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陳東上書

混混僵僵的欽宗終於倒過夢醒了,答應留在汴京了。李綱見狀,心裡大喜,遂告退出殿。李綱來到午門前,禁衛軍將士們尚等待在那裡。衆禁衛軍將領見李綱到來,遂迎了過去。李綱見旁側有一高臺,便登了上去,對迎了過來的禁衛軍將士們喊道:“諸位禁衛軍將領、兵士們,我乃東京留守李綱。剛纔,本留守已覲見聖上,勸說聖上留在汴京,領導汴京軍民保衛京師。現在,聖山主意已定,決心守城。聖上曉瑜汴京軍民,團結一致,共同抗敵,確保汴京,萬無一失,再有鼓動離開汴京,擾亂人心者,格殺勿論,決不輕饒!”

禁衛六軍將士見說,歡欣鼓舞,高聲呼喊道:“聖上英明!聖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安撫好皇宮中禁衛六軍將士後,李綱出了皇宮,趕至留守處。已提前被安置在留守處的燕青與立剛見面,李綱委任燕青爲汴京城防特別助理,協助汴京城防指揮使、大將劉延慶防守汴京。

燕青受命,前往汴京城防指揮部報到去了。

燕青離開後,李綱正欲安排其他事宜,府衙報到:“稟告留守大人,現有太學生陳東求見。”李綱聞報,遂令傳喚進來。陳東隨即被傳喚進府。

太學生陳東進入府中,匍匐於地。

李綱見狀,大驚,急忙離座,疾步來至陳東身旁,攙扶着陳東道:“陳生有事說事,萬萬不可如此。本留守與陳生同爲讀書出身,凡事只論根由曲直,不興這一套的,動輒跪拜痛哭,有辱斯文,本留守也擔當不起。”

李綱說着,將陳東攙扶起來。

陳東原本就滿腔悲憤,又被李綱說爲‘有辱斯文’,更加傷心,遂大哭起來。李綱忙勸道:“陳生莫要如此,你入府求見本留守,究竟是爲了何事?只管說事便是。”

陳東哭着說道:“留守大人,想俺堂堂宋朝,繁華於天下,曾是何等錦繡!現如今卻被蠻族蹂躪,百姓慘遭塗炭,如此結果,概是因爲蔡京、王黼、童貫、朱勔、李邦彥、樑師成六賊胡作非爲所賜。此六賊之罪行,罄竹難書,人神共憤。留守大人啊!金寇兵臨城下,邊境危急,此誠危急存亡之時,此時,若再不清算以上六賊之罪行,天理難容啊!”

李綱見說,也深有同感;然而,李綱被欽宗任命爲汴京留守之前,官任太常少卿,屬於三品文官,與蔡京、王黼、童貫、李邦彥、朱勔、樑師成等奸臣佞賊地位相差甚遠,其中李邦彥尚是在任宰相,童貫任擔任着樞密使,在自己剛剛被任命爲汴京留守的時候,便出面諫劾蔡京、王黼、童貫等人,會被誤認爲另有目的,用心不良,不利於自己現在領導汴京防務。

如此想着,李綱便對陳東說道:“陳生所言極是,蔡京、王黼、童貫等人之罪惡,天下皆知,人神共憤;然陳生求見本留守,以本留守之權力,也處置不了蔡京等賊。”

陳東道:“留守大人。學生聽說白時中、李邦彥等人哄惑聖上離京南下,前往襄陽,是留守大人極力勸阻,方纔將聖上留在汴京的。學生覺得,以留守之分量,進諫聖上,治罪於蔡京、王黼等六賊,聖上必然採納。”

李綱聞言道:“陳生有所不知。對蔡京、王黼、童貫、李邦彥、朱勔、樑師成六賊,本留守也是恨之入骨,盼望着聖上能治其胡作非爲,誤國誤民之大罪。然本留守剛剛擔任汴京留守之職,當傾盡權力做好保衛汴京之事,這個時候摻入諫劾六賊之事,必將影響汴京防衛之大事。陳生當理解,非是本留守不肯出面進諫聖上,實是怕節外生枝,影響了東京防衛之大事。”

陳東見說,望李綱一拜道:“留守大人如此一說,更見留守大人光明磊落,處事有理有據之品德,學生敬佩。即使如此,學生當親自上書聖上,諫劾蔡京等六賊。”

李剛道:“若如此,朝廷有幸也!軍民百姓有幸也!本留守雖然懦弱,到時候必將從旁響應,策應陳生也!”

陳東見說,遂與李綱道辭,離府而去。

第三天,天尚未亮,皇宮門前,便跪着一書生,雙手高舉着奏書,請求面見聖上。此書生正是太學生陳東也!

皇宮門前值守的御林軍首領,見陳東請求覲見聖上,隨即將情況通報了進去。

皇宮勤政殿中,欽宗正召集百官商討汴京防衛之事。

祥雲迷鳳閣,瑞氣罩龍樓。含煙御柳拂旌旗,帶露宮花迎劍戟。天香影裡,玉簪珠履聚丹墀;仙樂聲中,繡襖錦衣扶御駕。珍珠簾卷,黃金殿上現金輿;鳳羽扇開,白玉階前停寶輦。隱隱淨鞭三下響,層層文武兩班齊。

雖然金國兵馬已兵臨城下,京師危急,然王朝的威儀不能失,早朝的氣象也不能少。

當有殿頭官喝道:“有事出班早奏,無事捲簾退朝。”殿頭官剛剛喝畢,時任宰相白時中正欲老挑重彈,奏請欽宗移駕南下,忽有傳旨官進殿奏道:“啓奏聖上。太學生陳東求見。”欽宗聽奏,說道:“自太祖皇帝始,朝廷歷來重視士大夫們參政議政,既是有太學生求見,不可不見。宣!准許太學生入殿覲見。”

傳旨官遂傳令陳東進殿覲見。

陳東聞宣進殿,跪伏在地,高呼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太學生陳東叩見吾皇。

欽宗向下俯視,問陳東道:“陳生請求見朕,乃因何事?只管奏來。”陳東自袖中掏出奏摺,高聲說道:“本生有書上呈,請聖上過目。”欽宗轉視殿頭官道:“遞將上來。”

殿頭官自陳東手中接過奏書,復至臺上龍椅側,將陳東奏書遞於欽宗趙桓。

欽宗展開奏書閱讀。奏書上寫着:

“太學生陳東泣血奏請:自太祖皇帝開疆拓土,傳九世於聖上。百餘年來,我大宋繁華於天下,何等錦繡,海外無不敬仰。然至太上皇時,先後有蔡京、王黼、童貫、朱勔、李邦彥、樑師成六賊,相互勾結,貪贓枉法,肆意妄爲,迷惑聖聰,致今日外寇入侵,百姓慘遭塗炭之局面。學生陳東以爲,今日之事,蔡京壞亂於前,樑師成陰謀於後,李邦彥結怨於西北,朱勔結怨於東南,王黼、童貫又結怨於遼、金,創開邊釁。正值汴京危急之時,聖上當立誅六賊,傳首四方,以謝天下,鼓舞朝野,奮起抗金,以保江山社稷穩若泰山。

……”

欽宗閱畢,大爲欣慰。

這之前,欽宗爲太子,蔡京等六賊多有不恭,特別是王黼、樑師成、李邦彥等奸臣佞賊,暗中運作,欲廢了欽宗太子之位,另扶三皇子趙楷爲太子。原本,欽宗並不願繼位爲帝,概是因爲蔡京、王黼、童貫之流迷惑,迷惑聖聰,搞什麼聯金滅遼,以致金寇入侵,太上皇甩袖頭子走人,至欽宗於危險之地。對於蔡京、王黼、童貫之流,欽宗早已恨之入骨,欲治其罪,然礙於太上皇面子,不好下手,今日有陳東上書,正好藉此而除了蔡京、王黼、童貫等奸臣佞賊。

然而,當殿中,年老昏庸的蔡京、時任宰相李邦彥也在列。那王黼聽說早於太上皇亳州進香已經居家南遷,童貫也違背聖旨,隨太上皇南下,朱勔也滯留江南不歸,現在欲治蔡京、李邦彥之罪,恐打草驚蛇,驚醒了王黼、童貫,朱勔等人。

如此想着,欽宗對跪伏於地的陳東說道:“陳生所奏,朕盡知也!陳東且先退殿,朕自有主張,一定會給天下一個交代。”

陳東遂退出了大殿。

陳東退出大殿後,欽宗舉着陳東的上書說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太學生陳東,急汴京防務所急,言汴京防衛之策,願以死保衛汴京,此情可謂是驚天地,泣鬼神。太學生陳東尚且有如此之精神,各位卿皆朝廷大員,更應以身作則,領導好汴京防衛之事,確保汴京萬無一失。”

一班大臣皆高聲答道:“臣等竭盡全力,力保汴京穩如泰山。”

欽宗點頭道:“很好!很好!”

在大臣中站立的李綱,見欽宗如此說,心中甚是疑惑。陳東上書前夜,曾到汴京留守府,說他要諫劾蔡京、王黼、童貫、李邦彥、朱勔、樑師成六賊,現在欽宗手中拿着的陳東上書怎是關於汴京防務的?

李綱正在疑惑之中,欽宗說道:“李少卿負責汴京之防務,早朝後,李少卿留下,對陳東上書予以研判,其他卿可以退朝了。”

李綱見說,站着未動,其他大臣魚貫而出。

第九十六章 海上之盟 (2)第一百九十二章 藥師投宋(6)第六十四章 太祖稱帝 (2)第一百七十八章 首次伐遼 (5)第九十四章 暗通梁山 (2)第一百三十五章 比武招親 (1)第一百八十六章 宋江託夢 (2)第一百五十五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六十九章 醞釀出兵 (4)第二十五章 哄惑徽宗第二百一十六章 藥師叛宋 (6)第五十六章 立嗣之誤第五十二章 馬植返鄉第二十一章 徽宗偷情第一百一十四章 巧言令色第七十一章 返朝途中第一百七十八章 首次伐遼 (5)第六十七章 金使喪命第二百一十章 收復燕京 (4)第七十六章 宋江通匪第七十五章 逼上梁山第七十三章 楊志賣刀第四十五章 監視女真 (1)第一百八十二章 童貫返京第二百二十六章 金兵渡河第三十九章 奇人出世第二百三十二章 趙佶南逃 (2)第九十四章 暗通梁山 (2)第二百一十二章 收復燕京 (6)第一百四十四章 巧扮出城第一百五十三章 拜見舊主第一百九十五章 冤仇難解 (2)第六十九章 反攻上京第二百一十六章 藥師叛宋 (6)第四十二章 出爾反爾第二百一十八章 收復燕京 (12)第二百二十八章 徽宗禪位 (4)第二百二〇二章 收復燕京 (16)第二百章 二次伐遼 (3)第一百六十七章 醞釀出兵 (2)第一百八十四章 鴆殺宋江 (2)第二百一十七章 收復燕京 (11)第七十八章 金屋藏嬌第一百九十九章 二次伐遼 (2)第二百五十一章 朱勔伏誅第一百五十二章 挽留銀芝第六十八章 章奴反叛第二百五十一章 朱勔伏誅第二百四十三章 初次議和第一百〇六章 歸順朝廷第四十八章 馬植探營 (2)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禹山中 (5)第二十六章 大興土木第一百四十二章 暗中較勁第二百一十四章 收復燕京 (8)第七十一章 返朝途中第十一章 算命先生 (1)第二百二十二章 再遇卦師第七十五章 逼上梁山第二百四十九章 西軍抵京第十八章 二次罷相第二百三十一章 趙佶南逃 (1)第一百〇六章 歸順朝廷第二章 陳年往事第二百二十六章 金兵渡河第九十四章 暗通梁山 (2)第六十五章 達魯之戰 (1)第一百三十五章 比武招親 (1)第一百三十一章 仇人相見第一百五十四章 又見宋江第四十二章 出爾反爾第二百二十一章 三皇子趙楷第六十八章 章奴反叛第一百一十八章 幫源峒中第二百二十二章 再遇卦師第二百二十九章 徽宗禪位 (5)第七十五章 逼上梁山第七十四章 林沖遭禍第二百〇八章 收復燕京 (2)第二百六十一章 堅守幷州第三十五章 調停族爭 (1)第二百二〇九章 張覺降宋 (6)第一百六十一章 大禹山中 (2)第四十三章 暗中施計 (1)第二百二十七章 徽宗禪位 (3)第一百五十五章 故地重遊第二百〇六章 二次伐遼 (9)第二百〇九章 收復燕京 (3)第八十七章 激烈爭論第二百五十三章 追殺王黼第五十章 結識世忠 (2)第六十二章 首戰寧邊 (3)第二百二十八章 徽宗禪位 (4)第一百七十八章 首次伐遼 (5)第一百四十八章 借宿莊院第一百七十八章 首次伐遼 (5)第一百〇七章 江南民變第十五章 榮升太尉第二十六章 大興土木第九十章 遼臣使金
第九十六章 海上之盟 (2)第一百九十二章 藥師投宋(6)第六十四章 太祖稱帝 (2)第一百七十八章 首次伐遼 (5)第九十四章 暗通梁山 (2)第一百三十五章 比武招親 (1)第一百八十六章 宋江託夢 (2)第一百五十五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六十九章 醞釀出兵 (4)第二十五章 哄惑徽宗第二百一十六章 藥師叛宋 (6)第五十六章 立嗣之誤第五十二章 馬植返鄉第二十一章 徽宗偷情第一百一十四章 巧言令色第七十一章 返朝途中第一百七十八章 首次伐遼 (5)第六十七章 金使喪命第二百一十章 收復燕京 (4)第七十六章 宋江通匪第七十五章 逼上梁山第七十三章 楊志賣刀第四十五章 監視女真 (1)第一百八十二章 童貫返京第二百二十六章 金兵渡河第三十九章 奇人出世第二百三十二章 趙佶南逃 (2)第九十四章 暗通梁山 (2)第二百一十二章 收復燕京 (6)第一百四十四章 巧扮出城第一百五十三章 拜見舊主第一百九十五章 冤仇難解 (2)第六十九章 反攻上京第二百一十六章 藥師叛宋 (6)第四十二章 出爾反爾第二百一十八章 收復燕京 (12)第二百二十八章 徽宗禪位 (4)第二百二〇二章 收復燕京 (16)第二百章 二次伐遼 (3)第一百六十七章 醞釀出兵 (2)第一百八十四章 鴆殺宋江 (2)第二百一十七章 收復燕京 (11)第七十八章 金屋藏嬌第一百九十九章 二次伐遼 (2)第二百五十一章 朱勔伏誅第一百五十二章 挽留銀芝第六十八章 章奴反叛第二百五十一章 朱勔伏誅第二百四十三章 初次議和第一百〇六章 歸順朝廷第四十八章 馬植探營 (2)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禹山中 (5)第二十六章 大興土木第一百四十二章 暗中較勁第二百一十四章 收復燕京 (8)第七十一章 返朝途中第十一章 算命先生 (1)第二百二十二章 再遇卦師第七十五章 逼上梁山第二百四十九章 西軍抵京第十八章 二次罷相第二百三十一章 趙佶南逃 (1)第一百〇六章 歸順朝廷第二章 陳年往事第二百二十六章 金兵渡河第九十四章 暗通梁山 (2)第六十五章 達魯之戰 (1)第一百三十五章 比武招親 (1)第一百三十一章 仇人相見第一百五十四章 又見宋江第四十二章 出爾反爾第二百二十一章 三皇子趙楷第六十八章 章奴反叛第一百一十八章 幫源峒中第二百二十二章 再遇卦師第二百二十九章 徽宗禪位 (5)第七十五章 逼上梁山第七十四章 林沖遭禍第二百〇八章 收復燕京 (2)第二百六十一章 堅守幷州第三十五章 調停族爭 (1)第二百二〇九章 張覺降宋 (6)第一百六十一章 大禹山中 (2)第四十三章 暗中施計 (1)第二百二十七章 徽宗禪位 (3)第一百五十五章 故地重遊第二百〇六章 二次伐遼 (9)第二百〇九章 收復燕京 (3)第八十七章 激烈爭論第二百五十三章 追殺王黼第五十章 結識世忠 (2)第六十二章 首戰寧邊 (3)第二百二十八章 徽宗禪位 (4)第一百七十八章 首次伐遼 (5)第一百四十八章 借宿莊院第一百七十八章 首次伐遼 (5)第一百〇七章 江南民變第十五章 榮升太尉第二十六章 大興土木第九十章 遼臣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