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一節改正朔(八)

當上廷尉後,張釋之一點也沒改變自己“唱反調”的風格,反而愈演愈烈。

一日,漢文帝閒的無聊,乘車出去溜達。

皇帝出行,動靜自然要大一些。後世那些微服私訪的事情,在漢朝時期不怎麼流行,發生的次數不多,劉恆更是少的可憐。怪只怪這位老兄比較誠實,一天到晚穿着他那套工作服,不用自我介紹就知道他是誰誰誰。

劉恆這次雖然是瞎溜達,但該回避的還得迴避,該清道的還得清道,鬧出的動靜也不小。

一行人途徑渭水,鑾駕剛上中渭橋,突然有個人從橋下爬了出來,驚的御馬擡腳亂竄,差點把劉恆從車上給撂下來。

侍衛攔住御馬、護好皇帝,另外一些人早把鄉巴佬按到了地上。

劉恆驚魂未定,怒道:“把刺客交廷尉嚴審!”

鄉巴佬成功地被請去廷尉署做客。廷尉署的同志們也非常好客,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用他們特有的方式熱情洋溢地把客人招待了一番。待客結果:客人的肚子沒吃飽但皮鬆了不少。

這個鄉巴佬要說也挺冤枉的,從鄉下翻山越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剛跑到市區,就聽有人在喊“迴避”。這傢伙沒見過世面,聽到這兩個字就發矇,不曉得跪在路旁就能矇混過關,所以一咬牙躲到了渭橋之下。

說實話,我也沒鬧明白他是怎麼躲的,相信他總不至於站到水面上,反正躲的比較費力,不太好受。因此,這傢伙有些沉不住氣。

在橋下待了一會,沒聽到什麼大動靜,也因爲躲的憋屈,所以就探頭探腦地爬了上來。

事也湊巧,他剛露出來半個腦袋就和那幾匹馬打了個照面。幾張馬臉嚇了他一跳,而他也把幾匹馬嚇的半死,所以就有了上邊那個場景。

廷尉署的同志們爲這傢伙熟了幾天皮後,弄清楚了事件經過。張釋之做出了判決:違反警戒令,罰款。

有了判決結果,自然需要向告知受害人。因此,張釋進了宮。

劉恆一看這個判決結果勃然大怒,甩手就把案卷扔了一地:驚了我的馬,差點要了我的命,如此大不敬的事,怎麼着也得砍掉他的腦袋,你倒好,只罰點錢了事,沒道理如此糊弄人的。

既然老大生了氣,並且交代處置結果,張釋之完全可以借坡下驢,奉命行事就完了。可張釋之偏不,他這個人愛較真,並且較起真來九頭牛都拉不回來。他梗着脖子說了一大段話:若皇上當場砍掉他也就算了,但你把他交給了廷尉,既然到了廷尉署,就得搞有法必依這一套,那按法律就是罰錢。

劉恆怒視着他,剛準備發火,張釋之又開口了。

“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者,是法不信於民也。且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爲輕重,民安所措其手足?”這兩句話雖然比較繞口,但解釋起來其實很簡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兩千多年前古人說的話,真不知道是應該慶幸還是應該汗顏,好在是我們現在正朝着這個方向努力。

我們經常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而張釋之更徹底,把皇帝也給繞了進去。這,不僅需要一份公心,更需要一份膽氣。張釋之做到了。

對西漢王朝來說,有張釋之這樣的廷尉是值得慶幸的。但對張釋之來說,能遇到劉恆這樣的皇帝,是他應該慶幸的。因爲,劉恆聽完他的話後,沉默了半天,最終點了點頭:“你是對的。”

張釋之又一次獲得了成功。

而張釋之“唱反調”的經歷遠沒結束,很快就又有人給他創造了機會。

有個財迷心竅傢伙在高祖宗廟裡偷了個玉杯,被衛士抓獲。這件事情,讓劉恆惱怒。

他的確應該惱怒,有人在老爹身上打秋風,不惱怒就很不合情理了。更重要的是,劉恆極相信鬼神,一天到晚燒香拜佛、小心翼翼,生怕伺候不周,死鬼老爹會擰他耳朵。可不成想,竟然有人跑去宗廟裡偷東西,完全是作死的節奏。既然有人作死,那就滿足他們的要求。

劉恆毫無新意地把這件事情交給了廷尉。

張釋之翻了幾天法律條文,最終做出了判決:斬首。

劉恆很不滿。不會吧?這麼輕?你小子是怎麼判案的?判的很不解氣。跑去宗廟偷東西,怎麼着也該誅九族。

張釋之又一次來勁了,“按照法律規定,斬首已是盜竊的最終處罰。盜竊宗廟器物誅九族,若以後有人挖長陵(劉邦的墳墓)一抔土的話,該當如何?”張釋之這句話說的是比較重的,多少有點拿劉邦開涮的意思。

然而,劉恆沒往這方面想,反而跑去和老孃薄姬商量了半天,認爲張釋之有道理。

他再獲成功。

這個人從參加工作起,好像從來沒按領導意願辦過一件事,每一次都和領導敲鑼打鼓地對着幹,而最終結局似乎都按他的辦法來。不得不承認,他的確很有一套。然而,劉恆還對他極其信任,只要他一開口,根本沒有別人說話的份。最終搞的人見人怕。

時人流傳這麼一句話:“張釋之爲廷尉,天下無冤民”。

當然,這句話說得有些誇張,但不得不承認,這個人用其一生都在維護法律的公平公正。可以試想,連皇帝的話都在法律面前打折扣,還有什麼人他不敢得罪?

應該說,這個人爲西漢第一個盛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正因張釋之很牛氣,才入得張蒼的法眼。對張蒼來說,想搞掉皇帝極爲信任的新垣平,憑他自己的實力肯定不行,必須請個大神出來幫忙。這個人非張釋之莫屬。

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一節改正朔(八)第7章 烽煙再起—(四)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四節戲弄佞幸(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四節 羣臣定主(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八節 改正朔(五)第7章 烽煙再起—(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二節 敗亡(四)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八節 諸呂封王(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二節荒唐的謀反(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三節 醫之聖手(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六節 羣臣定主(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一節 敗亡(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三節 賈誼論政(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八節最後的日子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七節最後的日子二第4章 軍挺咸陽—(二)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12章 覆滅—第九節 呂氏敗亡(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四節 頑強的人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一節 明爭暗鬥(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五)第3章 亂世紛爭—(四)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九節 無雙國士(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六節 明爭暗鬥(六)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九)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七節 天才隕落(一)第1章 起點——(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五)第9章 日落長河—(十四)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二節蕭規曹隨(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一節 敗亡(三)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一)第19章 爭儲——第八節 過招(二)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一節 明爭暗鬥(一)第12章 覆滅—第九節 呂氏敗亡(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五)第19章 爭儲——第十節 過招(三)第19章 爭儲——第八節 過招(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五節 密謀(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一節戚姬的結局(五)第19章 爭儲——第十三節 腦殘的對答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一)第9章 日落長河—(三)第12章 覆滅—第十三節 呂氏敗亡(六)第9章 日落長河—(八)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三)第7章 烽煙再起—(一)第12章 覆滅—第六節 陳平的動作(六)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九節 周勃的短板(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5章 楚漢爭鋒—(一)第19章 爭儲——第四節 王娡其人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七節 天才隕落(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五節 早立太子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一節 敗亡(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節 天才隕落(四)第12章 覆滅—第二節陳平的動作(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四節大婚(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十節 三王殞命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二)第19章 爭儲——第一節 洗牌第19章 爭儲——第十三節 腦殘的對答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八節 天才隕落(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八節 無雙國士(一)第3章 亂世紛爭—(六)第12章 覆滅—第一節陳平的動作(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五)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一節新一輪博弈(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4章 軍挺咸陽—(四)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八)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一節劉恆進京(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七節 戚姬的結局(一)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六節審食其的尷尬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三節 醫之聖手(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四節大婚(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八節 明爭暗鬥(八)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八節 戚姬的結局(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二節周勃的短板(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二節荒唐的謀反(三)
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一節改正朔(八)第7章 烽煙再起—(四)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四節戲弄佞幸(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四節 羣臣定主(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八節 改正朔(五)第7章 烽煙再起—(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二節 敗亡(四)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八節 諸呂封王(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二節荒唐的謀反(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三節 醫之聖手(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六節 羣臣定主(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一節 敗亡(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三節 賈誼論政(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八節最後的日子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七節最後的日子二第4章 軍挺咸陽—(二)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12章 覆滅—第九節 呂氏敗亡(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四節 頑強的人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一節 明爭暗鬥(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五)第3章 亂世紛爭—(四)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九節 無雙國士(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六節 明爭暗鬥(六)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九)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七節 天才隕落(一)第1章 起點——(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五)第9章 日落長河—(十四)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二節蕭規曹隨(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一節 敗亡(三)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一)第19章 爭儲——第八節 過招(二)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一節 明爭暗鬥(一)第12章 覆滅—第九節 呂氏敗亡(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五)第19章 爭儲——第十節 過招(三)第19章 爭儲——第八節 過招(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五節 密謀(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一節戚姬的結局(五)第19章 爭儲——第十三節 腦殘的對答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一)第9章 日落長河—(三)第12章 覆滅—第十三節 呂氏敗亡(六)第9章 日落長河—(八)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三)第7章 烽煙再起—(一)第12章 覆滅—第六節 陳平的動作(六)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九節 周勃的短板(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5章 楚漢爭鋒—(一)第19章 爭儲——第四節 王娡其人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七節 天才隕落(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五節 早立太子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一節 敗亡(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節 天才隕落(四)第12章 覆滅—第二節陳平的動作(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四節大婚(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十節 三王殞命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二)第19章 爭儲——第一節 洗牌第19章 爭儲——第十三節 腦殘的對答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八節 天才隕落(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八節 無雙國士(一)第3章 亂世紛爭—(六)第12章 覆滅—第一節陳平的動作(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五)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一節新一輪博弈(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4章 軍挺咸陽—(四)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八)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一節劉恆進京(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七節 戚姬的結局(一)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六節審食其的尷尬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三節 醫之聖手(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四節大婚(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八節 明爭暗鬥(八)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八節 戚姬的結局(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二節周勃的短板(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二節荒唐的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