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言太平

卞薇所在的院子極靜,少有人走動,蓋因胎教要求如此。這自不是蓋俊的主意,事實上中國古代胎教習俗源遠流長,相傳始於西周,漢代逐漸繁盛,如賈誼的《新書》、戴得《大戴禮記》、劉向的《列女傳》、王充的《論衡》等均涉及胎教內容。胎教首要一點就是使孕婦有一個清靜幽雅的居住環境,最好每日有人演奏舒緩的音樂,與現代方法如出一轍。當然了,古代迷信,也有一些不好的東西,如孕婦忌食兔肉,否則胎兒會長兔脣,忌食生薑,否則胎兒會多指等。

蓋俊推門而入,看到卞薇坐於榻上專心縫製小兒衣裳,他離開時卞薇體態尚還苗條,近兩月不見,她肚子明顯圓了不止一圈,寬敞的袍服也是遮攔不住,臉上漂浮着一層母性的光暈,份外迷人。

“蓋郎……你回來了!”卞薇眼尾泛着喜悅。

看着卞薇,蓋俊的心一下子安寧下來,連連行軍作戰的疲憊不翼而飛,含笑道:“在爲我兒製作衣裳?”一般初爲母親,孩兒的衣服不假人手,必是親自縫製。

“是。”

蓋俊問道:“一共做了多少件?”

卞薇答道:“十餘件,男女皆有。”

蓋俊俯下身,將耳貼在卞薇肚子上,口中道:“我乃汝父,當要記住我的聲音,知否?”

蔡琬道:“胎兒豈能聞惡聲?”

惡聲即噪音,古代胎教大忌,蓋俊不忿她把自己的聲音比作噪聲,將她拉到身邊,面上和卞薇一本正經的敘話,暗地裡深出罪惡的爪攀上她的臀峰愛撫摩擦。蔡琬被他大膽的行爲嚇着了,猛然打了一個寒戰,俏臉赤紅如血,彷彿一朵盛開的玫瑰。

蓋俊過足手癮,藉機附耳說道:“還敢調戲爲夫否?”

蔡琬拼命壓低聲音道:“你、你太放肆了……”

“不如此,夫綱何振?”

蔡琬偷偷看向卞薇,見後者投來一抹別樣的目光,立時大窘,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鮑出夫婦在舍下,蓋俊不宜久留,便和蔡琬離開。

漢代不忌女子拋頭露面,蔡琬並未回房,而是和他一道去見鮑出。如今雖然產生了《女誡》這等規範女子行爲的書籍,大家女郎也開始研讀,卻非主流思想,男女同車、男女結伴而行、男女對案而飲都被允許,甚至個別地方男女雜坐,這在程朱理學盛行的宋明清是不可想象的。

蓋俊夫婦進來時,蓋胤三兄弟正把臂聊得痛快,三人妻子則在另一邊埋首竊竊私語,偶有歡聲傳出。除六位成人外,還有兩個小童,前者是關羽之子關平,後一人自然是可愛的蓋鸞,她今年四歲,粉雕玉琢,脣若塗脂,特別是一雙大眼睛,充滿靈性,一點不似父母呆板的性格。

“蓋射虎,蓋夫人。”鮑出一見蓋俊夫婦,霍然而起,不叫他官名而仍呼“蓋射虎”,蓋俊面上大悅,笑着招呼。

一直安穩坐着的蓋鸞忽然跳起來,像歸巢的小雞一般撲到蓋俊面前,抱着他的腿撒嬌:“小族祖、小族祖……”

蓋鸞小姑娘不跟爹親,不跟媽親,獨獨跟他這個族祖親,蓋俊也是愛她甚緊,一把抱將起來,狠狠親了她粉嫩的臉蛋一口,呼她小名問道:“小鳳凰想我未?”

蓋鸞稚聲稚氣道:“想了。”

“哪裡想了?”

“這、這……還有這。”蓋鸞指着自己的左右臉蛋還有額頭、眼睛說道。

蓋俊一一親了個遍,癢得蓋鸞咯咯直笑,四肢八爪魚似的纏住他。

鮑出招手呼來妻子,對她道:“這就是你我的媒人,天下聞名的蓋射虎。”

蓋俊雖是二人媒人,卻是未見過女方,鮑出妻子年約十七八,身形勻稱,面容姣好,難怪鮑出對她魂牽夢掛。鮑妻含羞的施了一禮,蓋俊輕輕頷首,蔡琬知男人們有話要說,便拉着幾女到一旁閒聊,她當然也有把蓋鸞領走的意思,不過小姑娘一點也不給族祖母面子,摟着蓋俊的脖子死不鬆手,弄得蓋胤阿白盡皆露出苦笑。

關羽夫婦看小姑娘的眼神極是熱切,她與關平年齡相仿,他們有意親上加親結爲兒女親家,蓋胤阿白一百個願意,可惜二人沒有決定權,要小族叔拍板才行。蓋俊視蓋鸞爲掌上明珠,小關平固然可愛,誰知他長大後會否成才,推託說二人年紀還小,過幾年再說。

蓋俊抱着小姑娘坐下,問道:“文才來了幾日?”

鮑出嘆道:“五六日,可嘆來晚了。方纔聽二兄言及與蓋射虎縱橫羌地,以千人斬俘上萬,所向無敵,男子漢大丈夫,當如此。唉!真是羨煞我也、羨煞我也!未能同行,此是我一生之憾!”

關羽苦笑道:“三弟莫要再抱怨了。你說自你和我等碰面,說了多少遍?愚兄耳朵都快聽出繭子了。”

蓋俊想到另一個時空被涼州軍閥摧殘得幾乎成爲一片廢墟的關中,鮑出必然也會受到牽連,說不定會死,說道:“太平,也是一種福啊!大戰一起,民不聊生,只怕那時你將說不出這等話來。”

蓋俊語氣凝重,使鮑出不由一怔,奇道:“大戰從何來?”

蓋俊道:“太平道。不出兩年,太平道必反,屆時半個天下都會陷入動亂。”

關羽、鮑出皆是關中人,關中也曾有太平道傳教,數年前駱曜曾教民“緬匿法”,但他沒有張角那般匯聚人心的才能,未成氣候,不值一提。蓋俊這番話在他們聽來有些過於危言聳聽了。

二人不信,蓋胤卻深知小族叔之能,說道:“二弟莫要不信,小族叔所說必然無假。”

關羽疑惑道:“既然蓋射虎懂得,朝廷自無不知之理,怎會放任太平道不管?”

蓋俊道:“怎麼不管,數年來已有多名三公大臣上書,然而太平道教衆極多,朝臣乃至中常侍也是多有入教者,朝野盡知太平道野心勃勃,唯有皇帝被矇在鼓裡。”

關羽一拍几案,咬牙切齒道:“可恨奸臣當道!”

“奸臣……”蓋俊嘴角劃過一絲莫名的笑意,單單只是奸臣當道嗎?不見得吧,據他所知某些‘正直’的士人也不想皇帝知曉,天下不亂,黨錮要禁到何時才幹休?

大兄,你籌劃很久了吧?雖然我沒有抓到你的‘把柄’。

第456章 平息第239章 再相見第372章 南下第13張 盧水胡第239章 再相見第209章 軟柿子第383章 三喜臨門第183章 屯田、兵第52章 朔方第163章 心機第284章 棄子第251章 蔡家有女初長成第149章 千里相聚第78章 遊雒陽第48章 決定第169章 北地之戰(一)第378章 調整策略第395章 宋立第34章 天下楷模袁本初第449章 漢奸第432章 進抵長安 聲貫全城第332章 超人之傑第118章 親衛曲第12章 遠行第246章 平衡術與納妾……第331章 使者第114章 風起雲涌(下)第407章 弩第323章 匈奴第389章 長安城破第418章 偏軍第441章 轉敗爲勝第197章 全殲鮮卑第212章 定匈奴第270章 雙雄會第195章 斬首、到來第444章 驚天大事第439章 鹿死誰手第129章 激戰第23章 弘農第93章 天大驚喜第328章 救災第317章 妻子第417章 罰第10章 惡月惡日第61章 交代二百二十一章 驚變第232章 幷州軍政第323章 匈奴第455章 震怒第162章 流星第434章 張遼來投第251章 蔡家有女初長成第79章 迎親第331章 使者第26章 馬日磾與蔡邕第432章 進抵長安 聲貫全城第205章 關呂爭鋒第148章 羽林第262章 白馬義從VS大戟士第193章 馬家父子第195章 斬首、到來第148章 羽林第241章 聯軍慘敗第274章 崩潰第160章 局勢第352章 虎父無犬子第196章 勝第315章 新安之戰第178章 禁忌第239章 再相見第28章 同鄉酒會第294章 天作之合第161章 深入敵境第369章 驚聞第365章 攬權第226章 張楊第398章 問第202章 使匈奴中郎將第360章 密謀第349章 至親到來第44章 袁氏雙雄第163章 心機第63章 二女相見第67章 中常侍趙忠第60章 人情債(2)第227章 張燕第342章 斬將潰敵第403章 張遼守關第401章 敲打第387章 態度第46章 哀莫大於心死第407章 弩第101章 夜襲羌寨第275章 順風擊之 大破公孫第384章 單挑第144章 廣宗會戰(六)第435章 挑撥離間第353章 郭淮、司馬懿第176章 美陽侯北地太守
第456章 平息第239章 再相見第372章 南下第13張 盧水胡第239章 再相見第209章 軟柿子第383章 三喜臨門第183章 屯田、兵第52章 朔方第163章 心機第284章 棄子第251章 蔡家有女初長成第149章 千里相聚第78章 遊雒陽第48章 決定第169章 北地之戰(一)第378章 調整策略第395章 宋立第34章 天下楷模袁本初第449章 漢奸第432章 進抵長安 聲貫全城第332章 超人之傑第118章 親衛曲第12章 遠行第246章 平衡術與納妾……第331章 使者第114章 風起雲涌(下)第407章 弩第323章 匈奴第389章 長安城破第418章 偏軍第441章 轉敗爲勝第197章 全殲鮮卑第212章 定匈奴第270章 雙雄會第195章 斬首、到來第444章 驚天大事第439章 鹿死誰手第129章 激戰第23章 弘農第93章 天大驚喜第328章 救災第317章 妻子第417章 罰第10章 惡月惡日第61章 交代二百二十一章 驚變第232章 幷州軍政第323章 匈奴第455章 震怒第162章 流星第434章 張遼來投第251章 蔡家有女初長成第79章 迎親第331章 使者第26章 馬日磾與蔡邕第432章 進抵長安 聲貫全城第205章 關呂爭鋒第148章 羽林第262章 白馬義從VS大戟士第193章 馬家父子第195章 斬首、到來第148章 羽林第241章 聯軍慘敗第274章 崩潰第160章 局勢第352章 虎父無犬子第196章 勝第315章 新安之戰第178章 禁忌第239章 再相見第28章 同鄉酒會第294章 天作之合第161章 深入敵境第369章 驚聞第365章 攬權第226章 張楊第398章 問第202章 使匈奴中郎將第360章 密謀第349章 至親到來第44章 袁氏雙雄第163章 心機第63章 二女相見第67章 中常侍趙忠第60章 人情債(2)第227章 張燕第342章 斬將潰敵第403章 張遼守關第401章 敲打第387章 態度第46章 哀莫大於心死第407章 弩第101章 夜襲羌寨第275章 順風擊之 大破公孫第384章 單挑第144章 廣宗會戰(六)第435章 挑撥離間第353章 郭淮、司馬懿第176章 美陽侯北地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