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老臣謀國

曹節俯身答道:“或可割博陵郡下二縣,增封薊王。”

便有司徒袁隗,出列反對:“博陵郡,現僅轄,博陵、蠡吾、饒陽、安國、安平數縣。先前已割去高陽。若再割二縣,博陵郡可罷置矣。”

陛下遂問道:“依卿之意,當增封何處?”

袁隗答曰:“何不取河間易縣、鄚縣,增封薊王。”

“不可。”司空張溫,出列奏道:“若再無故削河間國二縣,必令宗室不滿。”

袁隗再答:“何不再取勃海二縣增補河間。”

太僕鄧盛出列言道:“如此東拆西補,何其繁瑣。當如尚書令所言,割博陵二縣。”

見三公九卿各執一詞。陛下遂看向老成持重的太尉楊賜:“太尉以爲,該當如何?”

因奏發張角,得封臨晉侯的楊賜。這便穩穩出列:“老臣以爲。博陵、河間,或各取一縣增封薊王。再取渤海一縣,增補河間。”

陛下輕輕點頭。目光瞥過,隨口問道:“崔廷尉?”

崔烈聞聲出列:“陛下,博陵郡可除矣。”

年前,崔烈又轉任廷尉。今漢朝堂,能身居三公九卿高位者,終歸還是這羣老臣。諸如皇甫嵩與朱儁等中生代,還需外派歷練。話說,去年因進言捨棄涼州,被薊王家臣傅燮斥對:“斬司徒,天下乃安。”不料今日又出撤郡之言。

“博陵乃先帝所立,豈能無故撤除?”陛下笑問。

崔烈答曰:“本初元年,先帝追遵其父爲孝崇皇,其陵在博水稱博陵,故析蠡吾縣之故陸成地,置博陵縣,置令丞以奉祀,時屬中山國。後又析河間、安平、中山,諸國之數縣,立爲博陵郡。今冀州飽受黃巾之亂,赤地千里,諸國王宮殘破,家園盡毀。朝廷宜當體恤。當罷博陵郡,將郡內數縣,重歸各國。以示陛下優待宗室之心。”

“哦?”陛下似頗爲意動。

便有司空張溫,出列奏曰:“彼時黃巾勢大,冀州諸先王陵寢,多被盜掘。乃至曝屍荒野,慘絕人寰。諸國主頗有怨言,正當撫卹。”

陛下輕輕點頭:“朕出身河間,所謂同氣連枝,正該如此啊。”

“老臣以爲不可。”司徒袁隗高聲抗辯:“冀州諸藩,非但討賊無功,且守藩不稱。朝廷不予追究,已是法外開恩,豈能再賞!”

“臣等附議。”大將軍何進,領羣臣聲援。

“此事再議。”陛下這便作罷,轉而看向何進:“薊王增封何地。大將軍,可有良言。”

“臣以爲,袁司徒之議,乃深思遠慮,謀國之言。”大將軍爲外戚,自不想宗室坐大。且削河間數縣,增補薊國,亦可憑空製造兩國積怨。對外戚而言,自當有百利而無一害。此時,亦可見朝中派系。司徒袁隗乃袁紹叔父。袁紹現爲大將軍長史,四世三公的袁氏,自當與大將軍走進。

躊躇間,眼角餘光忽掃到一人。陛下這便笑問:“盧尚書?”

年前因罪免官,賦閒在家。今春又官復原職的盧植,這便出列奏報:“臣以爲,可如袁司徒所言,取河間二縣,增封薊國。再割勃海修縣,以補河間。”

陛下這便問道:“割二補一,河間豈無怨言。”

“今漢諸侯國,只取租賦。以人口計,渤海一縣,可抵河間二縣。”

“盧尚書,言之有理。”陛下欣然點頭:“朕記得,勃海有民百餘萬,河間只有其半。”

陛下正欲下詔,忽見董重望眼欲穿。心中微嘆,便和顏相問:“驃騎將軍以爲如何?”

“臣以爲……”振聾發聵的起了個虎頭,卻又一瞬間灰溜溜的淪爲蛇尾:“盧尚書所言極是。”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污也。

身旁何進嗤鼻冷笑。

董重卻熟視無睹,自鳴得意。盧尚書何許人也?乃薊王恩師也。此時不表露心意,更待何時。

薊王與我,乃是生死兄弟。

“如此,便如盧尚書所言,增封薊國易、鄚二縣,再取修縣,以補河間。”陛下言道:“尚書令,代朕擬詔。”

“老奴,遵命。”曹節自投於地。

太尉楊賜又奏道:“啓奏陛下,重開黨錮一事,可否廷議。”

陛下聞聲皺眉:“今日倦了,來日再議。”

陛下不說‘明日’只說‘來日’。足見重開黨錮一事,遙遙無期。

“退朝——”見陛下作勢欲起,黃門令左豐這便高聲唱喝。

“恭送陛下。”

陛下還未到西園,便有左豐心腹小黃門快馬加鞭,將消需傳到殖貨裡。

閻行取竹筒在手,又遞迴一個錢袋。目送小黃門歡天喜地而去,這便入府,將竹筒呈給右丞賈詡當面。

確認封泥完好,賈詡這便擰開竹筒,取出白絹。

“不出所料,又割河間二縣。”賈詡微微一笑。

“先有東平舒,再有文安。今又割二縣,河間前後有四縣,因主公而失。河間王豈能無怨。”閻行進言。

“先帝與陛下,皆出身河間。卻屢割故國舊土。說數典忘祖,亦不爲過。”

賈詡卻不知。即便沒有薊王,不久之後,陛下也會將易縣,封給白馬公孫。漢末公孫瓚據幽州,在此修築營壘,掘壕十道,堆丘成丘,高各五六丈,上築營堡。中壘高十丈,其上建樓數十重,公孫瓚自居,置鐵門,呈送文書皆繫繩引上。城內儲谷三百萬斛,謂之易京。南臨易水,可通遼海。

“當作何解?”閻行問道。

“我且修書一封,傳回國中。二位國相,自當好言勸慰各國主。許諾將代爲進言,撤博陵,歸還舊縣。以安其心。”賈詡言道:“如此,當可解幾國積怨。”

“撤除郡縣,乃朝中大事。牽扯必廣,右丞有幾分把握。”閻行追問。

“當有十足把握。”賈詡笑答。

“如此,右丞且放手施爲,閻行定全力相助。”閻行遂放心。

話說,二人同守洛陽,相處融洽,關係極佳。閻行快人快語,賈詡亦不做遮掩。纔有一問一答。

朝廷之事,千絲萬縷。不比江湖,快意恩仇。此次朝議,賈詡之所以暗託崔烈,口出撤郡之言,便是投石問路。智多如賈詡,早有預料。陛下多會行“拆東補西,一石數鳥”之策。既接二連三削弱河間,又挑撥諸國與薊國暗生間隙。

且尚書令曹節已多次暗示,欲讓薊王上表,請開黨錮。解除黨錮,乃大勢所趨。縱有萬般無奈,卻也不可坐視關東時局,繼續糜爛。如今,正當以裁撤博陵,與其討價還價。

心念至此,賈詡這便言道:“彥明,且去府上傳話,約曹節今晚相見。”

“喏!”閻行這便領命。

1.25 水到渠成196 百年大計1.29 同坑好友271 自有取捨1.98 白湖水榭120 驕兵必敗136 悲秋盡露1.45 好治不病1.62 一日破膽128 孤很欣慰175 兵荒馬亂1.64 萬夫莫敵19 半渡而擊1.99 黃雀伺蟬第2092章 1.281 必有忠信128 意外之喜133 侵掠如火12 戰意橫生1.82 爲人作嫁1.74 樓桑重器10 雕版印鈔187 貨幣戰爭213 重名載半201 南北俱全1.68 拯焚救溺194 焉知非福1.8 配享太廟1.97 玉色琉璃1.75 愁雲散盡118 求死不易1.80 火山女王138 故技重施1.32 循路而進1.63 焉能見疑198 絕席而坐111 神國之謀196 神智夫人1.44 杯弓蛇影1.59 心悅誠服1.59 大興土木1.79 撤村並邑196 百年大計41 黃驃產子1.2 燕燕于歸185 定國奇謀1.73 謠言四起121 十里長筵1.60 楛矢貫隼1.55 築臺募士101 善始善終1.60 故人夜來164 奴隸貿易61 衝風之末138 必有後報129 欺君太甚1.38 爲國除賊158 攻城拔寨119 單刀直入41 細數家珍1.20 互不相識第2091章 1.280 焦點之戰136 矛頭所指111 雲龍風虎108 同舟共販1.5 黃門侍郎123 上林冬狩107 以夢爲繭1.50 下辯除石164 王道循環1.20 嶄露頭角11 珠聯璧合1.45 何愁不嫁130 紅塵濁世1.224 鬥戰取將145 督亢秋成195 青史留名1.70 孤芳自賞176 封國在即1.25 言之尚早125 校場演武1.296 可甘人下1.66 人財兩全1.63 熔金入庫145 有軌騾車189 天降大任1.98 水火相濟1.65 攻略壽春1.7 殺機畢露1.50 宮廷之變1.237 生死立判195 青史留名1.259 世道人心169 以日易月14 西域風雲145 有軌騾車61 論功封爵188 封大將軍1.47 難覓仙蹤136 借刀殺人174 變俗易教
1.25 水到渠成196 百年大計1.29 同坑好友271 自有取捨1.98 白湖水榭120 驕兵必敗136 悲秋盡露1.45 好治不病1.62 一日破膽128 孤很欣慰175 兵荒馬亂1.64 萬夫莫敵19 半渡而擊1.99 黃雀伺蟬第2092章 1.281 必有忠信128 意外之喜133 侵掠如火12 戰意橫生1.82 爲人作嫁1.74 樓桑重器10 雕版印鈔187 貨幣戰爭213 重名載半201 南北俱全1.68 拯焚救溺194 焉知非福1.8 配享太廟1.97 玉色琉璃1.75 愁雲散盡118 求死不易1.80 火山女王138 故技重施1.32 循路而進1.63 焉能見疑198 絕席而坐111 神國之謀196 神智夫人1.44 杯弓蛇影1.59 心悅誠服1.59 大興土木1.79 撤村並邑196 百年大計41 黃驃產子1.2 燕燕于歸185 定國奇謀1.73 謠言四起121 十里長筵1.60 楛矢貫隼1.55 築臺募士101 善始善終1.60 故人夜來164 奴隸貿易61 衝風之末138 必有後報129 欺君太甚1.38 爲國除賊158 攻城拔寨119 單刀直入41 細數家珍1.20 互不相識第2091章 1.280 焦點之戰136 矛頭所指111 雲龍風虎108 同舟共販1.5 黃門侍郎123 上林冬狩107 以夢爲繭1.50 下辯除石164 王道循環1.20 嶄露頭角11 珠聯璧合1.45 何愁不嫁130 紅塵濁世1.224 鬥戰取將145 督亢秋成195 青史留名1.70 孤芳自賞176 封國在即1.25 言之尚早125 校場演武1.296 可甘人下1.66 人財兩全1.63 熔金入庫145 有軌騾車189 天降大任1.98 水火相濟1.65 攻略壽春1.7 殺機畢露1.50 宮廷之變1.237 生死立判195 青史留名1.259 世道人心169 以日易月14 西域風雲145 有軌騾車61 論功封爵188 封大將軍1.47 難覓仙蹤136 借刀殺人174 變俗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