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鷹擊長空

數以億計的四出五銖,源源不斷流入隴右。又從隴右流向關中、巴蜀、漢中、西域……熙熙攘攘,利來利往。隴右緊隨薊國與西域,兩漢五銖漸絕於市。

話說,兩漢五銖,與薊國五銖有何不同?除去銅錫配比,銖重略差,別無不同。五兌一收入。回爐重鑄成四出五銖,一進一出,獲利何止三倍。

薊王少時建貲庫,當真神來之筆。

時人重諾輕身。危難之時,受人滴水之恩,自當銘記在心。凡從貲庫舉債,只需手頭寬裕,多提前還款。着實困難,亦按期償還。未曾拖欠。大漢風氣如此,誰又能置身事外。

這,便是道義。

故而貲庫壞賬極少。負資產根本不存在。

得人錢財,與人消災。亦是契約精神使然。試想,日薪二百,足額支付。十萬羌人,十萬氐人。拖家帶口,二百餘萬口。誰人不念着薊王的好。

時下,世家大族丁口數十上百。小戶人家不過三四口人。平均下來,一戶五口。

氐人、羌人,氏族不同,風俗相似。皆行“饒妻制,故而戶戶人口衆多。薊國戶口亦多。然人口組成卻與隴右不同。

薊國多移民。且多流徙至此,舉家逃難而來。所謂“舉家”,非指小家,而指宗族。或稱“舉族”。來時已分戶析產,娶妻生子,各立門戶。卻在逃難途中,家中多有老弱婦孺,死於半道。於是孤寡兄弟,上下三代,重又被薊國分成一戶。故而人多。

且薊王早有王命,家中贍養獨父、孤侄、寡嫂、鰥弟者,除徭役。

待家中寡嫂改嫁,鰥弟新娶。再行分戶,卻不析產。另置良宅一棟,美田一頃。貲庫舉債,助其安家。

“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寡嫂、鰥弟各自成家,獨父辭世,孤侄長成。夫婦二人又生子女數人。故薊國均戶,亦過十口。

薊王少年種田,將滿二十載。薊國新生一代,正嶄露頭角。與各自逃難來的父母不同。新生一代,滋生於薊國這片熱土,所見所聞,所傳所授,皆出自薊國。自幼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自幼便知薊王之天下大同,見識自當遠超常人。

後續如何,劉備正翹首以盼。

話說,四弟太史慈,今已十八(虛歲)。猿臂善射,身長八尺。先前瞞着衆人,與一衆少年好友,混上水軍明輪艦,南下討賊,頗有戰功。王傅黃忠,已令其獨領一曲。據說,演武場點兵那日,人山人海。

比照白毦衛。能開三石強弓,弓馬嫺熟能擋三合者,方可入選。

太史慈,少年英雄。又是薊王義弟。何止百步穿楊的神射手,便是藏身軍中,散落各部的“射鵰手”亦紛紛應募。

一曲不過五百。結果一日竟招滿八百。

劉備大喜。這便將大利城長蘇越成名之作,經由將作館改良後的‘機關馬鞍’,配給太史慈。

改良後的‘機關馬鞍’,在二側馬背,靠近馬臀之處,各置‘上弦發機’一枚,藏於弩臂形狀的‘機關弩套’內。可與“曲臂黃肩弩”上置‘上弦絞盤’及‘棘輪弩機’協同配合。借馬力驅動絞盤,爲強弩上弦。快人力十倍不止。

兩側馬鞍,各倒插一張曲臂黃肩,騎士再手舉一張。三弩輪用,五百步外一擊斃命。連發連中,用於遠程狙殺敵將,堪稱神鬼利器。

且強弩擊發後,便可反手插回鞍後弩套。借馬力自動上弦。待滿弦,再拔出一用。隨用隨取,即插即用。又是何等的方便迅捷。

‘上弦發機’由變速齒輪組驅動。可進行中、緩、急,三檔勻速絞盤。若馬力耗盡,則棄強弩,改用三石強弓。

若敵靠近,則棄弓,取飛廉在手。若敵近身,長槍施展不開,還有斬薙。

胯下千里駜駽馬,身披吞光朱雀鎧。領八百具裝神射。來去如風,鷹擊長空。

嗯,沒毛病。

劉備已去函告知母親及義母。四弟若立功勳,可爲薊國鷹揚校尉。話說,太史慈自幼便領千石家俸,若再封校尉,當與關、張二義弟齊同。

關羽、張飛,皆萬人敵。時下薊國公認萬人敵者,不過寥寥數人。槍隨人長(請正確理解)。已有八十斤的鋼芯飛廉,在太史慈手中輕如無物。當是萬人敵。

少時初見,劉備曾口出“子義”。太史慈便求恩師取字“子義”。也算是得償所願。

穩住。還有年方十五的黃敘。眉尖刀亦有七十斤。年未滿十四的張郃,手中精煉鳳羽刀亦足有六十斤。

還有誰?馬駒兒、潘獐兒、朱獾兒,魏疏、魏延……

可以的。

所謂人名樹影。字號,亦是名聲。

可不是隨便亂取。

薊國六校:蕩寇、討虜,錦帆、樓船,破賊,揚武。

皆有出處。甚至爲重拾錦帆,甘寧百騎劫營。足見名號之重。可不是一個重號、雜號,可輕易區分。

薊國六校中,新任樓船校尉郭祖。個人勇武略差,卻善水軍。尤其善御舟楫士。橫海中郎將黃蓋,尤爲看重。薊國水網縱橫,舟船之利何須多言。平日黃蓋坐鎮南港大營,難得空閒。郭祖善水軍,正可分擔。

上有凌操駐守范陽易水大營。中有郭祖駐河間樂成滹沱大營。下有甘寧屯兵泉州港。背後還有黃蓋統領坐鎮。冀州故瀆縱橫,枝津遍地。數條水路,皆闢有溝渠相通。漕運日益便利,薊國水軍往來平凡。郭祖領兵駐守河間,可謂正當適宜。

薊國機關船,皆是樓船。郭祖號樓船校尉,亦得當。

兵禍之後,便是饑荒。饑荒過後,乃是瘟疫。

劉備已多次傳語二位國相。薊國上下自當警醒。冀州大族先行遷回,未能北上的民衆,亦紛紛返鄉。再加不時有裹挾入黃巾的從賊,飢餓難耐,出山投降。民生漸有起色。

冀州本就是人口大州。到曹操滅袁時,尚有三十萬戶。時下人口只多不少。按《續漢書·郡國志》,永和五年(140年),冀州有戶九十餘萬(90.8萬),口近六百萬(593.2萬),戶均六、七人(6.5人)。

其中,滯留薊國百萬口。加上戰亂罹難,今年上計雖還未出,或只剩一半。黃巾之後,能有三百萬衆,雖是不幸中的大幸。奈何田地荒蕪,各處官倉,豪強塢堡,皆被洗劫一空。三百萬,口糧何來,朝廷有心無力。

冀州各國,全都翹首以盼。等着薊國八百萬畝官田,新糧救命。

種田何其重要。

時下,便足見一斑。

至於南部諸州,傳言朝堂正從荼毒較輕的益州、荊州調糧賑濟。

又傳言,陛下欲重立州牧。

125 校場演武16 嫁禍江東1.38 爲國除賊104 掃榻以待215 班姑蔡女187 奪舍續命1.26 何以解憂145 寡人無情13 民情得疏164 王道循環147 藥到病除128 堂議三問15 督亢新城1.47 難覓仙蹤1.67 六尺之孤1.38 麒麟識英1.86 精兵盡出188 二日並天1.97 霞樓仙居105 胡口奪食197 仙人指路1.29 同坑好友1.32 皇后召喚1.34 牛刀割雞168 有求必應1.39 漢風速遞1.56 痛並樂極81 夜入太倉1.22 天下機關160 遠見卓識1.40 不義不親133 歸期已定102 風雪載途119 北海一龍162 難言之隱1.28 地陷神術1.38 兼督四州1.25 人艱不拆1.95 崔烈買官199 孤心甚慰1.74 畫地作餅187 奪舍續命1.254 除舊佈新1.42 椎心泣血1.23 夫復何言110 金聲玉振13 藥入病走17 忽左忽右124 上公九命119 濮陽之戰1.50 從風而服177 坐等期滿1.86 枕山跨海216 觸類旁通1.65 東界牧馬1.5 唯利是圖1.5 舌綻春雷146 有恃無恐1.54 漢風不滅134 大利匠城168 有求必應131 深閨待嫁177 坐等期滿101 老臣謀國151 王者之心1.20 互不相識149 蝴蝶效應14 步步生蓮171 鮮卑五姓1.35 九流學派1.40 何懼偷生1.277 賊臣授首219 一身是膽第2070章 1.259 七海在望136 天下共主1.82 爲人作嫁150 萬石國老1.7 分庭抗禮1.82 逢凶化吉1.40 何懼偷生1.49 三路大捷1.60 廣而告之177 青鳥傳信1.79 當不至於1.73 血巢角鬥1.27 六縣俱名124 成王敗寇121 一騎破萬19 遊麟可用193 西域使館15 平輩相交1.254 除舊佈新1.245 更始決裂139 八日之幸157 至人無己154 數年之期281 過猶不及104 見字如面1.62 漢人西徙1.289 四面樹敵
125 校場演武16 嫁禍江東1.38 爲國除賊104 掃榻以待215 班姑蔡女187 奪舍續命1.26 何以解憂145 寡人無情13 民情得疏164 王道循環147 藥到病除128 堂議三問15 督亢新城1.47 難覓仙蹤1.67 六尺之孤1.38 麒麟識英1.86 精兵盡出188 二日並天1.97 霞樓仙居105 胡口奪食197 仙人指路1.29 同坑好友1.32 皇后召喚1.34 牛刀割雞168 有求必應1.39 漢風速遞1.56 痛並樂極81 夜入太倉1.22 天下機關160 遠見卓識1.40 不義不親133 歸期已定102 風雪載途119 北海一龍162 難言之隱1.28 地陷神術1.38 兼督四州1.25 人艱不拆1.95 崔烈買官199 孤心甚慰1.74 畫地作餅187 奪舍續命1.254 除舊佈新1.42 椎心泣血1.23 夫復何言110 金聲玉振13 藥入病走17 忽左忽右124 上公九命119 濮陽之戰1.50 從風而服177 坐等期滿1.86 枕山跨海216 觸類旁通1.65 東界牧馬1.5 唯利是圖1.5 舌綻春雷146 有恃無恐1.54 漢風不滅134 大利匠城168 有求必應131 深閨待嫁177 坐等期滿101 老臣謀國151 王者之心1.20 互不相識149 蝴蝶效應14 步步生蓮171 鮮卑五姓1.35 九流學派1.40 何懼偷生1.277 賊臣授首219 一身是膽第2070章 1.259 七海在望136 天下共主1.82 爲人作嫁150 萬石國老1.7 分庭抗禮1.82 逢凶化吉1.40 何懼偷生1.49 三路大捷1.60 廣而告之177 青鳥傳信1.79 當不至於1.73 血巢角鬥1.27 六縣俱名124 成王敗寇121 一騎破萬19 遊麟可用193 西域使館15 平輩相交1.254 除舊佈新1.245 更始決裂139 八日之幸157 至人無己154 數年之期281 過猶不及104 見字如面1.62 漢人西徙1.289 四面樹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