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先發優勢

薊王忽憶起少年時。託豪商田韶,爲陳逸販婢女。

乃至七位小姐姐,聯袂而來。

男女之事,畢竟大防。正因有此先例,劉備故才頗爲謹慎。

不料仍引來如此風波。

萬衆矚目,莫過如斯。

見天下流民、天下士人、天下豪商、天下豪傑、天下才女,皆齊奔薊國。四少師於王子館中高閣,置酒高會。廣邀知己好友,推杯換盞,擊節而歌。王子館會,遂成美譚。

四師用心良苦。立女博士,大利於國。雖遭曲解,頗多非議。又豈會讓主公劉備,獨擔污名。

再者說來。王爵妃嬪雖不過四十。

然西域五十五國之五十六妃,皆出先帝賜婚。其用意不言自明。欲行美人計也。果不其然,薊王尚不及而立,已有三百餘子。推恩令下,王國支離破碎。不復先前盛貌。

薊王遂立江表十港,開拓海外荒洲。言,而立之後,開造掠海大舡。待諸子長成,泛舟海外,聚土封王。

如此,足可保千里江山,不任人宰割。嫡長子封,號“三墩第二”。自幼得公孫王妃真傳。劍擊之術,不可限量。又得四少師言傳身教,再加三叔公四時進補。年假回宮,虎虎生風。太妃喜嘆,直追其父也。

前後之君,皆明主。大漢三興在望。

薊國上下皆知,海外荒洲,皆爲“諸王子國”。正因後繼有人,故國人大航海熱忱不減。眼前之利厚。然長遠之利,不可限量也。

此,便是國策之連貫性。

薊王力排衆議,開拓荒洲。若新王繼位,一道詔命,靖海絕船。所闢荒洲,所建海港,所化野人,無數心血,一夜之間,付諸東流。

然若爲諸王子國,則情況大不然。

新王焉能罔顧人倫,斷兄弟往來乎?

薊王行事,兼顧眼前並及長遠。明主之姿也。

才智有限,閱歷尚淺。無從體會薊王深意,亦無妨。只需聞風而動,相向而行。致富發家,何其易耳。若學杞人憂天,無端見疑。則悔之晚矣。

從來“滿罐不響,半罐叮噹”。後人誠不欺孤。

自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遂成今日之儒學。然一門所限,顯而易見。故薊王這才醒悟,武帝之用意,乃是取儒家中正平和之風,兼容幷蓄,集百家之長。故以儒宗鄭玄爲首,借吸納王學之機,編撰《薊國大百科全書》。目的,便是繼往開來,興『大儒學』。

後世儒家“中平”,劣化成“中庸”。博採衆長,裂化成一家獨大。

究其原因,還是國力強盛與否。

大漢開明之風,滋養開明之士。閉關鎖國,自詡天朝上邦。滋養一衆夜郎自大,井底之蛙。“夏蟲不可語冰”。於是“內諸夏而外夷狄”。失去了文明的高位。終至初火熄滅。反被蠻荒吞噬。

衆所周知,野獸多畏火。失去了文明的初火,矗立於荒獸環伺,弱肉強食的叢林,註定被生吞活剝,屍骨無存。

一言蔽之,先發優勢,斷不可輕棄。

環顧宇內。漢家文明無可匹敵。徼外野民,心嚮往之。六尺島夷,得薊王授米,竟喜極而泣。以爲來自“天國之珍味”。於是俯首稱臣,欣然歸順。足見文明的力量,有多強大。

一旦失去了文明的強勢。再誇誇其談,天朝上邦,人傑地靈,地大物博。非但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反惹垂涎。只欲先宰後割,大快朵頤。

環顧左右荒洲。洲中野人,非但未及分封立國,甚是連族羣意識,尚處於萌芽。更無國界領土之認知。豐鎬之地竟如同一泡牛糞。誰先圈佔,便爲誰所得。薊王索取殑伽港,便是例證。

淳樸如斯,讓薊王如何能忍。

果然“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人心皆肉長。“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若遇野性難馴,食古不化。一網打盡,悉數溺斃便是。何其,易耳。

聞珠崖洲、澶洲、殑伽洲,遍地奇珍異果。稻作可一季三熟。

便有爵民,欲泛舟南下,種田開荒。

薊國爵民,又稱爵士。有爵之士。

薊王仿前漢上林苑,於象林縣,廣置象林苑。乃屬王家苑囿。大漢私園最著名者,便是樑冀菟園。今爲薊王陵。

爵民所闢海外私田,當作何論處。百官各執一詞,並無定論。

一方據理力爭:若依《漢律》,當歸己有。然若依《薊法》,田畝與爵位匹配。爲薊國爵民,國中既有美田,焉能於海外另闢新田。

另有一方反駁:開闢荒洲,向化野民,本就是既定國策。舉國之力,方能達成所願。國民渡海開荒,求之不得。千萬國民,若海外皆有良田,可一季三熟。當大利於國。焉能因噎廢食乎?

就事論事,激辨亦無妨。

待殿內稍得平息。薊王遂看向儒宗鄭玄。

“鄭公有何高見?”

不料薊王以國策相問,鄭玄這便起身奏曰:“老臣竊以爲,市舶期券,當可一用。”

“哦?”滿朝文武,皆被觸動。

薊王心領神會:“鄭公且細細道來。”

“遵命。”聞絃歌而知雅意。鄭玄心神大定,這便言道:“海外荒洲,風土迥異。開荒稻作,非一日之功。需季季如此。國中一季一熟,農時頗長。如何能兼顧。不如僱傭荒洲野民,傳授耕種之法。訂立券書,如約得利。”

此乃種植園之雛形。只不過,比起大漢莊園主僱傭佃戶勞作。後世農場主,多販奴隸勞作。

“如何施爲?”薊王又問。

一問一答,鄭玄已有定計:“如同海市販賣艙容。主公於海外荒洲新闢田畝,可分販國民。庸金、牛馬、機關諸器,凡稻作所需,皆由國人出資。待顆粒歸倉,再如約分利。或可稱:‘寄田’。”

聞此語,百官紛紛醒悟。

此乃,時下西域所特有的耕種方式。土地貧瘠之國,常在他國借地耕種,故稱寄田。

《漢書·西域傳上·鄯善國》:“地沙滷,少田,寄田仰谷旁國。”注曰:“寄於它國種田,又糴旁國之谷也。”

不同之處在於,薊人無需親赴海外荒洲。只需與薊王簽訂券書,先期投資,後可季季,如約得利。

“海外寄田,當如何劃分。”薊王三問。

“與國中無異。”鄭玄三答:“當視民爵而定。”

1 羣雄上洛1.50 人中呂布14 西域風雲132 江山共謀1.200 終破隴關12 料事於先165 義而不罪121 避實擊虛第2081章 1.270 王儀鹵簿1.33 出訪鴻儒154 查無此人1.58 歲不我與1.48 不藥自愈1.76 以國爲家131 綱舉目張183 天佑吾王143 孤城剿匪1.85 得隴望蜀1.228 義貫金石171 飛槳木蘭167 王化之基174 去蕪存菁194 天下共疾119 萬全之策1.35 南宮一遊166 秦薊之好17 甄選女官14 撒豆成兵1.68 淮南大捷198 一夜易主115 亡胡千家165 義而不罪1.49 將計就計103 人力秧機1.48 浴室水塔17 甄選女官116 奇兵襲城164 成家立業180 同道中人110 因何馬貴139 壟斷江山1.274 有鳳來儀125 伏路把關1.66 甕中捉鱉1.40 不義不親156 生死未卜1.74 唐突佳人146 何須十年1.92 家賊難防1.7 小夥伴們194 天下共疾128 揮金僚朋100 取之有道18 決心未定1.95 平樂會盟1.93 古羌懸棺184 天命有歸178 天下表率1.209 鐵騎橫衝116 東部鮮卑164 奴隸貿易1.256 茅塞頓開31 直搗敵巢1.6 不二之選120 滅頂之災1.93 自取其禍142 東海壽麋17 同軌畢至119 作壁上觀193 應運而生1.82 遼東婢女1.32 公孫二雄1.208 殺出重圍第2075章 1.264 萬民之樂1.50 百官承式1.85 九九歸原14 撒豆成兵1.34 無法交換1.20 言稱必效19 樓桑諸技1.43 樓桑特產1.58 歲不我與148 大義滅親137 萬死不避1.26 何以解憂180 嶄露崢嶸1.35 西烏鐵騎1.29 強渡漢水120 三英齊發150 萬石國老1.208 殺出重圍1.82 遼東婢女142 道破天機1.255 突施冷箭111 雲龍風虎1.47 爲朕所用1.49 和則增壽167 綠洲公社1.53 吾道東流137 百無禁忌
1 羣雄上洛1.50 人中呂布14 西域風雲132 江山共謀1.200 終破隴關12 料事於先165 義而不罪121 避實擊虛第2081章 1.270 王儀鹵簿1.33 出訪鴻儒154 查無此人1.58 歲不我與1.48 不藥自愈1.76 以國爲家131 綱舉目張183 天佑吾王143 孤城剿匪1.85 得隴望蜀1.228 義貫金石171 飛槳木蘭167 王化之基174 去蕪存菁194 天下共疾119 萬全之策1.35 南宮一遊166 秦薊之好17 甄選女官14 撒豆成兵1.68 淮南大捷198 一夜易主115 亡胡千家165 義而不罪1.49 將計就計103 人力秧機1.48 浴室水塔17 甄選女官116 奇兵襲城164 成家立業180 同道中人110 因何馬貴139 壟斷江山1.274 有鳳來儀125 伏路把關1.66 甕中捉鱉1.40 不義不親156 生死未卜1.74 唐突佳人146 何須十年1.92 家賊難防1.7 小夥伴們194 天下共疾128 揮金僚朋100 取之有道18 決心未定1.95 平樂會盟1.93 古羌懸棺184 天命有歸178 天下表率1.209 鐵騎橫衝116 東部鮮卑164 奴隸貿易1.256 茅塞頓開31 直搗敵巢1.6 不二之選120 滅頂之災1.93 自取其禍142 東海壽麋17 同軌畢至119 作壁上觀193 應運而生1.82 遼東婢女1.32 公孫二雄1.208 殺出重圍第2075章 1.264 萬民之樂1.50 百官承式1.85 九九歸原14 撒豆成兵1.34 無法交換1.20 言稱必效19 樓桑諸技1.43 樓桑特產1.58 歲不我與148 大義滅親137 萬死不避1.26 何以解憂180 嶄露崢嶸1.35 西烏鐵騎1.29 強渡漢水120 三英齊發150 萬石國老1.208 殺出重圍1.82 遼東婢女142 道破天機1.255 突施冷箭111 雲龍風虎1.47 爲朕所用1.49 和則增壽167 綠洲公社1.53 吾道東流137 百無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