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

曲家裡到火車站的路上,幾乎看不到行人,到了車站才知道人都涌到車站來了:成千上萬。黑鴉鴉地穿了棉袍大衣的人,扶老攜幼都往月臺上擠,鋪蓋、箱籠滿地,哭喊、叫嚷的聲音將車站變成一個沸騰的大鍋。

中山中學高中班學生揹着槍,紮上綁腿,努力保護着兩百多位師生上了教育部保留的車廂。我哥哥和表哥裴連舉(我大舅的兒子,原也在中山唸書)及十九歲的張大非,用棉被裹着我母親把她擡上車,讓她半坐半躺在一個角落,再把我和三個妹妹由車窗遞進去。我的腰上栓了一個小布包,裝着兩個金戒指和一點錢,還有在漢口可以聯絡到的地址。

火車裡,人貼人坐着、站着、蹲着,連一寸空隙都沒有:車頂上也攀坐滿了人,儘管站長聲嘶力竭地叫他們下來,卻沒人肯下來。那時,每個人都想:只要能上了車離開南京就好。

這天近午,我父親站在秋風已經寒冷的火車站外,二十天後將被日軍屠城的鬼域街口,看着擠得爆滿、連車頂都攀滿了難民的火車沉重地駛離站臺,他的心也載滿了憂愁。日機晝夜不停地沿着長江轟炸,五百多裡的長路,這些系在他心上的生命能否安然躲過一劫?

車過第一個隧道,突然聽到車頂上傳來哭喊聲,“有人給刷下去了!有人掉下去了…”車內的人卻連“援手”都伸不出去。

火車似爬行般開着,聽到飛機聲就躲進鄰近的隧道,到蕪湖換船時天已全黑了。爲了躲避白天的轟炸,船晚上開,碼頭上也不敢開燈,只有跳板上點了幾盞引路燈。我們終於走到碼頭,跌跌撞撞地上了船。蜂擁而上的人太多,推擠之中有人落水;船已裝不進人了,跳板上卻仍有人擁上。只聽到一聲巨響,跳板斷裂,更多的人落水。

黑暗的江上,落水的人呼救、沉沒的聲音,已上了船的呼兒喚女的叫喊聲,在那個驚險、恐懼的夜晚,混雜着白天火車頂上被刷下的人的哀叫,在我成長至年老的一生中常常回到我的心頭。那些淒厲的哭喊聲在許多無寐之夜震盪,成爲我對國家民族,漸漸由文學的閱讀擴及全人類悲憫的起點。

那時的長江運兵船是首都保衛戰的命脈之一,從上游漢口最遠只能到蕪湖。上海已在十天前全面淪陷,最後的守軍撤出後,日本軍機集中火力轟炸長江的船隻,南京下關碼頭外的江上航道幾乎塞滿了沉船。上游下來到蕪湖的增援部隊下船後。空船即裝上中央機關的人員和重要文件(故宮的佔物也在內),夜晚開船駛回漢口,清晨後若是晴天,即駛往江岸有樹木的地方掩護慢行,船頂上佈滿了樹枝僞裝,我們搭的大約是最後一批運兵船。爲了阻止日軍的陸上攻勢,十二月一日,我軍炸燬蕪湖鐵橋和公路橋樑,後來的船隻能到更上游的安慶。而南京到安慶的火車已不能開,幾乎全成了轟炸的目標,所有的人,生死只有委之於命運。

蕪湖上溯到漢口原是兩天一夜的航程。我們在長江邊上躲了兩個白天,幸好初冬白日漸短,三個夜晚之後,在矇矇亮的曙色中,船靠了漢口碼頭。在船艙席地而坐的學生,再搭渡輪到武昌一所中學,暫住在他們的禮堂,與前一批同學會合。我們一家住到爸爸託人代訂的旅舍等他,以免失去聯繫。

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1節 臺北印象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4節 姻緣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8節 大轟炸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4節 國破家亡第8節 周南女中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15節 渡海第2節 鐵嶺齊家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4節 學潮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8節 築夢成真第3節 我有一個夢前言第4節 國破家亡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4節 戰爭結束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14節 戰爭結束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8節 築夢成真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3節 六一慘案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4節 辭鄉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1節 臺中一中
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1節 臺北印象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4節 姻緣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8節 大轟炸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4節 國破家亡第8節 周南女中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15節 渡海第2節 鐵嶺齊家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4節 學潮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8節 築夢成真第3節 我有一個夢前言第4節 國破家亡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4節 戰爭結束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14節 戰爭結束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8節 築夢成真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3節 六一慘案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4節 辭鄉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1節 臺中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