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不二之選

猛虎已至,羣狼不遠。

果然鷸蚌相爭,得利漁翁。又說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洛陽內亂,八關不穩。終被關東所乘。雲臺上下,雙方各自收兵。隔空對峙,不再接戰。

張濟、李傕等人,面如死灰,戰意灰飛。

便在此時,又有飛騎,驚慌來報:“軍門都尉華雄,領五百王騎入宮。”

薊王來矣!

萬事休矣——

遙見焰角王旗,孫堅遂止步於宮門。

萬五函園衛,兵分數路入城。一路驅散遊騎,張榜安民。機關兵車列隊,拼組楯牆障壁,將二十四街,各處路口,悉數封堵。尤其三千板楯神兵,由前西園上軍別部司馬,今函園助軍右校尉趙瑾統帥。橫斷街心,板楯與“玄龜甲車”機關(螳螂)臂勾連,可謂銅牆鐵壁。

散兵遊勇,無處遁形。渾身掛滿金銀珠玉,不義之財,棄刃投降。

薊國機關之利,何必多言。尤其洛陽內外,大路通天,一馬平川。

孫堅所部,自有上軍校尉馮芳,前去接濟。華雄直入宮門,勒馬雲臺。

環視臺上臺下,刀槍並舉,兵卒密集。

華雄朗聲言道:“都尉華雄,奉命解兵。”

“解兵!”王騎齊呼。

西涼亂軍,顧左右而起騷動。

薊王虎威。無敢忤逆。

見事不可爲,張濟一聲長嘆:“我等遵命!”

言罷,棄兵跪地。

西涼兵,棄甲丟盔,跪倒一片。

呂布亦命麾下棄刀,趕來與華雄相見:“王上今在何處?”

“我主仍在國中。”華雄反問:“陛下何在。”

呂布並未說破:“陛下已登雲臺。”

“煩請車騎,登臺護駕。”華雄代行王事。

“也好。”呂布不疑有他。

“各部歸營,聽候發落。”華雄又道。

“喏。”張濟等人,稍稍心安。

洛陽二宮周遭,被函園八校,圍成水泄不通。後路斷絕,插翅難逃。唯北軍大營可供駐紮。上林軍遂一併前往。

稍後自有黃門宮人,打掃戰場,搬運屍骸。話說,自先帝崩後,洛陽屢經兵變,二宮血流不斷。黃門見多不怪。

王允、呂布心牽董侯。見大局已定,遂親下密道,趕往馬市胡姬酒肆,與董侯相見。後經覆道,入輔漢大將軍府,權且棲身。

孫堅引軍入西園,謹防西涼兵變。

待袁紹引大軍,駐紮東郭粟市。

戰場角逐,遂成政治博弈。

此亦是時局之必然。無論戰爭,亦或和談,皆是攫取利益,不二之選。古往今來,莫不如是。無可倖免。

粟市,袁紹大營,中軍大帳。

“叔侄相爭,薊王何以裹挾其中。”袁紹驚疑不定。先前還言之鑿鑿,薊王恪守臣節,疏不間親,卑不謀尊,必不會出兵。言猶在耳,函園八校,已截斷洛陽二十四街,將南北二宮圈入其中。

“聞乃出薊王太后之命。”袁遺答曰。

“原來如此。”袁紹嘆道:“事已至此,該當如何。”

“即來則安。”袁術答曰:“我等亦是奉命出兵。便是薊王,亦需以禮相待。”言下之意,關東聯軍乃奉壽春之命,討伐不臣。叔侄之爭,薊王親疏有別,自當慎重。

“尚有五萬郡兵,上洛途中。粟市糧草足否?”袁紹又問。

袁術笑答:“粟市積糧無數,足可支取。”

“六百里上疏陛下(合肥侯)。告知詳情。”袁紹言道。

“喏。”

與此同時。北軍大營,一片唉聲嘆氣。

大帳之中。張濟、李傕、樊稠、楊定,西涼四將,枯坐無言。

小將張繡,起身問道:“敢問叔父,爲今之計,該當如何。”

張濟動了動嘴角,沉聲言道:“薊王自有決斷,我等又能如何。”

“坐以待斃,非(大)丈夫所爲。”聲出帳外。

掀簾入內,正是史侯當面。

張濟等人,急忙起身相迎:“拜見王上。”

“諸將免禮。”史侯笑容不減,自居大位。

張濟疑道:“王上何以,輕身至此。”

史侯答非所問:“營門大開,無人戍守。便是三歲孩童,亦通行無阻。何況朕乎。”言下之意,士氣低落,全無皆備。若此時被人所乘,帳中將校,俱死矣。

張濟面露愧色。急令張繡出帳,整備營事。

史侯言道:“不瞞諸位,朕與叔父,早有盟約。待洛陽事罷,共分天下。或據大河,或分長江。先前,朕命衛將軍火燒城門,便爲明示關東聯軍。”

“原來如此。”張濟忙問:“如此說來,猛虎孫堅,並非強敵,反是盟友。”

“然也。”史侯嘆道:“可惜薊王終歸是薊王。”此言半真半假。叔侄暗中結盟是真,然畢竟密謀,合肥侯是否明示關東羣雄,尚未可知。

張濟此時,已無從分辨:“薊王義膽忠肝,大漢一藩。傳檄天下,無敢忤逆。”

史侯輕輕頷首:“若能速戰速決,逼二弟禪位,歸國就藩。料想,薊王亦無有此舉。”言語間,略帶責備。一夜攻伐,不分勝負。待天光大亮,爲時已晚。

事已至此,多說無益。張濟抱拳問道:“敢問王上,如何補全?”

“袁紹乃經旋門入關。八關餘七,尚有守軍八萬餘。”史侯問道:“尤其京東三關都尉,諸位可有往來。”

“我等皆有來往。”張濟答曰。

“關東,聯軍十萬,更加西涼兵亂。恐延禍上身,三關都尉,必寢食難安。宜當收歸己用,爲朕助力。”史侯言道。

張濟亦醒悟:“喏。”

“營中兵甲幾何?”史侯又問。

“不足三千。”張濟又答。

“三千足矣。”史侯言道:“編爲奇兵,以備後效。”

“喏”張濟無有不應。

上林苑,大營。

曹操聞訊出帳,見來者正是主簿荀彧,不由大喜。

迎入大帳,秘問詳情:“主簿何以料定,薊王行事乎?”

荀彧答曰:“卑下,非料薊王,乃料時局也。”

“西涼兵亂無果,今四方兵馬齊聚,洛陽時局,又當如何。”曹操求問。

“敢問明公,陛下今何在?”荀彧不答反問。

“聞已遣出宮外。”曹操答曰。

荀彧一聲長嘆:“果然如此。”

曹操心中一動:“主簿,此言何意?”

110 門下五吏135 抱火寢薪152 縱敵長寇1.47 丹陽勁卒164 奴隸貿易1.57 樓桑武卒111 無名之輩1.200 矇混過關21 兵符將令1.38 人頭落地109 原形畢露1 分兵入關81 天下喉舌1.46 辟邪三寶1.34 望文生義1.66 百艸滋茂1.86 炎船之主1.50 無中生有1.62 兵不厭詐133 侵掠如火1.68 爲而不爭155 羊大爲美160 巧不如拙191 陰圖異計192 夫子之牆1.45 何愁不嫁1.22 薪盡火傳132 吞光神鎧1.38 祠堂傳藝1.77 攻心之策81 天下喉舌1.28 將門虎子1.87 性命相托162 舉棋不定31 垂綏琬琰191 何必談錢81 天下喉舌136 矛頭所指1.49 觀星定海1.204 龍蛇混雜118 舉國哀慟1.39 善罷甘休1.237 生死立判10 寡義廉恥144 迎刃而解122 誰與爭鋒134 玩於股掌11 檀口溫湯157 塵埃落定1.95 十面埋伏1.78 怦然心動168 暫費永寧1.69 貨比三家125 探險搜奇1.259 世道人心107 林間馬場1.5 舌綻春雷1.65 象耕鳥耘71 戲送大禮1.29 養女死士1.68 以和爲貴178 深明大義1.88 二賊授首14 興師動衆106 勿以爲念31 莊園我有1.99 謹慎擇友134 一刀之威104 北上販馬1.23 移花接木1.97 鳳引九雛1.78 顧全大局261 寄神免禍115 耕三餘一1.78 麟不當見1.286 在所難免1.54 四方殺局1.293 處士橫議121 上下勠力1.47 丹陽勁卒16 另當別論41 細數家珍121 非此即彼1.95 罪有應得71 以鹿爲幟145 夢寐以求156 金牌免死1.87 鯤鵬之志1.4 陰陽連環211 攜民渡江161 孤燕折翅1.62 五陵少年171 北薊南宛166 勝者爲王148 如期而至160 兵威將膽117 知子莫母173 飲鴆止渴182 馬齒徒增192 言行若一
110 門下五吏135 抱火寢薪152 縱敵長寇1.47 丹陽勁卒164 奴隸貿易1.57 樓桑武卒111 無名之輩1.200 矇混過關21 兵符將令1.38 人頭落地109 原形畢露1 分兵入關81 天下喉舌1.46 辟邪三寶1.34 望文生義1.66 百艸滋茂1.86 炎船之主1.50 無中生有1.62 兵不厭詐133 侵掠如火1.68 爲而不爭155 羊大爲美160 巧不如拙191 陰圖異計192 夫子之牆1.45 何愁不嫁1.22 薪盡火傳132 吞光神鎧1.38 祠堂傳藝1.77 攻心之策81 天下喉舌1.28 將門虎子1.87 性命相托162 舉棋不定31 垂綏琬琰191 何必談錢81 天下喉舌136 矛頭所指1.49 觀星定海1.204 龍蛇混雜118 舉國哀慟1.39 善罷甘休1.237 生死立判10 寡義廉恥144 迎刃而解122 誰與爭鋒134 玩於股掌11 檀口溫湯157 塵埃落定1.95 十面埋伏1.78 怦然心動168 暫費永寧1.69 貨比三家125 探險搜奇1.259 世道人心107 林間馬場1.5 舌綻春雷1.65 象耕鳥耘71 戲送大禮1.29 養女死士1.68 以和爲貴178 深明大義1.88 二賊授首14 興師動衆106 勿以爲念31 莊園我有1.99 謹慎擇友134 一刀之威104 北上販馬1.23 移花接木1.97 鳳引九雛1.78 顧全大局261 寄神免禍115 耕三餘一1.78 麟不當見1.286 在所難免1.54 四方殺局1.293 處士橫議121 上下勠力1.47 丹陽勁卒16 另當別論41 細數家珍121 非此即彼1.95 罪有應得71 以鹿爲幟145 夢寐以求156 金牌免死1.87 鯤鵬之志1.4 陰陽連環211 攜民渡江161 孤燕折翅1.62 五陵少年171 北薊南宛166 勝者爲王148 如期而至160 兵威將膽117 知子莫母173 飲鴆止渴182 馬齒徒增192 言行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