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 永不更迭

琉璃寶鈔之妙用,隨處可見。

比如,時人興厚葬風俗。無數銅錢埋藏地下,不再流通,造成市面缺錢之困。琉璃寶鈔當可迎刃而解。

再有勳貴豪強厚葬,何必費勁堆積銅錢。只需攜幾塊琉璃寶鈔入土,足可頤享黃泉。事死如事生。

《漢書·食貨志》載:“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鑄五銖錢,至平帝元始中(共計119年),成錢二百八十億萬(280億枚)餘雲”。自五銖問世,鑄幣從未間斷。

據此推算。兩漢官鑄五銖,當不下五百億枚。若再算郡國五銖,及私鑄錢等諸多劣幣,或有千億規模,亦未可知。

時下。良莠不齊,琳良滿目之各式五銖,正經由四海商販,源源不斷販來薊國。回爐重鑄成四出五銖。薊國來者不拒。諸多私鑄錢,皆可按銖重摺算成兩漢五銖,再以五兌一,兌換成薊國角錢。若不願再受銅重之苦,可足額兌換琉璃寶鈔,亦或是各式券鈔。若在貲庫開設賬戶,更爲方便。可隨用隨取。

天下銅錢,爲何皆運來薊國?

比起缺錢之困,天下更缺糧。去年,各州郡船商,販購薊國稻穀,計一億二千餘萬石。

看似驚人。然以壯勞力一年口糧三十石計。不過活四百萬口。以一家老小計,正好二千萬口。乃時下大漢全部人口。

天下皆不種田乎?

非也。乃因有太多人口,隱瞞未報。

上計署據此估算:黃巾亂後,減口三千萬,至少有一千萬,被豪強隱匿。

天災之後,必出人禍。

如何解決。

隴右之法,或是出路。

趨利避害,人之常情。若豪強皆知,換用農作機關器後,二三老農,便可日種一頃。還會豢養如此之多的人口麼。

何爲天下共主。

不選邊站隊,區別對待。可稱“共主”也。

少時,恩師諄諄教導:豪門寒門,皆是百姓。若豪門越豪,寒門越寒,乃政之失。寒門亦能出貴子,方爲“君之道”。

血洗一部分人,去拯救另一部分人。待另一部分人變成被血洗的那一部人時,再血洗一次。如此反覆,便是所謂“皇朝更迭”。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注①)。”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

劉備要試試看,能否“永不更迭”。

俗語謂“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又說“得人錢財,與人消災”。薊王百億罰金擲出。

朝野上下,一團和氣。再,無可指摘。

至於薊國公審右國令,亦聽之任之。終歸是“人死不能復生”。撫慰南北二宮,喪子、喪夫、喪父之痛。朝政終有起色。先帝皇長子繼位,稱“少帝”。如前漢舊制,今漢有“前少帝”劉懿,故劉辯又稱“後少帝”。嫡祖母太皇竇太后垂簾監國,臨朝稱制。待少帝元服,還政於朝。少帝尊生母靈思皇后何氏,爲太后。祖母孝仁皇后董氏,爲太皇董太后。

拜永樂少府楊彪爲太傅。

三拜薊王劉備爲太保,加九錫。薊王上陳情表,謙辭不受。少帝欲再增封數縣,亦被薊王婉拒。薊王如此淡泊名利,反令少帝不知所措。問過簾後太皇竇太后,這便和顏悅色,衝右丞賈詡問道:“薊王何所求?”

賈詡伏地奏曰:“我主位極人臣,已無慾無求。若還有一絲夙願未了,便是未曾泛舟大江南北。敢問陛下,可否許我主,南下江左,擇址營造港津,以利通商之便。”

少帝又問計簾後。將太皇所言,默記於心,這才稚聲言道:“江左廣袤,枝津衆多。薊王欲建港津幾何?”

“當屈指可數。”

“如此,便‘以十爲限’,如何?”

“下臣,叩謝陛下。”賈詡肅容下拜。

“加黃鉞”、“加虎賁”、“島夷之事,薊王自決”、“自建十港津”。幾任陛下,皆待薊王不薄。如何能行不義之事。

薊國將作館,琉璃暖閣。

公審已畢,條條大罪,皆已上報薊王,擇日再報朝堂。謀逆大罪,遇赦不赦。便有大功,亦不可得。

右國令所作所爲,薊國上下,人盡皆知。咬牙切齒,喟然長嘆,兼而有之。所謂“道不同,不相爲謀”。右國令當世鬼才,一身奇技,驚天地泣鬼神。奈何與大賢良師,逆亂天下。真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

“小弟甘願罰銅百億,認領連坐之罪。”張甯柔聲道:“朝堂已有消息傳來,阿父之事,當由小弟自決。事後再‘上表’、‘告廟’即可。”

“如此,爲父死而無憾也。”右國令笑嘆:“有識人之明,容人之量,全人之義,服人之德。大漢三興在望。”

“小弟還說,阿父且安心靜養,華大夫當細心診治。一切各安天命,不必心急。”言及此處,饒是甯姐姐,亦落淚。

“老臣,遵命。”右國令衝臨鄉方向,肅容下拜。

起身後,反笑勸:“吾兒切莫做那‘小女子姿態’。我死之後,諸事還需女兒一力承擔。”

“小弟如今羽翼已豐,席捲天下,指日可待。又何須……”張甯欲言又止。

“大業未成,無以家爲。”知女莫若父。

“阿父心中只有天下,卻無女兒。”張甯委屈出聲。

“家、國、天下。”右國令笑道:“爲父夜觀天象,你與主公,乃金玉良配。必終成眷屬。”

“阿父此言,有幾分真假。”

“天機不可泄露。”

洛陽西郭,十里函園。二崤城,官堡。

“主公安然無恙,文和何故憂思不減?”荀攸登樓相見。

“右國令之事,公達細觀否?”賈詡反問。

“然也。”荀攸又問:“有何不妥?”

若論揣度人心,因勢利導,賈文和堪稱無可匹敵:“且看此句。”

荀攸急忙接過,逐字誦讀:“右國令問:‘少時,王上曾對甯兒言道,若彼此敵對,可饒三次不死。不知然否。’主公答曰:‘然也。’”

“嘶——”細細琢磨,越發驚懼。猛擡頭,只見神鬼莫測之賈文和,亦顯露哭容:“參考右國令之所作所爲。詡不禁竊惟,張甯犯下何事,竟需我主‘饒三次不死’!”

1.42 唯有我等139 龜茲諸情175 漢世之傑1.69 張飛劫親1.22 勿爲禍先124 國士待之51 提頭之難199 必有其子172 春晝初長1.53 人生百戲1.79 牽發而動113 另有所圖129 仁義之基1.75 大漢一藩17 輕徭薄稅158 兵貴神速182 馬齒徒增1.28 火燒長社199 失之交臂108 積重難返174 夜半十分144 無雙后妃1.43 薊國鋤奸126 諸事不宜139 空谷傳聲118 義重於生1.37 魚龍漫衍178 萇孝仁皇1.92 姑息養奸116 東部鮮卑158 天下嚥喉1.38 秋色平分1.52 契約精神1.25 相遇上陵147 河漢無極1.296 可甘人下1.78 怦然心動181 薊王獻寶1.2 亂世苟活1.277 賊臣授首1.29 負荊請罪161 漢祚復興1.76 牽繮執轡15 督亢新城166 白衣飛將166 秦薊之好126 向死而生110 熊羆入夢133 奪母之恨1.23 王宮女官1.89 一騎絕塵1.68 淮南大捷171 無福消受1.75 坐問因果184 如約而娶112 幼獸初生124 明以照奸1.96 防患未燃186 五子連臺159 名不經傳1.220 和合天生1.299 烏合之衆150 待我長成1.87 溫故知新111 神國之謀1.55 只爲薊吏1.34 先禮後兵1.68 西林大建146 握髮吐哺1.47 再增三縣198 東歸洛陽1.37 魚龍漫衍115 天下都北148 如期而至155 寤寐思服184 是個難題71 如同吹灰1.94 人情冷暖1.96 防患未燃1.265 大有玄機188 以身應讖1.39 漢風速遞1.77 各有封賞105 野火燎原1.3 夜宿烏林1.82 倉樓藏秘1.283 石牛糞金1.93 少年長吏1.87 長樂未央1.256 茅塞頓開1.60 伏波定海15 五毒之冠1.207 又見白袍1.62 一日破膽1.37 鰲頭獨佔191 明燈指路1.67 黑夜女王135 借兵剿匪179 百廢初興135 佳偶天成
1.42 唯有我等139 龜茲諸情175 漢世之傑1.69 張飛劫親1.22 勿爲禍先124 國士待之51 提頭之難199 必有其子172 春晝初長1.53 人生百戲1.79 牽發而動113 另有所圖129 仁義之基1.75 大漢一藩17 輕徭薄稅158 兵貴神速182 馬齒徒增1.28 火燒長社199 失之交臂108 積重難返174 夜半十分144 無雙后妃1.43 薊國鋤奸126 諸事不宜139 空谷傳聲118 義重於生1.37 魚龍漫衍178 萇孝仁皇1.92 姑息養奸116 東部鮮卑158 天下嚥喉1.38 秋色平分1.52 契約精神1.25 相遇上陵147 河漢無極1.296 可甘人下1.78 怦然心動181 薊王獻寶1.2 亂世苟活1.277 賊臣授首1.29 負荊請罪161 漢祚復興1.76 牽繮執轡15 督亢新城166 白衣飛將166 秦薊之好126 向死而生110 熊羆入夢133 奪母之恨1.23 王宮女官1.89 一騎絕塵1.68 淮南大捷171 無福消受1.75 坐問因果184 如約而娶112 幼獸初生124 明以照奸1.96 防患未燃186 五子連臺159 名不經傳1.220 和合天生1.299 烏合之衆150 待我長成1.87 溫故知新111 神國之謀1.55 只爲薊吏1.34 先禮後兵1.68 西林大建146 握髮吐哺1.47 再增三縣198 東歸洛陽1.37 魚龍漫衍115 天下都北148 如期而至155 寤寐思服184 是個難題71 如同吹灰1.94 人情冷暖1.96 防患未燃1.265 大有玄機188 以身應讖1.39 漢風速遞1.77 各有封賞105 野火燎原1.3 夜宿烏林1.82 倉樓藏秘1.283 石牛糞金1.93 少年長吏1.87 長樂未央1.256 茅塞頓開1.60 伏波定海15 五毒之冠1.207 又見白袍1.62 一日破膽1.37 鰲頭獨佔191 明燈指路1.67 黑夜女王135 借兵剿匪179 百廢初興135 佳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