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課:鹿茸鱉甲、蘆根麥芽、仲景醫德、弘揚光大
學校老師又留了作文。讓同學寫“記一個你尊敬的人”。
鶴弟想寫鴻哥。鴻哥覺得由弟子寫自己有吹虛之嫌,不讓他寫。
“不寫你,寫誰呢?” 鶴弟反問。
“你何不寫一寫小楊大夫呢?!他只有初中文化,通過刻苦的努力,成爲小有名氣的中醫,爲許多人治好病。”鴻哥提示說。
“對呀,我的感冒還是他給我治好的。從那以後,再也沒感冒過。鴻哥,你領我去採訪採訪他。”
“不用去他診所。週末你早點起來,去操場跑步。他也天天鍛鍊。”
“好啊!”
鶴弟爲了寫好小楊大夫,居然改了睡懶覺的毛病,週六和週日起得挺早,去操場跑步。經過幾次的“望聞問切”,對小楊大夫有了深入的瞭解。
“鶴弟,我給你出個謎語。”小楊大夫笑說。
“好啊,請出。”鶴弟信心十足。
“中藥丸——猜一句唐詩。”
“——粒粒畢辛苦。”
“九死一生——猜一味中藥。”
“獨活。”
“轎車司機——猜一味中藥。”
“車前子。”
“行啊,鶴弟!”小楊大夫讚美說。
“都是鴻哥教的好,他經常給我出謎語,練出來了。”
鶴弟這麼說,鴻哥心裡美滋滋的。
“楊大夫,我看中醫差不多什麼都能入藥。‘鹿茸、鱉甲、蘆根、麥芽、大蒜、甘草、三七、天麻……’”
“這才哪兒到哪兒呀?《本草綱目》就收了1892 種。人尿、亂髮、人胞都可以當藥材。”
“人胞是什麼?” 鶴弟問。
“請你老師回答。“
“人胞就是胎盤,有個很聽的名字——紫河車。中醫認爲,胎盤性味甘、鹹、溫,入肺、心、腎經,有補腎益精,益氣養血之功。《本草綱目》釋其名謂:‘天紫河車地之先,陰陽之祖,乾坤之始,胚胎將兆,九九數足,胎兒則乘而載之,遨遊於西天佛國,南海仙山,飄蕩於蓬萊仙境,萬里天河,故稱之爲河車。’母體娩出時爲紅色,稍放置即轉紫色,故稱紫河車。”
“鴻哥,也懂中醫呀!” 鶴弟讚道。
“鴻哥知道點皮毛,還是楊大夫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有什麼問題,快問。”
“楊大夫,中國的名醫誰最厲害?”
“這個不好排序。我比較喜歡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漢族,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爲醫聖,南陽五聖之一。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牀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牀大夫的重視。中醫有個詞,坐堂,你明白嗎?”
鶴弟搖了搖頭。
“張仲景當過長沙太守,這個官跟湖南省省長差不多。張仲景爲了達到當官看病兩不誤,他想了一個辦法,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讓有病的百姓進來,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個地仔細爲病人診治……‘坐堂醫生’就是這麼來的。後來他辭了官,一心一意爲百姓看病。在臨牀實踐中,張仲景創立了汗、吐、下、和、清、溫、補、消治八法,其中除吐法現很少採用外,其餘七法一直在中醫臨牀上沿用。他在晚年完成的《傷寒雜病論》,成爲我國中醫經典著作之一。他還主張治‘未病’,強調防患於未然,這更加難能可貴。張仲景所處的時代巫術盛行,醫生被視爲賤業。可他放棄仕途之路而選擇濟世行醫,源自於他遠大的抱負和崇高的理想。他不謀私利,不圖虛名,爲的是救死扶傷和喚醒沉迷於迷信巫術的人們。沒有如此的獻身精神,是不會成爲醫聖的!”
“楊大夫,”鴻哥插話說,“中醫是我國偉大的文化遺產最玫麗的一部分。可是,近些年來,中醫也有點變味了。懸壺濟世的醫生少了,唯利是圖的醫生多了。我有親人生病,常看中醫,去了不少中醫院,看了不少郎中。幾乎所有的郎中都開大藥方,一付湯藥少說20種,多則40多味藥,最誇張的有50味藥,把每個患者都變成了‘神農嘗百草’。藥錢更是三、五百,甚至上千元。不但西醫看不起,中醫也看不起。‘六味地黃丸’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確實有這樣的醫生。我的老師常告誡我,一定要做‘布醫’,開小方子,誰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
“鴻哥,我知道作文怎麼寫了。”鶴弟信心十足地說。
“起個什麼題目啊?”鴻哥問。
“就叫——布醫郎中楊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