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 古羌懸棺

劉備完全不敢相信,自己親眼所見。

回身問道:“跑了?”

“確是跑了。”女王輕輕點頭。

“怎麼可能。”劉備反手指向眉心:“一箭穿顱,如何能活。”

“時有民諺‘反常則妖’。此事必有蹊蹺。何不追上前去,一探究竟。”女王柔聲寬慰。

“言之有理。”劉備這便招呼人手,循跡查看。

一隊繡衣吏,尋蹤上坡。漸向麥積山抵近。

須臾,便有繡衣吏返回:“啓稟主公,走獸似登山而逃。”

“可看得真切。”劉備問道。麥積山,如羣麥直立。山體陡峭,雪狼如何能攀爬上去。

“痕跡明顯,斷不會有錯。”繡衣吏亦覺此事蹊蹺。

“前去一觀。”眼見爲實。

劉備還真想見識一下,會攀巖的雪狼。

衆人這便沿繡衣馬隊蹚出的雪徑,攀上緩坡,徐徐抵近麥積山。

仰望積滿冰雪的皚皚山頭,劉備懷揣疑問,翻身下馬。

走進山岩,果見爪痕。

爪痕攀着崖壁上凹凸不平的山石,蜿蜒向上,消失在視線可及的反光處。

麥積山,相對高度不過六十丈餘。然在羣山環抱之中,忽見孤峰直立,如鶴立雞羣。自當萬衆矚目。

“上去一觀。”劉備豈能死心。

薊王一聲令下。便有善飛檐走壁之繡衣吏,解衣卸甲。着冬季戎服,戴鷹爪(指)套,虎掌(鞋)尖,腰繫飛龍爪,飛身上崖。動若靈猴,一路攀爬向上,直升山頂。

越過山腰反光處後,聞一聲驚呼:“主公,山頂大半處,鑿有石穴。”

如前所說。大半,是接近山頂五分之三的高度。

“麥積石穴。”不禁讓劉備聯想起,後世名揚天下的麥積石窟。可時間顯然不對。時下,佛教不過剛剛傳入中原,還未興起。更談不上興盛。不可能有人在此處,大張旗鼓的開鑿石窟。

另外,從深度而言,石窟顯比石穴更深纔對。所謂深窟淺穴,深淺亦不相符。劉備揚聲問道:“內中可有他物?”

“有口古棺。”崖上繡衣答曰。

“古棺?”劉備更是一愣。何人竟將先人棺槨,高置在山崖石穴之中。此等奇特葬俗,絕非講究“入土爲安”的漢民。

“主公,此崖乃是一處先民墓穴。或是……‘懸棺葬’!”

劉備倒是聽聞,少數異族有“懸棺”傳統。後世亦有“僰人懸棺”的傳說。

“切勿輕動!”劉備這便言道:“速放繩索。”

“喏!”繡衣吏固定好飛爪,遂將繩索拋下。便有崖下繡衣吏,鎖住腰間登山滑輪,飛身而上。不多時,第二條鋼絲繩,即被墜下。

“帶上甲冑。”劉備叮囑。

“喏!”繡衣吏遂將先登之人甲冑,背在身上。

隨一伍繡衣吏先後登臨石穴。崖壁時有碎石掉落。須臾,又聽一聲驚呼:“主公,崖壁石穴極多。乃被人用碎石與泥漿封堵。色與山崖相同,遙不可辨!”

換句話說。懸棺石穴開鑿在前,佛門石窟挖掘在後。

此二事,可有關聯。

示意衆人在此守候。懷揣疑問,劉備欲親登石穴一觀。

史渙自領繡衣吏,從旁護佑。

“主人,小心。”女王柔聲叮囑。

“大哥小心。”關張二人亦叮囑。

“各自小心,切莫大意。”劉備這便攀繩而上。

麥積山說高不高,說低不低。待攀上石穴,探身下看,亦覺險要。

“主公。”先登繡衣吏,已穿回甲冑。引劉備入石穴深處:“石穴本互相通連,卻以夾牆遮掩。故而顯淺。”

一堵碎石與泥漿混合壘砌的石壁,已被衆繡衣吏破開條裂隙。

“必是用開鑿石穴遺落的碎石,碾碎封堵。”先登繡衣吏言道:“因聞風聲,進而發現石壁裂縫。嘗試破之,果見牆後中空。”

劉備輕輕點頭。乃因碎石牆壁,先有裂縫,引空氣對流,這才被繡衣吏發覺。

石**置古棺,背後卻別有洞天。換句話說,這口堂而皇之,擺放在石穴中的古棺,不過是遮掩。

劉備已先行看過,古棺由整段大木,刳制(kū zhì,剖鑿大木,使其中空)而成。繪滿石穴的巖畫,亦符上古之風。

麥積山,處秦地。秦人在不遠處的渭水河谷,還曾設“燔史關”御守。

然懸棺葬制,卻非秦人所有。

難不成,此處墓穴,比秦人還要久遠。

“開棺。”劉備取呼吸面罩在手,示意衆人打開棺槨。

“喏!”史渙等人紛紛戴上呼吸面罩,合力移開棺蓋。

刳木工藝,多見於先民。比如獨木舟。便是由整根大木,刨挖而成。此棺亦是雷同。唯一區別,乃是先將原木,從五分之三處橫着據開。底下大半刳製成棺槨,剩下少半則雕刻成棺蓋。如此便嚴絲合縫,如整木之初。

大漢審美,以高爲極。卻不知,是否受此地先民影響。

後世有人解釋懸棺葬制的成因。有“彌高者以爲至孝。”之句。簡而言之,或有先民認爲,將先人葬高近天,以盡其所能。乃是至孝的表現。亦不知與“仙人好樓居”,有無呼應。

再聯想,在洛陽安葬酒家安氏時,聽說的安息天葬習俗。以及來自後世記憶的巴比倫塔的修建。劉備恍惚覺得,上古時代的先民們,或並非後世所想的那樣,各自與世隔絕。或許,在很早很早之前,散佈於世界各地的人類,便有了交流和聯繫。

棺蓋徐徐移位。劉備天馬行空的思緒,隨之重聚。

“這是……”棺槨中,陳列着一具頭戴骨質面具,身披玄色鳥羽衣的上古乾屍。

“主公,此乃羌人,巫祝之棺。”便有博聞繡衣吏,一眼辨出。

“巫祝之棺。”巫祝身份,不難窺破。劉備細細看過,這便問道:“何以知是羌人?”

“懸棺葬,乃出羌族。傳說羌人先民,爲大禹後裔。大禹率衆治水,功高於世。夏禹逝後,夏人將其遺體,掛在絕壁懸棺中。此後,羌民皆仿效此法,施以懸棺葬。以求肉身懸空,靈魂飛昇。獲無上神力,庇佑子孫後代。”

“原來如此。”劉備輕輕點頭:“蓋棺。”

“喏!”

原封未動,重合棺槨。劉備這便命人破壁。

史渙進言道:“先民墓地,時之久遠,恐施巫術。主公千金之軀,不宜輕易涉險。”

劉備答道:“公劉所言極是。然事已至此,不破雪狼之謎,心實難安。”

說着,劉備又指眉心:“一箭貫顱,如何能不死。”

135 爲主捉刀1.6 沐猴冠帶1.27 板楯連弩1.272 董卓赴宴1.200 兼顧利弊109 素首雪女136 矛頭所指106 羌胡合流148 輕雲閉月1.5 捅馬蜂窩1.24 麒麟之子219 西林少年128 孤很欣慰1.29 強渡漢水189 爭權奪勢214 後生翹楚143 孤城剿匪1.38 爲國除賊1.44 白檀守備51 故國在望81 俱合法相1.89 牽招一怒1.36 籠中之鳥1.38 兼督四州1 全在水裡149 內外雙軌155 天下鼎沸1.43 大軍圍城18 決心未定51 故國在望1.60 衆國津徑114 先發優勢1.7 披喪送親1.33 代父上疏1.69 父子同升138 清波滌塵149 半壁江山101 向虎山行1.22 我記下了141 曲水流觴16 重造京洛1.73 有教無類1.203 無主之地1.23 移花接木156 仁道在邇1.57 指點迷津145 夢寐以求1.32 織蓆販履1.59 飽虎飢鷹197 生命禮讚13 紅顏薄命127 因時而變18 士異出仕1.54 一字之師140 守土有功198 絕席而坐173 合浦珠還1.72 欲壑難平138 故技重施126 聚散有時1.89 終得圓滿1.82 飛虻流火1.30 鐵臂神弓110 逐鹿之利195 薊王登朝1.20 生得好看第2088章 1.277 末席之爭1.98 衣帶秘詔171 南北船閘145 有軌騾車155 六神無主174 去蕪存菁142 斷不可棄102 自薦枕蓆186 氾濫成災1.27 出宮闢禍1.68 淮南大捷157 麥穗兩岐128 堂議三問18 如芒在背271 自有取捨1.98 白湖水榭1.42 兵行險着1.254 忽然而已1.62 倉廩府庫118 幷州狼騎1.255 非淬不銛112 莫如勤王31 前途未卜108 命續二載188 舉火爲先1.96 海賊圍城111 神國之謀1.93 助紂爲虐11 大器已成18 豈若麒麟1.79 撤村並邑1.70 海瀕廣潟1.44 降集氐羌1.24 犁種宿野
135 爲主捉刀1.6 沐猴冠帶1.27 板楯連弩1.272 董卓赴宴1.200 兼顧利弊109 素首雪女136 矛頭所指106 羌胡合流148 輕雲閉月1.5 捅馬蜂窩1.24 麒麟之子219 西林少年128 孤很欣慰1.29 強渡漢水189 爭權奪勢214 後生翹楚143 孤城剿匪1.38 爲國除賊1.44 白檀守備51 故國在望81 俱合法相1.89 牽招一怒1.36 籠中之鳥1.38 兼督四州1 全在水裡149 內外雙軌155 天下鼎沸1.43 大軍圍城18 決心未定51 故國在望1.60 衆國津徑114 先發優勢1.7 披喪送親1.33 代父上疏1.69 父子同升138 清波滌塵149 半壁江山101 向虎山行1.22 我記下了141 曲水流觴16 重造京洛1.73 有教無類1.203 無主之地1.23 移花接木156 仁道在邇1.57 指點迷津145 夢寐以求1.32 織蓆販履1.59 飽虎飢鷹197 生命禮讚13 紅顏薄命127 因時而變18 士異出仕1.54 一字之師140 守土有功198 絕席而坐173 合浦珠還1.72 欲壑難平138 故技重施126 聚散有時1.89 終得圓滿1.82 飛虻流火1.30 鐵臂神弓110 逐鹿之利195 薊王登朝1.20 生得好看第2088章 1.277 末席之爭1.98 衣帶秘詔171 南北船閘145 有軌騾車155 六神無主174 去蕪存菁142 斷不可棄102 自薦枕蓆186 氾濫成災1.27 出宮闢禍1.68 淮南大捷157 麥穗兩岐128 堂議三問18 如芒在背271 自有取捨1.98 白湖水榭1.42 兵行險着1.254 忽然而已1.62 倉廩府庫118 幷州狼騎1.255 非淬不銛112 莫如勤王31 前途未卜108 命續二載188 舉火爲先1.96 海賊圍城111 神國之謀1.93 助紂爲虐11 大器已成18 豈若麒麟1.79 撤村並邑1.70 海瀕廣潟1.44 降集氐羌1.24 犁種宿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