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關中(一)

關中,西有散關,東有潼關,北有蕭關,南有武關,爲四塞之國,故稱關中。四關堪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真乃固若金湯,更有涇、渭、灃、澇、滻、灞、高、橘、洛縱橫,肥沃千里,號八百里秦川。

----------引言摘述

“大人,前面就是沈嶺(駱谷北口,今陝西省周至縣南)了。”鎮北將軍長史車胤指着前面的山巒說道。

這裡正是芒水,兩萬多梁州廂軍正在渡河。

“是嗎?前面就是沈嶺?就是你說的前蜀漢姜維進關中止於此的沈嶺?”有車胤在身邊就是有好處,那個書袋子,遍讀諸書,沒有他不知道的,行起軍來有他在旁邊一路講起典故來,倒也不寂寞。

“前魏甘露二年五月,徵東大將軍諸葛誕通東吳,於淮南起兵反。太祖文皇帝(司馬昭)盡調關中精銳東下平叛。前蜀漢後將軍、行大將軍事姜維聞魏分關中兵以赴淮南,欲乘虛取秦川,故親帥數萬兵馬出駱谷,至沈嶺。時前面谷口的長城戍積穀甚多,而守兵少,魏徵西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司馬望及安西將軍鄧艾進兵據之,以拒維。維壁於芒水,數挑戰,望、艾不應,於是長峙與此。甘露三年四月,姜維聞諸葛誕兵敗身亡,只好引軍還漢中。”車胤騎在馬上搖頭晃腦地說道。曾華聽得不由神往,坐在坐騎風火輪上不由地看着不遠處的沈嶺發起呆來。

過來好一會纔回頭笑道:“看來我接受武子你所請,改拜你爲鎮北將軍長史是沒有錯的,一路上真是不寂寞,而且受益頗多!”

聽到這話,車胤不由得意地撫着自己的長鬚,微微而笑,而旁邊的笮樸只是淡然一笑,封養離等親衛卻不由裂着嘴笑起來了。

前幾日,大家商議好決定出兵關中,車胤死活要跟着大軍北上。原本要留他在漢中的曾華無法,只好改拜他爲鎮北將軍長史,讓他跟在身邊。

曾華表甘芮以前軍將軍領梁州刺史,武毅將軍張渠已經被調了過來爲其副手,一同領四廂步軍移駐西城,窺視魏興、上洛諸郡;表馮越以漢中太守護梁州刺史職,留在南鄭調度糧草物資,以馮越的內政能力,還是很勝任這一職的。而宣威將軍柳畋率領兩廂人馬拱衛南鄭、沔陽等要地。

張壽還是領益州刺史坐鎮在成都,那裡是曾華“新附”的大後方,不但要防止內部動盪,也要防止他人的“窺視”。他的副手是討寇將軍藺粲,領着一廂步軍和五府折衝府兵協助張壽。而武烈將軍徐當被調到武都,充任毛穆之的副手,和樂常山一同領着四廂步軍正在經略天水、略陽郡。魏興國留守武都。

五月底甘芮率領殘缺的三廂步軍、一廂騎兵回來,曾華將全軍上下大大表揚了一番,尤其是楊宿,因殊功被表了個橫野將軍,讓遠在成都的楊緒都覺得有面子。然後曾華立即將步軍各廂補齊,而那一廂羌氐騎兵卻被正式編入飛羽軍,這樣曾華手裡的羌騎兵就有了四廂,一萬兩千騎,分由當楊宿、當煎塗、鞏唐休和當須者都統領。

經過大家討論,最後決定由駱谷入關中。這裡從沈嶺到長城戍,再一直到谷口以北數十里的整屋縣下,都有當地豪強接應。而且這裡出去就是始平郡槐裡縣,離長安不近不遠,正是曾華心目中理想的距離。

於是在永和五年七月十九日,曾華率領左右護軍營、五廂步軍、四廂騎兵,步騎共三萬餘,鎮北將軍長史車胤、都護將軍長史笮樸爲參軍,左右陌刀將段煥、趙復爲先鋒,在南鄭誓師,經駱谷出兵關中。

“大人,騎兵已經跟上來了。”楊宿策馬過來稟告道。

“好,步軍已經佔據長城戍,段煥正率領左護軍營攻取整屋縣,前面沒有什麼大礙了。你們騎軍要加快速度過駱谷。這道路雖然曲折艱難了些,不過應該難不倒你們羌氐騎兵,堅持下,過了整屋縣就好了。”曾華安慰道。

“大人放心,這駱穀道比武都山路要強多了,自然不會難倒我們。”楊宿答道。

“今天騎軍能全部過沈嶺嗎?要知道前面還有衙嶺、分水嶺兩山峰。”曾華問道。

楊宿看看天色,心裡盤算一下說道:“沒有問題,動作快些的話,估計能有兩廂騎軍過分水嶺。”

“那就好,注意安全就是了。”曾華再細細叮囑了一下。

楊宿領了個諾,策馬回身去安排兵馬去了。

看着緩緩前進的軍隊,曾華不由搖搖頭,自己人才太少了,兵馬也少了些。老聽古書上說人家古代帝王大將出徵動不動就是十幾萬,猛將如雲,謀士似雨。自己呢?東拼西湊才得八萬步騎,就這樣還被車胤、馮越嘮叨死,說這麼多人馬太耗糧草了,幾乎是梁州、益州的極限。而僅僅二、三十個部下都是盤算來盤算去才安排妥當,總算讓各個重要崗位都有人。

看來以後自己還要努力呀!光是招攬人才就夠自己喝幾壺了。

看到曾華在那裡搖頭不愉,車胤以爲他爲這駱谷小道艱難曲折而發愁,於是就出言解釋道:“大人,不必煩惱。由漢中入關中,自古就是路途險阻,而進兵路線約有四條:一者故道,東北即爲散關、陳倉,爲古來之大道,漢淮陰侯韓信攻三秦、前魏武皇帝(曹操)攻張魯就是由此出入。二者褒斜道,又名斜谷。南口曰褒谷,北口曰斜谷,谷長四百七十餘里,前魏武皇帝稱其爲“五百里石穴”,前魏潁陰侯陳長文(陳羣)也稱其“斜谷阻險,轉運有抄襲之虞”者。可由褒中(陝西褒城)直驅郿縣,但路途險阻,行軍不易,上次甘大人由此進出扶風自是艱辛無比。三者儻駱道,就是我們現在所走的這條駱谷,南口儻谷,北口駱谷,谷長四百二十里,其中路曲處有八十里,且須爬越沈嶺、衙嶺、分水嶺三峰,易受阻塞。四者子午道,北口曰子谷在長安南百里,南口曰午谷,長六百六十里,漢高祖(劉邦)入漢中,燒絕棧道,即在此處。漢順帝時罷此道而通褒斜道,至前魏時荒廢已久。”

“而由隴右轉入關中者有路途兩條,一者渭川道,即渭水河道,由略陽清水至陳倉,穀道三百餘裡,兩岸皆山,其形爲箕,又稱箕谷。山勢可攀,且可用渭水行船運兵運糧。二者關山道,爲隴山東西要道,西口曰隴城,又名街亭(甘肅秦安縣東北),位於略陽郡中,東口曰汧城(陝西隴縣),位於扶風郡中。山路約三百里,可瞰秦川四、五百里,其路間流水曰汧水,匯注於渭水,適於行軍,因而成關中隴右之間的大道。毛大人已經佔據隴城,數萬大軍可指日涌入關中。”

車胤的一番話讓曾華表示深深的感嘆,難怪古人都說秀才就是不出門也能知道天下事。在這個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的時代,古人只能通過遍讀書籍才能知道千里之外的東西,但是這種知道太片面了一些,太籠統了一些。看來自己要讓探馬司和偵騎處多培養一些識得寫字畫畫的人,將各地的人文地理都描述出來,這樣打起仗來纔不會因爲沒有“GPS”而犯愁。

天黑了,當曾華到達谷口長城戍時,居然真的有兩廂飛羽軍翻過分水嶺趕了過來,看來楊宿還是有點手段。隨着夜色降臨,炊煙開始在各臨時搭建的營地裡緩緩騰起,不一會,梁州軍特有的飯香慢慢飄蕩在整個駱谷山間。

這時,只見營地裡數千上萬的軍士,尤其是羌、氐人居多,紛紛結隊單腿跪在地上,面向北方,跟着數十名白袍青衫的人,口中唸唸有詞:“

黑暗摧殘着我的身體與意志,

無情地打擊和殘暴地壓迫,

妄想使我終生受到奴役。

在此刻,

切莫有一絲遲疑,

謹記上帝的教誨和指引,

做最無畏的勇士,

永不被黑暗擊垮。

吹響命運的號角,

一同與我悲歌奮進!

我的靈魂將永歸神的國度。”

嗡嗡的聲音頓時彙集在一起,迴盪在駱谷山間,在燦爛桔色的黃昏中,顯得如此的肅穆和凝重,讓許多沒有入聖教的人在心靈上也受到了震撼。

聽到這“現代詩歌”版的晚禱詞,曾華苦笑不得。當日範哲爲了完整聖教的各項制度和細節,拼命纏着自己,希望把自己每一個腦細胞裡儲存的東西都榨出來。那一日自己被這位晉國版的“唐僧”念道得有些煩了,就隨口唸了幾句“現代詩”,誰知在範哲那裡成了至寶。

要知道孔孟老諸子的那些“經典語句”用來做聖典正式條文還可以,但是用作日常禱詞就不行了,要知道這文言文一讀出,那些“文盲”信徒有幾個人懂?所以雖然聖典按照曾華的要求儘量用賦辭古文格律,但還是用了一種“標點符號”來斷句。而範哲卻將這些啷啷上口、簡單明瞭卻又寓含深意、催人向上的“曾氏現代詩”編成禱詞之後,倒是頗受歡迎。

曾華怕擔上“毀滅中國古代詩歌輝煌”的惡名,竭力要求聖教中正式禱詞和教義文章要符合韻律和格律。所以聖教正式的禱詞和祝辭行文等都保持了嚴格的辭賦、古詩的格式,甚至還沿用了曾華“盜版”創造的“近體詩”(律詩和絕句)和詞的格式。但是一般的傳教解釋和日常禱詞倒是隻求上口明瞭,其中三成有“曾氏現代詩歌”的風格。

曾華回到大帳中,同車胤、笮樸、趙復、楊宿、當煎塗、鞏唐休和當須者等人共進晚餐。都是一些羊肉和麥食,非常簡單,跟普通的梁州軍士差不多,只是多了一些湯水而已。近一年來,曾華大力發展和西羌的貿易,用糧食鹽巴、棉麻布絹、鐵銅陶器和茶葉換取羌人的牛羊馬匹。曾華知道,西羌這種以畜牧爲生的民族對外依賴性非常強,而且由於環境惡劣,生產總是不穩定。比如冬天一場大風雪很容易就讓一個部落消失,所以很容易就“揭竿而起”,縱兵寇邊。因此做爲一個現代人的曾華就竭力用貿易和經濟手段將西羌地區和益、梁州聯合在一起,形成一個互補互助的關係。

曾華拼命地刺激自己轄下的益、梁州各地對牛羊肉食和皮毛的需求。他讓商人大量採購,官府補貼,讓牛羊肉以低價進入到普通百姓的餐桌上,也算是提高百姓們的生活水平。而且還規定了廂軍、折衝府兵甚至民兵的伙食都必須有牛羊肉,冬天的服飾裝備上多用羊皮毛。

如此下來,對西羌的牛羊馬匹需求巨增,也帶動着各校尉部的商市也十分火爆繁榮,讓各部羌人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但生活穩定富足起來,也更有熱情去提高畜牧生產。

衆人一邊吃着各自桌上的食物,一邊輕聲交談着。說着一些地方上的風俗民情,或者官場上的一些笑話,氣氛非常的輕鬆,絲毫沒有大戰將即的緊張氣氛。

“大人!”一名親衛走進來稟告道,“前軍有情況回報!”

“傳進來!”曾華說道。

沒過,在外面巡視警戒的封養離帶着段煥走了進來,身後還有幾個人。

“見過大人!”一身披甲的段煥行了軍禮就站到一邊去了,而封養離將人帶動,唱了個諾也就走了出去。而後進來的三個人卻站在那裡不知所措,一時愣在那裡了。

“你們還不見過我家大人!”段煥好意地提醒了一句。

聽到這話的三人連忙跪下,向正中的曾華施大禮道:“關中草民見過曾大人!”

而段煥在一旁介紹道:“這三位是整屋縣的世家,聽得我軍攻整屋縣,當即糾集了部曲族人數百人打開城門,迎接我軍入城。”

曾華一聽連忙站起身來:“原來是關中的義士,快快請起,快快請起!”邊說邊上前扶起這三人。

三人頓時慌成一團,也不敢受曾華的扶,連忙自己站了起來,低着頭垂着手站在那裡,恭敬地說道:“我等本是晉朝故人,苦等數十年,今日終於盼得王師北上,怎不涕淚相迎呢?”

“好!好!真不愧是忠義之士。你們吃飯了嗎?”曾華問道。

“回大人,我們只管趕路,還沒來得及吃飯。”看到三人不知如何回答了,一邊的段煥代替答道。

“來人,添上桌几和四份食物,給元慶和這三位義士用晚餐。”

大帳頓時一陣忙碌,三人在那裡受寵如驚了一會,看到段煥很坦然地坐了下來,還用眼色鼓勵自己等坐下,知道這可能是這位曾大人的習慣,當即小心地坐了下來。

待食物送上來之後,三人發現樣式不多,但是比較豐盛,牛羊肉就佔了近一半。這時正中的曾華卻開口說道:“食物簡陋,三位不要介意。”

三人以爲是推辭,這樣有肉的晚餐還是簡陋嗎?不過和他們聽說過的盛宴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在高官中算是比較簡樸的了。

而旁邊的段煥卻開口道:“大人這裡的食物和軍士們的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大人的廚子和大夥房的廚子不能比,所以你沒看大傢伙都喜歡到大人這裡來混飯吃。”

說到這裡,不但曾華哈哈大笑起來,就是車胤、笮樸等人也笑了起來,當須者更是誇張,一邊吃得滿嘴是油,一邊還在那裡笑,甚是不堪。

接着,大家繼續晚餐,也繼續開始輕鬆地交談。看到這種氣氛,三人倒是輕鬆起來,看來這位曾大人真不是一般人呀!

待到大家吃完撤完餐具之後,曾華緩緩問道:“三位義士都是關中人士,應該對關中情況非常熟悉,能否詳述一二?”

三人互相看了一下,推舉了其中一個識字比較多的人說來講道:“石苞殺了石光、曹曜等百餘人,開始在三輔四處抽丁青壯,徵集糧草。三輔百姓早就不堪僞趙石胡的橫徵暴斂,今日石苞又加兵賦,就是要把百姓們逼上絕路。再說現在中原胡人已經大亂,大人率王師北上的消息也傳遍了三輔,於是大家都紛紛起事響應,殺官奪倉,佔據險要城塞,少者數百人,多者上千,大約有三十餘處,共有義士過五萬。”

曾華一聽,連連點頭,想不到關中等北方百姓對晉室還如此的懷念,還有如此大的號召力,也是胡人太過於殘暴,而且當時的華夏百姓還沒有完全喪失秦漢時候的彪悍鐵血之氣。

“長安的石苞大慌,一邊停止攻鄴的行動,一邊派麻秋和京兆尹劉秀離率兵在三輔四處剿滅義軍。但是義旗四起,石苞焦頭爛額,據長安傳來的消息說,他已經派人向鄴城求援去了。”那名義士繼續說道。

曾華知道三輔指的是長安附近的京兆尹、左馮翊和右扶風三地。他想了想問道:“麻秋和劉秀離現在何處?”

那名義士連忙恭敬地答道:“回大人,據昨天傳來的消息,麻秋去了馮翊郡,而劉秀離正在鄠縣圍攻那裡的義士,離這裡百餘里。”

“劉秀離有多少人馬?”

“回大人,只有五千人馬!”

曾華再一盤算,就決定下來了。這鄠縣屬於始平郡,離京兆尹不遠,不知身爲京兆尹的劉秀離怎麼剿匪剿到這裡來了,看來這義軍的聲勢不小,搞得石苞等人手忙腳亂,都顧不上什麼職責範圍了。

“好!”曾華開始發令了,“明天大軍繼續向始平郡郡治槐裡縣進發,但是今晚!”

曾華說到這裡頓了一下,衆人頓時緊張起來了。

“楊宿!”

“末將在!“

“你和鞏唐休率兩廂已到長城戍的飛羽軍,連夜突擊鄠縣城下的劉秀離部,就算給石苞打個招呼,算是給關中百姓一個通告,我梁州曾敘平來關中了!”

注:老曾沒有找到合適宗教的中國古代詩歌,總不能用李白和杜甫的詩去當禱詞吧。畢竟藝術詩歌和宗教詩歌還是有差距的,所以就暫時用現代詩歌代替了。大家不要就此認爲老曾思想反動,是個右傾分子!如果你認爲老曾是個好同志,就請投上一票吧。

第269章 泰西封風雲(二)第178章 朔州都督第283章 大爭論(二)第192章 旌旗招招皆向北第42章 西海,青海第16章 塘溝之戰(2)第214章 西征前夕第15章 塘溝之戰(1)第3章 襄陽第263章 南海攻略(一)第53章 初出關中(六)第244章 誰家之天下(一)第227章 戰爭還是和平?(二)第45章 益州第266章 南海攻略(四)第259章 哥特人(四)第249章 誰家之天下(六)第73章 巡視第277章 - 伊斯法罕(二)第218章 侯洛祈的選擇(四)第91章 高僧(一)第160章 我們要西征(二)第215章 侯洛祈的選擇(一)第20章 入成都第236章 洛陽第80章 紛亂的永和七年第209章 太和西征案(一)第155章 永和十二年(二)第236章 洛陽第62 餘波(二)第169章 延城決戰(一)第208章 天災人禍(二)第217章 侯洛祈的選擇(三)第115章 初戰拓跋(五)第6章 車胤第155章 永和十二年(二)第203章 進學(一)第279章 - 伊斯法罕(四)第236章 洛陽第151章 涼州戰事(三)第122章 萬馬度陰山(一)第11章 夜渡長江第159章 我們要西征(一)第282章 - 大爭論(一)第234章 遙遠的戰事第1章 南逃(1)第234章 遙遠的戰事第256章 哥特人(一)第244章 誰家之天下(一)第96章 王師的新攻勢第234章 遙遠的戰事第50章 初出關中(三)第213章 碎葉川之戰(三)第154章 永和十二年(一)第282章 - 大爭論(一)第153章 涼州戰事(五)第60章 關中(六)第175章 冀州風雲(三)第282章 - 大爭論(一)第131章 懊悔的人們(二)第139章 慕容恪(一)第233章 江左窮,桓溫窘(一)第183章 王猛出關(一)第81章 野利循(一)第222章 華夏必勝(二)第249章 誰家之天下(六)第204章 進學(二)第217章 侯洛祈的選擇(三)第233章 江左窮,桓溫窘(一)第31章 仇池(3)第84章 幷州(二)第72章 周第147章 姑臧火光第18章 笮橋大戰(1)第158章 遙遠的西域(二)第182章 日落桃山第215章 侯洛祈的選擇(一)第248章 誰家之天下(五)第151章 涼州戰事(二)第199章 南北分治第76章 建康(一)第123章 萬馬度陰山(二)第92章 高僧(二)第161章 我們要西征(三)第109章 有話好好說第149章 涼州戰事(一)第266章 南海攻略(四)第129章 大風東去第201章 三省第73章 巡視第52章 初出關中(五)第175章 冀州風雲(三)第135章 長安的冬天(四)第50章 初出關中(三)第246章 誰家之天下(三)第258章 哥特人(三)第145章 永和十年(四)第60章 關中(六)第55章 關中(一)第73章 巡視
第269章 泰西封風雲(二)第178章 朔州都督第283章 大爭論(二)第192章 旌旗招招皆向北第42章 西海,青海第16章 塘溝之戰(2)第214章 西征前夕第15章 塘溝之戰(1)第3章 襄陽第263章 南海攻略(一)第53章 初出關中(六)第244章 誰家之天下(一)第227章 戰爭還是和平?(二)第45章 益州第266章 南海攻略(四)第259章 哥特人(四)第249章 誰家之天下(六)第73章 巡視第277章 - 伊斯法罕(二)第218章 侯洛祈的選擇(四)第91章 高僧(一)第160章 我們要西征(二)第215章 侯洛祈的選擇(一)第20章 入成都第236章 洛陽第80章 紛亂的永和七年第209章 太和西征案(一)第155章 永和十二年(二)第236章 洛陽第62 餘波(二)第169章 延城決戰(一)第208章 天災人禍(二)第217章 侯洛祈的選擇(三)第115章 初戰拓跋(五)第6章 車胤第155章 永和十二年(二)第203章 進學(一)第279章 - 伊斯法罕(四)第236章 洛陽第151章 涼州戰事(三)第122章 萬馬度陰山(一)第11章 夜渡長江第159章 我們要西征(一)第282章 - 大爭論(一)第234章 遙遠的戰事第1章 南逃(1)第234章 遙遠的戰事第256章 哥特人(一)第244章 誰家之天下(一)第96章 王師的新攻勢第234章 遙遠的戰事第50章 初出關中(三)第213章 碎葉川之戰(三)第154章 永和十二年(一)第282章 - 大爭論(一)第153章 涼州戰事(五)第60章 關中(六)第175章 冀州風雲(三)第282章 - 大爭論(一)第131章 懊悔的人們(二)第139章 慕容恪(一)第233章 江左窮,桓溫窘(一)第183章 王猛出關(一)第81章 野利循(一)第222章 華夏必勝(二)第249章 誰家之天下(六)第204章 進學(二)第217章 侯洛祈的選擇(三)第233章 江左窮,桓溫窘(一)第31章 仇池(3)第84章 幷州(二)第72章 周第147章 姑臧火光第18章 笮橋大戰(1)第158章 遙遠的西域(二)第182章 日落桃山第215章 侯洛祈的選擇(一)第248章 誰家之天下(五)第151章 涼州戰事(二)第199章 南北分治第76章 建康(一)第123章 萬馬度陰山(二)第92章 高僧(二)第161章 我們要西征(三)第109章 有話好好說第149章 涼州戰事(一)第266章 南海攻略(四)第129章 大風東去第201章 三省第73章 巡視第52章 初出關中(五)第175章 冀州風雲(三)第135章 長安的冬天(四)第50章 初出關中(三)第246章 誰家之天下(三)第258章 哥特人(三)第145章 永和十年(四)第60章 關中(六)第55章 關中(一)第73章 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