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尊王攘夷

叔侄四散,各分東西。天下羣龍無首,諸侯割據,以觀時變。

薊王賜加黃鉞,受九龍桓表,尊尚父。雄踞河北。乃大漢第一強藩。曹操奉天子入兗州,封衛將軍,四出使節,聯絡四方將軍,“尊王攘夷”,共舉大義。

兗州坐擁四瀆,水運之便。更加曹操麾下蓋海艦隊,橫行河濟。鄄城乃上古名都,素有“古鄄”之稱。

先前,曹操整備水軍,於雷澤督造水軍大營。今已竣工。扼守鄄城上下水路。引河水繞城,再續接濟水。只需水到渠成,足可保兗州,舉州之安。

曹孟德風評,除亂世梟雄,亦有治世能臣。自出爲兗州牧,逐黑山,滅羣賊。穿渠築堤,開荒屯田。一州大治。唯一所患,兗州塢堡遍地,大姓壟斷江山。

先前欺曹操,初來乍到。不知厲害深淺。故豪門大姓,盤根錯節,休慼與共。饒是五色棒殺權臣之曹孟德,亦不敢妄動分毫。

今,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後顧無憂。

正欲大刀闊斧,披荊斬棘。不料舊時好友,前陳留太守,“八廚”之張邈,不告而來。

曹操大喜。急忙迎入府中。

曹操接替張濟,拜爲衛將軍。擁有開府之權。比起先前一州之牧,氣象何止萬千。麾下屬吏,各有晉升。

先前郡兵,亦收編入列。爲衛將軍大營將校。

“孟卓別來無恙乎。”曹操開中門相迎。

“一別經年,寒暑易節。孟德無恙否?”張邈前爲時局所迫,去職闢禍。後曹操出爲兗州牧,命衛茲多次相邀,皆被其婉拒。不料今日,自投門前。焉能不喜。

把臂共入內室。

除客席,促膝長談。

“孟卓此來,必有見教。”曹操捧杯相邀。

張邈落杯言道:“實不相瞞,太師公車相闢,不敢不來。”原來是應王允所闢。

曹操笑問:“不知太師闢爲何職。”

“或爲長史。”張邈答曰。

不出所料。本朝公府徵闢,先爲府吏,再出爲朝官。幾爲慣例。如此,所闢之人,遂成“門下故吏”。四世之後,遍及天下。皆爲同黨。

政治遺產,亦可爲家門後輩繼承。

薊王亦不例外。先前,祖父劉雄爲東郡範令。父劉弘年二十舉孝廉。若不早亡,必爲官。也不至於,家道中落。母親含辛茹苦,織蓆販履,將其養大,年十五使遊。

更有劉三墩,墜下五丈桑。改變歷史。

聽其言,曹操這便醒悟:“莫非孟卓,尚未受命。”

張邈笑道:“先來見過孟德,再去太師府不遲。”

常聞先公後私。張邈反其道而行,非刎頸之交,何以徇私。曹操感同身受。

見機一到。張邈以心腹之言相勸:“孟德當知。先前子許(衛茲)多次相邀不至,只因不願裹挾兗州士林與孟德之爭。”

曹操笑道:“我欲平豪強塢堡,幹士林何事?”

“豈不聞‘士林憤痛,民怨彌重,一夫奮臂,舉州(國)同聲’。”

此乃薊國報館丞陳琳,《爲王檄京師》,檄文中名言。刊印《朝聞日報》,而廣爲流傳。

檄文原意,見叔侄相爭,逼迫天子,天下無不憤慨。只需振臂一呼,必羣起響應。張邈私改舉國爲舉州。將薊國換成兗州。

一字之別,其意大相徑庭。

此處乃是言,曹操不知輕重,臨淵弄險。兗州士林憤痛,便是民怨彌重,得罪一人,便等同於惡盡世家。只需一家振臂,兗州全亂矣。

見曹操無語。張邈又勸道:“此次太師所闢,除我之外,還有陳留邊讓、平原陶丘洪。重用關東士林之意,何必多言。太師既總朝政,太師之意,便是天子之意。孟德初居高位,需謹言慎行,斷不可恣意。爲人詬病,因小失大。”

曹操一聲長嘆,下拜離席:“孟卓良言,操,銘記。”

張邈亦拜:“孟德知返,某亦心安。”

各自落座,賓主盡歡。

送走張邈,曹操醉意全無:“不料陶丘洪,尚在人間。”

陶丘洪,有名於世,以俊秀爲後進冠蓋。其人爲州吏時,曾薦劉繇,舉爲茂才。刺史曰:“前年舉公山(劉岱),奈何復舉正禮(劉繇)乎?”洪曰:“若明使君用公山於前,擢正禮於後,所謂‘御二龍於長塗,騁騏驥於千里’,不亦可乎!”

換言之,今青州牧劉岱,兗州牧劉繇,皆爲陶丘洪所舉。

更有甚者。多年前,八廚之王芬,陰謀廢立。陶丘洪亦參與其中。後不知所蹤,不料今日竟出爲王允所用。

王允重用陶丘洪,自有結好“長塗二龍”之意。然陶丘洪又所爲何來?

話說,自黨魁獄中暴斃。知名黨人雖所剩無幾,然諸如張邈、胡毋班等,碩果僅存,爲何不繼黨魁身後之位,反令後起之秀景顧上位。

反常則妖。

曹操心中,總有一絲陰霾,揮之不去。

心念至此,遂召羣僚相問。

“洛陽情勢如何。”

陳宮答曰:“薊王傳檄而定,正重築京洛。”

“平樂館中,又如何?”

陳宮目視荀彧,眼中別有深意:“黨人皆鎬素,爲黨魁送喪。”

“黨魁歸葬何處?”

“聞,乃赴林慮山中。”

“林慮山,乃黨錮時,黨人遁走闢禍之地。”曹操輕輕頷首:“黨魁此去,必有深意。”

“明公何故問及黨人。”荀彧問道。

“只因張邈、陶丘洪等,爲太師所闢。”曹操答曰。

“太師重用士族,亦是必然之選。”程立實無意外。

“然,於我無益。”曹操直言道:“若令兗州世家,填充朝堂。豪強佔地豢民之禍,恐難除矣。”

事已至此,陳宮索性明言:“明公當知,兗州不比薊國,一片澤藪,平地而起。其國多荒地,其人多流民。並無豪強,更無世家掣肘。且薊王光融天下,明以照奸。少復祖爵,先帝又許‘便宜行事’之權。一金辨人心,君臣共勠力。足積二十載,纔有今日之大治。兗州百萬之衆,皆久居故土。視明公如異客者,何其多也。所謂‘客隨主便’,豈能‘越俎代庖’。”

“此乃取禍之道也。”

136 包羅萬種1.43 樓桑特產1.79 河間奼女81 天下喉舌1.5 米中摻沙12 再見恩師1.36 渾天大陣第2103章 1.292 忠義無缺1.70 佛道之爭116 日黑水溢149 半壁江山14 步步生蓮130 不可定期1.80 賊兵來襲21 三人成虎1.5 唯利是圖1.37 魚龍漫衍241 楚河漢界186 福壽未央1.28 挹婁廬士1.69 吾家麒麟1.57 無雙再起185 諸王稱臣196 服牛乘馬1 龍血玄黃1.75 後會有期91 娶七夫人128 魚遊燋釜122 西園火併1.20 生得好看186 見機行事21 三人成虎1.299 烏合之衆187 中分天下1.93 共襄盛舉172 萬載千秋1.87 開門揖盜116 引藥歸經1.82 飛虻流火1.59 亂我心曲1.89 未改初心第2074章 1.263 偶有失蹄1.255 突施冷箭110 羣雄並起141 投水而舂18 世道居奇168 暫費永寧1.23 督亢城倉1.4 大禍滔天164 王道循環160 遠見卓識194 利令智昏19 遊麟可用122 亦是豪傑116 如日之升1.226 全民參與1.73 爲女聘師51 天下一國106 勿以爲念1.60 衆國津徑1.204 猶樂思沛1.87 扶危濟困31 便衣出行136 矛頭所指132 人心難琢1.64 天下大酺1.55 築臺募士136 悲秋盡露125 急流勇退1.59 心悅誠服1.64 聞薊色變109 舊友重聚1.52 契約精神157 麥穗兩岐1.96 一億情義185 拋磚引玉152 善刀而藏1.60 伏波定海142 請立宗廟167 薄海從風1.94 規圓矩方163 萬一之率119 單刀直入1.73 有教無類1.56 拱手相送216 五射之術1.227 單騎救主1.43 大軍圍城61 衝風之末138 漏奪附黨1.25 黃龍見譙130 瑌石武夫1.64 朝聞夕逝136 矛頭所指187 都護西域171 事出有因131 衣錦榮歸194 焉知非福158 顛倒黑白189 天下宗王
136 包羅萬種1.43 樓桑特產1.79 河間奼女81 天下喉舌1.5 米中摻沙12 再見恩師1.36 渾天大陣第2103章 1.292 忠義無缺1.70 佛道之爭116 日黑水溢149 半壁江山14 步步生蓮130 不可定期1.80 賊兵來襲21 三人成虎1.5 唯利是圖1.37 魚龍漫衍241 楚河漢界186 福壽未央1.28 挹婁廬士1.69 吾家麒麟1.57 無雙再起185 諸王稱臣196 服牛乘馬1 龍血玄黃1.75 後會有期91 娶七夫人128 魚遊燋釜122 西園火併1.20 生得好看186 見機行事21 三人成虎1.299 烏合之衆187 中分天下1.93 共襄盛舉172 萬載千秋1.87 開門揖盜116 引藥歸經1.82 飛虻流火1.59 亂我心曲1.89 未改初心第2074章 1.263 偶有失蹄1.255 突施冷箭110 羣雄並起141 投水而舂18 世道居奇168 暫費永寧1.23 督亢城倉1.4 大禍滔天164 王道循環160 遠見卓識194 利令智昏19 遊麟可用122 亦是豪傑116 如日之升1.226 全民參與1.73 爲女聘師51 天下一國106 勿以爲念1.60 衆國津徑1.204 猶樂思沛1.87 扶危濟困31 便衣出行136 矛頭所指132 人心難琢1.64 天下大酺1.55 築臺募士136 悲秋盡露125 急流勇退1.59 心悅誠服1.64 聞薊色變109 舊友重聚1.52 契約精神157 麥穗兩岐1.96 一億情義185 拋磚引玉152 善刀而藏1.60 伏波定海142 請立宗廟167 薄海從風1.94 規圓矩方163 萬一之率119 單刀直入1.73 有教無類1.56 拱手相送216 五射之術1.227 單騎救主1.43 大軍圍城61 衝風之末138 漏奪附黨1.25 黃龍見譙130 瑌石武夫1.64 朝聞夕逝136 矛頭所指187 都護西域171 事出有因131 衣錦榮歸194 焉知非福158 顛倒黑白189 天下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