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弘農

蓋俊自從來到錦繡關中,遍嘗美酒,可說無一日不醉。到了弘農地界,不敢再胡飲,一至華陰縣更是滴酒不沾。倒非他收斂了本性,蓋因涼州三明之一的張奐張然明十年前從敦煌搬家至此,作爲同鄉晚輩路過此處合該登門拜訪,他若敢一嘴酒氣前去,免不了被亂棍打將出來。

清早,蓋俊換身大袖翩翩的袍服,趿上青絲翹頭履獨自前往張宅。實話實說,履不如韋沓合腳,韋沓即皮靴,但皮靴舒服是舒服,卻上不得檯面,像拜訪長者這樣鄭重的事必須穿履才行。

張宅背山臨水,附近深林茂木,白日成昏,與外面炎炎相比清涼多了。

向大門口的蒼頭遞上名刺,不一會兒便被接引而入,穿廊過院來到一座大堂前。這座大堂非常高,也頗廣,裡面洋洋灑灑數百人分列數排,靜靜聽着臺上張奐講課,最後幾排偶有人回頭看見他也沒在意,只以爲是來求學的。

兩年未見,張奐背彎了不少,明顯見老。他講的是五經之一的《尚書》,他少師從故太尉朱壟學習《歐陽尚書》。《歐陽尚書》屬今文經學,蓋俊細細聽來,和伯父蓋衝相比無甚新奇之處,便開始打量四周。

張奐長子張芝在僕人的引領下來到大堂口,望着蓋俊挺拔的背影心中不免感慨萬千,誰能想到當年皇甫規墓前的童子已成長爲名震天下的少年郎。走上前說道:“大人講課還需一個時辰,尊侯與其枯等何不隨我來?”

尊侯?你這是誇我呢還是罵我呢?蓋俊急忙行晚輩禮:“什麼尊侯,區區關內侯,讓人聽見還不貽笑大方?世叔萬萬不可如此稱呼。出行前家父已爲俊取字子英,世叔喚我子英即可。”頓了一下,又說道:“常聞世叔善草書,俊亦喜愛,可否一睹爲快?”

張芝欣然同意,領着他向自己住處行去。

入得書房,看了張芝作品,蓋俊下巴都快驚掉了,父親話語成真,他……真超越了大書法家崔瑗。

當今之章草寫法乃橫勢運筆、字態橫向、字單一而不相連,然而張芝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也是血脈不斷。

這意味着什麼?

這意味着張芝創造了一個嶄新的書體。

開宗立派!

一代宗師!

蓋俊當下沒有一絲遲疑,厚着臉皮向他討要字帖。

他堪稱激烈的反應令張芝哭笑不得,以往即使有人對他的作品很動心也只會在離開前含蓄地提出,哪像他這般直接,不過他倒並不反感蓋俊這種率真的行爲,大方送給他一貼。

蓋俊得了字帖還不算,開始討教起書法心得。

不知不覺一個時辰轉瞬即逝,有蒼頭來報張奐講課完畢,蓋俊這才意猶未盡地止住話語。

許是張奐年長,牙口不好,張家的餐宴很是簡樸,多見素菜,蓋俊並未在意,對他來說只要有酒就夠了。

張奐考慮到他父子二人年紀頗長,怕蓋俊放不開,命人喚來小兒子張猛。張猛約十三、四,小小年紀卻長得高大健壯,神風俊朗。張奐膝下不是沒有和張猛年齡相近的兒子,偏偏叫他來,可見對他的喜愛。目下張奐諸子中成就最高者毋庸置疑,乃是長子張芝,可他文才有餘,武略不足,稍顯不美。張猛更像他,老子歷來喜愛肖似自己的兒子,不足爲怪。

古代講求食不言寢不語,宴中無話。

飯後四人閒談,張奐頻頻提及家鄉之事物,不時陷入回憶,令蓋俊不由感慨張然明真的老了。眼見老人精神似乎不佳,當即起身告辭。

華陰縣往東,爲三百里桃林,稱桃林塞。傳說夸父逐日,渴飲河渭之水,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夸父化作了一道山,山在弘農,他所棄的杖就是桃林。又有傳言黃帝鑄鼎後在此乘龍昇天。武王伐紂,天下既定,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桃樹成林,美則美矣,可惜巍峰插天,絕谷深委,峻阪紆迴,實在難行。

灰頭土臉到達弘農,蓋俊望着殘破城牆暗暗感慨。弘農乃舊(秦)函谷關,若由關中控扼此處,則少許兵力即可守住不失,而專注提升國力,戰國時無論六國伐秦或五國討嬴,皆潰於函谷關下,伏屍百萬、流血漂櫓。而秦攻中原,卻勢如泰山壓頂,防無可防。反之,若中原得了此處,則取八百里秦川,如探囊取物,守無可守。

有這麼一種說法,傳流頗廣:西漢樓船將軍楊僕數有大功,恥爲關外民,上書乞徙東關,以家財給其用度,武帝意亦好廣闊,於是徙關於新安,去弘農三百里。

蓋俊頗讀兵史,自知此論爲大謬矣。

漢高祖當年定都長安,理由是關中可以‘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漢初分封異姓王,國有大患,後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以親王鎮守國土,孰料又有七國之亂。漢初的亂局根源就在於朝廷只能控制關中。漢武帝一世雄才,自然有所思量。漢朝之本在關中,關中與關東分界在函谷關,因此,關界東遷三百里就是擴邊關中。另,武帝時已非戰國格局,大漢國享有九州大地,再無需憑崤函之險、桃林之塞而守,反而需要加強對關東的控制,距離洛陽僅數十里的新函谷關便是爲此而生。

奈何口口相傳,舉世積訛,漢武帝頗具戰略意義的舉動反成就了楊僕的臉面。

過弘農繼續東行,烈日之下走進重岡疊阜、連綿不絕的崤函古道,竟頗覺涼意。

古道號稱“終日走硤中,無方軌列騎處”,由此可知路之險惡。行了足足數日才殺將出來,遠遠望見一座高十餘丈,北接黃河,南連宜陽,越山跨水不知多少裡的城關,此漢函谷關無疑,由此處再行幾十裡,即京師雒陽。

----------------

蒼頭即奴僕,因頭包裹青巾,號爲蒼頭。

大人爲父親的尊稱。

函谷關一段摘自“上書房行走”的函谷關系列。

第318章 家事第232章 幷州軍政第14章 皇甫墓前第383章 三喜臨門第279章 老矣第311章 拒絕第276章 算計第247章 再伐黑山第248章 劉表之死第256章 薤露行第318章 家事第83章 破賊第141章 廣宗會戰(三)第460章 接駕第29章 過目不忘第64章 漢室可興否第356章 正旦第441章 轉敗爲勝第375章 收編白波第198章 漢陽落,傅燮死第306章 決定第306章 決定第456章 平息第462章 驚天之策第251章 蔡家有女初長成第223章 弒主第328章 救災第287章 北邙第38章 吳起之才第65章 公孫瓚第158章 邊章第75章 文王操第374章 漢軍對漢軍第343章 慘敗第164章 董卓的心願第91章 到任第376章 天塹第341章 去而復返第62章 同學三萬 無一知己第284章 棄子第298章 獲高順第301章 潁川諸俊傑第356章 正旦第331章 使者第315章 新安之戰第325章 刺殺第90章 陛下非人主第228章 張燕之死第324章 殺第241章 聯軍慘敗第114章 風起雲涌(下)第193章 馬家父子第77章 驚喜第288章 克復帝都第74章 曹操第420章 鬼軍第251章 蔡家有女初長成第438章 大戰再起第396章 入霸陵,望長安第248章 劉表之死第301章 潁川諸俊傑第416章 立足第389章 長安城破第307章 婚事第461章 面聖第112章 亂世來臨第141章 廣宗會戰(三)第248章 劉表之死第447章 回援二百三十五章 跋扈第155章 朝會第197章 全殲鮮卑第453章 暈厥第54章 人情債第169章 北地之戰(一)第100章 好一夥烏合之衆第241章 聯軍慘敗第300章 任人唯親第353章 郭淮、司馬懿第21章 騎射第271章 談不攏?打!第168章 民心第112章 亂世來臨第204章 幷州三傑第391章 亂止第209章 軟柿子第11章 棄嬰第184章 驚變第6章 蓋胤第399章 軍謀無雙荀公達第229章 錢糧第370章 議第275章 順風擊之 大破公孫第318章 家事第230章 聚集長安第192章 連戰第153章 挑撥離間第372章 南下第395章 宋立第142章 廣宗會戰(四)
第318章 家事第232章 幷州軍政第14章 皇甫墓前第383章 三喜臨門第279章 老矣第311章 拒絕第276章 算計第247章 再伐黑山第248章 劉表之死第256章 薤露行第318章 家事第83章 破賊第141章 廣宗會戰(三)第460章 接駕第29章 過目不忘第64章 漢室可興否第356章 正旦第441章 轉敗爲勝第375章 收編白波第198章 漢陽落,傅燮死第306章 決定第306章 決定第456章 平息第462章 驚天之策第251章 蔡家有女初長成第223章 弒主第328章 救災第287章 北邙第38章 吳起之才第65章 公孫瓚第158章 邊章第75章 文王操第374章 漢軍對漢軍第343章 慘敗第164章 董卓的心願第91章 到任第376章 天塹第341章 去而復返第62章 同學三萬 無一知己第284章 棄子第298章 獲高順第301章 潁川諸俊傑第356章 正旦第331章 使者第315章 新安之戰第325章 刺殺第90章 陛下非人主第228章 張燕之死第324章 殺第241章 聯軍慘敗第114章 風起雲涌(下)第193章 馬家父子第77章 驚喜第288章 克復帝都第74章 曹操第420章 鬼軍第251章 蔡家有女初長成第438章 大戰再起第396章 入霸陵,望長安第248章 劉表之死第301章 潁川諸俊傑第416章 立足第389章 長安城破第307章 婚事第461章 面聖第112章 亂世來臨第141章 廣宗會戰(三)第248章 劉表之死第447章 回援二百三十五章 跋扈第155章 朝會第197章 全殲鮮卑第453章 暈厥第54章 人情債第169章 北地之戰(一)第100章 好一夥烏合之衆第241章 聯軍慘敗第300章 任人唯親第353章 郭淮、司馬懿第21章 騎射第271章 談不攏?打!第168章 民心第112章 亂世來臨第204章 幷州三傑第391章 亂止第209章 軟柿子第11章 棄嬰第184章 驚變第6章 蓋胤第399章 軍謀無雙荀公達第229章 錢糧第370章 議第275章 順風擊之 大破公孫第318章 家事第230章 聚集長安第192章 連戰第153章 挑撥離間第372章 南下第395章 宋立第142章 廣宗會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