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 只爲薊吏

太學。方丘上東館。

如前所說,太學方丘八館。除後館,即北館爲太學博士所居。餘下六館,皆爲學舍。薊人貴北。故北館爲博士居所。

學舍,遜於精舍。然遠超先前宿舍。兼顧坐臥起居,待客會友,養性修身。自並六縣立國。太學累次增修。今已納學生三千。非薊王不願多收,只因入學考課嚴苛,能入衆博士法眼,萬里挑一。單薊國四百城港,二百萬戶,千五百萬民。年年鎩羽而歸者,數十萬計。

無妨。薊國五學,不入太學,可入大學。不入大學,可入門學。不入門學,可入科學。五學皆不入,且去演武場。文武全稀鬆,莫慌。僦船出海,舟遊四方,亦或爲百工徒,學一門技藝,亦得豐衣足食。《圩田制》下,分戶不析產。薊人福利,天下豔羨。先前,北人貴少賤老,怒殺父兄。如今貴女重孝,知恥後勇。足見民心所向。

“寧爲太平犬,莫作亂離人”。更何況我家薊王,光融天下,明以照奸。

孫策等人學舍。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寢室、客廳、書閣、盥洗間,一應俱全。其營造技藝,乃仿一里之回,薊王宮。四方八館,錯落五重。

日課已畢,食堂歸來。

孫策已爲衆好友,備好香茗。入夏以來,暑熱漸起。薊國香茗,需用沸水沖泡,待冷至室溫,再拌入蜜漿。而後取井水鎮之,清涼解暑。若有冰鑑,得塊冰填之,更加暢快。

爲便於用冰,薊王宮專設凌室,由少府女官掌理。主官稱凌室長。

《周禮·天官》:“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即藏存三倍用量,以‘備消釋’)”。注曰:“掌冰政,主藏冰之政也。”

薊國之蜜,源自薊王少時所飼。養蜂採蜜,皆由籍田令所掌。產量雖多,亦不足分。故入選臘賜,賞賜羣臣,宗親,從不外售。

然薊國千里稻作,山川如畫。養蜂技藝,早已遍傳國中。百姓亦可得享蜜漿之甘。更何況,羊脂、蜂蠟並青鹽水,皆由大用。

“多謝伯符兄。”衆人取杯稱謝。

孫策並周瑜,年紀最長。周瑜乃薊王同門師弟,盧少保關門弟子。如何能拜入他人門下。龐統、司馬懿、諸葛亮,家學淵源,各有師門。諸葛亮,乃左國令黃承彥關門弟子。司馬懿乃司馬八達之一,拜在慈明無雙門下。祖父、父、從父,三馬同槽,皆爲薊王所舉。長兄司馬朗,千石葛城令出仕,轟動學壇。不出意外,今年當二千及冠。

果不其然。先前右相遣長史來問,可願出爲勃海國相。被司馬朗婉拒。言,此生只爲薊吏。

一時傳聞美譚。

薊王聞之,亦生慨嘆。俗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不求一門爭義。長兄忠貞如此,司馬衆兄弟,當爭相效仿之。

聞,待遼澤通渠初成,當再分一郡。衆皆以爲,郡守之選,非司馬朗無疑。

“聞,王上欲立甘夫人爲後。”消息靈通,非龐統莫屬。

“甘夫人,號‘神智’。乃麟子義母。竊以爲,當配王后之禮。”司馬懿落杯言道。

“理應如此。”孫策言道:“‘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

周瑜畢竟薊王師弟,這便笑道:“君子豈不言利。不妨試言,王娶甘後,利弊幾何?”

長幼有序。見衆人齊來看,孫策言道:“娶麟子(義)母,便是阿斗父。今叔侄相爭,天下三分。若爲天下萬民計,王上立麟子於甘泉宮,易縣爲京。三興漢室,大利於天下矣。”

“卻於國不利。”周瑜直言不諱:“天下之所以三分,只因人心思亂。誅人易,誅心難。關東豪右,江左宗賊,巴蜀大姓,心思各異。皆‘假奉天子,暗割漢土’。今,民心尚且思漢。然三代之後,不知有漢矣。”

“何言於國不利?”孫策忙問。

“師兄(薊王)王道治國,不欲同室操戈。今雖兼督四州,然百萬雄兵,卻不過江河。娶甘後,納麟子。頗多另立之勢,必令羣雄忌憚。合縱連橫,乃成必然。故,於國不利。”

“原來如此。”孫策歎服。

“小不忍則亂大謀。”司馬懿言道:“我觀關東並宗室羣雄,皆非人臣。久必爲治下大姓所挾。叔侄三人,又非明主。不出數載,必生內亂。鼎足之勢,恐難善終。王上春秋正盛,何必急於一時。”

“君不知天乎?”龐統言道:“王上天生。二百年,必有雄主出。據河北萬里之地,轄內外千萬之衆,統四方百萬之兵。攬長河水,從壁上觀。叔侄三人,惡鬥不止,斷難兩全。此消彼長。待天時地利人和,奮取天下,易如反掌。”

衆人各有所悟。又看諸葛亮。

諸葛亮言道:“四海克定,九州昇平。『四面楚歌』之計也。”

“莫非……”龐統一閃靈光。電光石火,竟已窺破天機。這便仰天長嘆:“賈文和,果然謀主也。”

見衆人皆有所獲。

“何不明言。”孫策急道。

周瑜爲其解惑:“大師兄,先『反·遠交近攻』,南征北戰,東征西討,立四方都護,鑿穿內外水路,闢江表十港。又南下林邑,開海外寄田。如今,四面合圍之勢成。羣雄入釜中魚蝦,薪火漸旺,猶不自知。”

“可還有借刀殺人。”司馬懿脫口而出。

“並無此計。”不料竟異口同聲。

言罷。衆皆相視而笑,莫逆於心。

稍後,得見周瑜手書。賈詡會心一笑:“薊國謀主,後繼有人。”

徐州,琅琊郡。

得曹操手書,其父曹嵩,攜少子曹德,欣然投奔。

只因曹操已向王允,討來九卿之位。能重入朝廷,畢生所願矣。

一夜未眠。

天光微亮,便命家僕打點裝車,赴兗州一行。

“夫君何故匆忙。”小妾體肥,行動遲緩。

“孟德已遣蓋海大舡,泊入琅琊港。”曹嵩言道:“恐陶謙強留,故當疾行。”

“夫君當知,妾不堪舟行。”小妾頗多抱怨。

“權且忍耐。”對小妾,曹嵩頗多寵溺:“待入朝,老夫當有重賞。”

1.36 寒光耀雪143 孤城剿匪1.78 陸城亭侯1.42 鑿路先鋒1.97 霞樓仙居121 避實擊虛1.55 鬥戰決勝156 開卷有益193 西域使館1.56 一戰成名1.77 女王駕臨1.54 七日血戰12 屠蘇續恨1.66 百艸滋茂188 突發奇想1.7 披喪送親1.79 心願終了158 天下嚥喉138 壯士解腕1.94 不虛此行152 縱敵長寇154 以享司寒1.65 形勢急轉13 匹夫無罪10 桃園結義107 克堅平難143 疏河注海180 羅襪未染112 果然有差1.84 早朝晏罷1.269 負重而行121 十里長筵1.64 懷瑾相報1.239 神泉秀水170 一拍即合1.24 犁種宿野114 闢禍樓桑1.242 兵棋演武124 表裡相合111 外臣凌主156 薊王子館14 撒豆成兵1.99 謹慎擇友1.58 夾縫求生1.2 一夜動亂1 全在水裡1.70 海瀕廣潟1.7 雌雄莫辨108 與王共治1.36 兵亂在即1.96 開年見喜1.55 莫不如此1.89 一州之國1.223 歲末大事134 添光增益1.77 酎金補齊153 以身擋箭1.38 溯谷而行112 幣行天下1.205 長安小聚1.60 羣羌之力1.52 明珠有價1.266 驚悉隱秘1.76 世道無常1.26 太后召見1.65 洛陽邸報81 初見端倪1.46 大亂在即81 圍獵祭祖114 養袁自重1.45 生死大敵1.29 扶搖直上145 狡兔三窟1.8 配享太廟1.58 狐虎之威1.6 王侯之樂1.42 撐犁孤塗1.59 將星閃耀129 垂簾理政61 肉袒牽羊1.34 先禮後兵1.82 捷足先登173 畝鍾之田1.200 終破隴關157 與漢同休115 與虎謀皮107 太上皇權1.260 爲虎作倀15 各有算計142 投石問路1.79 十里樓桑1.90 海島傳聲1.85 多長爲宜125 除舊迎新120 四面合圍1.23 夫復何言1.299 烏合之衆130 輔車相依1.64 自降身份1.204 猶樂思沛
1.36 寒光耀雪143 孤城剿匪1.78 陸城亭侯1.42 鑿路先鋒1.97 霞樓仙居121 避實擊虛1.55 鬥戰決勝156 開卷有益193 西域使館1.56 一戰成名1.77 女王駕臨1.54 七日血戰12 屠蘇續恨1.66 百艸滋茂188 突發奇想1.7 披喪送親1.79 心願終了158 天下嚥喉138 壯士解腕1.94 不虛此行152 縱敵長寇154 以享司寒1.65 形勢急轉13 匹夫無罪10 桃園結義107 克堅平難143 疏河注海180 羅襪未染112 果然有差1.84 早朝晏罷1.269 負重而行121 十里長筵1.64 懷瑾相報1.239 神泉秀水170 一拍即合1.24 犁種宿野114 闢禍樓桑1.242 兵棋演武124 表裡相合111 外臣凌主156 薊王子館14 撒豆成兵1.99 謹慎擇友1.58 夾縫求生1.2 一夜動亂1 全在水裡1.70 海瀕廣潟1.7 雌雄莫辨108 與王共治1.36 兵亂在即1.96 開年見喜1.55 莫不如此1.89 一州之國1.223 歲末大事134 添光增益1.77 酎金補齊153 以身擋箭1.38 溯谷而行112 幣行天下1.205 長安小聚1.60 羣羌之力1.52 明珠有價1.266 驚悉隱秘1.76 世道無常1.26 太后召見1.65 洛陽邸報81 初見端倪1.46 大亂在即81 圍獵祭祖114 養袁自重1.45 生死大敵1.29 扶搖直上145 狡兔三窟1.8 配享太廟1.58 狐虎之威1.6 王侯之樂1.42 撐犁孤塗1.59 將星閃耀129 垂簾理政61 肉袒牽羊1.34 先禮後兵1.82 捷足先登173 畝鍾之田1.200 終破隴關157 與漢同休115 與虎謀皮107 太上皇權1.260 爲虎作倀15 各有算計142 投石問路1.79 十里樓桑1.90 海島傳聲1.85 多長爲宜125 除舊迎新120 四面合圍1.23 夫復何言1.299 烏合之衆130 輔車相依1.64 自降身份1.204 猶樂思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