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 董卓無文

“所謂拋磚引玉,便是誘董卓,擅動宮中之物。”桓典輕輕頷首。

“拆九龍門柱,乃董卓禍亂宮廷之始也。”許攸斷言。

桓典一聲長嘆:“非拆宮門,乃拆心門也。”言下之意,拆除人臣之節。邁過欺君凌主的心坎。所謂得寸進尺。今日拆禁中之物,明日宰賣天子弄田,近郊苑囿。焉知他日不將宮妃公主,佔爲己有,淫亂宮闈乎?

“正是如此。”許攸難掩得意。

“尚書令此計,非拋磚引玉,乃殺人誅心也。”桓典一語中的。

“亂世用重典。非虎狼之藥,不可治虎狼之患也。”許攸答曰。

“然上天終有好生之德。尚書令,當適可而止。”桓典言盡於此。

許攸起身恭送。

所謂“道不同不相與謀”。許攸之路,豈能行百里半於九十。

周時所鑄九龍柱,自當珍貴無比。以漢宮門柱賜薊王。其用意不言自喻,言指薊王乃大漢擎天之柱也。

更有甚者,天子詔賜九龍柱,令薊國立爲“桓表”。並由左至右,賜三柱名:『闢土』、『兼國』、『服遠』。授薊王闢土、服遠、兼國,三權。

“闢土服遠曰桓,克敬動民曰桓,闢土兼國曰桓。”

昭告天下,海內震動。

誠如賜加九錫。所賜之物,究竟何如,需看如何釋義。亦如上古經文,究竟何意,且看如何註解是一個道理。

三根上古九龍柱。被獻帝金口玉言。附加闢土、服遠、兼國,三項特權。賜予薊王,可想而知。

其禮遇,已遠超九錫。

換言之,薊王可將海外所闢荒洲,悉數併入封國。

或有人問,爲何只是海外。

只因闢土、服遠、兼國,九龍三柱,乃一體授予。三柱一體,不可分割。

其中“服遠”,便限定了闢土併兼國的方向。

三根銅柱,亦有主次之分。居中大柱,稱兼國。左右爲闢土並服遠。此亦寓意主次:先闢土、服遠,再行兼國。

薊王遠在象林苑。天子雖有所賜,王太后並王后,亦不敢擅斷。六百里傳書。薊王言:可。

於是乎,朝野內外,彈冠相慶。薊國上下,與有榮焉。

許攸所謀,一石二鳥。即便薊王,面對闢土、服遠、兼國,三權。亦無從抗拒。而對董卓等洛陽權貴而言。大漢十三州之外,皆徼外蠻荒之地。予取予求,何必在意。

能安撫大漢一藩,坐穩錦繡江山。方爲長久之計。

舍無足輕重,區區三根銅柱。何樂而不爲。

九龍門柱,遂被合力拆去。百餘大車,列隊送入函園,吊裝入船,並洛陽使團,同往薊國。

正副使節,正是太傅楊彪並太僕王允。

此時被董卓遣出京城,看似重用,實則驅離中樞也。待返回,大局已定。再無立足之地。

楊彪心灰意冷。先前便與盧少保約定,欲投薊王。此去,正中下懷。恐難再回。王允心牽朝堂,必不願遠避。二人難免,分道揚鑣。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丞相府,魚梁臺。

董卓再開府議,羣僚齊聚,百官就位。

“十萬精兵,拱衛京畿。人吃馬嚼,耗費極多。眼看糧谷將盡,只有半年之需。諸位可有良策?”

聞董卓此語。許攸心中冷笑,而面色不變。莫說半年,便是百日亦難支撐。

見座下羣僚,一籌莫展。

董卓遂看向三獨坐席。

不等董卓開口,許攸已起身答曰:“稟丞相。卑下竊以爲,洛陽並不缺糧。如陽港雙市,日日帆滿,轉運薊國稻穀。便無券鈔,亦可用五銖錢,足量販來。”

“百官薪俸,皆用薊鈔。何來銅錢?”董卓問道。

“聞先帝授薊王五銖錢範,乃出西園。由鉤盾令宋典,命匠人鑄造。只需尋來,當可一用。”

“哦?”董卓眼中,精光畢露:“尚書令欲使鑄錢乎?”

“丞相明見。”許攸再拜。

“可行。”略作思量,董卓遂言道。

“然,鑄銅何來?”御史中丞,起身言道:“京畿之地,並無銅鐵。”

“此事易耳。”許攸笑答:“青銅之器,洛陽貴胄,何其多也。取來足可鑄億萬角錢。”

“便依尚書令之言。”董卓雷厲風行:“傳命,收銅鑄錢。”

“喏。”

許攸又進言道:“丞相宜下敕令,列候以下,改用漆器。”

“可。”董卓果然言聽計從。

中郎將牛輔,不等罷議,便領兵而去。

破門抄家,四處叫囂:列候以下,用漆器;凡有僭越,夷三族。

秦胡賊兵,如狼似虎。董卓隻手遮天,敢怒不敢言。

諸如鑑、爐、缶等青銅重器,亦難遮掩。被悉數掠走。

一日所得,堆積如山。

董卓又喚來鉤盾令宋典,於上林苑上,試鑄角錢。

宋典自不敢怠慢。不出十日,便鑄出四出五銖。呈於董卓當面。

與薊國角錢,大同小異。董卓愛不釋手。於肥掌中掂量數次,忽問道:“錢重幾何?”

“足重五銖。”宋典諂媚一笑。

“嗯……”略作思量,董卓又問:“若減重,可乎?”

“可也。”董卓心思,宋典焉能不知:“當年,先帝欲造三銖小錢,以補缺銅之困。因故未行。後授於薊王,纔有今日四出文錢。”

聞此言,董卓這便定計:“如此,再試造三銖錢。”

“喏。”宋典自領命而去。

話說,史上靈帝崩後,董卓廢少帝立獻帝,自封太師。種種倒行逆施,引山東諸侯,羣起討伐。董卓不敵,火燒洛陽,攜帝西入長安。爲補財政之缺,於初平元年(190年)毀始皇所鑄十二金人(銅人)之九,並攫長安、洛陽兩地銅馬、銅人等宗廟祭盛黍器,鑄成小錢。

又因洛陽鑄工及鑄錢設施,皆毀於大火,故董卓鑄造小錢,錢體輕小,製造粗劣。且內外無廓,“五銖”二字模糊不清,難已辨認。被世人諷刺爲“無文錢”。

俗稱“董卓無文”。

以一金人重十二萬斤計。董卓足可得錢,七八萬億枚。九金人,再加銅馬、銅人,所鑄小錢總量,當不下百億。

此等劣幣,大量流通,必致通貨膨脹。以至於“谷石數萬(枚)”。

民怨沸騰,羣盜蜂起。漢五銖幣制,隨之徹底崩壞。

1.56 痛並樂極211 入主小沛146 大而化之1.232 繡衣追魂104 窮無出路151 董卓擲戟1.3 全身而返17 尊王攘夷118 前覆後戒125 賽馬效應1.55 安得猛士1.4 只患不均177 青鳥傳信134 天下初平1.39 名臣歸京139 江山易改1.80 善水良才115 木軌直道1.48 反間之計1.94 長城邊患121 一騎破萬116 我有一計188 二桃三士170 列城豪俠1.75 一錢太守124 獻履貢襪1.46 整齊劃一1.95 罪有應得1.268 十日未卜192 共赴巫山116 奇兵襲城186 五子連臺117 歸義降侯12 何方妖孽198 千帆競發1.68 西林大建1.88 腰纏萬貫101 減矢之計169 先登陷陳14 興師動衆132 馬兒吃飽1.82 倉樓藏秘21 解我心憂1.8 圍淤爲田123 勇冠三軍131 猛虎破閘1.46 尋機而動1.7 無郭之都1.40 羣盜蜂起81 融爲一體1.7 雌雄莫辨130 民情如火1.297 酸棗會盟132 謹遵醫囑143 孤城剿匪1.59 開疆闢土1.262 認賊作父1.40 重整旗鼓1.87 鯤鵬之志180 故技重施1.33 四郡亡胡17 輕徭薄稅129 欺君太甚第2083章 1.272 殺得性起163 拈花摘葉1.24 同流合污1.32 織蓆販履1.53 攻心爲上1.92 萬世太平1.93 助紂爲虐16 降服烈馬185 少不知味1.39 火雨焚城101 三日之義61 衝風之末1.40 火雲如燒1.9 策封爲王1.5 千家萬戶1.226 全民參與1.25 黃龍見譙116 東部鮮卑133 兵鋒四起1.70 青徐流民147 河漢無極1.9 雄甲天下1.53 樓桑少君197 笑林始祖1.262 認賊作父1.78 捧珠之恩104 北上販馬185 天經地義135 四時充美219 一身是膽1.57 意欲何爲171 獨步天下152 縱敵長寇1.3 插標賣首125 除舊迎新1.56 拱手相送1.84 東海揚塵
1.56 痛並樂極211 入主小沛146 大而化之1.232 繡衣追魂104 窮無出路151 董卓擲戟1.3 全身而返17 尊王攘夷118 前覆後戒125 賽馬效應1.55 安得猛士1.4 只患不均177 青鳥傳信134 天下初平1.39 名臣歸京139 江山易改1.80 善水良才115 木軌直道1.48 反間之計1.94 長城邊患121 一騎破萬116 我有一計188 二桃三士170 列城豪俠1.75 一錢太守124 獻履貢襪1.46 整齊劃一1.95 罪有應得1.268 十日未卜192 共赴巫山116 奇兵襲城186 五子連臺117 歸義降侯12 何方妖孽198 千帆競發1.68 西林大建1.88 腰纏萬貫101 減矢之計169 先登陷陳14 興師動衆132 馬兒吃飽1.82 倉樓藏秘21 解我心憂1.8 圍淤爲田123 勇冠三軍131 猛虎破閘1.46 尋機而動1.7 無郭之都1.40 羣盜蜂起81 融爲一體1.7 雌雄莫辨130 民情如火1.297 酸棗會盟132 謹遵醫囑143 孤城剿匪1.59 開疆闢土1.262 認賊作父1.40 重整旗鼓1.87 鯤鵬之志180 故技重施1.33 四郡亡胡17 輕徭薄稅129 欺君太甚第2083章 1.272 殺得性起163 拈花摘葉1.24 同流合污1.32 織蓆販履1.53 攻心爲上1.92 萬世太平1.93 助紂爲虐16 降服烈馬185 少不知味1.39 火雨焚城101 三日之義61 衝風之末1.40 火雲如燒1.9 策封爲王1.5 千家萬戶1.226 全民參與1.25 黃龍見譙116 東部鮮卑133 兵鋒四起1.70 青徐流民147 河漢無極1.9 雄甲天下1.53 樓桑少君197 笑林始祖1.262 認賊作父1.78 捧珠之恩104 北上販馬185 天經地義135 四時充美219 一身是膽1.57 意欲何爲171 獨步天下152 縱敵長寇1.3 插標賣首125 除舊迎新1.56 拱手相送1.84 東海揚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