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 氾濫成災

事實上,若董卓鑄足重四出五銖。危害並不大。

自薊國角錢,以一兌五,收盡兩漢五銖。並券鈔大行其道。銅錢已漸變成儲備貨幣,越發不參與流通,大量窖藏於各地貲庫。源源不斷,販回薊國。回爐重鑄成四出文錢。

所鑄角錢,取券鈔發行量十分之一,輸往各地貲庫。足夠支取。

薊鈔面值,最大已至千角。千角便是銅錢一緡。可想而知,收入鈔夾,足夠日常所需。從專用鈔紙、雕版、到燙印、封膜。重重防僞,斷難仿造。歷經數代更迭,薊國已全面轉用紙幣。

更有甚者。薊國造紙術獨步天下。此等奇技,海外諸國,聞所未聞。技術鴻溝,堪比登天。便是有心已無力。

薊國寶鈔,更需另握琉璃燒造奇技。一言蔽之,環顧宇內,非人力可及。

凡薊國良匠,必出將作寺。凡入將作寺,必爲墨門子弟。墨門,自有“墨守成規”。墨規之下,匠心獨運。又豈會輕易背主。時下,匠人是一個職業,更是一個門派。其核心凝聚力,可想而知。

比起史上火燒洛陽後,百業凋敝,良工全無。時下,由四出文錢始作俑者,鉤盾令宋典,領銜仿造。其技藝之精湛,本足可“以假亂真”。

奈何時間緊迫,無從精工細作。外加董卓欲造三銖小錢。唯有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勉強爲之。

抄掠全城,所得銅器,全無成本可言。董卓再鑄三銖小錢,亂價足重五銖錢,可謂一本萬利。

唯一破綻,便是薊國乃用銅範。上林苑爲求迅捷,故用泥範鑄錢。雖經打磨,然與真錢,畢竟不同。稍加留意,足可分辨。

更何況,僅爲三銖重。份量不足,入手便知。

所謂“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洛陽朝堂,困守關中。機構臃腫,兵卒衆多。人吃馬嚼,外加宗室貴胄,封君列候,嗷嗷待哺。

朝中缺錢,可想而知。

萬幸。百官俸祿,皆由錢堡足額發放。薊王雖因故離京,然奉獻不改。便是春臘二賜,洛陽百官,亦與薊國比同。

俗謂,食君之祿,擔君之憂。

只恨薊王不願受禪。否則,何必於董卓當面,卑躬屈膝。顏面無存。

可悲,可嘆,可憐,可恨。

縱覽董卓人生軌跡。火燒洛陽,遷都長安,可謂最大敗筆。亦如許攸所斷言,董卓其人,必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西遷長安後,遠離關東聯軍,又近羌人盤踞。董卓隻手遮天,築塢於郿,高厚七丈,與長安城相埒,號曰“萬歲塢”,世稱“郿塢”。塢中廣聚珍寶,積穀爲三十年儲。自雲:“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

後卓敗,塢毀族滅。

當下,雖未遷都長安。然內憂外患,已渙然冰釋。南陽毀於大水。羣雄貌合神離。漢室宗王崛起,更有薊王虎踞河北。

尤其先帝《起居遺詔》一出,居擁大義。薊王奉獻如故,天下自當俯首稱臣。

獻帝父母皆亡,孤家寡人。唯仰仗董卓,守護周全。內外皆同黨,左右皆爪牙。此時董卓境遇,與先前可謂雲泥之別。功成名就,自當馬放南山,坐享榮華富貴,後半生清平安樂。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千里之堤,終潰於蟻穴。

故桓典有言。許攸毒計,殺人誅心。

長史之馬,死於道旁捧殺。

泥範鑄錢,果然迅捷。得首批三鑄小錢,董卓犒賞三軍。各處大營,歡聲雷動。奈何兵士出營入市,手中劣錢,比照兩漢五銖,竟先折六成,再行五兌一。計“十二兌一”。

兵士心中惱怒,可想而知。

然市中商家,有恃無恐。言,小本生意,本就不易,幸得薊王庇護,才勉強爲繼。

薊王赫赫兇名,便是秦胡賊兵,亦不敢造次。

回營後紛紛叫囂。眼看兵亂將起,營吏急忙上報魚梁臺。董卓遂下敕令,新鑄小錢,當與四出五銖等價。

有道是皇命難違。

本以爲,洛陽商家,無計可施。豈料洛陽市價,一夜間,暴漲十二倍。

與此同時,薊鈔亦水漲船高。購買力一如先前。

一計不成,許攸又出一計。

朝中百官薪俸,皆先行兌換成小錢,再足額發放。洛陽百姓,凡有稅賦,皆需用小錢,足額支付。如此強行流通,終至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一方面,洛陽百姓需用薊鈔,購買生活所需。另一方面,又需忍受董卓盤剝,一比一,兌換小錢,繳納稅賦。

見有利可圖,董卓遂命心腹,於洛陽各處,立子錢數十家家。用於小錢兌換。

須知。依《漢律》,凡遇徭役,服役人若不應徵,需出錢入官,由官寺另僱人,代爲服役。稱“過更”。試想,洛陽貴胄,身嬌體貴,如何能受勞碌之苦。如此一來,爲過更,唯忍痛兌換小錢。

洛陽百萬之衆,月月過更。令董卓所鑄小錢,迅速氾濫成災。

百姓苦不堪言。商家感同身受。於是金市子錢十家,齊入函陵官寺。求救函陵令魯肅當面。魯肅好言寬慰,遂六百里通報國中。

薊王新婚燕爾,遠遊未歸。

王太后並王后,專開朝議。

“臣竊以爲,斷不可開此例。”貲庫令劉修,起身奏報。劉修乃薊王從弟。執掌貲庫多年,堪稱宿吏。劣幣危害,焉能不知。

“劉令君,所言極是。”市舶令田驊,亦出身商家:“若開此例,天下必興盜鑄之風。盤剝百姓,市價飛漲。恐至民不聊生,此其一也。累及薊鈔,乃其二也。若薊鈔無用,必囤積銅錢以自保,乃其三也。”言下之意,幣制混亂,良莠不齊。民衆必囤角錢保值。如此,市面良幣日稀,成惡性循環。民衆越發惜出,並將所持券鈔,大量兌換成銅錢。乃至各自貲庫,無足量存錢,等價兌換民衆手中券鈔。終至擠兌風波。

薊王十年心血,毀於一旦。更令赫赫威信,自雲端墜入無底深淵。

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右相耿雍,一針見血:“良莠之爭,不可苟同。”

115 死而復生41 功虧一簣61 穩紮穩打131 再造新莽198 大權獨攬108 同舟共販129 心腹大害1.82 倉樓藏秘125 探險搜奇1.20 繡衣直指185 董卓無文147 河漢無極178 爲戰而生1.62 陰陽連環1.40 火雲如燒1.32 上下求索1.279 危國之道127 朝堂半壁61 穩紮穩打16 五日京兆1.75 大漢一藩139 空谷傳聲1.267 老謀深算1.69 張飛劫親1.67 六尺之孤1.200 得而誅之114 百里之命128 虎狼之士163 雙料博士135 借兵剿匪109 素首雪女156 生死未卜1.94 人情冷暖1.2 平羌之策144 田貴如馬13 殊途同歸143 未戰先亂1.8 圍淤爲田126 諸事不宜1.22 其道大美1.62 絕非杜撰1.24 舉不避親146 有恃無恐11 誰主浮沉19 與生俱來1.93 自取其禍1.98 千金之軀123 無人祭奠1.44 螽斯衍慶1.65 攻略壽春1.79 當不至於186 當仁不讓11 豔后無忌1.20 互不相識159 亂世之才71 各路神仙194 先聲奪人195 禍福相依158 攻城拔寨1.7 小夥伴們131 綱舉目張1.43 大軍圍城15 生財有術1.26 何以解憂1.94 長城邊患1.99 冠軍履鋒1.69 義立而王122 西園火併1.68 斬旗奪船121 書生意氣1.30 未琢璞玉130 抗颺虓虎139 不爭正妻1.236 溫水三登1.8 馬桶廁籌150 天地人和179 中舨共約1.200 兼顧利弊101 善始善終1.86 炎船之主135 豐年多禾1.243 十有八九198 大權獨攬1.4 只患不均136 鴉雀無聲1.9 雄甲天下1.97 固辭不就91 英雄同契167 萬里征程121 各取所需1.80 西邸賣官151 平定龜茲1.9 麻姑獻壽1.56 拱手相送1.23 痹體之術129 垂簾理政1.222 神器更易153 志存高遠1.99 敬而遠之124 大器免成
115 死而復生41 功虧一簣61 穩紮穩打131 再造新莽198 大權獨攬108 同舟共販129 心腹大害1.82 倉樓藏秘125 探險搜奇1.20 繡衣直指185 董卓無文147 河漢無極178 爲戰而生1.62 陰陽連環1.40 火雲如燒1.32 上下求索1.279 危國之道127 朝堂半壁61 穩紮穩打16 五日京兆1.75 大漢一藩139 空谷傳聲1.267 老謀深算1.69 張飛劫親1.67 六尺之孤1.200 得而誅之114 百里之命128 虎狼之士163 雙料博士135 借兵剿匪109 素首雪女156 生死未卜1.94 人情冷暖1.2 平羌之策144 田貴如馬13 殊途同歸143 未戰先亂1.8 圍淤爲田126 諸事不宜1.22 其道大美1.62 絕非杜撰1.24 舉不避親146 有恃無恐11 誰主浮沉19 與生俱來1.93 自取其禍1.98 千金之軀123 無人祭奠1.44 螽斯衍慶1.65 攻略壽春1.79 當不至於186 當仁不讓11 豔后無忌1.20 互不相識159 亂世之才71 各路神仙194 先聲奪人195 禍福相依158 攻城拔寨1.7 小夥伴們131 綱舉目張1.43 大軍圍城15 生財有術1.26 何以解憂1.94 長城邊患1.99 冠軍履鋒1.69 義立而王122 西園火併1.68 斬旗奪船121 書生意氣1.30 未琢璞玉130 抗颺虓虎139 不爭正妻1.236 溫水三登1.8 馬桶廁籌150 天地人和179 中舨共約1.200 兼顧利弊101 善始善終1.86 炎船之主135 豐年多禾1.243 十有八九198 大權獨攬1.4 只患不均136 鴉雀無聲1.9 雄甲天下1.97 固辭不就91 英雄同契167 萬里征程121 各取所需1.80 西邸賣官151 平定龜茲1.9 麻姑獻壽1.56 拱手相送1.23 痹體之術129 垂簾理政1.222 神器更易153 志存高遠1.99 敬而遠之124 大器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