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予取予求

斜貫薊國東西國境之“薊國渠”,除善加利用原有水道,還自西而東,分掘“流金渠”、“泉州渠”、“利市渠”三段漕渠。貫通薊國九大水系。

自泉州城下,鑿“泉州渠”,聯通水、沽水與鮑丘,三大水系:

西北向,轉泃水接庚水,濡水。

東北向,轉庚水入灅水,接“利市渠”,直抵右北平烏桓王庭駐地,再經濡水出塞,抵白檀城,並先副伏羅歸義王立高車王庭白海之濱。

西南向,經雍奴、泉州、益昌三城後,入掘鯉東澱。再經前都水長卞紀所掘之“流金渠”,南下巨馬水、滹沱水,再轉漳水,經南皮入大河。至此,與四瀆八流,大漢水脈相連。

多年前,千里國渠,便已鑿通。近年來,又不斷修造。裁彎取直,劈山鑿石。修棧樓,開船閘,凡水網所至,皆可船達。船戶、胡商,皆可坐享水雲之便。

朝都、昌黎二郡。無慮、險瀆、房;昌黎、賓徒、徒河六縣,亦有水網。

“大遼水出塞外”,“又東南過房縣西入海”。“(大)遼水右會白狼水”,“(白狼水)又東北徑昌黎縣故城西”。“渝水自塞外南入海。一水東北出塞爲白狼水,又東南流至房縣注於(大)遼(水)”。

周遭還有小遼水、浿水等,枝津故瀆,迂迴縱橫。

足見水網之密。

後世常言,“要致富,先修路”。換成時下薊國,卻是“要富餘,先通渠”。

國境周遭,良鄉,薊北,潞縣,無終。四縣本就在薊國水網之中。只需稍加修繕,便可與薊國比同。四縣吏民,皆翹首以盼,早日交割。

無終縣,汗魯單于王庭。

毗鄰薊國,三郡烏桓,早改遊牧爲農牧。人皆城居。馬邑、牛牢、羊欄、草料場,散佈周遭。居有定所,行國習氣,日漸沉積。厚重之風,漸與北國比同。

王庭內,篷頂綿延,好似叢雲。除此之外,與漢家樓宇,大同小異。

單于金帳。

收薊王家書,汗魯單于烏延,方知無終縣,已併入薊國。欣喜之餘,又見薊王所託。不敢怠慢,遂召餘下二部,前來相商。

蘇僕延,丘力居,馬不停蹄,入金帳相見。

“拜見單于。”

“二位大人免禮。”烏延衆三萬餘落。十倍於蘇僕延,四倍於丘力居。且與薊國東凌銅邑,互市多年。車馬行人,不絕於道。兵強馬壯,民富部強,可想而知。故三郡烏桓,以其爲首。唯烏延稱單于。蘇僕延,丘力居,皆稱大人。

帳內落座。

烏延遂將前後諸情,悉告得知。

見二人無言。烏延又道:“薊王問二位大人,可別有所求?”

“我等實無二心。”二人指天爲誓。

“二位大人,毋需多慮。”烏延笑道:“當如實作答。”

“敢問單于,薊王將置我等於何地?”丘力居斗膽相問。

“大人可知‘歸義三侯’乎?”烏延言道:“東平舒侯彌加,常道侯闕機,韓城侯骨進,同爲內屬。雖不稱藩,卻早與藩屬無異。三國官吏,上至侯相,下至斗食,皆出薊國。凡政令所出,皆與(薊)國比同。三侯,年年奉獻,從未缺席。聞薊王,早有納三侯入國之意。”

“如此,我等亦可封侯乎?”蘇僕延又驚又喜。

“二位大人,欲求歸義乎?”烏延不答反問。

“固所願也!”二人異口同聲。

“如此,同求歸義。”烏延亦早有此意。

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孤懸在外,終難心安。求得內附,皆爲薊人矣。

事不宜遲。三人遂六百里上疏,同乞歸義。

薊王專開朝議。

“臣,竊以爲,各有利弊。”右相持芴跽奏。

“且說來。”薊王笑道。

“三郡烏桓,各衆數千乃至數萬落。爲國藩屏,邊郡無患,乃利之所在。今高車十二侯國,扶余、高句麗屬國,皆先後臣服。北疆無戰事,養兵無用,空耗府庫,乃弊之所在。”耿雍奏對。

“果然各有利弊。”薊王輕輕頷首,又問左相:“州平,以爲如何。”

崔鈞持芴跽奏:“稟主公,歸義向化,乃長久之計。譬如海外寄田。連年鉅虧,然主公仍著力推行。正因長遠得利。”

“遠利近弊。”薊王又問中丞:“文和,何所言。”

“回稟主公。臣,竊以爲,烏桓突騎,天下名騎。扼長城內外,控燕山南北。兼守傍海碣石道,以通蒼海(郡)。烏桓突騎,正當其用。”賈詡着眼於漫長商道,行軍補給線。

“如此,當可允之。”薊王遂定計。

“遼西烏桓丘力居部,乃遼西太守趙苞所轄。若求內附,主公當擇地安之。”右相耿雍進言道。

“諸君可有適宜之選。”薊王遂問。

“扶黎營所在地,當可安置。”賈詡早有準備。日前,薊王已命奮威校尉韓當,率本部兵馬,駐扶黎營,謹守國境。

“今漢初,曾設扶黎縣。亦作夫黎縣。”中書令趙娥,命人摘抄詳情,娓娓道來:“元初二年(115年),鮮卑‘夏攻扶黎營,殺長史’既此。後城廢。聞,乃絕佳牧地。”

“可也。”薊王言道:“代爲上表,求封丘力居爲‘扶黎歸義侯’,蘇僕延爲‘無慮歸義侯’,烏延爲‘烏桓歸義王’,立王庭於無終。”

“喏。”羣臣下拜。

“臨渝令袁霸上疏,求重築碣石宮,並築碣石港。”起身後,右相又報。

薊王笑道:“碣石港(止錨灣),理所應當。然碣石宮,乃奇觀也。”

袁霸心思,殿中重臣,焉能不知:

國中奇觀,接二連三。尤其薊王立五帝之學。本以爲東學當設臨渝,豈料未能如願。臨渝今非昔比,乃東出重鎮。豈無奇觀,助天下揚名。

“年前築畢臨渝關,今欲新造碣石宮。”薊王笑道:“知碣石道持重,故有此疏。”

可乎?“往事越前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可也。”薊王欣然應允。畢竟“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心念至此,薊王笑道:“尚書令且擬詔。”

“喏。”趙娥當殿擬詔,擢升華歆、邴原,爲朝都、昌黎二守。再待三郡烏桓,上表朝堂,求請內附。

料想,董侯當有求必應。

1.3 貢金補全1.95 黃巾屯田11 禍起宮牆1.26 塢堡治所186 見機行事188 風聞奏事122 亦是豪傑1.263 羌煮貊炙1.240 苦心孤詣101 老臣謀國168 有求必應1.263 羌煮貊炙第2079章 1.268 榆雁驚帆157 耕雲播雨1.58 耿雍認主1.58 任重道遠155 天下鼎沸153 志存高遠14 死而不僵135 抱火寢薪158 太后有疾1.40 蜜蜂分箱172 喜訊頻傳231 潛龍勿用1.9 策封爲王105 禮樂刑政193 應運而生1.67 六尺之孤18 四面楚歌1.55 馬踏聯營291 無能之輩158 常山之蛇1.84 王道治國1.37 冰山露角107 三日得仙1.229 吞光五鳳1.68 燕人來也149 半壁江山146 握髮吐哺1.26 塢堡治所186 見機行事130 鮮卑寇邊1.80 喜訊傳來1.227 單騎救主1.40 火雲如燒1.277 賊臣授首1.20 皇命加身1.74 黃金臺上163 百夷來朝1.22 薪盡火傳21 臉怎麼黑1.77 雄長一州1.207 又見白袍135 兵出隴右1.54 五齊之甘126 價高者得71 頓遜海渠1.58 耿雍認主169 東西交構1.5 舌綻春雷100 喜事將近1.74 樓桑重器1.59 亂我心曲138 豐收在望103 水路遊擊178 爲戰而生109 多管齊下174 變俗易教101 老臣謀國102 腰牌傍身175 茱萸託思1.79 快馬輕舟150 洛陽上計51 提頭之難1.92 家賊難防107 太上皇權153 下階之梯114 支渠四通184 天命有歸1.42 天下大同1.77 蜩螗之鳴1.86 恩深似海1.36 兵亂在即1.36 再見太后134 一刀之威1.73 西林馬場211 攜民渡江138 一席之地129 山海之盟1.8 周鄭交惡159 畢生之年145 夢寐以求1.46 鷹擊長空1.64 聞薊色變1.56 巡視國境1.34 恩同再造178 洞鑑古今108 日新月異1.78 捧珠之恩128 意外之喜
1.3 貢金補全1.95 黃巾屯田11 禍起宮牆1.26 塢堡治所186 見機行事188 風聞奏事122 亦是豪傑1.263 羌煮貊炙1.240 苦心孤詣101 老臣謀國168 有求必應1.263 羌煮貊炙第2079章 1.268 榆雁驚帆157 耕雲播雨1.58 耿雍認主1.58 任重道遠155 天下鼎沸153 志存高遠14 死而不僵135 抱火寢薪158 太后有疾1.40 蜜蜂分箱172 喜訊頻傳231 潛龍勿用1.9 策封爲王105 禮樂刑政193 應運而生1.67 六尺之孤18 四面楚歌1.55 馬踏聯營291 無能之輩158 常山之蛇1.84 王道治國1.37 冰山露角107 三日得仙1.229 吞光五鳳1.68 燕人來也149 半壁江山146 握髮吐哺1.26 塢堡治所186 見機行事130 鮮卑寇邊1.80 喜訊傳來1.227 單騎救主1.40 火雲如燒1.277 賊臣授首1.20 皇命加身1.74 黃金臺上163 百夷來朝1.22 薪盡火傳21 臉怎麼黑1.77 雄長一州1.207 又見白袍135 兵出隴右1.54 五齊之甘126 價高者得71 頓遜海渠1.58 耿雍認主169 東西交構1.5 舌綻春雷100 喜事將近1.74 樓桑重器1.59 亂我心曲138 豐收在望103 水路遊擊178 爲戰而生109 多管齊下174 變俗易教101 老臣謀國102 腰牌傍身175 茱萸託思1.79 快馬輕舟150 洛陽上計51 提頭之難1.92 家賊難防107 太上皇權153 下階之梯114 支渠四通184 天命有歸1.42 天下大同1.77 蜩螗之鳴1.86 恩深似海1.36 兵亂在即1.36 再見太后134 一刀之威1.73 西林馬場211 攜民渡江138 一席之地129 山海之盟1.8 周鄭交惡159 畢生之年145 夢寐以求1.46 鷹擊長空1.64 聞薊色變1.56 巡視國境1.34 恩同再造178 洞鑑古今108 日新月異1.78 捧珠之恩128 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