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嫁禍江東

鄭泰領命出府。果見一輛婚車,停在門前裡道。

想必來時已久。周圍聚着不少看熱鬧的路人。殖貨裡本就是商賈雲集,車水馬龍之地。獨獨一輛披紅掛綠的婚車,停在輔漢大將軍府前,又如何能不引人矚目。

鄭泰不敢怠慢。這便肅容近前,隔簾問道:“薊王門下督鄭泰,敢問簾後是誰家女子。”

“民女杜氏。”車內女子自簾後柔聲答道。只因未入門,禮未成。女子才自稱“女”,而非“婦”。

“所爲何來?”鄭泰再問。

“迎親當日被王上所掠。今大將軍不納,家中兄弟不容,走投無路,來投王上門下。”女子道出原委。

所謂“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婚車無端被劫,累及大將軍何進險遭滅門之禍。紅顏禍水,孃家又如何肯納!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若惹惱了大將軍何進,杜氏滅門也。於是,孃家自也回不去了。

趨利避禍,人之常情。鄭泰心中暗歎,卻不露痕跡:“如此,姑子且稍候,待某回稟主公,再做定奪。”

《樂府詩集·歡好曲》:“淑女總角時,喚作小姑子。”時下,尋常人家,未出嫁的女子,喚做“姑子”。

鄭泰這便回府通稟。入前院,路遇右丞相問,遂實言相告。

賈詡言道:“所謂紅顏禍水。此乃大將軍‘嫁禍之計’也。”

鄭泰忙問:“右丞何出此言?”

“王美人屍骨未寒,大將軍遣人納妾。此乃大不敬之罪也。正因如此,我主才披喪送親,府前問罪。何進理虧,故不敢納此女。然若被我主所納,便落人口實。或言之:‘薊王非代主問罪,而爲奪人所愛也’。”

“原來如此。”鄭泰幡然醒悟:“若放此女入府,我主先前行事,便會造人詬病。”

“然也。”賈詡笑道。

“這可如何是好。”鄭泰一時進退兩難。

賈詡言道:“速去通稟,且看主公如何定奪。”

“喏。”也只能如此了。

事不宜遲,鄭泰這便快步奔赴中庭。

目送鄭泰離去,賈詡羽扇輕搖,眼中盡是深意。卑不謀尊。出謀而不劃策,乃人臣之道也。

幕府中庭大堂。

聽完鄭泰所言,劉備輕輕頷首:“此事因我而起。累及杜氏女,無家可歸。若不納,是爲不義也。”

鄭泰點頭道:“主公言之有理,然……”

“公業有話直說。”

“右丞言,此乃大將軍何進,‘嫁禍’之計。”

略作思量,劉備便領悟:“所謂‘三人成市虎’。若納此女,必被人詬病。”

“正是如此。”鄭泰答曰。

“然‘道之所在,雖萬千人逆之,吾往矣’。大將軍何必難爲一女子。”劉備言道:“孤當親出相迎。”

“喏。”鄭泰再拜起身。有道是“多行不義必自斃”。“不義”,在時人,尤其是豪傑看來,可比肩“不忠”。皆是大逆不道。

故,雖明知大將軍何進“嫁禍”,劉備亦需接納。不納,便是不義。

見劉備親出,路人紛紛行禮,口呼:“拜見王上。”

“諸位免禮。”

劉備邁步走到車前,以禮相待。起身後,又朗聲道:“夫人,且隨我入府。”

此話一出,滿街驚呼。劉備稱“夫人”,豈是小妾可比。

車內杜氏更是喜極而泣。身逢大難,無家可歸。進退失據,惶惶不可終日。不料否極泰來,竟被薊王納爲夫人。

見薊王親自牽馬入府,圍觀人羣各自嗟嘆。

何爲英雄?敢爲人先。

敢爲常人不敢爲,能守常人不能守。大道至簡,知易行難。

凡遇男女事,最怕遮掩。遮醜,遮醜,醜事才需掩。所謂君子坦蕩蕩。無事不可對人言。劉備話不多說,直接牽馬入府。便勝在一個“磊落”。大將軍不納,孃家不容,薊王堂而納之。

心有所想,身有所動。言行一致,表裡如一。

便是大丈夫也。

話說。劉備與杜氏素未謀面。二話不說,便納入府中。饒是門下督鄭泰等人,亦欽佩不已。主公一世人傑。我等拍馬不及也。

入府後,劉備命婢女前來相迎。又傳語左右,以夫人之禮待之。

民諺曰:“娶妻娶賢,納妾納色。”待女婢掀簾,扶杜氏下車。

竟一時豔光四射。

衆府臣急忙垂目行禮,不敢平視。

劉備見有異色,心中一動。莫非是“杜夫人”?

這便請入中庭。與諸妃相見。

“公業,且送一份聘資與杜家。”賈詡笑道。劉備所爲,自不出右丞所料也。

“喏。”主公新得絕色,鄭泰亦喜不自勝。又問道:“當以何禮聘之?”

“主公口出‘夫人’,當聘以‘夫人之禮’。”賈詡笑答。

“喏。”鄭泰大喜而去。

西郭,壽丘裡。大將軍府。

聞劉備納杜氏,一直臥牀靜養的大將軍何進,猛然坐起:“路人可有風傳?”

心腹不敢隱瞞:“確有風傳。”

“如何說?”

“皆說薊王……磊落君子,有情有義。”

何進滿臉橫肉,抖如篩糠:“我納妾便是‘不忠不義’,換做薊王納之,便是‘有情有義’。時人,何其厚此薄彼!”

心腹不敢與答,唯五體投地。

“滾!”何進怒從心起,一聲暴喝。不料牽動患處,竟頭痛欲裂。

心腹手腳並用,掩面逃竄不提。

王爵妻妾不過四十。

王美人尚未入土,劉備豈敢此時求陛下賜婚。然將杜氏納入府中,乃義之所向。即便陛下不肯賜婚,也無妨。終歸是大義當前,“雖萬千人逆之,吾往矣”。

“薊王無小事”。何進剛知,陛下亦知。正如路人一般無二。陛下聰慧如此,又豈能不知大將軍嫁禍之計。明知中計,薊王亦牽馬入府,乃爲全人臣大節也。

此事看似不大,然卻考驗了漢人的普世價值觀。

那便是:禮法與道義。孰高孰低?

答曰:道義高於禮法。

明知《約法三章》,“殺人者死”。然卻總有人,怒而殺人。殺人便是“犯法”。然我煌煌天漢,不僅不禁刀劍弓弩,又常大赦天下。屢將“犯法”之人,赦免。便是“道義使然”。

大漢自立朝,屢次“赦”及“大赦”。僅高皇在位的十二年間,便大赦九次。九次大赦中,僅有兩次人爲設限。

其一,十年,太上皇(高皇父)崩,“赦櫟陽囚死罪以下”,因太上皇生前居於櫟陽宮,櫟陽所有囚徒,皆被赦免。其二,十一年,淮南王英布造反,“赦天下死罪以下,皆令從軍”。

人人攜刀帶劍,戶戶藏有弓弩。我大漢卻傳承有序。正因心中有道,世間有義。

134 君何所求197 崢嶸已露1.35 九流學派123 上林冬狩182 共握權柄149 聖上好驢1.69 貨比三家113 另有所圖109 素首雪女128 魚遊燋釜134 大利匠城1.20 皇命加身106 名不虛傳153 以身擋箭1.77 酎金補齊155 果然民貴120 驕兵必敗141 前身後世1.96 挾私報怨157 至人無己126 壯士八百1.30 鐵臂神弓162 畢生所願1.94 熨斗直衣158 鐵壁鏵嘴143 孤城剿匪190 半載之期1.6 沐猴冠帶1.77 雄長一州181 呂布入陳1.58 夾縫求生1.84 清官難斷184 貪多必失1.95 閉門謝客197 運籌決算1.35 南州士首215 按兵不動187 良平之奇10 雕版印鈔1.209 轅門射戟1.50 從風而服141 文昌武盛1.74 青虹下墜184 是個難題115 帝王心聲133 如有神助1.59 飽虎飢鷹133 歸期已定141 唯利機關192 言行若一113 翻雲覆雨71 命運時然115 耕三餘一157 類同相召1.99 謹慎擇友1.88 藩強朝弱187 都護西域1.98 遊兵散卒137 我有三策1.270 養女齊聚160 解甲歸田129 心腹大害186 鬼火焚街1.59 飽虎飢鷹154 無從科舉1.4 砥礪同行1.73 爲女聘師1.57 身後之憂130 海內狂徒105 直言不罪1.9 車輪舫舟1.200 得而誅之1.4 買一饒一1.57 指點迷津143 以食爲天106 萬民飢流114 百里之命81 初見端倪1.59 亂我心曲180 破解之策176 隔岸觀火114 難兄難弟1.69 塞向堇戶102 王道在北174 爾虞我詐160 遠見卓識1.227 單騎救主112 虛席以待11 反客爲主178 天下表率115 天下棋局1.82 年末大賞115 平生罕見1.99 衆不可逆1.94 百官缺席1.286 在所難免11 洛陽安家139 龜茲諸情158 攻城拔寨165 生而不凡
134 君何所求197 崢嶸已露1.35 九流學派123 上林冬狩182 共握權柄149 聖上好驢1.69 貨比三家113 另有所圖109 素首雪女128 魚遊燋釜134 大利匠城1.20 皇命加身106 名不虛傳153 以身擋箭1.77 酎金補齊155 果然民貴120 驕兵必敗141 前身後世1.96 挾私報怨157 至人無己126 壯士八百1.30 鐵臂神弓162 畢生所願1.94 熨斗直衣158 鐵壁鏵嘴143 孤城剿匪190 半載之期1.6 沐猴冠帶1.77 雄長一州181 呂布入陳1.58 夾縫求生1.84 清官難斷184 貪多必失1.95 閉門謝客197 運籌決算1.35 南州士首215 按兵不動187 良平之奇10 雕版印鈔1.209 轅門射戟1.50 從風而服141 文昌武盛1.74 青虹下墜184 是個難題115 帝王心聲133 如有神助1.59 飽虎飢鷹133 歸期已定141 唯利機關192 言行若一113 翻雲覆雨71 命運時然115 耕三餘一157 類同相召1.99 謹慎擇友1.88 藩強朝弱187 都護西域1.98 遊兵散卒137 我有三策1.270 養女齊聚160 解甲歸田129 心腹大害186 鬼火焚街1.59 飽虎飢鷹154 無從科舉1.4 砥礪同行1.73 爲女聘師1.57 身後之憂130 海內狂徒105 直言不罪1.9 車輪舫舟1.200 得而誅之1.4 買一饒一1.57 指點迷津143 以食爲天106 萬民飢流114 百里之命81 初見端倪1.59 亂我心曲180 破解之策176 隔岸觀火114 難兄難弟1.69 塞向堇戶102 王道在北174 爾虞我詐160 遠見卓識1.227 單騎救主112 虛席以待11 反客爲主178 天下表率115 天下棋局1.82 年末大賞115 平生罕見1.99 衆不可逆1.94 百官缺席1.286 在所難免11 洛陽安家139 龜茲諸情158 攻城拔寨165 生而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