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意外發現

李自成決定去三角城看看,一方面,三角城孤懸在草原,附近牧民太少,守衛三角城的軍士,如果見不到後方的同類,必然有一種孤獨感,其次,他要去野外看看春耕的情況,現在已經是三月了,天氣逐漸轉暖,正是開墾的季節。!

親兵們都有戰馬,行動起來十分迅疾,不過李自成出了西寧城後,並沒有立即西行,而是繞城兜了一個大大的圈子,看到數個定居點都是人頭攢動,方纔滿意地西去。

離開西寧城,向西而去,難以見到剛纔的熱鬧場面了,李自成加快速度,一個多時辰後,接近鎮海堡,這是他來到西寧後,最先駐紮的地方。

現在的鎮海堡,因爲西面有了三角城,已經失去了軍堡的作用,李自成在退牧還耕熱潮,原本留有一點“私心”,欲待讓鎮海堡升格爲縣,但實地考察後,覺得鎮海堡附近的農田太少,難以供養大量的人口,便忍痛放棄了。

鎮海堡乃是軍堡,有完整的小型城郭,如果完全放棄,實在太可惜了,以西寧現在的人力資源,想要建設這樣的城堡,實在不易,最後鎮海堡作爲西寧府直屬的一個小鎮保留下來。

怪的是,鎮海堡幾乎在西寧府與湟源縣的正點,如果從鎮海堡步行出發向東西行走,一日之內可以到達兩地,這爲商賈百姓的出行,提供了便利,加鎮海堡內原本有不少百姓定居,李自成期望,將來鎮海堡可能走農商一體化的路子,如果人口達到一定的規模,還是可以升格爲縣。

在漢民族的傳統,“律不下縣”也是說,朝廷管理國家,最低到縣一級,至於縣城以下,雖然可能存在鎮、堡、村一類的組織,但基本屬於百姓自治,主要受禮法或是族規的約束。

但李自成在鎮海堡留下了一名管理人員,是次接替何小米練兵的傷殘老兵楚生。

楚生只是缺少半條胳膊,腿腳、腦子都還正常,李自成用他擔任鎮海堡理事,可謂一舉多得。

作爲傷殘軍士代表,得到衛裡妥善安置,此後不但不會生活無着,甚至普通退役的士兵,生活得更好,此舉是給軍士們最好的廣告。

其次,西寧剛剛變天,又面臨着退牧還耕等巨大變革,民心可能不穩,像鎮海堡這種人口相對集的地方,不能出現權力真空,需要有人替衛裡監管起來。

其三,隨着疆土越來越大,李自成最頭疼的是人才不足,或者說,既可信任、又有能耐的人,嚴重不足,在村鎮一級安排理事官,實際是對這些人員的培養和考察,一旦需要,可以承擔更高的職位。

像楚生這樣的人才,即使不是左臂殘疾,距離李自成的要求,也還是有距離,至少他大字不識一個,如果需要登記、記錄什麼的,難以完成了。

不過,在這非常時期,像這種不識字的老兵,非常容易收心,一旦給予溫情、利益等,他們十分忠心,不像人,因爲懂得的知識都,腦子的想法多,關鍵時刻,反而不好控制。

距離鎮海堡還有數裡的時候,李自成便看到野外稀稀疏疏的人影,似乎男女都有,他一拍馬背,加快了馬速,後面何小米和親兵們緊緊跟隨。

馬蹄聲影響了百姓的勞作,楚生也在,他擡起頭,遠遠看到李自成,急急叫了聲:“大人來了,快快迎接!”率先出了人羣,倒頭便拜。

百姓們先是一愣,但看到理事官楚生都 下跪了,只得隨在身後,一起下跪,口叫道:“大人……”

李自成翻身下馬,馬繮向後一扔,道:“大家都起來,不用多禮!”知道楚生身子不便,將他攙扶起來,“楚生,讓百姓們起身,不要耽誤勞作!”

“是,是,大人!”楚生起身後,朝百姓們揮着手,又說了幾句話,百姓這才漸漸散去,但他們勞作的時候,不時地偷眼打量李自成,卻是不敢說話。

李自成先是瞄了眼都在勞作的百姓們,又將目光向遠處投去,四面一掃,微微皺起眉頭道:“楚生,開墾土地的百姓,似乎不多呀,雖然這裡只是東門,但鎮海堡的百姓,應該不少呀,難道他們……”

“大人,”楚生雙手抱拳學着人的樣子,道:“此事,此事乃是屬下私自……求大人責罰!”

“責罰?”李自成一愣,“楚生,你說明白了,究竟怎麼回事?”

“大人,屬下想……屬下想……”楚生的額頭已經冒出細密的汗珠,見李自成正打量着他,牙關一咬,道:“屬下擔心春小麥沒有收成,所以……所以允許部分百姓們繼續放牧,萬一年歲不好,有了牛羊,百姓們也不會捱餓!”

李自成回身看了看,難怪開墾耕地的百姓不多,今年是第一次,春小麥的收成,誰也無法預料,楚生這樣做,也是無可厚非,便笑道:“楚生,這是爲了百姓,也不爲過,說說看,你還有什麼打算?”

楚生這才放下心來,道:“大人,屬下給丁口的二十畝土地,已經分發下去,但同時又規定,今年的耕作,只要完成十畝,算完成任務,另外十畝,可以來年再耕作。”

“奧,那另外十畝呢?難道暫時做爲牧場?”

“另外十畝,屬下沒有強行規定,由百姓根據實際情況,量力而行!”

“嗯,”李自成微微點頭,又道:“楚生爲何這般安排,難道是百姓的牧場不夠?”心卻道,十畝牧場有啥用,連一隻羊都養不活。

“那倒不是,百姓們牧場充足,”楚生道:“乃是因爲時間倉促,若是強行耕作二十畝,可能貪多不爛,到時候土地都是侍弄不好。”

“奧?楚生能夠想到這些,足見對百姓的事情十分心,說說看,還有那些新鮮的做法?”

“大人,”楚生得到鼓勵,更加放鬆了,“除了鎮海堡附近,屬下還預備從堡內遷出一些百姓,在遠離鎮海堡的地方,爲他們尋找新的耕作地點。”

這是擴大耕作範圍了,若所有的百姓都居住堡內,耕作的範圍只能在鎮海堡的四周,只有將部分百姓遷出堡外,重新安置居民區,才能開設新的耕作地點,李自成不禁向楚生多看了兩眼。

“大人,”楚生猶豫了一會,終是道:“屬下……屬下私自允許百姓,在耕作的土地,種植不超過五畝的青稞……”

“青稞?”李自成這不懂了,這是原產於青藏高原的作物,“青稞的產量不是很低嗎?西寧以前有種植的吧?”

“大人,青稞的產量的確不春小麥,但在同樣的土地,收成總是好過牧業,正因爲西寧原本有種植青稞的,屬下才知道青稞是穩產,今年是推行農耕的第一年……若是百姓看到小麥的產量超過青稞,以後自然會搶着耕種小麥……”

李自成的目光投在楚生的臉,久久不去。

楚生這是風險分擔,難道他天生是經濟學家?

自己掌握着後世的經驗,才知道西寧可以耕作小麥,但楚生肯定不知道,爲防春小麥顆粒無收,百姓陷於無糧可食的境地,他採取了小麥、青稞、牧業三條腿走路的形式,保證百姓的糧食供應,不失爲穩妥的做法。

青稞雖然產量低,但它是實踐過的作物,百姓的認同感高,小麥雖然產量高,但百姓不能保證有收成,是李自成自己,,也是不敢打包票,萬一西寧和陝西一樣,發生大旱呢,誰也無法預知未來。

楚生的做法,用後世的觀點,是“不能將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萬一小麥收成不好,有了青稞和牛羊,百姓也不至於捱餓。

西寧雨水不多,整個冬季只下了一場雪,持續的時間還不是太長,這對嚴重依賴淡水的小麥來說,是極爲不利的,估計楚生沒什麼信心,而青稞耐旱耐寒,對雨水和溫度要求不高,應該是穩產,正好可以彌補小麥的不足。

李自成忽地想到了關外的蒙古高原,也許那裡也有着適合青稞的土壤,可惜生活在那裡的人,與藏人的半耕半牧不同,他們完全沒有種植業,遇年歲不好,便劫掠富庶的漢人。

如果不能從漢人這裡劫掠到足夠的糧食,他們只好劫掠自己人,至少戰爭可以消滅一部分人口,減少糧食需求。

假如遊牧民族掌握了青稞的種植技術,能獲得穩定的糧食供給,他們會不會減少對漢人的掠奪?

李自成搖了搖頭,即使有了基本的糧食供給,以遊牧民族好戰的性子,他們還是會向南方“打草谷”,畢竟掠奪繁瑣的種植便利多了,至於說到血腥和殺戮,遊牧民族纔不會將異族當做平等的人,當然,他們也不會將同族的人當做人看待。

對遊牧民族來說,殺戮、掠奪和血腥,是他們的本色,每一名壯丁,是這樣訓練成勇士的。

這個楚生,倒是意外發現,沉思良久,李自成發覺楚生正驚疑不定,遂伸出大拇指道:“楚生,你的心機和心思,都用在百姓身,這纔是百姓的父母官!”

“大人……”

第913章 天命軍的後手第989章 各懷肚腸第1360章 順塔故國第891章 最後一次第878章 未雨綢繆第448章 洗禮第1252章 又是藏人第480章 爲誰擔心第1037章 五洲四海第1316章 拉郎配第650章 該幹嘛就幹嘛第507章 不是好東西,第1225章 東北海疆第804章 首輔大人的妙計第238章 巡撫甘肅第314章 東征隴右(二十)第515章 慶功宴第240章 喃喃自語第1384章 熟悉的身影第546章 遲疑不決第558章 戰利品第572章 無知的羔羊第1173章 兩個選擇第1045章 有限公司第1061章 軍事支出第31章 隔牆有耳第281章 沙陀寺第575章 天縱奇才第1046章 濠鏡之行第537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258章 話語權第828章 孤立開封第92章 指揮僉事第712章 天命軍的規矩第31章 隔牆有耳第1146章 能種莊稼,真好第249章 溫柔鄉第225章 初爲人父第900章 逃離武昌第1008章 根深蒂固第1307章 現代化國都第247章 天命都督府第1255章 出海口第880章 兩顆首級第509章 被迫低頭第866章 東嶽廟第756章 正襟危坐第719章 除夕夜襲第843章 汪喬年的心思第622章 一騎絕塵第1099章 漢蒙一家人第189章 大量生產第311章 東征隴右(十七)第553章 牽馬提靴第238章 巡撫甘肅第449章 大都督說了第906章 陰差陽錯第984章 炮戰第1045章 有限公司第792章 恐懼感第1130章 遊牧?農耕?第983章 七千勇士第1364章 邀請破城第511章 林丹與李娜第4章 石坡山第419章 脣槍舌劍第267章 西寧軍示弱第614章 臨時變陣第167章 氾濫成災第1064章 不上朝第472章 莫須有第859章 避戰、怯戰第118章 分界線第1300章 莫朝國滅,高平立府第651章 混蛋,廢物第1003章 劃江而治第1231章 培養太子第1136章 裝模作樣第280章 龍駒島第842章 馬坡的槍聲第498章 增加人口第896章 裡應外合第730章 姑娘哭了第196章 回家了第565章 發展方向第1202章 通遼府第76章 請功文書第407章 攻勢如潮第381章 上陣殺敵第36章 分水嶺第1041章 海匪第912章 不做他想第924章 潼關下第1303章 會安知縣第993章 手雷立威第194章 唯一的選擇第1032章 學以致用第270章 零死亡第851章 勸降第1052章 華葡貿易公司
第913章 天命軍的後手第989章 各懷肚腸第1360章 順塔故國第891章 最後一次第878章 未雨綢繆第448章 洗禮第1252章 又是藏人第480章 爲誰擔心第1037章 五洲四海第1316章 拉郎配第650章 該幹嘛就幹嘛第507章 不是好東西,第1225章 東北海疆第804章 首輔大人的妙計第238章 巡撫甘肅第314章 東征隴右(二十)第515章 慶功宴第240章 喃喃自語第1384章 熟悉的身影第546章 遲疑不決第558章 戰利品第572章 無知的羔羊第1173章 兩個選擇第1045章 有限公司第1061章 軍事支出第31章 隔牆有耳第281章 沙陀寺第575章 天縱奇才第1046章 濠鏡之行第537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258章 話語權第828章 孤立開封第92章 指揮僉事第712章 天命軍的規矩第31章 隔牆有耳第1146章 能種莊稼,真好第249章 溫柔鄉第225章 初爲人父第900章 逃離武昌第1008章 根深蒂固第1307章 現代化國都第247章 天命都督府第1255章 出海口第880章 兩顆首級第509章 被迫低頭第866章 東嶽廟第756章 正襟危坐第719章 除夕夜襲第843章 汪喬年的心思第622章 一騎絕塵第1099章 漢蒙一家人第189章 大量生產第311章 東征隴右(十七)第553章 牽馬提靴第238章 巡撫甘肅第449章 大都督說了第906章 陰差陽錯第984章 炮戰第1045章 有限公司第792章 恐懼感第1130章 遊牧?農耕?第983章 七千勇士第1364章 邀請破城第511章 林丹與李娜第4章 石坡山第419章 脣槍舌劍第267章 西寧軍示弱第614章 臨時變陣第167章 氾濫成災第1064章 不上朝第472章 莫須有第859章 避戰、怯戰第118章 分界線第1300章 莫朝國滅,高平立府第651章 混蛋,廢物第1003章 劃江而治第1231章 培養太子第1136章 裝模作樣第280章 龍駒島第842章 馬坡的槍聲第498章 增加人口第896章 裡應外合第730章 姑娘哭了第196章 回家了第565章 發展方向第1202章 通遼府第76章 請功文書第407章 攻勢如潮第381章 上陣殺敵第36章 分水嶺第1041章 海匪第912章 不做他想第924章 潼關下第1303章 會安知縣第993章 手雷立威第194章 唯一的選擇第1032章 學以致用第270章 零死亡第851章 勸降第1052章 華葡貿易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