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宋江託夢 (1)

解決了宋江、盧俊義後,童貫心裡不擱事了,開始專一操辦起北伐契丹、收復燕雲十六州故土的事情了。經過認真分析研究,童貫覺得,前番北伐,之所以沒有成功,乃是因爲操之過急,戰事推進的太倉促了,沒有在威逼及圍困上下功夫,在契丹軍事實力還存在的情況下,就冒然進攻,結果搞成了僵持狀態。在接下來二次征伐契丹,征剿契丹,收復燕雲故土的行動中,朝廷大軍將採取圍而不攻、攻而不打的策略,對契丹形成高壓態勢,促其其內部分化,招降其敵方將領,以削弱其防衛力量,最終收復燕雲故土。

童貫對這個策略進行了詳細研判後,覺得可行,遂專門去找了王黼、蔡京、高俅等人,徵求對北伐契丹的意見。

王黼聽了童貫說的情況後,覺得太過謹慎,應強力攻打,消耗契丹的實力,不給契丹喘氣機會,最終攻陷幽州、雲州,收復燕雲失地。蔡京、高俅則認同童貫的辦法,覺得還是圍而不攻,攻而不打,以圍爲主,圍攻兼施,從內部分化契丹爲上策,畢竟現在契丹同時面對着女真及大宋兩個方面的夾擊,必有其崩潰的時候,朝廷大軍該做的就是等待這個時機。

王黼見蔡京、高俅極力贊同童貫的戰略方案,遂也表示同意。最後,幾個人統一了看法,聯袂來覲見徽宗皇帝。

童貫首先奏報道:“啓奏聖上。前番,聖上安排那和蔡學士研究北伐契丹、收復燕雲故土事宜,俺與蔡學士相商後,又請教了蔡太師、王宰相、高太尉等人的意見,今就相關情況,稟報於聖上。”

徽宗皇帝見說大喜,忙道:“快快奏來。”

於是,童貫便將他制訂的北伐契丹的方略,稟報給了徽宗皇帝。

徽宗皇帝聽後,轉首問蔡京道:“童樞密此番方略,蔡太師可詳細考量了?是否可行?”

蔡京回奏道:“啓奏聖上,童樞密此番方略,臣已與童樞密進行了詳細論證。臣以爲,契丹同時面對朝廷及女真的夾擊,必然有崩潰之時,朝廷大軍北伐,將以進爲退,圍而不攻,攻而不打,以圍爲主,圍攻兼備,必將造成契丹內部分化,可招降契丹敵方將領,削弱契丹防衛能力,到那時,燕雲故土可光復也。”

徽宗皇帝聞奏,大喜,隨即說道:“諸位卿,既是如此,最好不過了。朕以爲,北伐契丹,除了圍而不攻,攻而不打,以圍爲主,圍攻兼施,促其內部分化外,還要做好必打之準備,畢竟契丹未必如我所願。前番,宋江、盧俊義征剿方臘,逢戰必勝,攻無不克,具有很強的作戰能力;朕以爲,是否將宋江、盧俊義等人也調至軍中,協同參戰,以確保北伐契丹=的軍事行動獲得成功?”

蔡京、王黼、童貫、高俅等人聞聽徽宗皇帝如此一說,心裡皆吃了一驚,相互看了看。

這時,高俅邁前一步,稟告道:“啓奏聖上。殺雞焉用宰牛刀。前番北伐雖然失利,然朝廷大軍並未戰敗,遼軍也沒獲勝,只是雙方僵持而已。目今情況下,形勢於我有利,契丹已勢窮矣!北伐大軍戰勝契丹、收復燕雲故土,只是個時間和時機問題。而湖廣乃朝廷糧倉,擔負物質供應之重任,湖廣穩定,至關重要;宋江、盧俊義忠君報國,必能擔當起此大任,還是留在任所更好。”

高俅之言,徽宗最愛聽了。高俅剛說完,徽宗皇帝就表態道:“卿所言極是,宋江、盧俊義就留在任所,負責戰略物質供應。童樞密、蔡學士多多上心。此番伐遼,補充前線兵馬至二十萬,任由童樞密爲帥,蔡學士爲監軍,劉延慶爲總先鋒。”

蔡京、王黼、童貫、高俅等人又相互一視,見徽宗不再調用宋江、盧俊義了,遂將心放到肚子裡了,高聲答道:“臣等謹遵聖旨!”

當日散朝後,幾個奸臣佞賊各自忙各自的事情去了,徽宗皇帝又來到了李師師處,免不了飲酬取樂一番。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那日,徽宗剛喝了幾杯,便覺得神思睏倦,點着的燈也忽兒昏暗起來,緊接着廳堂內平地起了一股冷風。

徽宗皇帝定眼去望,見一個身穿黃馬甲的人立在面前。徽宗皇帝吃了一大驚,忙問道:“你是何人?怎地來到這裡?你沒見朕與明妃,正在飲酒嗎?”

那穿着黃馬甲的人,俯身在地,給徽宗皇帝叩了三個響頭,哭訴道:“聖上,俺乃梁山泊宋江部下神行太保戴宗也。”

徽宗見說,心中好奇,說道:“你莫要哭。你等梁山好漢,忠君愛國,受朝廷招安,南下討伐方臘,大獲全勝,朕已冊封了你等,你等均已赴任,你緣何來到這裡?有甚事稟報嗎?”

戴宗奏道:“啓奏聖上,臣無故不敢驚擾上皇,只是臣兄宋江,只在左右,渴望覲見上皇,故此派俺來相請,啓請聖上車駕同行。”

徽宗聞奏道:“既是宋愛卿一同前來,何不面見寡人?”

戴宗道:“啓奏上皇,吾兄宋江,不便覲見,只委派俺前來,恭請聖上相見。”

徽宗皇帝聞奏,甚是疑惑,心理暗思,古往今來,只有臣子覲見主上,哪有主上去見臣子的?然而,宋江非是別人。那宋江,秉性耿直,忠君報國,仁義之士也,不能拘於常規。如此想着,徽宗皇帝對戴宗說道:“若是別人,斷然不能輕屈寡人車駕前往,宋愛卿勞苦功高,應屬例外,寡人當親往。”

隨即,徽宗皇帝隨戴宗出得後院來,見馬已備好。

戴宗請徽宗皇帝乘馬而行。

徽宗便騎到馬上,那馬立即騰空而起,如雲似霧,有一隻飛騰的燕子,來不及躲閃,被那馬踏在蹄下。

騎在馬上的徽宗只感到飄飄欲仙,耳邊聞聽到風雨之聲,甚是愜意,轉眼間便來到一個去處。但見:

漫漫煙水,隱隱雲山。不觀日月光明,只見水天一色。紅瑟瑟滿目蓼花,綠依依一洲蘆葉。雙雙鸂鶒,遊戲在沙渚磯頭;對對鴛鴦,睡宿在敗荷汀畔。林巒霜葉,紛紛萬片火龍鱗;堤岸露花,簇簇千雙金獸眼。淡月疏星長夜景,涼風冷露九秋天。

當下,徽宗騎在馬上,被眼前的景象吸引,觀之不足,便問使了馬甲跟隨而來的戴宗道:“朕且問你,此乃何處?這裡有山有水,山水相間,天藍雲白,泉清水澈,如此美景,勝過朕的萬歲山許多。”

戴宗見問,遂指着山上關路道:“請聖上行去,到彼便知。”

徽宗聞言,縱馬登山,行過三重關道。

徽宗過了第三座關前,見百餘人伏在地上,盡是披袍掛鎧,戎裝革帶,金盔金甲之將。

徽宗大吃一驚,暗道,俺正北與遼邦相執,復奪雲燕十六州;東北莞爾小國女真崛起,正虎視眈眈;西北又有西夏党項作亂;此時此刻,正乃用人之際,怎不知這地方還有這麼多威武之士?如朕早知道,全部重用起來,怕他遼邦、女真、党項個甚!

徽宗心中大驚之餘,忙問道:“卿等皆是何人?何故聚集在這裡?這裡是甚的地方?”

衆人中爲首一人,匍匐上前,垂淚奏道:“聖上明辨,俺乃出生入死,衝鋒陷陣,剿滅方臘的先鋒官宋江是也。俺身後跪伏着的是上應天星的梁山一百零七名大將也。陛下現在所在之處乃梁山山寨。”

徽宗聞言更是吃驚,忙道:“宋愛卿,朕已賜封卿在楚州爲安撫使,其他衆將,除過爲國捐軀者,也皆已冊封,你等緣何在此處也?”

宋江奏道:“臣等瑾請聖上到忠義堂上,容臣等細訴衷腸,上告枉死之冤。”

隨即,徽宗在宋江等人的擁簇下,來到忠義堂,坐於忠義堂的第一把交椅上,往下看去,煙霧中,跪伏着許多人,皆滿臉悲慼。

徽宗心中也覺悲傷,問道:“你等何故垂淚?有甚不如意之處?只管講來,朕自會給你等做主。”

宋江趨前,流着淚奏道:“啓奏聖上,請聽臣言。實話實說,過去時,臣等呼嘯山林,抗拒天兵,罪惡深重,理應重罰;然而,臣等原本良民,皆忠義之士,無奈被逼上梁山,心中素懷忠義,並無分毫異心。承蒙聖上垂恩招安,臣等不顧安危,奉聖上旨令,過江討賊,兄弟手足,十損七八,所剩者寥寥無幾。啓奏聖上,非是臣有此番抱怨,實乃朝廷上奸臣當道,矇蔽聖聰,誤國害民,貽害無窮。臣蒙聖上洪恩,命守楚州,到任以來,不敢有絲毫鬆懈,廉潔奉公,盡心盡責,與軍民水米無交,天地共知,臣一片冰心,坦蕩磊落,上對得起天,下對得起地,中對得起聖上。啓奏聖上,臣有一事,百思不得其解,先泣血磕問,懇請聖上給個說法。”

徽宗聞言,心中甚是疑惑,忙說道:“卿要問甚?只管問來。”

宋江往地上連叩三頭,磕得額頭損破,血流如注。

徽宗見狀,着實嚇得驚慌。

第五十一章 天祚繼位第二百二十一章 三皇子趙楷第一百八十章 首次伐遼 (7)第一百九十一章 藥師投宋(5)第一百九十七章 冤仇難解 (4)第二百二〇章 收復燕京 (14)第一百三十八章 節外生枝第一百五十一章 萌生情愫第一百一十二章 拼死奪關(2)第二百六十一章 堅守幷州第一百九十一章 藥師投宋(5)第二百三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二百一十一章 藥師叛宋 (1)第一百三十一章 仇人相見第二百五十二章 蔡攸伏法第一百三十三章 攔路打劫 (2)第四十二章 出爾反爾第一百一十三章 前往睦州第一百五十二章 挽留銀芝第七十四章 林沖遭禍第十三章 徽宗皇帝第七十九章 宋江殺惜第二百二〇九章 張覺降宋 (6)第一百一十三章 前往睦州第四十章 立業初期第一百五十三章 拜見舊主第一百三十三章 攔路打劫 (2)第一百二十一章 臨陣反戈第一百七十九章 首次伐遼 (6)第一百七十四章 首次伐遼 (1)第一百九十二章 藥師投宋(6)第一百四十一章 惺惺相惜第二百〇四章 二次伐遼 (7)第一百七十一章 再見馬植 (1)第二百二十章 太子趙桓第一百四十九章 堂上寒暄第一百七十八章 首次伐遼 (5)第一百八十七章 藥師投宋 (1)第一百五十五章 故地重遊第二十五章 哄惑徽宗第二百〇四章 二次伐遼 (7)第一百一十章 大戰蘇州第二十三章 曹輔勸諫第二百〇九章 收復燕京 (3)第九章 奸賊蔡京 (3)第七十四章 林沖遭禍第一百六十七章 醞釀出兵 (2)第一百七十〇章 醞釀出兵 (5)第二百〇九章 收復燕京 (3)第二百二〇七章 張覺降宋 (4)第二百〇一章 二次伐遼 (4)第六十一章 首戰寧邊 (2)第二百二十二章 再遇卦師第一百六十七章 醞釀出兵 (2)第八十二章 魔君排座第六十六章 達魯之戰 (2)第五章 橫生災禍第二百〇六章 二次伐遼 (9)第一百五十二章 挽留銀芝第一百四十二章 暗中較勁第一百三十五章 比武招親 (1)第二百三十一章 趙佶南逃 (1)第一百〇九章 過江討賊第十六章 初次罷相第七十一章 返朝途中第二百二十六章 世忠死節第三十四章 完顏函普 (2)第三十五章 調停族爭 (1)第二百四十二章 朝堂議事第九十一章 二次使金第二百二十章 太子趙桓第二百四十章 君臣議事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禹山中 (6)第九十三章 暗通梁山第二百二十六章 金兵渡河第四十三章 暗中施計 (1)第一百七十〇章 醞釀出兵 (5)第二百三十一章 趙佶南逃 (1)第二百二十六章 金兵渡河第十六章 初次罷相第七十八章 金屋藏嬌第一百八十一章 截擊童貫第二百五十八章 夜劫金營第二百三十二章 趙佶南逃 (2)第一百七十八章 首次伐遼 (5)第一百六十七章 醞釀出兵 (2)第一百五十四章 又見宋江第一百八十九章 藥師投宋 (3)第二百三十五章 燕青護花第一百七十〇章 醞釀出兵 (5)第一百二十二章 金芝自縊第一百四十六章 避入山中第六十九章 反攻上京第一百七十六章 首次伐遼 (3)第一百五十四章 又見宋江第二百三十章 徽宗禪位 (6)第一百一十二章 拼死奪關(2)第一百七十〇章 醞釀出兵 (5)第二百二十二章 再遇卦師
第五十一章 天祚繼位第二百二十一章 三皇子趙楷第一百八十章 首次伐遼 (7)第一百九十一章 藥師投宋(5)第一百九十七章 冤仇難解 (4)第二百二〇章 收復燕京 (14)第一百三十八章 節外生枝第一百五十一章 萌生情愫第一百一十二章 拼死奪關(2)第二百六十一章 堅守幷州第一百九十一章 藥師投宋(5)第二百三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二百一十一章 藥師叛宋 (1)第一百三十一章 仇人相見第二百五十二章 蔡攸伏法第一百三十三章 攔路打劫 (2)第四十二章 出爾反爾第一百一十三章 前往睦州第一百五十二章 挽留銀芝第七十四章 林沖遭禍第十三章 徽宗皇帝第七十九章 宋江殺惜第二百二〇九章 張覺降宋 (6)第一百一十三章 前往睦州第四十章 立業初期第一百五十三章 拜見舊主第一百三十三章 攔路打劫 (2)第一百二十一章 臨陣反戈第一百七十九章 首次伐遼 (6)第一百七十四章 首次伐遼 (1)第一百九十二章 藥師投宋(6)第一百四十一章 惺惺相惜第二百〇四章 二次伐遼 (7)第一百七十一章 再見馬植 (1)第二百二十章 太子趙桓第一百四十九章 堂上寒暄第一百七十八章 首次伐遼 (5)第一百八十七章 藥師投宋 (1)第一百五十五章 故地重遊第二十五章 哄惑徽宗第二百〇四章 二次伐遼 (7)第一百一十章 大戰蘇州第二十三章 曹輔勸諫第二百〇九章 收復燕京 (3)第九章 奸賊蔡京 (3)第七十四章 林沖遭禍第一百六十七章 醞釀出兵 (2)第一百七十〇章 醞釀出兵 (5)第二百〇九章 收復燕京 (3)第二百二〇七章 張覺降宋 (4)第二百〇一章 二次伐遼 (4)第六十一章 首戰寧邊 (2)第二百二十二章 再遇卦師第一百六十七章 醞釀出兵 (2)第八十二章 魔君排座第六十六章 達魯之戰 (2)第五章 橫生災禍第二百〇六章 二次伐遼 (9)第一百五十二章 挽留銀芝第一百四十二章 暗中較勁第一百三十五章 比武招親 (1)第二百三十一章 趙佶南逃 (1)第一百〇九章 過江討賊第十六章 初次罷相第七十一章 返朝途中第二百二十六章 世忠死節第三十四章 完顏函普 (2)第三十五章 調停族爭 (1)第二百四十二章 朝堂議事第九十一章 二次使金第二百二十章 太子趙桓第二百四十章 君臣議事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禹山中 (6)第九十三章 暗通梁山第二百二十六章 金兵渡河第四十三章 暗中施計 (1)第一百七十〇章 醞釀出兵 (5)第二百三十一章 趙佶南逃 (1)第二百二十六章 金兵渡河第十六章 初次罷相第七十八章 金屋藏嬌第一百八十一章 截擊童貫第二百五十八章 夜劫金營第二百三十二章 趙佶南逃 (2)第一百七十八章 首次伐遼 (5)第一百六十七章 醞釀出兵 (2)第一百五十四章 又見宋江第一百八十九章 藥師投宋 (3)第二百三十五章 燕青護花第一百七十〇章 醞釀出兵 (5)第一百二十二章 金芝自縊第一百四十六章 避入山中第六十九章 反攻上京第一百七十六章 首次伐遼 (3)第一百五十四章 又見宋江第二百三十章 徽宗禪位 (6)第一百一十二章 拼死奪關(2)第一百七十〇章 醞釀出兵 (5)第二百二十二章 再遇卦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