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百騎踏營

與蘇飛返回博水河灣。數十艘明輪鬥艦並大小船隻,悄悄脫離船隊,正泊於此地。

“(滱水)又北,左會博水。”

“誰!”河灘蘆葦內,響起一聲低喝。

“我。”甘寧抖了抖鈴鐺。低沉的鈴聲,唯錦帆甘寧所出。

“校尉回來了!”潛伏在河灣周圍的士卒,紛紛現身。

泊在灣中的鬥艦,與高聳的河堤,圍成一個避風的塘岸。塘內燃起篝火。因地勢低窪,並不爲人所見。

火上炙烤着十幾只焦黃流油的野雉。香氣撲鼻,令人食指大動。

除去各處守衛。一同前來的錦帆宿賊,皆陪坐在篝火旁。甘寧取烤雉分食。又取酒囊同享。

“一人一口。”蘇飛急忙提醒。稍後還需捉刀廝殺,切不可多飲。

接過酒囊的宿賊,聞聲咧嘴一笑。仰頭灌下去大口。

翠玉瓊漿勁烈。一口下肚,宛如火線直墜,腹中猶如火燒。

校尉年方十六。並不好酒。少年時,每逢下水抄掠,行刀頭舐血,方與衆人共飲。

今次亦不例外。

待空囊傳回,甘寧這便言道:“有黃巾渠帥管亥,將五萬兵馬,前往高陽屯駐。右國相只令我等沿途接濟,故此行所攜多爲舟楫士。善戰者,唯我等。”

“校尉如何作想?”便有原錦帆宿賊,粗聲問道。

“賊人將出安平,以爲在自家地頭,全無戒備。此乃天賜良機。諸位可敢與我同去劫營。”甘寧目光如炬。

“有何不敢。”只需隨校尉,刀山火海,亦無可懼。

“主公美意,封我戈船校尉。此戰若勝,當上表陳情,還回錦帆!”甘寧擲地有聲。

“還回錦帆!”百人同聲。

甘寧心中一動,指着地上雉羽言道:“各取錦翎一根,插於盔上爲號。衆人一心,同死共生。”

“衆人一心,同死共生。”

船上放下戰馬。各人盔插雉翎,翻身跨上。

最後下船的赤黑神駒,正是西極寶馬索驖。時不過四歲。與甘寧心性相契,默契共生。從蘇飛手中接過最長的一根翎羽,插於盔上。甘寧目視百騎,豪氣自生:“走!”

“駕!”百騎呼嘯衝出,直奔敵營而去。

恰逢雞鳴時分。疾行一日又造橋渡河的黃巾賊,早已熟睡。草草建起的大營,火把暗淡。拒馬鹿角橫七豎八,堆在門前。

野風呼號,茅草板蕩。明月當空,曠野無際隱有風雷之聲。

又是伐木,又是紮營。一路行軍,疲憊不堪的黃巾賊,如何能警醒。

迎着削尖的拒馬鹿角,人借馬勢,甘寧擡手一擲。

銅鈴奔雷而出,鹿角應聲折斷。身後騎士擲出流星錘,清空門前。

索驖騰空,撞入營中。

刀光一閃,血噴半壁。倚着門柱,睡眼惺忪的哨兵,遂成兩段。

刀勁入木三分。

百騎呼嘯而入。投油甕,射火箭,逢人便砍,勢如瘋虎。

風助火漲,火借風威。不多時已烈焰沖天。亂軍過處,人馬嘶鳴,也不知有多少兵馬。黃巾賊奔走哭號,亂作一團。見赤黑駿馬上一將,渾身披血,宛如殺神。草草結陣的黃巾賊,這便一鬨而散。

一路殺人縱火,直透敵營。擡眼一看,中軍大帳正在面前。

“哈!”甘寧繮繩一抖,索驖陡然加速。

銅鈴後發先至。四散奔逃的賊兵腦漿迸裂,慘死撲地。短短距離,數息而至。

全身披掛,手持熟銅長棍的管亥,將將掀帳而出。

惡風撲面!

一團黑影彷如鐵線巨蟒。迎面砸來還嗡嗡作響。

提棍一撥。

咣!

火星迸濺。

手中銅棍,暴跳如雷。竟掌控不住,似脫手欲飛。

下意識繃緊身軀。奮起膂力,誓要鎖死銅棍。不料卻成角力之勢。銅棍掙脫不出,自己亦動彈不得。

疾風割面。

強擡頭,忽見刀光沒頂。

胸口一熱。腹聲轟鳴。

赤紅血線,自左肩斜跨右肋,噴射而出。

銅棍驟然失控。竟將上半身從血線處,生生撕裂。

“啊啊啊……”半身隨蹦跳的銅棍,與下身分離。腔內肚腸齊出。內臟撕裂下墜的劇痛,一時竟清晰無比。

失去支撐的下半身,噴血倒地。緊握熟銅長棍的上半身,這才氣絕栽落。

將黃巾渠帥一刀兩斷,甘寧不做停留。透營而出,又揮刀折返。

見蘇飛失速被圍,便縱馬衝上。

銅鈴呼嘯,連斃數人。手起刀落,砍翻一地。助蘇飛破圍。

“校尉救我!”途中又聞呼喝。甘寧攜蘇飛一頭撞入亂軍。

斷首橫飛,血噴如雨。一刀斬過,不急斷開的身軀,遂被索驖撞成稀碎。人馬橫行,碎肢遍地。飄張的馬鬃,竟拖着道道血尾。

恰似血馬奔騰。

黃巾賊驚怖至極。士氣一潰到底。錦帆甘寧,人馬合一,所向披靡。尋銅鈴聲響處。追殺潰兵,渾身披血的騎士,盔插雉翎,紛在甘寧身後匯聚。

不多不少,整好百騎。

百騎齊聚,殺氣沖天。縱馬掩殺,所過皆成肉泥。

黃巾潰兵嚎啕大叫,竟縱身跳入火海。也不敢轉身與敵。

血虐大營。甘寧領百騎破營而出。心有所想,又打馬折回。

揮刀在營牆刻下:殺賊者,錦帆甘寧。

“殺”字起筆處,乃刃上潑血。鐵畫銀鉤,觸目驚心。

揮刀刻字,以抒胸臆。待殺氣盡出,這便長嘯一聲,縱馬而去。只留被野火吞噬的黃巾營地,在風中哭泣。

旭日東昇,廝殺漸止。

安平張饒大營。

先前渾身纏滿繃帶,假扮張牛角入營的薊國討虜校尉文丑,率衆夜襲敵營。斬殺青州黃巾渠帥張饒等,大小渠帥數百人。伏於滹沱水北岸密林之中的蕩寇校尉顏良,亦趁亂攻破安平。俘虜青州黃巾老弱家小二十萬餘。

一舉拔除安平黃巾,光復安平國。

破賊校尉凌操與戈船左司馬胡玉,裡應外合,攻破中山黃巾大營。除去小股流寇在逃,中山國亦光復。

得知戈船校尉甘寧,百騎踏營,斬殺管亥。駐守三臺城的揚武校尉高覽,當機立斷,揮軍南下。清剿河間流寇,光復國都樂成。

“日復三國”,遂成典故。

消息傳來,舉世震驚。

薊國五校,遂爲世人悉知。尤其是百騎劫敵營,未折損一人之錦帆甘寧,更是天下揚名。

江山代有才人出。

薊國少年英雄,何其多也。

120 不忘初心109 黑山飛燕1.44 豐取刻與1.87 開門揖盜1.96 不幸之幸1.46 有褐有衣1.300 出頭之機1.57 身後之憂135 抱火寢薪130 民情如火61 衝風之末186 三方勢力1.27 出宮闢禍136 包羅萬種1.3 娘要嫁人1.287 悉誅涼人221 大秦魚麗140 懷利相接120 驕兵必敗1.248 毒蠍擺尾1.226 全民參與151 董卓擲戟41 不爲已甚119 作壁上觀1.99 生死相托106 萬民飢流1.66 麒麟騰空164 成家立業1.59 大興土木1.55 負陰抱陽1.80 毋論大小169 白玉之精1.86 枕山跨海129 垂簾理政1.97 以自爲方154 以享司寒1.43 薊國鋤奸1.53 青色火焰121 萬舟齊發143 動則生陽1.83 紛華靡麗189 爭權奪勢1.85 帝國拼圖175 綠洲熔爐120 黑山飛燕135 豐年多禾1.67 大明輪船121 一騎破萬1.62 漢人西徙1.29 外合裡應1.95 平樂會盟129 仁義之基1.54 一字之師1.62 兵不厭詐1.92 相見恨晚1.20 何足掛齒1.98 遊兵散卒1.86 學壇祭酒124 國士待之1.35 南宮一遊1.28 挹婁廬士1.27 六縣俱名1.203 無主之地111 撤塔並港1.30 大醫治世1.6 長轡遠馭16 天下富貴1.49 以道御術168 面面俱到159 無當飛軍108 與王共治14 西域風雲13 紅顏薄命114 貪婪無饜117 再爲羣雄1.3 亂世梟雄51 誰言廢立1.52 借刀殺人166 心生毒計112 北國之春1.72 羚羊掛角145 督亢秋成196 神智夫人1.73 血巢角鬥167 遙遠綠洲142 各有心機136 天下共主1.30 洛陽小市1.84 早朝晏罷178 四氏雲霞136 悲秋盡露1.96 一億情義172 自掘墳墓187 九橫十縱13 紅顏薄命1.77 半島鎖鏈1.7 披喪送親185 王都擴建1.292 威制天下1.265 大有玄機
120 不忘初心109 黑山飛燕1.44 豐取刻與1.87 開門揖盜1.96 不幸之幸1.46 有褐有衣1.300 出頭之機1.57 身後之憂135 抱火寢薪130 民情如火61 衝風之末186 三方勢力1.27 出宮闢禍136 包羅萬種1.3 娘要嫁人1.287 悉誅涼人221 大秦魚麗140 懷利相接120 驕兵必敗1.248 毒蠍擺尾1.226 全民參與151 董卓擲戟41 不爲已甚119 作壁上觀1.99 生死相托106 萬民飢流1.66 麒麟騰空164 成家立業1.59 大興土木1.55 負陰抱陽1.80 毋論大小169 白玉之精1.86 枕山跨海129 垂簾理政1.97 以自爲方154 以享司寒1.43 薊國鋤奸1.53 青色火焰121 萬舟齊發143 動則生陽1.83 紛華靡麗189 爭權奪勢1.85 帝國拼圖175 綠洲熔爐120 黑山飛燕135 豐年多禾1.67 大明輪船121 一騎破萬1.62 漢人西徙1.29 外合裡應1.95 平樂會盟129 仁義之基1.54 一字之師1.62 兵不厭詐1.92 相見恨晚1.20 何足掛齒1.98 遊兵散卒1.86 學壇祭酒124 國士待之1.35 南宮一遊1.28 挹婁廬士1.27 六縣俱名1.203 無主之地111 撤塔並港1.30 大醫治世1.6 長轡遠馭16 天下富貴1.49 以道御術168 面面俱到159 無當飛軍108 與王共治14 西域風雲13 紅顏薄命114 貪婪無饜117 再爲羣雄1.3 亂世梟雄51 誰言廢立1.52 借刀殺人166 心生毒計112 北國之春1.72 羚羊掛角145 督亢秋成196 神智夫人1.73 血巢角鬥167 遙遠綠洲142 各有心機136 天下共主1.30 洛陽小市1.84 早朝晏罷178 四氏雲霞136 悲秋盡露1.96 一億情義172 自掘墳墓187 九橫十縱13 紅顏薄命1.77 半島鎖鏈1.7 披喪送親185 王都擴建1.292 威制天下1.265 大有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