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

這只是皇帝與夏言不愉悅事件中的一次小事件,當這種事件不斷髮生,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是夏言該倒臺的時候。皇帝由於體弱多病,便開始信奉道教,祈求能夠長生,皇帝既然信奉道教,自然要走道場、寫青詞。青詞是用硃筆寫在青色的紙上,要求詞藻華麗、對仗工整,這些青詞只是用華麗的詞彙堆積起來,並無實際內容,無論是寫作者,還是閱讀者都是不知所云。青詞的主要目的是向上天祈禱,以求消災免難、長壽平安。

青詞最初是由道長撰寫,但道士的學問畢竟有限,寫不出華麗的詞章,所以對於青詞的撰寫逐漸由道士手裡轉移到大學士手裡。嘉靖是個婆婆媽媽的皇帝,他對細節很重視,這樣的皇帝很難纏,他將官員能否寫出華麗的青詞作爲官吏的考覈指標,大大咧咧的夏言以爲這是小事情,便對寫青詞不重視,他經常將青詞拿給別人代筆,或者在宦官監視他的時候呼呼大睡,而心細如髮的嚴嵩深諳“皇帝之事無小事”的道理,他恭恭敬敬的寫青詞,經常熬夜寫青詞,這些都被嘉靖看在眼裡。

嘉靖每次走道場的時候都命羣臣戴上香冠,而夏言說這不是人臣的服飾,拒絕佩戴,而嚴嵩不僅佩戴,而且還披上道袍。宮中的道觀落成了,嘉靖命羣臣上賀表,夏言對此不予理睬,嘉靖搬到西苑去後,命羣臣騎馬進入,而不許坐轎子,而夏言照坐不誤。

自從當上首輔後,夏言已經不是當初的那個夏言,他的謹慎、他的恭順都已經不見了。嘉靖二十一年,夏言被免職,嚴嵩進入內閣;嘉靖二十三年,嚴嵩成爲內閣首輔。人都有那種通病,一旦大權在握,便飄飄然起來,將過去都忘記了。此時的嚴嵩也開始跋扈起來,事實表明,已經64歲的嚴嵩仍需要進行挫折的歷練。

一年後,皇帝將夏言召回內閣,重任首輔,剛做了一年首輔的嚴嵩立刻跌入冰底,他發覺自己在這位30多歲的年輕人面前仍然是一名小學生。復出的夏言開始對準嚴嵩猛烈開炮,他認定自己的致仕是嚴嵩搞的鬼,但是他不知道根子還是在自己這裡。無論張璁、夏言,還是嚴嵩都算不上是成熟的官僚,他們跟汪廣洋、徐階、申時行還相差甚遠,他們無知而擅權,不似汪廣洋、徐階、申時行那麼有涵養。

夏言在一切事物上排斥嚴嵩,並將閣部中嚴嵩所用的人盡數斥退,夏言並不滿足於此,他是要整垮嚴嵩,嚴嵩並無過錯可抓,夏言開始將注意力放在其子嚴世藩身上。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取證,夏言掌握了嚴世藩的貪污納賄的罪證,在正準備將這些罪證遞交給皇帝的時候,嚴嵩帶着他的兒子跑到夏言家裡跪哭,在嚴氏父子的演技面前,頭腦簡單的夏言又開始搖搖欲墜。

不久,這一幕又出現了,錦衣衛指揮使陸炳是深受皇帝信賴的人,因爲一些小事情而被夏言喊去問話,陸炳也跑到夏言府上長跪。從此,嚴嵩和陸炳便經常傾謀,所談論的便是如何整倒夏言。

實際上嚴嵩對於皇帝來說是一顆有用的棋子,即使夏言將嚴世藩的罪狀遞上去也沒什麼,但嚴嵩爲何要如此,我想嚴嵩此舉是做給皇帝看的,他是想激起皇帝對夏言的憤怒,從這點也可以看出嚴嵩此人做事也太過於斤斤計較,尋常人都看的出來他的悻悻作態,更何況皇帝呢。此時的夏言已經跋扈到了極點,同僚去他家裡下跪,錦衣衛的首領他也敢動,太監他也隨便訓斥,在這種情況下,皇帝怎麼想,滿朝文武怎麼想,我相信他自己對此並無概念。

從正統年間起,在軍隊這個舞臺上表演的不再是武將、勳貴,而是文官,這些在仕途上升遷緩慢的文人選擇了從軍這樣一條高風險、高收益的道路,王驥、王越、馬文升、楊一清、王陽明都是這個羣體中的傑出代表。這些文人都是好戰分子,他們殘忍、狠毒,帝國絕大部分戰爭都是由於這些文人爲了立戰功而挑起來的。如今又有一個傑出代表,他是曾銑。

曾銑是進士出身,曾在福建任知縣,後任遼東巡按、山東巡撫,先後平定遼陽兵變、山東民變,曾銑的能幹很快使得他被任命爲山西巡撫,開始負責對矇事務。從正統年間起,圍繞着通貢問題,蒙古人不斷襲擾明廷邊境,成化年隨着蒙古人移居河套,陝西的防務又突兀起來。嘉靖年間,邊境問題仍是棘手問題,帝國的政策是加強宣大一帶的防禦,築城和修建防禦工事的擔子落到了士卒的頭上,沉重的負擔加上上峰急迫的催促導致了大同的兩場兵變,時任內閣首輔的張璁主張嚴厲鎮壓,而皇帝和夏言都主撫。這一看起來是帝國內部問題的兵變,但實際上還是由外部問題引起,此時草原上又出現一個新的領袖——俺答,他跟前朝的也先一樣控制了西抵青海,東抵遼東的大片區域。從嘉靖年間起,俺答幾十次去信懇求通貢,都遭到拒絕,明廷方面還誘殺蒙古的使臣,而此時明蒙之間斷貢已經30年,蒙古人“夏無布衣、借鍋煮肉”,在此種情況下,俺答不斷騷擾明廷邊境,殺掠甚重。解決蒙古問題的辦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放下華夷之變的教條,通過通貢、邊市的方式解決蒙古人所急需的物資,然後再以分封的方式讓蒙古人歸順明王朝,這種很簡單的方式在明朝人那裡實行起來卻是那麼艱難。

在王朝還沒有找到正確解決蒙古問題辦法的時候,夏言卻上了一個錯誤的提案,那就是議復河套。河套本是遊牧民族的水草地,歷史上當漢王朝強盛的時候往往將他們逐出河套,而不久他們又會回來,如此反覆,導致河套控制起來很困難,所以歷代王朝對於此地都是棄之不理。本朝初年,朱元璋的大軍將蒙古人驅逐出了這片水草地,但到了成化年,他們又回來了,雖然經過王越、馬文升的驅逐,但效果並不大。

最先提出復套的是由掛兵部侍郎銜,擔任三邊總制的曾銑,他在奏書中說,蒙古人佔領河套向南可以進攻陝西,向東可以破宣府、大同進入京畿,故而需要將河套收復,曾銑並提出收復河套的一整套辦法,那就是首先修築一條橫亙寧夏、陝西、山西的防禦牆,然後再隨時派騎兵出擊,嘉靖隨即批覆撥款20萬兩白銀修牆,皇帝的支持使得曾銑有了更大的信心。他開始命手下士兵枕戈待發、隨時出擊,雖然斬獲頗多,但過慣安逸生活的邊軍們對這種折磨人的方式非常不適應,不僅如此,地方官吏對於修牆也不感興趣,他們更想通過與關外的蒙古人貿易的方式來獲取私利,這點在英宗時代表現的已經很明顯。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夏言上了那道該死的奏書,內閣的另一人嚴嵩無動於衷,他知道這是一個沒有前途的奏書。接到奏書的嘉靖被夏言的豪言壯語調動起了激情,他開始命有司準備大規模的軍事戰爭計劃,並親自免掉了反對這場戰爭計劃的官員。但嘉靖是一個容易衝動的皇帝,從他數次斥退張璁,數次召回就可以看出來,他在某些事情上就是憑一時興趣,此次議復河套也是如此。戶部一算,費錢太多,加上在主戰區陝西、山西由於徵發引起了騷亂,皇帝害怕再次引起兵變或民變,便動搖了。皇帝甚至斥責嚴嵩,內閣爲何要廷議如此不切實際的軍事行動,而嚴嵩將這全推到夏言身上,他說夏言做任何事情都不和他商量。

得到消息的夏言怒氣衝衝去找皇帝詢問,恰巧嚴嵩也在那裡。皇帝還沒有發話,嚴嵩便首先對此次議復河套的計劃進行了駁斥,夏言憤怒的質問嚴嵩,“在內閣的時候你爲什麼一言不發,現在卻把責任都推到別人身上”。

這番話在嘉靖看來就好像是將矛頭對着他來的,因爲這聽起來正像是埋怨皇帝言而無信。如果夏言記性好的話,他應該記得嘉靖十三年的情形跟今天是如此的相似,在那一年大同士兵第二次叛亂,時任內閣首輔的張璁主剿,嘉靖也採納了,但主剿一年效果不大,後來也還是給錢安撫了事,因爲此事搞的皇帝很沒面子,等於是自己扇自己耳光,而此後張璁也最後一次離開了廟堂。

此次議復河套又搞的皇帝很沒有面子,先是興起沖沖的準備大幹一番,還免了山西、陝西反對戰爭官員的職務,很快不到一年的時間便泄了氣,如此以來這個責任必須要有人承擔,正如嚴嵩所說的那樣,責任全在夏言,皇帝當場給夏言定了句評語“強君脅衆”,夏言此刻似乎一下清醒了過來。嘉靖二十七年,夏言以尚書身份致仕,嚴嵩對此並不放心,他想對夏言再猛烈的敲打一下。

仇鸞是正德年間平安化王叛亂的將領仇鉞的孫子,仇鸞襲仇鉞的咸寧侯爵位,嘉靖年仇鸞成了三邊總制曾銑的部下,由於懼戰、怯戰,或謊報戰功,或剋扣軍餉等情況,仇鸞被曾銑下獄了。嚴嵩找到了仇鸞,讓他出面指證曾銑與夏言勾結在一起,以求挑起戰爭以獲戰功。

當嘉靖看見仇鸞口供的時候,不禁勃然大怒,他將曾銑處死,隨即將夏言逮捕入獄,並於當年十月在西市被處死。帝國四位被處死的最高級別官僚,李善長、胡惟庸、夏言、周延儒,夏言是其中之一。

歷史上皇帝殺大臣對於史學家來說一直是最難理清頭緒的東西,它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皇帝殺人並不是因爲一件偶然性的事件,它一定是經過了長時間的積習、發酵。嘉靖殺夏言給安的罪名是“結交邊將”,這在古代也是一種大忌,無論文官還是宦官都不得與統兵在外的邊將私自結交,雖說如此,但這一制度也並非非要執行不可,皇帝殺夏言的確讓人難以找到一個確切的答案。我想還是夏言的那句話觸碰了嘉靖那敏感的自尊心,嘉靖自知自己言而無信、朝令夕改,他的內心是惶恐的,夏言的質問讓他無地自容,他雖然將夏言免職,但還是不能挽回他丟失的面子,這個把面子看的比什麼都重要的皇帝正在使自己陷入暴虐之中。當嚴嵩出示了夏言與曾銑勾結的人證後,皇帝順水推舟的將他殺掉了。夏言被捕是在元月份,被處決是在秋後,這中間還有大半年的時間,皇帝不是衝動殺人,這中間或許還有什麼私密的事情也只有當事人知道了。

至此,皇帝與首輔們的故事暫時告一段落,我們後面還要講述嚴嵩的事情。

第57章 左順門事件第68章 嚴嵩之死第51章 正德南巡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50章 寧王叛亂第15章 永樂之治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43章 歷史進入正德年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6章 李善長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21章 宣德皇帝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64章 財政危機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57章 左順門事件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51章 正德南巡第21章 宣德皇帝第68章 嚴嵩之死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3章 領袖劉福通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21章 宣德皇帝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64章 財政危機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14章 正統論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64章 財政危機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5章 帝國治理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30章 苦難的歷程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43章 歷史進入正德年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32章 曹石兵變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4章 繼任者朱元璋第21章 宣德皇帝第64章 財政危機第45章 劉瑾時代第69章 嘉靖與海瑞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21章 宣德皇帝第33章 英宗時代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64章 財政危機第6章 李善長第49章 大規模的政治請願活動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21章 宣德皇帝第3章 領袖劉福通第14章 正統論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33章 英宗時代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21章 宣德皇帝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
第57章 左順門事件第68章 嚴嵩之死第51章 正德南巡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50章 寧王叛亂第15章 永樂之治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43章 歷史進入正德年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6章 李善長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21章 宣德皇帝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64章 財政危機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57章 左順門事件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51章 正德南巡第21章 宣德皇帝第68章 嚴嵩之死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3章 領袖劉福通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21章 宣德皇帝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64章 財政危機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14章 正統論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64章 財政危機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5章 帝國治理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30章 苦難的歷程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43章 歷史進入正德年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32章 曹石兵變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4章 繼任者朱元璋第21章 宣德皇帝第64章 財政危機第45章 劉瑾時代第69章 嘉靖與海瑞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21章 宣德皇帝第33章 英宗時代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64章 財政危機第6章 李善長第49章 大規模的政治請願活動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21章 宣德皇帝第3章 領袖劉福通第14章 正統論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33章 英宗時代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21章 宣德皇帝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