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

在舉國歡騰的那幾天,我父親竟然常常深鎖眉頭,沉思不語。

有一天在晚餐桌上,他對幾位老友說。蘇俄在停戰前五天搶着對日宣戰,立刻就越過邊界攻人我國滿洲里,深入東北境內百餘公里,十天內佔領哈爾濱、長春、瀋陽等城市,俘虜滿洲國傀儡皇帝溥儀。更達林在八月二十三日宣稱:“滿洲國全部解放”,完全不顧我國的政治主權。的朱德以“延安總部”名義,連發七道命令,指示共軍全面發動,爭城奪地。並命呂正操、張學詩、萬毅等及若干朝鮮人,率人開赴東北,配合蘇俄軍作戰,先奪東北三省。

然而,卻在一個月後的九一八紀念日來到重慶參加國民參政會,對蔣主席邀其前來重慶表示感激。致詞說:“今後當爲和平發展,私平建國之新時代。必須團結統一,杜絕內爭。因此各黨派應在國家一定方針之下,蔣主席領導之下,徹底實行三民主義,以建設現代化之新中國。”

這是我今生聽到的最大謊三言之一。

爲了行政管理之效率,國民政府設立軍事委員會東北行營,將東三省份成九省——遼寧、安東、遼北、吉林、松江、合江、黑龍江、嫩江、興安(佔領後恢復爲原三省)。當年興沖沖去“接收”那九省的人,夢想不到三年半之後會被“內爭”戰敗,逃到只有東三省疆域三十五份之一的臺灣,終生末得返鄉。

勝利日不久,各級學校即將開學,教育部公告說戰區各校多遭日軍破壞或徵用,校舍設備須待修復,遷至大後方各校留在遷居地,待明年暑假復員原校,本學年按學歷開學,安心上課,詳作覆校計劃。

這一年我哥哥已由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等待分發駐外使館工作,最初派往南美烏拉圭大使館三等秘書(因爲那個國名,他成爲朋友取笑的對象)。他一直以未能參加什麼革命爲憾,一年前參加“十萬青年十萬軍”被阻,耿耿於懷,既不想去烏拉圭,就去報考《中央社》作隨軍記者,要求派往東北戰區,與戰士同甘共苦,體驗作戰生活。

我大妹寧媛已經小學畢業,上了南開初一,愛打壘球。小妹星媛上南開附小三年級。父母也決定留在四川,明年等我們放假再搬回北平第一件事是安葬我的祖母,她於一九三七年逝世後,棺木浮厝在北平郊區一所廟裡。

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1節 戰雲密佈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4節 辭鄉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7節 開花的城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10節 永別母校第15節 渡海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15節 渡海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4節 國破家亡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8節 大轟炸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7節 開花的城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11節 大學聯考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1節 臺北印象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楔子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11節 大學聯考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11節 大學聯考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節 生命之初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1節 生命之初第8節 大轟炸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2節 鐵嶺齊家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
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1節 戰雲密佈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4節 辭鄉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7節 開花的城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10節 永別母校第15節 渡海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15節 渡海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4節 國破家亡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8節 大轟炸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7節 開花的城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11節 大學聯考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1節 臺北印象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楔子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11節 大學聯考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11節 大學聯考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節 生命之初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1節 生命之初第8節 大轟炸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2節 鐵嶺齊家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