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 洞鑑古今

待三人離去。便有門人近身問道:“先前田聖傳書,神女不去。今太后遣使,如願前往。神女此舉,是否厚此薄彼。若薊王得知,恐生間隙。”

“先去洛陽,再赴薊國。”神女言道:“北人南來,大勢所趨。先前不欲北上,乃因不想沾染俗塵,閉門傳道後輩。今見太后遣使,方知命中註定。避無可避,自當北行。”

門人喜道:“神女若爲太后麟子行楚禮。待吾門聲勢大漲,何須四百年偏安一隅。”

“偏安亦是安。”神女言道:“天道無常,世事難料。”

“然自楚漢相爭,霸王烏江自刎。悠悠四百年,我輩人才凋敝,聲名不顯。楚地日漸衰落。今漢興盛於關中內外,大河兩岸。江左之地,多遷蠻夷逆進,千里沃野,不聞楚歌。此或是漢王(漢帝)有意爲之。江左更興韓詩。時人多吟漢賦,再無有唱楚辭。門中前輩,留下讖言:‘衣冠南下,楚漢和同;鴻溝四通,天下一統’。誠如神女所言,乃大勢所趨也。”門人勸道。

聞此言,神女眸生異彩,轉瞬即逝:“何不明言。”

門人遂咬牙言道:“我等竊以爲,讖言所指,便是薊王。”

“何以知之。”神女表情看似淡然。

“薊王支渠四通,又興江表十港。開鑿容渠船閘,溝通南北水路。海市列隊南下,互通有無。如今大江南北,商旅輻輳,帆檣如林。天下趨於大同。不正應此讖:衣冠,海市也;鴻溝,容渠也;楚漢……”

“且說來。”神女目光清冽,浩渺煙波。

“楚(神)女與漢(薊)王也。”門人斗膽答曰:“此乃,天意也。”

“古人云:‘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驗於今。’且看是否如你所言。”神女翩然而去。

門人恭送不提。心中暗自竊喜。

所謂應運而生。對於天下大勢,有先見之明者,又豈止巫山神女派。

時襄楷二次上疏,便有“中國弱,四夷強”,“當有大兵”之句。朝臣更屢有棄西涼,斷臂求存之意。若劉備得知神女門內讖言,必然知曉“衣冠南下,楚漢和同”,乃是言指魏晉五胡亂華,衣冠南渡。漢人末日血淚,確也促進了南北融合。“鴻溝四通,天下一統”一句,乃是“以楚漢鴻溝爲界,中分天下”之典故,隱喻唯有填補南北文明之鴻溝,華夏方能真正一統。

歷史確也如此。

北人南下,墾殖江左乃至嶺南。華夏大河文明,漸轉爲長江文明。東晉、南宋,皆深得其利。

然,劉三墩麒麟天降。開啓雙傳奇,救贖之旅。也令歷史的車輪,悄然偏轉。和合之風,遍吹五湖四海。又綠江南(江南:……)。

君不見,薊王先和親十夷王女。又訂婚祝融後裔。若神女來投,楚漢和同矣。

洛陽西郭壽丘裡,合肥國邸。

月朗星稀,夜風習習。合肥侯相胡毋班,赴黨魁平樂會,微醺而歸。

步入大堂,忽見一人背身而立。

“你是何人!”胡毋班手握佩劍,朗聲喝問。

那人聞聲回頭,笑行一禮:“奴婢,見過國相。”

“原是黃大人。”來人不是旁人,正是豪強黃綱。先前爲廢帝暗中招募死士,兵亂鞠城。後受宮刑,僥倖活命。與程中大夫同投合肥侯。今爲內官,亦是心腹。

“不知大人抵京,未能相迎。”胡毋班和煦一笑:“請坐。”

“國相請。”黃綱頗知進退。

各自落座。官婢送上香茗果品,胡毋班遂問:“敢問大人,所爲何來?”

“奴婢奉主公之命,以機密事相托。”略作停頓,黃綱轉而言道:“國相位列‘八廚’,常赴黨魁平樂會。故此事,需借黨人之力。”

“哦?”胡毋班心中一震,莫非事已泄。這便不露聲色:“不知主公何事,需借黨人之力。”

黃綱故作神秘:“國相且附耳上來。”

胡毋班不疑有他,這便暗中戒備,隔案傾聽。

黃綱這便娓娓道來。

胡毋班之震驚,可想而知。

黃綱洋洋得意。一切皆在意料之中。

“此事當真!”茲事體大。胡毋班焉能輕信。若一切成真,二戚之爭可休矣。

“千真萬確。”黃綱言道:“先前,程中大夫奔喪回京。於養父病榻之前,悉知當日密情。《廢帝詔書》乃矯詔無疑。主公仍是漢帝。”

“程璜臨終之言,只入程中大夫之耳。並無人證,又無物證。如何能取信天下。”胡毋班語速飛快。

“凡我朝詔命,皆錄二書。一書授出,一書留存。是否矯詔,一查便知。”黃綱氣定神閒。似勝券在握。

“嘶……”胡毋班已會其意:“莫非,黃大人此來,便是要託黨魁,暗查此事。”

“此其一也。”黃綱正色道:“主公先前舉兵鞠城,乃爲除宦官之禍。傷及宗親百官,亦非我主所願。今,薊王不辭而別,傳聞身中仙術,長睡不醒。何董二戚,欺少帝年幼,爭權奪勢,多行不軌。眼看便有折足覆餗之危。若我主重登大位,撥亂反正。二戚之爭,可休矣!爲江山社稷,長久計。國相當說(服)黨魁,扶立英主,再續國祚。”

“原來如此。”胡毋班心領神會。只需坐實《廢帝詔書》乃是矯詔。合肥侯並未真被廢黜。如此,只需黨魁牽頭,黨人羣起上疏,再繼帝位,水到渠成。

更何況。如今朝中董驃騎雖佔得先機,然卻無必勝之力。合肥侯乃董太皇次子。心向董氏,順理成章。只需重扶合肥侯登基。董氏一門,必勝矣!

更有甚者。合肥侯夫人,乃出汝南袁氏。若再加名門相助。何氏勢單力孤,如何能敵。

思緒如脫繮野馬。胡毋班竟一時神遊天外。

見時機已到。黃綱又添一把火:“國相滿腹經綸,當世人傑。卻屈居侯國,百里之地。若主公登基,國相從龍有功,他日位極人臣,執掌天下權柄,一展治世長才,亦未可知也。”

熙熙攘攘,利來利往;人爲財死,鳥爲食亡。

重利之下,無人免俗。

一聲長嘆,胡毋班起身離席,南向肅容下拜:“臣,遵命。”

185 董卓無文166 落子無悔1.84 盡入彀中1.33 代父上疏179 清白無鬼1.30 以僞亂真123 同憂相救1.38 兼督四州107 無人可用51 樑冀金山123 溫泉別館51 誰言廢立1.33 代父上疏1.70 佛道之爭141 捨我其誰100 難爲人臣1.82 捷足先登1.34 無法交換1.32 明隱之爭111 義高於律1.87 三宮鼎立173 合浦珠還1.37 魚龍漫衍103 薊國雙壁1.89 五味俱全1.236 兵器時代1.85 推己及人1.94 長城邊患155 天下鼎沸153 拾人牙慧1.45 何愁不嫁105 直言不罪140 孤家寡人1.6 驚天動地141 父子十祿1.44 閉門造車195 回京在即127 賊臣當道1.232 南閤祭酒181 呂布入陳51 提頭之難126 價高者得110 門下五吏146 大而化之1.76 難分良泰81 圍獵祭祖143 大展宏圖31 綬帶密詔18 決心未定1.73 西林馬場167 遙遠綠洲1.96 開年見喜1.65 陰藏殺機1.38 爲國除賊1.46 整齊劃一1.93 少年長吏152 南下平亂160 解甲歸田1 分兵入關132 七海雄心1.36 計中之計1.72 羚羊掛角151 王者之心17 正月旦會1.202 多事之冬12 二戚之爭1.43 白馬楊氏1.29 外合裡應1.87 開門揖盜130 海內狂徒1.220 迫在眉睫1.33 同舟共渡1.3 亂世梟雄126 壯士八百18 千里圩田1.93 自取其禍16 乾坤倒懸1.80 毋論大小1.90 多錢善賈1.65 如湯沃雪117 嫁禍安國1.237 生死立判120 驕兵必敗150 爲國秉筆1.33 功敗垂成1.78 四海英雄153 以身擋箭156 金牌免死1.83 誅心之謀1.6 沐猴冠帶141 唯利機關1.30 未琢璞玉110 金聲玉振110 羣雄並起162 恩若兄弟134 累世通家1.48 立冬兵發1.89 牽招一怒195 回京在即164 四海承風
185 董卓無文166 落子無悔1.84 盡入彀中1.33 代父上疏179 清白無鬼1.30 以僞亂真123 同憂相救1.38 兼督四州107 無人可用51 樑冀金山123 溫泉別館51 誰言廢立1.33 代父上疏1.70 佛道之爭141 捨我其誰100 難爲人臣1.82 捷足先登1.34 無法交換1.32 明隱之爭111 義高於律1.87 三宮鼎立173 合浦珠還1.37 魚龍漫衍103 薊國雙壁1.89 五味俱全1.236 兵器時代1.85 推己及人1.94 長城邊患155 天下鼎沸153 拾人牙慧1.45 何愁不嫁105 直言不罪140 孤家寡人1.6 驚天動地141 父子十祿1.44 閉門造車195 回京在即127 賊臣當道1.232 南閤祭酒181 呂布入陳51 提頭之難126 價高者得110 門下五吏146 大而化之1.76 難分良泰81 圍獵祭祖143 大展宏圖31 綬帶密詔18 決心未定1.73 西林馬場167 遙遠綠洲1.96 開年見喜1.65 陰藏殺機1.38 爲國除賊1.46 整齊劃一1.93 少年長吏152 南下平亂160 解甲歸田1 分兵入關132 七海雄心1.36 計中之計1.72 羚羊掛角151 王者之心17 正月旦會1.202 多事之冬12 二戚之爭1.43 白馬楊氏1.29 外合裡應1.87 開門揖盜130 海內狂徒1.220 迫在眉睫1.33 同舟共渡1.3 亂世梟雄126 壯士八百18 千里圩田1.93 自取其禍16 乾坤倒懸1.80 毋論大小1.90 多錢善賈1.65 如湯沃雪117 嫁禍安國1.237 生死立判120 驕兵必敗150 爲國秉筆1.33 功敗垂成1.78 四海英雄153 以身擋箭156 金牌免死1.83 誅心之謀1.6 沐猴冠帶141 唯利機關1.30 未琢璞玉110 金聲玉振110 羣雄並起162 恩若兄弟134 累世通家1.48 立冬兵發1.89 牽招一怒195 回京在即164 四海承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