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三節 掌控朝局(三)

世界上的人有很多,痛苦的也不只有劉襄兄弟三個,那個審食其就是另外一個。

審老兄雖然人品有問題,能力也很欠缺,但不管怎麼說,他也曾經快樂過。然而,現在的他卻完全沉浸在痛苦之中。

實際上,早在呂家敗亡前,審食其的痛苦已經開始了。

我在前邊提到過,呂雉駕崩後,呂產、呂祿看不慣審食其,一度罷免了他的左丞相之職,僅給他保留一個“太傅”的崗位。這讓審食其很鬱悶。

隨後,審食其與陳平等人暗中聯合,滅掉呂氏,重新奪回了左丞相一置。

然而,審食其並沒能在這個位置上待多長時間。劉恆即位後,又毫不客氣的撤了他的職,並且連“太傅”也沒給他留下,這讓審老兄成了留居京城的閒散人員。

身份的落差讓他的心理有些失衡,因此很是痛苦。但現在的他實力不濟,敢怒不敢言,連屁都不敢放一個,說他現在是落水狗,一點也不過分。因此,他只好小心翼翼、忍氣吞聲,以求能安度晚年。

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有一雙眼睛一直在緊緊的盯着他,並且不準備讓他過好日子。盯着審食其的人是劉長。

劉長的身世我在前邊介紹過,他親孃是趙姬,受張敖牽連而入獄。入獄後,其弟趙兼向審食其行賄,讓審食其求呂雉出面說請。但呂雉出於妒忌,予以拒絕。

後來,趙姬生下劉長,獄中自殺身亡。

再後來,劉長成爲呂雉養子,在嬌生慣養中長大。

劉長成人後,弄清楚了自己的身世,因此痛恨一些人。但劉長有點莫名其妙,他最痛恨不是呂雉,反而是在其中穿針引線的審食其。這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劉恆即位後,劉長的囂張性格又一次得到了發揚,他依仗自己是皇帝的弟弟,驕橫跋扈,藐視朝廷,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瞎折騰,連朝廷法令在他面前都是一張廢紙。

縱然如此,劉恆也沒去找他麻煩。不得不說,劉恆的肚量的確夠大。

然而,劉恆的寬容並沒讓劉長心存感激,反而卻助長了他的囂張。這爲劉長最終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我一直認爲,劉恆鼓勵劉長的囂張,是有意爲之。對劉恆的皇位威脅最大的非劉長莫屬,因爲身份擺在那。與其控制劉長,讓他老老實實地去收買人心,不如給他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其盡情展現自己的蠻橫和無知。等到劉長把人得罪完了,劉恆的皇位也就穩固了。

就劉長多年的表現來看,也的確符合這一點,因爲他最終爲自己的囂張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文帝三年,劉長進京朝拜。這一次,他把自己的囂張演繹到了極致。

進京後,劉恆給予了他高規格的接待——同輦,也就是坐同一輛車。

享受過這種待遇的人有很多,劉長也沒什麼可炫耀的。但劉長卻因此舉而亢奮了起來,一開口說話就暴露了他的無知。要說劉長也沒說什麼過分的話,主要問題集中在他對劉恆的稱謂上。

劉恆已在皇位上坐了三年,對他的稱呼似乎只有一個——皇帝。然而劉長卻頗有點創新精神,他對劉恆的稱呼也是兩個字——大兄。你也太隨便了,真不把自己當外人。

但劉恆還是容忍了他,任憑他在人前人後喊“大兄”。雖然一些人看不慣,但劉恆卻一笑置之。

這對劉長來說,意義卻是重大的。因爲劉恆的態度又一次鼓勵了他,讓他有些膨脹。最終,他做出了一件讓令人瞠目的事情。

事情是這樣的。

劉長在京城住了幾天,喝了一點酒,心血來潮,又一次想到了審食其。因此,他準備做一些事情,解決掉這個問題。

劉長解決問題的辦法比較簡單,很有點黑幫老大的意思。操起傢伙,帶上小弟,直奔審食其家裡而去。

審食其窩在家裡已有三年了,過慣了消停日子,他還真沒想到有人打他的主意。因此,劉長跑來後,審食其傻着臉迎了出來。

審食其本準備上前套套近乎,沒曾想劉長呲牙咧嘴地帶着人衝了過來,並且二話不說,操傢伙就刺。

最終,滿身窟窿的審食其倒在了血泊之中,結束了不太光彩的一生。

劉長殺了人後,一點也不慌亂,反而進宮,在劉恆面前振振有辭地送給審食其三大罪:罪一,臣母無罪,審食其不爭;罪二,戚姬母子無罪,審食其不爭;罪三,呂家危劉氏,審食其不爭。

總的來說一句話,審食其沒去和呂雉爭辯,所以該死。劉長竟然把這種無恥理論說的振振有辭,着實令人佩服。

在呂雉折騰的這些年裡,滿朝文武都“不爭”。現在大家都沒事,偏偏審食其有麻煩。把私人恩怨說的冠冕堂皇,着實是一種水平。

不管怎麼說,審食其痛苦了幾年,劉長不辭辛勞地替他解決了問題。他不再痛苦了,這也算是一種解脫吧。看來站位問題很重要。

除了審食其外,還有一個人的結局是值得交代一筆的。

這個人是張嫣。

前邊介紹過她,十二歲進宮成爲劉盈的皇后,溫柔嫺淑,卻一生無子,雖然有個養子劉恭,卻被呂雉弄死。應該說,這是一個可憐的女人。

這個女人在歷史上留下的東西並不多,甚至連“太后”這個名份都沒爭到。也許有人疑惑,養子當上了皇帝,她爲何沒爭到“太后”的名份?事實確實如此。劉盈駕崩後,呂雉臨朝稱制,仍稱“皇太后”,張嫣則無緣這個名份,世稱孝惠皇后。

羣臣滅掉呂家後,張嫣卻活了下來。劉恆即位後,將她趕去了未央宮後一處極爲幽靜的院落——北宮。

在這裡,她無聲無息地生活了十七年。公元前163年病逝,終年四十歲,與劉盈合葬於安陵。

值得一提的是,張嫣死後,宮女們替她淨身時驚奇地發現,張皇后依然冰清玉潔。消息不脛而走,天下臣民爲表示對她的憐惜和緬懷,紛紛立廟,定時享祭,尊她爲“花神”,其廟便稱爲“花神廟”。

事實上,這個默默無聞的女人,對大漢天下是有功的。

其一,勸漢惠帝廢除挾書令。雖然劉盈在世未能成行,但這個建議,在呂雉臨朝後得以實現。

其二,勸太后勿誅功臣。陳平、周勃等人能夠順利的活命,張嫣是起到了一些作用的。

其三,勸太后勿謀害代王劉恆。事實上,那次呂雉擬定劉恆搬家,張嫣是替他說過好話。雖然最終的功勞被陳平搶去,但張嫣的那份心意,他劉恆是應該感激的。

其四,斂諸門鑰,不放呂產進宮。也就是說,在呂產鬧騰之前,坐鎮宮內,嚴鎖宮門,這就是爲什麼呂產在宮門外磨蹭半天而不得入內的緣由了。可以說,劉恆能夠當上皇帝,張嫣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無論是劉恆還是羣臣,並沒表示出多少謝意。文帝雖賢,但他對張嫣的態度,卻不能不使人介然於懷。

古聖後賢妃多矣,然容與德皆極美而幽廢者,惟漢張皇后一人。

除了這句話,我再也找不到合適的語句來表達對她的這份緬懷。

歡樂,發愁,或者是痛苦,都是個別人的心境而已。無論他們的這個心境持續了多長時間,都已被歷史的潮流碾壓成過往雲煙,留下來的只有那一段段殘斷不全的過往瑣事。對歷史本身來說,他們都已經不再重要了。

我之所以寫了上邊的這些東西,只是希望交代清楚幾個關鍵人物的結局而已。好了,就此打住,讓劉恆這位主角登場吧。。.。

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一節戚姬的結局(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四節 頑強的人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八)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五節大婚(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七節 天才隕落(一)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19章 爭儲——第十二節 伏筆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三節 掌控朝局(三)第5章 楚漢爭鋒—(十九)第5章 楚漢爭鋒—(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八節審食其的尷尬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四節 頑強的人第3章 亂世紛爭—(三)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19章 爭儲——第十五節 開會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六節薄昭的結局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五節 曹參拜相(二)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七節 密謀(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四節戲弄佞幸(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第19章 爭儲——第一節 洗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節 天才隕落(四)第12章 覆滅—第十六節 呂氏敗亡(九)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一節荒唐的謀反(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七節 斷糧(二)第12章 覆滅—第四節 陳平的動作(四)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一)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一)第19章 爭儲——第一節 洗牌第12章 覆滅—第二節陳平的動作(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九節好一根攪屎棍(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五節 密謀(一)第9章 日落長河—(九)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三節好一根攪屎棍九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五節 曹參拜相(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八)第3章 亂世紛爭—(十)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六節 曹參拜相(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三節新一輪博弈(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三節 串謀(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四節 明爭暗鬥(四)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二)第12章 覆滅—第二節陳平的動作(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七節 羣臣定主(四)第3章 亂世紛爭—(七)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六)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一)第3章 亂世紛爭—(六)第7章 烽煙再起—(七)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九)第5章 楚漢爭鋒—(四)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四節 抓人(一)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五)第7章 烽煙再起—(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六節荒唐的謀反(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九節 戚姬的結局(三)第12章 覆滅—第三節陳平的動作(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七節 密謀(三)第3章 亂世紛爭—(七)第8章 紅霞萬里—(九)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八節 劉濞收場(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六節 明爭暗鬥(六)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七節 改正朔(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八節最後的日子三第8章 紅霞萬里—(八)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七節 改正朔(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七節 改正朔(四)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四)第19章 爭儲——第十九節 對症下藥(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三節 明爭暗鬥(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節 暗鬥(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節 改正朔(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四節大婚(二)第5章 楚漢爭鋒—(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三)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一節 掌控朝局(一)第7章 烽煙再起—(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八節 戚姬的結局(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八節 戚姬的結局(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八節 諸侯興兵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四)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七)第8章 紅霞萬里—(七)第7章 烽煙再起—(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四節 醫之聖手(四)第6章 旭日東昇—(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四節大婚(二)
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一節戚姬的結局(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四節 頑強的人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八)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五節大婚(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七節 天才隕落(一)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19章 爭儲——第十二節 伏筆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三節 掌控朝局(三)第5章 楚漢爭鋒—(十九)第5章 楚漢爭鋒—(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八節審食其的尷尬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四節 頑強的人第3章 亂世紛爭—(三)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19章 爭儲——第十五節 開會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六節薄昭的結局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五節 曹參拜相(二)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七節 密謀(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四節戲弄佞幸(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第19章 爭儲——第一節 洗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節 天才隕落(四)第12章 覆滅—第十六節 呂氏敗亡(九)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一節荒唐的謀反(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七節 斷糧(二)第12章 覆滅—第四節 陳平的動作(四)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一)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一)第19章 爭儲——第一節 洗牌第12章 覆滅—第二節陳平的動作(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九節好一根攪屎棍(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五節 密謀(一)第9章 日落長河—(九)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三節好一根攪屎棍九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五節 曹參拜相(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八)第3章 亂世紛爭—(十)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六節 曹參拜相(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三節新一輪博弈(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三節 串謀(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四節 明爭暗鬥(四)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二)第12章 覆滅—第二節陳平的動作(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七節 羣臣定主(四)第3章 亂世紛爭—(七)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六)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一)第3章 亂世紛爭—(六)第7章 烽煙再起—(七)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九)第5章 楚漢爭鋒—(四)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四節 抓人(一)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五)第7章 烽煙再起—(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六節荒唐的謀反(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九節 戚姬的結局(三)第12章 覆滅—第三節陳平的動作(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七節 密謀(三)第3章 亂世紛爭—(七)第8章 紅霞萬里—(九)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八節 劉濞收場(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六節 明爭暗鬥(六)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七節 改正朔(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八節最後的日子三第8章 紅霞萬里—(八)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七節 改正朔(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七節 改正朔(四)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四)第19章 爭儲——第十九節 對症下藥(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三節 明爭暗鬥(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節 暗鬥(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節 改正朔(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四節大婚(二)第5章 楚漢爭鋒—(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三)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一節 掌控朝局(一)第7章 烽煙再起—(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八節 戚姬的結局(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八節 戚姬的結局(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八節 諸侯興兵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四)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七)第8章 紅霞萬里—(七)第7章 烽煙再起—(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四節 醫之聖手(四)第6章 旭日東昇—(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四節大婚(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