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

成化王朝是明王朝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正是在這個時期基本結束了朱元璋一百年來禁錮帝國的政策,從此帝國又重新恢復到唐宋元的那種自由、奔放的年代,商業開始復甦、城市開始繁華、思想文化開始活躍、士紳的生活開始奢靡,在這個社會整體鬆動下,起到穩定、凝聚作用的理學思想也開始搖搖欲墜,它必將被更能適應社會發展的思想所代替。

陳獻章是廣東新會縣人,應該是出身於一箇中等士紳家庭,祖父、父皆是讀書人,後來家道中落,父親在他還沒有出世的時候便已去世,23歲的母親終身守節將其帶大。陳獻章自幼聰穎,19歲中舉人,但由於作品“離經叛道”,故而兩次會試都不中,既然仕途走不通,那就走學問這條道路。

當時南方最有名望的大儒是吳與弼,吳與弼在理學上有些成就,開創了“崇仁學派”,吳與弼的學說強調身心的體驗,無論是吳與弼有意爲之,還是無意爲之,歷史走到了這一步,中國的學術界已經集體滑向陸九淵提倡的心學思想,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陳獻章對吳與弼仰慕已久,他跋山涉水來到吳與弼居住的江西省崇仁縣,在那裡兩人確立了師徒關係,跟陳獻章在一起學習的有很多人,都是南方數省的儒生。雖然吳與弼與陳獻章都是心學的流派,但獻章的思想更加奔放,所以竟跟吳與弼有些格格不入,兩人的師生緣分只持續了一年便草草收場。

陳獻章回到家鄉新會縣白沙村,在小廬山腳下特地建了一間書舍,從此潛下心來讀書。獻章讀書的環境非常好,背靠小廬山,前面就是白沙河,如此春去秋來、寒暑易節,竟然過了十個春秋。

陳獻章閉關既出,儼然已成一家,他隨即宣佈將在白沙村開館講學,消息傳出整個廣東轟動,各處學子紛沓而至,把個小小的白沙擠得是水泄不通。一來陳獻章是吳與弼的弟子,二來嶺南之地大儒本就少,三來陳獻章閉關十年,人人皆知,一朝出關,必是學有所成,悟有所成。

陳獻章雖然被劃定爲思想家,但他有所成就的還是他的教育家身份以及教學方法,陳獻章的教學方法總結起來主要有三點:一曰靜、二曰疑、三曰獨。“靜”是指讀書之前先靜坐,讓身心平靜下來;“疑”是在讀書過程中要存疑,要有懷疑權威的精神;“獨”是指在讀書過程中要堅持獨立思考的方法,這樣才能夠獲得真知。陳獻章的這三種讀書方法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不迷信經典,敢於破除前人的權威,從而獲得自己的方法論,以及對世界觀的認識。我們可以從這三點看出,陳獻章所提倡的做學問方法明顯帶有以自己的內心爲中心的特點,從而具備了心學理論的雛形。雖是如此,但吳與弼、陳獻章的理論遠沒有達到南宋心學大師陸九淵的高度,吳、陳思想充其量只是對心學的一次初探,但也是在學術界沉悶的大明朝響起一記驚雷。陳獻章和他所創立的“江門學派”不僅轟動了廣東,更是轟動了帝國,遠在京城的朱見深和朝堂上的那些士大夫們也聽說了他的名頭,在這一刻,命運之神似乎在向他招手。

成化二年,陳獻章經翰林院庶吉士刑讓推薦,於朝堂上當場考試,獻章現場作《此日不再得》一詩,獻章潑墨揮毫、一蹴而就,衆人皆驚,以爲真儒復出。接下來,陳獻章被推薦入吏部當一司吏,雖說入了吏部,但獻章擔任的只是一個抄寫文書的低級小吏,雖然名聲赫赫,但陳獻章的學說跟佔統治地位的理學思想格格不入,所以遭到保守儒生的排斥,四年後獻章參加會試仍沒能中,便辭去官職回到家鄉仍舊進行他的學問研究。

數年後,陳獻章受憲宗皇帝詔見再次入京,但京城依然沒有他的舞臺,他依然不爲同僚們接納,獻章寫下一份《乞修養疏》給皇帝,要求回家奉養老母,事到如今,皇帝只好給予獻章一個翰林院檢討的官銜允其回鄉侍奉老母,按月領取祿米。

無論陳獻章如何知名,也無論他如何努力,再無論上至帝王下至各級官員如何支持他,他還是不容於大明官場,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雖然歷史到了成化年,社會風氣有了明顯改觀,學術界的思想開始鬆動,但我們的明王朝正處在新舊交替之際,保守勢力依然強大,一切所需要的仍是時間。帝國雖然失去了一名進士,但得到了一名思想家,這對於帝國來說卻是福分。

雖然陳獻章一直未能真正踏入官場,但他所教的成千上百的學生中有很多日後躋身官場,併成爲大明帝國的中樞人才,而這些學生無疑帶來了他的思想與讀書方法的傳播。

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13章 內戰爆發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51章 正德南巡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21章 宣德皇帝第51章 正德南巡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15章 永樂之治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49章 大規模的政治請願活動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第43章 歷史進入正德年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5章 帝國治理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32章 曹石兵變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21章 宣德皇帝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6章 李善長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50章 寧王叛亂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32章 曹石兵變第45章 劉瑾時代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5章 帝國治理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49章 大規模的政治請願活動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69章 嘉靖與海瑞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23章 宦官崛起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68章 嚴嵩之死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69章 嘉靖與海瑞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57章 左順門事件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43章 歷史進入正德年第68章 嚴嵩之死第32章 曹石兵變第3章 領袖劉福通第72章 嘉靖時代第8章 胡惟庸之死
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13章 內戰爆發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51章 正德南巡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21章 宣德皇帝第51章 正德南巡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15章 永樂之治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49章 大規模的政治請願活動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第43章 歷史進入正德年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5章 帝國治理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32章 曹石兵變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21章 宣德皇帝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6章 李善長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50章 寧王叛亂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32章 曹石兵變第45章 劉瑾時代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5章 帝國治理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49章 大規模的政治請願活動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69章 嘉靖與海瑞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23章 宦官崛起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68章 嚴嵩之死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69章 嘉靖與海瑞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57章 左順門事件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43章 歷史進入正德年第68章 嚴嵩之死第32章 曹石兵變第3章 領袖劉福通第72章 嘉靖時代第8章 胡惟庸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