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負荊請罪

送走生母董太后。皇帝陛下思前想後,忽然開口:“張常侍?”

“老奴在。”一直守在殿側的中常侍張讓,這便躬身應答。

“此事,果如左豐所言?”

“一切皆如黃門令所言。乃是五官中郎將無禮在前,臨鄉侯出手懲治在後。”張讓躬身答道。

陛下不禁笑道:“董重貪人美妾寶馬,卻讓袁家子代他受過。被一女子削去發冠,竟還有臉進宮哭訴。朕的外戚,實在是不堪入目。如何能重用?”

張讓察言觀色,領悟聖意,這便順着說道:“袁家子,平日裡也是張揚慣了。衆人皆避其鋒芒,不與相爭。卻偏偏惹上天家麒麟子。被駿馬一路拖行,狂奔三十餘里。依老奴料想,沒有十天半月,怕是下不了牀啦。”

陛下呵呵一笑,又問道:“衆人皆避鋒芒,爲何臨鄉侯不避?”

張讓絞盡腦汁,略作思量,這便答道:“老奴以爲,臨鄉侯少復祖爵,頗多任俠風氣。又秉持忠義,行事利落果敢。爲人素來清白。心中無愧,自當全無顧忌。”

“何以見得?”陛下追問。

張讓又偷看一眼陛下,心中更加篤定。這便接着說道:“獻費連年看漲。三百里地卻活民百萬。與幾個連城千里的大國諸侯相比,亦不逞多讓。試想,三百里地能活民百萬。三千里地又該多少?臨鄉侯恥於蓄奴,年年足額繳納獻費,自當心中無愧。”

此話正中下懷。天子一聲冷笑:“偷報瞞報,蓄奴儲婢。又豈敢張揚?故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便只能任由袁家子張揚。滿朝公卿,尸位素餐,中飽私囊者何其多。還有臉讓朕以國爲家。且問文武百官,又有幾人能做到?哪家不是塢堡縱橫,美田遍野,牛羊如雲,奴僕成羣?獨讓朕以國爲家?我呸!”

張讓只賠笑,卻不答話。

待冷笑落地,天子又問:“咦?臨鄉侯兩位義弟,又是何時來京?”

張讓答道:“陛下聖明。臨鄉侯原先兩位義弟,皆留在封邑,並未同來。此二位,乃是新結拜。”

天子一愣:“何時何地?”

張讓又答:“去年剛到洛陽,便在前段太尉府內,一片桃林中結拜。”

“兩位義弟又是何人?”陛下頓時來了興致。

張讓耳目衆多,自然門清:“二弟名喚關羽,乃是河東鹽商之子。三弟名喚張飛,乃是涿縣屠戶之子。”

“……”天子聽聞久久不語。

見天子無話,張讓這便小心說道:“臨鄉侯起於微末,胸中頗多俠義。如今雖身居高位,卻禮賢下士,愛民如子。宗親諸劉,近日頗多議論。都說……”

“說什麼?”天子反問。

張讓清了清嗓子,這便言道:“都說,臨鄉侯雖出同根,卻早已是旁杈末枝,與宗親諸劉並非近親。且家族身份低微,散落民間百餘年,身染土氣,與賤民無異。其人又喜結交草莽,自甘墮落。再有大典,不應入宗親諸劉隊列……”

天子果然發怒:“就他們高貴!月月領食高俸,猶不知足。卻仍不時到宗正處哭窮,到宮中乞憐,朕不厭其煩。一個個肥頭大耳,蠢笨如豬也就罷了。自身碌碌無爲,卻要嫌棄同宗血親。養這羣蠢豬,除了充充天家門臉,還有何用?還有何用!”

張讓急忙五體投地,連呼陛下息怒。

“罷了。都起來吧。”天子長出一口氣:“傳我口諭。臨鄉侯,賜金(銅)五百斤,繒二百匹,采女十人。兩位義弟,各賜御酒十甕,寶甲一具,錦袍一件。以示嘉許。”

“喏!”

隨張讓一同出殿的小黃門。見四下無人,這便憤憤不平言道:“阿父爲何替那左豐說話。”

“呼——”中常侍一聲長嘆:“癡兒,爲父不過是順水行舟,討聖上歡心罷了。”

“聖上竟對臨鄉侯如此眷顧,卻不知是何故?”小黃門又問。

“還看不出?”張讓低聲言道:“外可御強敵,內安百萬民。獻費連年看漲,又出身微末,爲宗親所鄙、爲豪門所輕。如此人物,世間罕有。陛下焉能不憐愛?”

“難怪,正月旦會時,陛下竟與之相比。”

見小黃門似懂非懂,張讓微微嘆氣。出身相若,境遇相同,皆是外因。最主要,臨鄉侯縱有千般好,得不到宗親、豪右之心,便只能老死於封邑,登不了帝位。一個做不了皇帝的天家麒麟,陛下焉能不喜?

此,纔是關竅之所在。

想到這裡,張讓又忍不住叮囑道:“以後再遇少令,不可直呼其名!避而不見最好,不然便繞着走!”

“阿父……”小黃門滿臉不服氣。

“癡兒!爲父是爲你好。攀上臨鄉侯這株高枝,可保黃門令一生富貴平安。爲父老矣,終有散手人寰的一天。你若與少令結怨,到那時,還有誰人能護你周全!”

說到這裡。中常侍驟然停步。仰望着滿天星斗,巍巍宮廷。突生感慨:“這禁中,又何嘗不是血雨腥風……”

賞賜多少不重要。

賞賜所含聖意,卻很重要。上陵禮祭,臨鄉侯斬殺戰馬,拖行長水軍士。卻受陛下所賞。顯然,陛下也認爲,臨鄉侯做得對。

天下究竟是誰的天下?

即便你是世家豪右,又豈能置天家威儀於不顧!

五官中郎將董重,雖貴爲外戚。可劉備卻也是漢室宗親。又豈能任由袁術揮鞭喝問。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此時竇太后尚在。董太后亦不敢過於跋扈。董重被一劍削髮,亦不敢出聲。臨鄉侯府更是上下如常。劉備早就打好主意。最不濟夜入董府,盡誅惡首。陛下怪罪,贖金免死便是。

區區錢銀,君侯多的是。

若花錢還不能消災。

哼哼……

“麒麟拖捍鬼”,遂傳爲佳話。

殖貨裡下水管網改造,如火如荼。

劉備歸府後,便將太后所賜綬帶,交由七色婢細細查驗。七姐妹針線深得母親真傳,便是拆開後再原樣縫合。細密的針腳,一個都不會錯。這些都需要些時日。不等劉備交割完馬市胡姬酒肆,府外已有消息傳來。

史渙來報。言,長水校尉袁術袒胸露腹,自跪門前。乃是負荊請罪而來。

劉備嘆了口氣。好個能屈能伸的‘路中捍鬼’。

識時務者,豈非俊傑?

這便親出相迎。

169 麋家小妹51 情不亂法167 王化之基117 盜亦有道125 局中一子41 不爲已甚165 動則滅國153 來龍去脈162 難言之隱114 貪婪無饜1.38 麒麟識英1.70 青徐流民1.93 再築新城1.37 鰲頭獨佔1.22 勿爲禍先1.88 皆有所屬1.77 始料未及1.28 帝王家事1.275 天下正色1.30 旱極而蝗103 兵發西進1.78 城上金烏1.279 危國之道1.46 蜚聲西州1.237 露華勻玉1.42 天下大同120 尚未割席1.22 薪盡火傳139 八日之幸1.92 黃金分割14 步步生蓮1.39 妾無異議111 外臣凌主120 四面合圍119 匡弼輔正184 天命有歸1.69 貨比三家1.48 權驅寰宇1.87 年終臘賜1.58 割發代首1.252 長城自毀173 合浦珠還1.282 不擇手段1.3 香消玉損1.22 毋需言反1.4 砥礪同行161 漢祚復興11 珠聯璧合1.7 殺機畢露177 困龍之地1.62 猜忌暗生1.64 輶軒之使1.97 霞樓仙居1.99 八賢共治128 了無蹤跡157 耕雲播雨111 義高於律1.26 以直報怨1.220 和合天生12 料事於先109 吾道不孤1.8 圍淤爲田1.203 無主之地158 常山之蛇1.84 百工居肆1.75 大漢一藩1.95 西園八校第2103章 1.292 忠義無缺1.62 赤麂皮尉1.242 兵棋演武61 論功封爵105 野火燎原1.83 紛華靡麗143 以食爲天158 兵貴神速1.89 一騎絕塵16 乾坤倒懸1.28 豎子成名1.98 水火相濟1.7 三家解兵113 冰釋前嫌156 仁至義盡1.54 一字之師103 兵發西進1.40 重整旗鼓1.50 宮廷之變162 一戰揚名1.63 釘接榫合1.64 萬夫莫敵135 爲主捉刀1.74 判若鴻溝115 龍見於野1.62 倉廩府庫157 塵埃落定138 一席之地1.62 風月常新71 如同吹灰1.45 生死大敵1.82 可以爲報153 巧施連環
169 麋家小妹51 情不亂法167 王化之基117 盜亦有道125 局中一子41 不爲已甚165 動則滅國153 來龍去脈162 難言之隱114 貪婪無饜1.38 麒麟識英1.70 青徐流民1.93 再築新城1.37 鰲頭獨佔1.22 勿爲禍先1.88 皆有所屬1.77 始料未及1.28 帝王家事1.275 天下正色1.30 旱極而蝗103 兵發西進1.78 城上金烏1.279 危國之道1.46 蜚聲西州1.237 露華勻玉1.42 天下大同120 尚未割席1.22 薪盡火傳139 八日之幸1.92 黃金分割14 步步生蓮1.39 妾無異議111 外臣凌主120 四面合圍119 匡弼輔正184 天命有歸1.69 貨比三家1.48 權驅寰宇1.87 年終臘賜1.58 割發代首1.252 長城自毀173 合浦珠還1.282 不擇手段1.3 香消玉損1.22 毋需言反1.4 砥礪同行161 漢祚復興11 珠聯璧合1.7 殺機畢露177 困龍之地1.62 猜忌暗生1.64 輶軒之使1.97 霞樓仙居1.99 八賢共治128 了無蹤跡157 耕雲播雨111 義高於律1.26 以直報怨1.220 和合天生12 料事於先109 吾道不孤1.8 圍淤爲田1.203 無主之地158 常山之蛇1.84 百工居肆1.75 大漢一藩1.95 西園八校第2103章 1.292 忠義無缺1.62 赤麂皮尉1.242 兵棋演武61 論功封爵105 野火燎原1.83 紛華靡麗143 以食爲天158 兵貴神速1.89 一騎絕塵16 乾坤倒懸1.28 豎子成名1.98 水火相濟1.7 三家解兵113 冰釋前嫌156 仁至義盡1.54 一字之師103 兵發西進1.40 重整旗鼓1.50 宮廷之變162 一戰揚名1.63 釘接榫合1.64 萬夫莫敵135 爲主捉刀1.74 判若鴻溝115 龍見於野1.62 倉廩府庫157 塵埃落定138 一席之地1.62 風月常新71 如同吹灰1.45 生死大敵1.82 可以爲報153 巧施連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