圍馬邑第三百七十章 曹操退兵第四百五十四章 風雨幷州(十)第五百七十八章 討伐宋建第四百八十九章 冀州攻略(三十一)第四百六十九章 冀州攻略(十一)第五百一十二章 形勢危急第一百六十二章 滎陽之戰(二)第五百九十一章 戰爭序幕(二)
第八百零三章 戰爭爆發(四)第二百一十八章 涼州風雲(八)第二百五十三章 和解關東(二)第二百五十章 劉協心事第六百零七章 益州風雲(二)第五百六十八章 關中攻略(十八)第七百十八章第三百六十四章 朝覲天子第二百九十九章 監造水排第十一章 爲民除害(一)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桓校尉第五百六十九章 關中攻略(十九)第八百十四章第五百八十一章 交州之戰第一百三十七章 洛陽風雲(二)第三百五十三章 荊州之戰第六百四十九章 曹仁兵至第一百三十二章 天下亂象(四)第五百九十六章 火燒高柳(二)第三百三十六章 委託終身第六百五十一章 決定退兵第七百三十一章第五百一十七章 安陸失守第三百六十六章 揚州罷兵第三百一十二章 陳到來投第五百三十七章 袁紹稱帝第五百二十二章 政策調整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亂象(二)第二百八十五章 興平二年第九十九章 荀彧北上(24日第二更)第七百六十七章第五百二十三章 襄陽士族第四百四十章 兵屯界橋(三)第一百七十八章 龍亢之變第六百三十九章 西域見聞(三)第二百五十六章 徐州之亂(二)第六百八十二章第七十九章 水晶制鏡第七百十四章 章山水戰(二)第五百九十三章 大戰開始(二)第五百九十七章 火燒高柳(完)第六百五十四章 兗州決戰(三)第二百八十八章 遊說郭嘉第二百六十五章 涼州事變第八百零七章 戰爭爆發(八)第四百九十章 冀州攻略(三十二)第六百八十章第九十九章 荀彧北上(24日第二更)第十六章 平定廬江(完)第三百七十三章 袁劉大戰(三)第一百七十五章 諸侯入洛第一百五十八章 天下反應第一百零八章 涼州大亂第四百七十六章 冀州攻略(十八)第七百九十章 進逼襄陽第四百七十七章 冀州攻略(十九)第四百七十七章 冀州攻略(十九)第四百零一章 白登之戰(二)第六百零二章 草原大戰(二)第三百四十五章 書院見聞第六百四十八章 陳留出降第七百五十八章第五百六十一章 關中攻略(十三)第七百六十四章 南北戰爭第六百三十三章 兗州攻防(二)第四百五十章 風雨幷州(六)第五百七十九章 漢中之戰第二百三十六章 高句麗人第五百二十一章 青州應對第三百六十三章 郭汜敗亡第七百十六章第二百三十章 跨海東征(二)第八十九章 黃巾亂起(三)第七百二十一章第六十章 鮮卑之事第二百一十九章涼州風雲(九)第四百一十六章 朝廷反應第四十一章 詣闕上書第六百四十一章 諸國來獻第六百九十二章第六百七十八章第六百零八章 曹洪雪夜下葭萌第五百四十四章 郭圖之謀(二)第五百七十八章 討伐宋建第六十八章 出手相救第四百八十一章 冀州攻略(二十三章)第三百一十九章 吳郡陸氏第一百六十章 張飛襲關第四百二十二章 兵屯界橋(四)第七百九十五章 博望之戰(二)第六百七十九章第四百三十六章 兵圍馬邑第三百七十章 曹操退兵第四百五十四章 風雨幷州(十)第五百七十八章 討伐宋建第四百八十九章 冀州攻略(三十一)第四百六十九章 冀州攻略(十一)第五百一十二章 形勢危急第一百六十二章 滎陽之戰(二)第五百九十一章 戰爭序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