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 雙料博士

“主公,欲將門下屬吏,編爲一署,亦無不可。”薊都尹婁圭言道:“如此,家國大事,涇渭分明,井井有條。乃‘平政之舉’。”

“平政”,意爲修明政治。語出《荀子·王制》:“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後漢書·樑統傳》亦有:“大獄一起,無辜者衆,死囚久系,纖微成大,非所以順迎和氣,平政成化也。”

正如薊王所言,家事亦國事。大漢朝郡國並行,列候次減。今薊王家大業大。下轄二十七縣,三百餘城,九百萬民。後宮妃嬪數百,還有各自身後的王國、部族,氏族,林林總總,不一而足。門下署,與侍中寺功能類似:往來宮廷,掌侍左右,贊導衆事,顧問應對。

待門下署設立,薊王家事皆交由門下屬吏打理。如此國事家事,涇渭分明。二位國相亦減去許多負擔。

“今漢變‘侍中僕射’爲‘侍中祭酒’。時三公四府、郡縣令長門下,亦置‘門下掾祭酒’。”上庠令鄭玄言道:“主公或可置‘門下祭酒’一職。”

“鄭公所言極是。”劉備欣然點頭:“孤,亦如此想。以門下祭酒爲首吏,下置:門下掾、門下督、主簿、諸曹、書佐、孝子、偱行、議生、遊徼等屬吏。”

鄭玄亦點頭道:“主公皆已慮及。臣,無異議。”

門下署一旦設立,諸如輔漢將軍府之“幕府遊繳”,皆變爲“門下游繳”。私臣乃是近臣,與主公劉備意氣相投,英雄同契。換言之,“門下”雖不具佐世治民,安邦定國之才,卻爲世間豪傑。劉備於公,不可授予公職。然卻可於私,收入門下。

此舉,當最大程度招募人才。正如門下督鄭泰,主簿孫乾。執政安民,力有不逮。然接人待物,奉命出使,卻堪稱良才。

“門下祭酒,當秩比二千石。門下五吏,可領食比千石俸。書佐、孝子、偱行、議生、遊徼等,酌情遞減。”右國相言道。

“國相之言,亦與孤同。”劉備笑道:“門下祭酒,可稱‘門下令’,理孤王家事。當爲薊國第十三令。”

“主公明見。”百官下拜。

“敢問主公。門下令,當委以何人。”右國相起身奏問。

“尚未有心儀之選。”劉備笑道:“權且空置。待覓得良才,再授予不遲。”

“門下官署,又當置於何處。”耿雍再問。

“在宮城北門外,興署寺。”劉備居於北宮。凡事皆可就近通稟。

“喏。”

諸事已畢。門下督鄭泰,遂引服虔入殿。

“拜見王上。”

“子慎先生請起。”劉備伸手虛扶:“請坐。”

“謝王上。”女官捧來坐席,服虔稱謝落座。

“聞先生已著成《春秋左氏傳解》。”劉備笑問。

“正是。”服虔答曰:“故北投薊國,請鄭公轉呈王上。”言下之意,先請鄭玄過目,若無謬誤,再轉呈劉備,以爲進身之階。

如前所說。漢時始興“春秋決獄”。有此《決獄工具書》,薊國百官、學子,自當受益匪淺。

鄭玄遂取裝有厚厚一卷絹書的囊袋,呈給薊王:“老臣連夜拜讀,字字珠璣。無一處疏漏。”

左國令士異,肅容上前,捧盤接過,轉呈薊王。

古往今來,獻書皆是大禮。

《國語·周語·上》:“瞽獻曲,史獻書。”注曰:“《周禮》: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漢書》亦有:“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然歷來,多獻佚書。如服虔這般,將嘔心瀝血之著作獻出,實屬罕見。

正因茲事體大,薊王並未輕易過目。傳令道:“來人,沐浴更衣。”

“喏。”

沐浴後,更換冕服,重入大殿。這才解開書囊,將絹書取出。

細細觀摩,不覺入迷。薊王“冠冕觀書”遂成典故。與“快意觀帖”,異曲同工。

“子慎先生果然大才。”一氣呵成,畢覽全書,竟已華燈初上。

“王上謬讚。”所謂高山流水覓知音。薊王劉備自幼家傳淵源,又得盧植真傳。才學極高,自能領會。

“此書足以傳世。”劉備言道:“不知子慎先生可否割愛,將書稿交由鄙國將作館雕版刊印,傳學後世。”

“固所願也,不敢請耳。”服虔欣然下拜。

鄭玄笑道:“服子慎,乃世之良才,主公當善用。”

劉備從諫如流:“子慎先生可願屈就太學壇,爲博士祭酒,兼領王子館‘博士祭酒’。”

雙博士,雙祭酒。領雙(比)千石俸。

“臣,遵命!”服虔肅容下拜,行認主大禮。狂喜之情,溢於言表。

薊國雙食俸,已天下皆知。今薊王又開雙博士之先河。服虔遂爲雙博士之第一人。足見《春秋左氏傳解》之持重。薊王再覓良才,遂開夜宴。一爲服虔接風洗塵,二位君臣同慶。

此風一開。天下士人,聞風而動。攜畢生心血,北上薊國。

若能入太學壇、王子館爲五經博士,得食君俸,自喜大普奔。即便不能。所著書稿,交由將作館雕版刻印,單版費一項,足可衣食無憂。買田置業,安居薊國不提。

由蔡邕、鍾繇等書法名家,親自手書,交由將作館精工細作的“活字銅範”,亦在全力鑄造中。《活字印刷術》,技藝早已齊備。只需“字範”鑄成,文風武貌,何止鼎盛。

於是乎。新奇觀建築——國立圖書館。亦在規劃之中。誰言奇觀誤國?拖下去,肉刑伺候。

洛陽西郭,函園二崤城,官堡。

賈詡與荀攸,相約見面。

二崤城下陵邑,車水馬龍,日漸繁華。先有殖貨里豪商盡數遷入,後有四郭百姓、薊王親友大量入駐。年前,朝廷郎官、御史、尚書等中低層官吏,廣置宅院,遷入安居。然自開春以來,曾爲三公九卿之朝中元老,亦購府邸,入園頤養天年。

要說高皇,有何不同。單守陵一項,足見一斑。上古先秦,殉葬大行其道。然自我高皇登基,卻反其道而行之。漸棄活人殉葬,改用活人守陵。一死一活,高下立判。

“年前,主公冬季興兵,剿滅黑山。又出檄文,招降白波。黑山飛燕等一衆渠帥,兵分二路,一路由張燕親領,南下渡河。欲與神上使張曼成聯手,取敖倉之糧,再裹流民舉事。豈料被城內服虔察覺。都亭僦車,外出闢禍時,與何苗、袁術、曹操、孫堅,等人偶遇。這才‘誤打誤撞’,一舉破敵。張飛燕、張曼成,皆一戰喪命。”賈詡笑道:“何其僥倖也。”

荀攸言道:“死無對證。”

賈詡輕輕頷首:“神上宗師,借刀殺人也。”

1.98 正大光明1.84 蟾宮折桂31 春秋決獄1.52 母子相見172 自掘墳墓117 再爲羣雄1.39 天予吾王127 徵闢天下1.35 九流學派120 尚未割席1.70 青徐流民1.295 求仁得仁1.85 帝國拼圖1.97 鐘鳴漏盡112 北國之春178 四氏雲霞1.76 智機千變181 呂布入陳1.40 洛陽酒家1.76 世道無常149 內外雙軌137 共飲此杯100 通明達照1.95 閉門謝客1.5 奉身以死1.23 痹體之術142 意料之外1.75 蔡邕來了1.93 共襄盛舉1.59 大興土木1.75 粗中有細1.73 何須殺人151 終破鄴城1.48 浴室水塔122 西園火併1.99 八賢共治154 東孝西直141 捨我其誰1.82 飛虻流火137 百無禁忌181 歪門邪道182 汝奈孤何31 經緯之道140 青雲之志110 因何馬貴149 刀山劍樹106 羌胡合流196 遠古迴響171 南北船閘165 往昔之約1.69 洛陽紙貴181 未得其主111 外臣凌主1.63 泰山賊衆197 笑林始祖157 至人無己165 浮萍無根216 觸類旁通193 事不過三137 和親典禮1.38 麒麟識英1.49 將計就計169 麋家小妹146 心中有愛188 舉火爲先141 前身後世134 君何所求119 妻婦之禮1.63 福禍相依1.32 明隱之爭1.45 生死大敵1.92 首鼠兩端1.292 威制天下133 勝負之期1.97 以自爲方1.240 聽風即雨104 有生之年21 二宮之亂139 治國有術100 通明達照1.69 塞向堇戶10 多子饒妻1.94 人情冷暖1.2 西邸驚變213 橫空出世164 盡數滅口1.42 變置社稷1.78 河北豪傑158 太后有疾1.9 修繕祖宅147 制非常模第2089章 1.278 拱手言和114 太平劫案131 濯纓濯足1.24 犁種宿野1.265 大有玄機103 入幕之賓134 君何所求195 名門大姓1.26 再無歸期
1.98 正大光明1.84 蟾宮折桂31 春秋決獄1.52 母子相見172 自掘墳墓117 再爲羣雄1.39 天予吾王127 徵闢天下1.35 九流學派120 尚未割席1.70 青徐流民1.295 求仁得仁1.85 帝國拼圖1.97 鐘鳴漏盡112 北國之春178 四氏雲霞1.76 智機千變181 呂布入陳1.40 洛陽酒家1.76 世道無常149 內外雙軌137 共飲此杯100 通明達照1.95 閉門謝客1.5 奉身以死1.23 痹體之術142 意料之外1.75 蔡邕來了1.93 共襄盛舉1.59 大興土木1.75 粗中有細1.73 何須殺人151 終破鄴城1.48 浴室水塔122 西園火併1.99 八賢共治154 東孝西直141 捨我其誰1.82 飛虻流火137 百無禁忌181 歪門邪道182 汝奈孤何31 經緯之道140 青雲之志110 因何馬貴149 刀山劍樹106 羌胡合流196 遠古迴響171 南北船閘165 往昔之約1.69 洛陽紙貴181 未得其主111 外臣凌主1.63 泰山賊衆197 笑林始祖157 至人無己165 浮萍無根216 觸類旁通193 事不過三137 和親典禮1.38 麒麟識英1.49 將計就計169 麋家小妹146 心中有愛188 舉火爲先141 前身後世134 君何所求119 妻婦之禮1.63 福禍相依1.32 明隱之爭1.45 生死大敵1.92 首鼠兩端1.292 威制天下133 勝負之期1.97 以自爲方1.240 聽風即雨104 有生之年21 二宮之亂139 治國有術100 通明達照1.69 塞向堇戶10 多子饒妻1.94 人情冷暖1.2 西邸驚變213 橫空出世164 盡數滅口1.42 變置社稷1.78 河北豪傑158 太后有疾1.9 修繕祖宅147 制非常模第2089章 1.278 拱手言和114 太平劫案131 濯纓濯足1.24 犁種宿野1.265 大有玄機103 入幕之賓134 君何所求195 名門大姓1.26 再無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