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 戶限爲穿

秋,酒泉地震。

臨鄉城外稻穀飄香,城內花落秋實,一派繁華景象。

一直滯留在臨鄉的東平舒侯彌加,啓程奔赴封邑。數月來,臨鄉農人已將東平舒城方圓數十里封地,皆種上苜蓿。廢城亦開始重新營造。先把城郭建起,城內可先搭建帳篷,助牧民渡過寒冬再說。

常道侯闕機、韓城侯骨進,漸已習慣居有定所的農牧生活。兩座城邑雖不大,容納部下牧民卻足夠。牧民紛紛在宅院空地上搭建的帳篷。漢家庭院內,重樓之側盡起白帳,成爲兩城最大特色。

在劉備看來,帳篷最好的材料,其實是火浣布。

關於火浣布《耕桑偶記》上有載,外國進貢火浣布,晉武帝制成衣衫,穿着去了石崇家裡。石崇故意穿着平常的衣服,卻讓從奴五十人皆穿火浣衫迎接武帝。武帝無以自榮。

換句話說,在晉代時火浣布已編織成衣。

到了元代,因統治者來自草原,於是能防火的火浣布帳篷,開始在中原流行。

時下還未有用火浣布編織成衣的傳聞。再說,以現有的產量,想編織成帳篷分發給所有的草原牧戶,幾乎不可能。

算了,以後再說吧。

臨鄉上下皆知君侯歲末要前往洛陽。府中亦開始準備。公孫氏和副伏羅氏,先後有孕,無法遠行。烏蓮便陪在劉備身邊。家中七名豔婢,母親本想分給三位夫人,作爲陪嫁的媵(yìng)妾。卻被劉備好言拒絕。

母親也是好意。畢竟媵妾要比妾的地位高很多。不僅有正式的身份,還可出席正式的宴會,享有次等繼承權等等。

所謂媵妾,一般是指隨正妻一同嫁到夫家的同宗女子。媵制有三等。規格較高便是親姐妹同嫁。規格中等則是一個身份較高的女子(嫡出)偕同一個或幾個宗族女子(庶出)同嫁。規格最低便是以侍女陪嫁。

如此一來,嫁過去的身份較高者便是妻,較低者便是媵妾。此制從戰國直至三國時代,在貴族之間非常盛行。比如孫權的母親吳夫人,就是和妹妹一同嫁給其父孫堅。從政治上說,媵制最大限度保證了嫁女一方的利益。假如正妻死去,或沒有生育,那麼媵妾便可取代她的位置,依然可以保證妻家利益。

劉備之所以拒絕,正因家中豔婢皆與他自幼相伴。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不可以小妾論之。且公孫氏雖孤苦無依,性格卻堅韌貞烈。先前拒拜大儒爲義父,劉備便知其心。

再者說,地位的高低,除去制度,還在乎劉備自己。劉備若敬愛,府中內外亦多尊敬。歲末前往洛陽,母親、公孫氏讓豔婢隨行。劉備便沒有拒絕。

此去洛陽要走月餘。劉備最遲要在十一月底出發。

想等數城建完,已不可能。待這一季稻收完畢,顆粒歸倉。劉備便將啓程,遠赴洛陽。

劉備已去信黃門令左豐,崔太尉,還有恩師,託他們代爲打點一二。時下尚無‘無詔不離’的律令。以上計之名進京覲見天子,正當適宜。

“覲,見也。諸侯秋見天子之禮,於五禮屬賓禮。”

本是八月覲見,後改爲歲首。

副伏羅氏日漸顯懷。劉備淺嘗輒止,不敢妄動。侍寢多是烏蓮。稱呼上與麗珠夫人並列,稱蓮夫人。烏蓮先前與副伏羅氏各居一殿。如今皆搬到北殿。

東殿和南殿,暫且空置。由婢女日常打掃。待以後居養子嗣。

宮中婢女漸多。胡女成風。多是婚禮時,各方所贈。母親又命家令士異,甄選臨鄉漢家良女入宮,平復血脈懸殊。母親的想法也是對的。左右皆胡女,婀娜多姿,煙視媚行。吾兒血氣方剛,若皆是胡女侍寢,所生子嗣皆有胡人血統,豈非不美。

聽聞侯府甄選采女,臨鄉上下聞風而動。

各城令、長官舍,人來人往,門庭若市,戶限爲穿。甚至許多官吏、豪商,亦將自家妙齡女子爭相舉薦。

君侯少時便稱麒麟子。如今更是名動北地,天下知名。且又是漢室宗親,頗得聖恩。如此英雄了得,與之結親,乃三生有幸。便是爲其溫酒掃榻,亦是光耀門楣。

“賓客相過,以婦侍宿。嫁娶之夕,男女無別,反以爲榮。後稍頗止,然終未改。”

天下英雄出燕趙。

賓客尚且如此,何況英雄呼?

劉備聽聞,急忙阻止。

人數也從最初的數百人,一路削減到十人。好在處置及時,未助長歪風邪氣。須知上行而下效。若劉備廣納采女,麾下家臣、臨鄉豪商又該如何?

再說,妻妾十人已然坐享齊人之福。何苦再禍害治下百姓。劉備拜見母親,細說諸情。母親幡然醒悟,再不提選婢。

先前大婚,三郡烏桓亦有使者攜重禮抵達臨鄉。日前送歸,不料近日又回。

問過方知,三郡烏桓亦想效仿南匈奴、右北平烏桓,廣種苜蓿。劉備自然滿口答應。胡人不善農耕。且讓其不養牛羊馬匹,轉而去握鋤耕田,牧人也頗多牴觸。

正因牧習難改,劉備才嘗試變遊牧爲農牧。同樣是喂樣牛馬,割草和放牧,並無本質區別。

最關鍵是,號稱牧草之王的苜蓿,一次播種,半生受益。比起雜生的牧草,無論產量還是養分,皆高出一大截。且生命長,抗逆性好,適應力強,乃是世上產量最高的牧草,沒有之一。

輔以來自臨鄉的稻草青儲,牛羊食之不盡,且出欄率大爲提高。產奶量更是直線上升。營養果然極好。

南匈奴和右北平烏桓,廣種苜蓿。如今已無需拔營遷徙,輾轉其它牧場。單憑周圍綿延無盡的苜蓿田,便可豐衣足食。牛羊肉多自食。以羊毛、牛皮、馬匹、亦或各類乳製品,換來督亢粳米。生活堪稱富足。再無需行抄掠。

飢寒起盜心。

若非生活所迫,三郡烏桓與南匈奴,又何須鋌而走險。

再加上還有名動北地的臨鄉侯虎踞背後。強盛如檀石槐亦敗亡於臨鄉侯麾下,三郡烏桓與南匈奴,又豈敢輕起刀兵。

見右北平烏桓精騎,甲具精良。南匈奴王又來信,問劉備能否售賣甲騎具裝。

和家臣商議之後,劉備這便以馬價,售賣一千套鑲環具裝鎧。

一匹匈奴良馬換一套具裝鎧。

究其原因,乃因匈奴馬。

蘇雙和張世平言道,鮮卑多冷血馬。過大河後,因氣候、風土與北地大爲不同,易生病患。不利征戰。

時下南匈奴馬,多經雜生。已與鮮卑馬大大不同。乃是溫血馬。介於熱血馬與冷血馬之間,可通行於江北大地,不易生病。

劉備欣然點頭。遂定下以具裝鎧換匈奴良馬的交易。

南匈奴王自當感激不盡。

10 寡義廉恥1.32 明隱之爭1.48 鬼神難誣1.32 無心插柳123 坐觀風雲1.69 東西交會1.44 豐取刻與1.4 四平八穩1.83 誅心之謀191 另立門戶31 清忠五宦108 天下名騎156 討董聯盟16 重造京洛1.244 薊國民貴1.20 繡衣直指1.250 天下之始1.83 身世成謎132 馬兒吃飽104 見字如面1.68 淮南大捷176 封國在即1.247 櫟陽雨金153 志存高遠1.3 插標賣首1.40 火雲如燒1.6 王侯之樂1.38 溯谷而行1.44 白檀守備1.75 永不更迭1.77 半島鎖鏈241 錐處囊中152 九令五尹1.85 帝國拼圖17 輕徭薄稅1.65 象耕鳥耘1.78 城上金烏104 窮無出路1.68 萬乘巡海1.5 黃門侍郎1.32 明隱之爭1.247 愛屋及烏1.229 鐵骨石心1.90 沉月女校18 士異出仕1.46 陣前示威190 封賞羣臣15 生財有術1.45 名臣碩老140 不可思議194 心生瑕釁1.67 水戰剿匪1.206 猛將之烈12 半城煙火161 畢協賞罰198 封侯廟食1.75 蔡邕來了81 四子降臨91 伯牙絕弦198 絕席而坐1.3 貢金補全1.28 豎子成名110 攻略河西184 羔羊之素1.79 快馬輕舟91 熱度未消1.82 膂臂當車151 董卓擲戟1.89 一騎絕塵1.29 得失參半184 貪多必失118 陳寔遺盜1.27 優倡商賈71 瀝粉貼金1.82 可以爲報14 各奔東西166 勝者爲王150 洛陽上計1.42 布衣爲王41 黃驃產子1.38 秋色平分1.62 猜忌暗生1.35 三高三服173 飲鴆止渴1.8 周鄭交惡186 見機行事1.89 無銅身輕119 作壁上觀183 悉聽君便1.98 千金之軀1.25 相遇上陵194 先聲奪人15 五毒之冠71 一較長短1.76 以國爲家156 仁至義盡1.84 清官難斷174 變俗易教192 兵進隴關1.9 修繕祖宅
10 寡義廉恥1.32 明隱之爭1.48 鬼神難誣1.32 無心插柳123 坐觀風雲1.69 東西交會1.44 豐取刻與1.4 四平八穩1.83 誅心之謀191 另立門戶31 清忠五宦108 天下名騎156 討董聯盟16 重造京洛1.244 薊國民貴1.20 繡衣直指1.250 天下之始1.83 身世成謎132 馬兒吃飽104 見字如面1.68 淮南大捷176 封國在即1.247 櫟陽雨金153 志存高遠1.3 插標賣首1.40 火雲如燒1.6 王侯之樂1.38 溯谷而行1.44 白檀守備1.75 永不更迭1.77 半島鎖鏈241 錐處囊中152 九令五尹1.85 帝國拼圖17 輕徭薄稅1.65 象耕鳥耘1.78 城上金烏104 窮無出路1.68 萬乘巡海1.5 黃門侍郎1.32 明隱之爭1.247 愛屋及烏1.229 鐵骨石心1.90 沉月女校18 士異出仕1.46 陣前示威190 封賞羣臣15 生財有術1.45 名臣碩老140 不可思議194 心生瑕釁1.67 水戰剿匪1.206 猛將之烈12 半城煙火161 畢協賞罰198 封侯廟食1.75 蔡邕來了81 四子降臨91 伯牙絕弦198 絕席而坐1.3 貢金補全1.28 豎子成名110 攻略河西184 羔羊之素1.79 快馬輕舟91 熱度未消1.82 膂臂當車151 董卓擲戟1.89 一騎絕塵1.29 得失參半184 貪多必失118 陳寔遺盜1.27 優倡商賈71 瀝粉貼金1.82 可以爲報14 各奔東西166 勝者爲王150 洛陽上計1.42 布衣爲王41 黃驃產子1.38 秋色平分1.62 猜忌暗生1.35 三高三服173 飲鴆止渴1.8 周鄭交惡186 見機行事1.89 無銅身輕119 作壁上觀183 悉聽君便1.98 千金之軀1.25 相遇上陵194 先聲奪人15 五毒之冠71 一較長短1.76 以國爲家156 仁至義盡1.84 清官難斷174 變俗易教192 兵進隴關1.9 修繕祖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