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 得隴望蜀

來着不是旁人,正是偏將軍馬騰。

偏將軍,始於春秋。乃將軍中地位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將升遷,無定員。然卻有隸屬。如今漢不設西域都護,只設西域將兵長史。事實上,從上下級隸屬而言,“將兵長史”便是西域都護府之高級屬官。品秩可比大將軍幕府長史一職。

亦有不同。如西域都護府將兵長史杜畿,本應與輔漢大將軍幕府長史蓋勳平級。然因西域遠距漢土,責任重大,性質特殊,故杜畿品秩爲二千石,蓋勳則爲千石。

如上所說。馬騰的偏將軍一職,實則從屬於“破羌將軍”。偏將軍位高於校尉,秩二千石,銀印青綬。

前任破羌將軍,便是段太尉。破羌將軍雖不常設,卻留有建制。凡遇羌人謀反,便有人會受封此職。因而馬騰的官職全稱爲:“破羌偏將軍”。

朝堂,並非單單封一個“偏將軍”的獨立建制給馬騰。

時下封賞亦如此。所涉名目,當有出處。所設名號,必有來由。

若封麾下爲偏將軍,則需看主公是何名號。如史上劉備曾封趙雲爲偏將軍。時劉備爲左將軍。故趙雲的偏將軍,便隸屬於左將軍部。

請悉知。

“世人皆說,大將軍善治城營國。今日所見,方知怎叫一個了得。”便有麾下言道。

“卻不知徵召將軍,又是爲何。”另有麾下言道。

“何必亂猜。待面見大將軍,一切自見分曉。”馬騰這便揚鞭喝道:“右上左下,切莫逆行!”

“駕——”衆騎紛紛追去。

沿青石大道,迂迴上山。驗過符印,先登守衛遂放馬騰一行入關首。

廊前脫靴釋刀,輕身入殿,拜在殿前:“末將拜見輔漢大將軍。”

“免禮,賜座。”劉備伸手虛扶。

“謝座。”見他一身甲冑,女御衛遂取來胡牀。

“孤,且爲壽成引薦。”劉備將幕府屬吏,依次介紹給馬騰。

薊國謀主,名動天下。馬騰豈敢怠慢,依次行禮。

待與從事郎中傅燮見禮,馬騰這便抱拳相問:“敢問大將軍。召末將前來,所爲何事。”

劉備亦直言相告:“洛陽傳訊,陛下已詔命尚書檯,仿效護羌校尉,增設護氐校尉一職。持節領護十三氐道。孤有意表壽成領此職。不知壽成,意下如何?”

“敢不從命。”馬騰鄭重抱拳:“羌、氐看似同源,卻早已別屬。氐人多聚居在隴南、巴蜀等峻岅之間。若能獨成一支,自與羌人區分。對我大漢而言,亦有諸多便利。”

“如此,甚好。”不愧久居羌氐邊地。見馬騰對羌、氐,心知肚明,劉備欣然點頭:“孤這便上表,舉壽成領護羌校尉之職,都護十三道羌人。”

“謝大將軍舉薦之恩。”馬騰再拜。

如前所說。破羌將軍,並非常設。待戰事畢,名號便會收回。朝堂當酌情另封。如此列,馬騰軍職,戰後亦會收回。朝廷或另封常設之職。若常設職務,品秩稍低,則會用爵位補足。

如“破羌偏將軍”,可另封“護羌校尉”,再賜列候爵。若還有軍功,則酌情賜爲都亭侯,食二百戶。或都鄉侯,食五百戶。爵位高低,據所立功勳而定,不一而足。

除破羌將軍外,如車騎將軍,亦不常設。戰時拜授,戰後收回。

今皇甫嵩與朱儁,併爲左右車騎將軍。待班師回朝後,此職亦會收回。比照品秩。若不能授予九卿之職,則會外放爲一州刺史或州牧。待資歷足夠,且朝廷有缺,再入中樞,拜爲九卿。九卿之上,乃是三公。此便是二人大致的晉升之路。

依照馬騰此戰之功勞。平羌後,或爲騎都尉,封列候。略有參差,卻也大致如此了。

今劉備表其爲護氐校尉,封列候。自當心甘情願。

“壽成可稱婚配?”正事談完,劉備又隨口一問。

“多年前曾娶羌女,生有一子。今卻下落不明。”馬騰如實作答。

劉備輕輕點頭:“數年前,有‘着匈奴衣胡’抄掠十萬北地先零羌婦孺,販入薊國。有扶風茂陵母子二人,去北地尋巫祝驅鬼,半路一併被劫。輾轉抵達薊國,今已安居樓桑。少年名叫馬超,又喚做‘馬駒兒’。你可識得?”

“正是獨子!”馬騰險些落淚。一直不知妻子下落,難以釋懷。不料今日喜從天降,加官覓子,兩全其美!

“母、子皆好。馬超拜學壇大儒爲師,頗有精進。”劉備安慰道。

語出薊王之口,焉能有假。

馬騰拭淚下拜:“謝王上保全家小之義,提攜末將之恩!恩義重如泰山。馬騰無以爲報,此生便追隨大將軍,刀山火海,萬死不辭!”

“壽成何不改口?”李儒笑言。

“馬騰拜見主公!”這便五體投地。

劉備亦喜,遂離席攙扶:“壽成速起。”

“恭喜主公,又得一員上將。”饒是不苟言笑的長史蓋勳,亦難免動容。

劉備亦想不到。馬騰、韓遂,西州雙雄。一個先爲護羌校尉,一個後爲護氐校尉。正應了那句,時勢造英雄。

行認主大禮,便爲薊王家臣。待重新入座,李儒含笑問道:“朝廷欲令‘護氐校尉’治武都。尚書令來信詢問,主公尚未答覆。不知壽成,以爲如何?”

“武都氐人,多白馬羌。白馬今已爲主公所用,不再爲患。然巴蜀氐人,卻未曾歸順。依臣之見,當治陰平。”馬騰果有眼光。

“陰平。”劉備卻十分生疏:“又在何處?”

李儒眸中精光一閃:“取圖來!”

在涼州山川地形圖左下角,終於得見。

陰平,又稱陰平道,簡稱“陰平”。位於益州刺史部下轄,廣漢屬國境內。安帝永初二年(108年),分陰平道、甸氐道、剛氐道置廣漢屬國,治陰平。

劉備如何能不醒悟:“陰平道在益州境內。”所謂得隴望蜀。幾位謀主,似已開始惦記蜀中山水民情了麼。

“如此,文和且替孤向尚書檯諫言。便說,護氐校尉,治陰平爲宜。”劉備歷來果斷。

“臣,領命。”李儒等人肅容下拜。

君臣之間,莫逆於心。皆爲天下萬民計,何須多言。亦無須做小女兒姿態。再延大漢國祚,捨我其誰。

話說。劉備依稀記得,此處有一條尚未開闢的古道,可直通成都。

“益州治何處?”

“雒縣。”李儒答道。

竟不是成都……

武都郡,下辯城外,都亭。

一輛幕府馬車,正停在路旁。路上車輛紛紛低頭避讓。而車內之人,卻旁若無人,不時掀簾窺探。此人,正是奔赴大震關,以身相試的許師。

卻不知。本該徑直前往大震關的女巫,爲何繞行武都,且經停此地。

不久即從官道自東向西,駛來一輛老舊輜車。與典雅華美的新式幕府馬車,並停道旁。

“姐姐別來無恙?”許師推窗笑問。

1.74 部貴五宗143 以食爲天1.8 配享太廟1.33 功敗垂成109 原形畢露113 翻雲覆雨199 孤心甚慰1.33 回馬箭術1.64 朝聞夕逝31 便衣出行16 天下富貴41 細數家珍1.247 櫟陽雨金160 遠見卓識1.94 陽球誅暴1.264 又見連環1.37 冰山露角153 下階之梯171 南北船閘108 積重難返150 一戰功成1.28 豎子成名1.43 予取予求271 自有取捨100 取之有道15 五毒之冠198 狗邪滅國175 萬事齊備135 喜得千金211 攜民渡江1.3 風潮不減116 孟嘗遺風171 朝令夕改110 攻略河西137 如左右手156 仁至義盡1.4 酈督二溝1.24 家國同構1.35 九流學派1.92 家賊難防140 祓禊之會1.66 人財兩全142 投石問路1.254 忽然而已1.95 本末倒置143 三釁三浴1.2 西邸驚變1.253 軍法從事1.57 樓桑武卒1.2 西邸驚變144 首尾難顧1.296 可甘人下1.33 以衆擊寡91 飯稻羹魚172 備思前後155 瞞天過海19 遊麟可用1.42 善利其器91 一人之外1.240 聽風即雨100 與我一戰139 不爭正妻81 荒島求生18 如芒在背193 依山下寨105 天師三分1.83 以綏四方165 浮萍無根1.92 南有喬木1.25 言之尚早1.85 遼東之煮131 美玉生煙10 坐井觀天144 光武遺脈1.63 熔金入庫1.83 銳不可當146 何須十年176 百越諸賢1.70 青徐流民104 窮無出路1.254 除舊佈新105 未來可期165 動則滅國164 十夷王女113 芳蘭之舉18 決心未定173 合浦珠還197 笑林始祖1.45 好治不病1.45 初次遠行102 自薦枕蓆1.64 朝聞夕逝128 孤很欣慰122 火燒濮陽1.28 將門虎子148 輕雲閉月81 荒島求生231 司馬爭先1.26 羣雁無首1.80 賊兵來襲
1.74 部貴五宗143 以食爲天1.8 配享太廟1.33 功敗垂成109 原形畢露113 翻雲覆雨199 孤心甚慰1.33 回馬箭術1.64 朝聞夕逝31 便衣出行16 天下富貴41 細數家珍1.247 櫟陽雨金160 遠見卓識1.94 陽球誅暴1.264 又見連環1.37 冰山露角153 下階之梯171 南北船閘108 積重難返150 一戰功成1.28 豎子成名1.43 予取予求271 自有取捨100 取之有道15 五毒之冠198 狗邪滅國175 萬事齊備135 喜得千金211 攜民渡江1.3 風潮不減116 孟嘗遺風171 朝令夕改110 攻略河西137 如左右手156 仁至義盡1.4 酈督二溝1.24 家國同構1.35 九流學派1.92 家賊難防140 祓禊之會1.66 人財兩全142 投石問路1.254 忽然而已1.95 本末倒置143 三釁三浴1.2 西邸驚變1.253 軍法從事1.57 樓桑武卒1.2 西邸驚變144 首尾難顧1.296 可甘人下1.33 以衆擊寡91 飯稻羹魚172 備思前後155 瞞天過海19 遊麟可用1.42 善利其器91 一人之外1.240 聽風即雨100 與我一戰139 不爭正妻81 荒島求生18 如芒在背193 依山下寨105 天師三分1.83 以綏四方165 浮萍無根1.92 南有喬木1.25 言之尚早1.85 遼東之煮131 美玉生煙10 坐井觀天144 光武遺脈1.63 熔金入庫1.83 銳不可當146 何須十年176 百越諸賢1.70 青徐流民104 窮無出路1.254 除舊佈新105 未來可期165 動則滅國164 十夷王女113 芳蘭之舉18 決心未定173 合浦珠還197 笑林始祖1.45 好治不病1.45 初次遠行102 自薦枕蓆1.64 朝聞夕逝128 孤很欣慰122 火燒濮陽1.28 將門虎子148 輕雲閉月81 荒島求生231 司馬爭先1.26 羣雁無首1.80 賊兵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