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領袖劉福通

歷史往往都是勝利者書寫,所以我們對於奠基者卻不見其蹤。漢前有秦,唐前有隋,明前有龍鳳,但由於朱元璋急於跟龍鳳政權撇清關係,我們對於龍鳳政權的一些詳細情況已經不可考,甚至於要從其他人的傳記中找尋支離破碎的信息。

無論如何,在元末衆多的英雄好漢中,劉福通是首屈一指的人,在反元大業中,劉也是貢獻最大的一個。劉福通的功績就在於將各處的義軍統一在“明王”旗幟下,增加了行動的協調性,雖然元末紅巾軍山頭林立,但並沒有發生嚴重的內訌,這固然有民族革命的因子,但也由此可以看出韓氏家族在教內的凝聚力和那種歷史的積澱性,或許韓家跟幾個主要的紅巾軍首領是世交,韓家對於革命的貢獻絕不是在於韓山童這一代,而是在幾代人之前就已經開始了,這樣才能解釋爲什麼韓山童在首義中死去,其子還能號召羣雄。

劉福通應該是個急躁的人,他完全迥異於徐壽輝、張士誠、明玉珍,他的行事風格是速度、速度、還是速度。從阜陽首義失敗,他立刻潛回阜陽重新舉事,在高郵之戰元軍失利後,劉福通迅速迎韓林兒在毫州建立龍鳳政權,其他各路紅巾軍每攻佔一地,劉福通都會以龍鳳政權的名義設立行省,他還能夠調動各路紅巾軍在三路紅巾軍北伐之際猛攻開封,實現後宋政權還都的夙願。

龍鳳四年(1358年),這個願望終於實現,歷經231年,後宋終於實現了還都的夙願。中原人民從楊進領導的八字軍起義始至紅巾軍起義終,終於迎來了王師北定中原之日,整個中原大地沸騰了,民衆奔走歡呼、彈冠相慶,這是一個何等熱鬧、何等激動人心的場面,可惜你我都不能穿越時空去體會那種激動人心的場面。歷史會實現你的願望,但需要的是時間,只要你有耐心。

形勢一片大好,但這種形勢卻因爲一個人而改變,他就是趙均用。前面說過,趙均用本是芝麻李的手下,徐州城破後,趙均用跑到濠州去投靠郭子興。趙均用有個習慣,那就是去了哪裡都喜歡排擠地主,趙均用自然想把郭子興排擠走,但郭子興和他那幫兄弟自己都在濠州城正鬥個不亦樂乎,趙均用找了個不痛快後便去了淮安。後來淮安失陷後,趙均用便去山東投了自己的老部下毛貴。毛貴是個人才,僅次於劉福通,毛貴深知紅巾軍沒有根據地不可能長久,便把山東作爲根據地一意經營,如今的山東已成了進攻大都的橋頭堡,也成了扼元軍南下的屏障。所以,山東的得失關係到龍鳳政權的得與失。

趙均用來到山東後自然要將毛貴取而代之,可是令人驚詫的是他竟然殺死了毛貴,這是至正十九年,公元1559年的事情。分裂已經開始就不會結束。得知毛貴被殺的消息後,毛貴的部將繼續祖從遼東返回怒殺趙均用,山東紅巾軍進入相互仇殺的時代。趙均用死後,山東紅巾軍由毛貴部將田豐掌管,不知什麼原因,中路軍紅軍將領王士誠也來到山東,跟田豐開始爭權奪利,雙方互相攻伐。乘着山東紅巾軍內訌之際,察罕帖木兒率大軍於1361年直撲山東,田豐、王士誠降元,元軍開始進攻山東紅巾軍的治所益都。元軍久攻益都不克,戲劇性的變化又一次開始,投降元軍的田豐、王士誠殺死察罕帖木兒迴歸紅巾軍。察罕帖木兒這位大元的軍事強人竟然如此殞落,真是世事弄人。察罕帖木兒一死,大元將他的權力移交給他的養子王保保,保保帶着大軍向山東的紅進軍發起最後的攻勢,1362年盤踞山東六年之久的紅巾軍全部覆沒。

爲了對付開封的龍鳳政權,大元的另一位軍事統帥孛羅帖木兒先後攻佔了大同和曹州,切斷了開封跟中路紅巾軍和東路紅巾軍的聯繫,龍鳳五年(1559年)開封再次被攻破,龍鳳政權的5000名官吏,紅巾軍的數萬家屬被俘,劉福通帶着韓林兒逃到了江蘇安豐,繼續用龍鳳政權的名義對各部發號施令。

私鹽販子張士誠登場了,張士誠、方國珍這些人時叛時降,典型的革命隊伍中的機會主義分子,如今看見龍鳳政權倒臺,他們自然又投降元廷。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張士誠的大軍猛攻安豐,劉福通遣人向南京的朱元璋求救,關於韓林兒和劉福通的歷史迷霧將要揭開。

《明實錄》、《明史記事本末》、《明通鑑》、《蒙兀兒史記》的記載都是安豐城破劉福通戰死,而韓林兒突圍到了滁州,之後朱元璋親率大軍趕到。這種記載可信度是最高的,固然是由於史料的權威性,但還有其他的判斷。劉福通是龍鳳政權的領導者,如果他在安豐沒有死,去了滁州一定還會東山再起,一定還會發號施令,但歷史關於劉福通的敘述在安豐這個地方嘎然而止,這就說明他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那小明王問題又該如何呢?

首先,他在安豐沒有死,如果死了,朱元璋不會又把龍鳳旗號抗了幾年,那就說明小明王在滁州,那麼小明王最終結局如何?是不是被朱元璋在瓜洲溺死?答案應該是這樣的,無論是《元史》還是《實錄》都沒有關於明王結局的記載,看的出朱元璋對此諱莫如深。

一個首義人物,一個堅持反元12年人物,一個在北方抵抗大元最兇猛軍隊進攻的人物,一個利用白蓮教將各方凝聚在一起的人物在明修《元史》中只是被定義爲賊而草草收場,以至於後世人只知道朱元璋,不知道劉福通。

龍鳳政權、龍鳳年間的往事只能跟這草原上的帝國一樣隨風而逝。

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33章 英宗時代第50章 寧王叛亂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15章 永樂之治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21章 宣德皇帝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68章 嚴嵩之死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13章 內戰爆發第5章 帝國治理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23章 宦官崛起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23章 宦官崛起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21章 宣德皇帝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45章 劉瑾時代第15章 永樂之治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3章 領袖劉福通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64章 財政危機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誕貴族中的絕望代表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誕貴族中的絕望代表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14章 正統論第15章 永樂之治第21章 宣德皇帝第6章 李善長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21章 宣德皇帝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33章 英宗時代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32章 曹石兵變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5章 帝國治理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5章 帝國治理第6章 李善長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
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33章 英宗時代第50章 寧王叛亂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15章 永樂之治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21章 宣德皇帝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68章 嚴嵩之死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13章 內戰爆發第5章 帝國治理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23章 宦官崛起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23章 宦官崛起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21章 宣德皇帝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45章 劉瑾時代第15章 永樂之治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3章 領袖劉福通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64章 財政危機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誕貴族中的絕望代表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誕貴族中的絕望代表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14章 正統論第15章 永樂之治第21章 宣德皇帝第6章 李善長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21章 宣德皇帝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33章 英宗時代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32章 曹石兵變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5章 帝國治理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5章 帝國治理第6章 李善長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