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英雄落幕

在清軍開始整理行裝埋鍋造飯之時,率全體唐軍騎兵突入涿州城中的李嘯,在守城明軍的帶領下,帶着一衆護衛,急急前往城中官邸,去見到已被人擡回到官邸的盧象升。

此時,李嘯已瞭解到,城中守軍之具體狀況。

那就是,原本是五千守城明軍,經此血戰後,兵馬數量僅存一半不到,而盧象升的四弟盧象同與五弟盧象坤,皆在守衛涿州南門的戰鬥,英勇犧牲了。

另外,兵部侍郎楊廷麟,雖是文官,卻奮不顧身舉刀殺敵,故亦身受重傷,而盧象升的二弟盧象晉和三弟盧象觀,則分別受了輕傷。

整個涿州守衛戰,堪稱慘烈至極。

率領着一衆護衛,穿梭在遍佈屍首與鮮血的街道上的李嘯,臉色肅然,心情極爲沉重。

李嘯方入盧象升官邸,便見到家丁隊長陳安,正一臉憂色地與一名醫官從盧象升房中,低頭走了出來。

“醫官,盧大人傷勢,究竟如何,可還有救?”陳安急聲問道。

“陳隊長,恕小老兒實話實說,盧大人已被韃虜砍斷腹部經脈,肝腸皆破,又失血太多,這傷勢實在過於沉重,已然命在須臾矣。在下醫術淺薄,實無回天之力,還請各位長官早早安排後事吧。”

醫官的聲音很低,不過,還是被快步走近的李嘯,聽了個一清二楚。

聽到這個可怕的消息,李嘯原本因爲清軍退走而充滿希望的心靈,瞬間沉入冰湖之底。

這率軍與清軍死拼的盧象升,竟然受了重傷?!

怎麼會這樣?!

爲什麼自已已盡最大努力去改變歷史,這盧象升卻還會與真實歷史一樣,最終犧牲性命,難道真的是天不佑忠良了麼?

李嘯忽然感覺,內心之中,有如壓了一塊巨石一般,壓得他極其難受。

這時,陳安與那名醫官,見到是唐軍主將李嘯前來,急忙上前行禮。

李嘯嗯了一聲,更不多話,急急便推開房門,一把衝入房中。

李嘯看到,平躺在牀榻上盧象升,盔甲已被取下,雙目緊閉,臉色慘白,他的腹部之處,裂開了一個可怕的大口子,那已然乾涸的血跡,將整個腹部之處的衣物,染成暗紅色的一大片。

在他旁邊侍立的是他的兩名弟弟,二弟盧象晉和三弟盧象觀,兩人身上纏着帶血的繃帶,皆是雙眼紅腫滿臉悲慼之狀。

聽到房外傳來的大批盔甲鐵葉摩擦的嘩嘩聲,因爲失血過多,已然陷入半昏迷狀態下的盧象升,緩緩睜開眼晴。

“是,是唐國公來了麼?”盧象升的聲音很低微。

“盧總督,是我,是我李嘯來看你了。”

李嘯快步走到牀榻前,隨手拉過一把椅子坐下,一邊聲音柔和地說道。

盧象已然渙散無光的眼睛,徒地亮光一顯,他艱難地轉動頭顱,在看清了旁邊一身精鋼盔甲滿面血漬的李嘯後,他原本木然的神情,陡地激動了起來。

“唐國公,本督我,我。。。。。。”盧象升喘着氣,卻是喉頭哽咽,說不下去。

”盧總督,不必多說了。你的意思,本公心下自明,你且好好養傷便是。“李嘯拉着他的手,柔聲安慰道。

聽了李嘯安慰的話語,盧象升卻是臉上泛起苦笑。

“唐國公,盧某傷勢深重,已知大限將至。只不過,盧某在死前,還有幾句心腹之話,想對你說。”盧象升咳嗽着,艱難地說道。

“盧總督你說吧,李某洗耳恭聽。”

李嘯緊緊攥着盧象升漸漸發涼的手,將頭愈發湊近了些,眼中亦有淚光閃爍。

“唐國公,有道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亡,其鳴也哀。我盧象升,自諭爲大明忠臣,爲國家盡心效死,現在想來,盧某今番戰死於此地,雖盡了臣節,全了道義,但於國於君,又奚有何益!”盧象升眼角泛淚,艱難地說道。

“盧總督。。。。。。”

“唐國公,先前你力主與清廷議和,定了先安內再攘外之計,我盧象升全力反對,現在想來,何其愚矣!今日之戰,盧某方知,我大明軍力之孱弱,乃至於根本不是清軍之對手!這般軍兵,剿滅國中流匪尚是艱難,如何可去與那關外的韃虜相爭啊!”

說到這裡,盧象升劇烈咳嗽起來,有如一隻蝦米一樣,背部一弓一弓。

稍稍喘平了點,盧象升聲音斷續地說道:“前段時間,因朝中小人挑唆,盧某還與唐國公刀兵相向自相爭執,於今想來,實是慚悔無極!今天,若不是唐國公不計前嫌,親率軍兵奮力相救,這涿州城怕早已落於清虜之手,盧某的首級,怕已早給清軍割去請功了。唐國公這番相救之大恩,盧某隻能來生再報了。“

”盧總督何出此言!過去的事,就不必多提。大家都是大明官軍,抗擊韃虜,守望相助,自是理固宜然。盧總督只管安心養傷便是,不日定當霍然。”李嘯臉上擠出笑容,還是柔聲安慰於他。

盧象升緩緩搖了搖頭,聲音愈發艱難:“唐國公,盧某大限將至,已難活命,心下自明,你就不必多來安慰了。除了方纔的話語,盧某還想對唐國公說的是,這涿州城中,這些殘餘兵馬,我就不打算讓他們回返宣鎮而去,希望李大人能收留他們,讓他們得以在唐軍中效力。”

“盧總督,這。。。。。。”

盧象升一聲輕嘆道:“唐國公,本督之所以這般安排,亦是不得已。因盧某領軍出征,現在這宣大總督之位,朝廷已令宣府巡撫陳新甲暫爲代理,而盧某一死,陳新甲勢必正式上任。盧某這些餘部,皆爲我之親信,若返回宣府鎮,那陳新甲不是能容人之輩,他們回去後難免多受排擠冷落。故盧某在想,反正無論在哪裡當兵,都是爲大明效力,又何必定要在一處地方纔可呢。若他們能加入貴部,其戰力雖不能與貴軍相比,卻亦可憑添助力,能爲李大人忠心投效啊。”

盧象升說完,一雙眼神散淡的瞳孔,卻直直地盯着李嘯,臉上滿是期待之色。

李嘯緊緊攥着盧象升的手,重重地點了點頭,沉聲道:“盧大人,你就放心吧。你既已這般安排,這些兵馬,李某全部收下了。本公對他們,將會與我軍其他將士一樣,一視同仁,決不會虧待冷落。”

盧象升臉現感動,他又急急低聲道:“唐國公,經此一戰,雖有兩位弟弟先我而去,卻幸天不絕盧家,還有兩位弟弟得以倖存。他們尚無正式官身,但依我之見,如他二人願意,就讓他們亦在唐國公帳下效力吧。”

盧象升剛剛說完,一旁的盧象晉與盧象觀二人,便刷地跪地,向李嘯低泣着稟道:“大哥既已作了決斷,我二人如何敢不從命!懇請李大人量材爲用,收留我二人,我二人定盡心竭力以報大人收留之恩!”

李嘯急急攙扶起二人,連聲道:“二位不必多禮,你二人既願來我帳下效力,實爲李某憑添助力,乃是李某求之不得之事啊!”

李嘯扶起二人後,這時,盧象升微弱的聲音又傳了過來:“二位賢弟,且退出房去,爲兄還有番話語,要獨與李大人說。”

盧象晉與盧象觀兩人對望了一眼,便施了一禮,急急退出房去。

房間中,僅剩盧象升與李嘯兩人。

盧象喘着氣,直直凝視着李嘯英俊堅毅的面容,有如一名親切的兄長在看自已的弟弟一般。

“李嘯,現在房中,只有你我二人在此,實有如兄弟一般,我也不再稱呼你的爵銜了。”

“盧兄這般稱呼甚好,李某心下亦然之。”

“李嘯,那你跟爲兄說句心裡話,你,你以後,真的不會背叛大明嗎?”

盧象升神情激動了起來,一句話說得繼繼續續,他直視着李嘯,雙眼之中,滿是期待之色。

李嘯直視着他,神情十分肅然,卻始終沒有說話。

房間中,一片讓人壓抑的沉默。

“李嘯,本督已經不行了,你就不能和我說說心裡話麼?”盧象升的話語,明顯帶着一絲悽然。

李嘯輕嘆一聲,終於開口答道:“盧兄,恕小弟直言,若大明有救,君上能輔,則李嘯必會盡力輔佐之。若大明真的氣數已盡,君上難於相輔,則小弟只能先全家國大義,力保這華夏江山與漢家百姓,讓其不致於落於韃虜蠻族之手,以全我漢家衣冠與上國文化。小弟之苦衷,望盧兄諒解之!”

李嘯說完,離開椅子,衝着牀榻上的盧象升納頭便拜,將頭在地上磕得砰砰直響。

聽着李嘯的磕頭聲,牀榻上的盧象升,有如一具木偶一般一動不動,只有兩道渾濁的眼淚,從他眼角緩緩流出。

“李嘯,你且起身,你之心思,爲兄已知了。”

聽了盧象升這微弱的話語,李嘯才停止磕頭,緩緩起身。

“李嘯,其實,本督也猜到了,你這樣的人中豪傑,又手握強軍,如何會和我一樣,屈就在這一片腌臢環境之中,苟且度日啊。”盧象升嘴角又泛起苦笑,他長長地輕嘆了一聲,臉上卻滿是期盼之色地說道:“李嘯,若你果欲這般行事,爲兄亦能理解。只是,爲兄有個要求,希望你能滿足於我,不然,爲兄縱死,其心亦是難安啊!”

“盧兄但請明言!”

“李嘯,在將來,不論你是割據一方也好,還是自立爲帝也罷,只求你手下開恩,放過朱明皇家,給大明皇族留下一絲血脈吧。”盧象升老淚縱橫,聲音愈發哽咽:“若你能給朱明皇室一條活路,我盧象升,就是來世當牛當馬,也會報答你的!”

李嘯淚流滿面,他的喉結一涌一涌地抖動着,面上的神情十分複雜。

最終,他衝着盧象升,重重地點了點頭。

見到李嘯這般表態,盧象升長長地吁了口氣,嘴角又泛起淡淡的笑容,只是眼中的光采,卻越來越散淡。

他艱難地擡起右手,向李嘯滿上淚痕的臉上撫摸而去,嘴裡喃喃道:“李嘯,你真是我的好兄弟,我盧象升這輩子,能交到你這樣的兄弟,也算沒白活了。。。。。。”

一言未完,盧象升向李嘯臉龐艱難探來的手,猛地垂了下去。

他死了。

“盧大哥!”

聽到房中李嘯開始大聲嚎啕,房外的盧象晉與盧象觀等人,亦急急衝入。

在見到盧象升那僵硬不動的屍體後,二人皆大放悲聲。

很快,盧象升的家丁隊長陳安,以及兵部待郎楊廷麟等人亦跌撞而入,見到死於牀榻的盧象升後,亦是嚎哭不止,整個房間中,哀聲一片。

最終,還是李嘯先止住了哭泣。

“傳本公之令,裝殮盧總督及一衆將士屍首,待清軍退走後,於城外好生安葬。同時派出使者,前往京師報喪,求皇上旌表。”李嘯面無表情,言語冰冷。

“得令!”

在一衆明軍收斂完屍首後,清軍業已打點好了行裝,且全軍飽食完畢。隨着多爾袞一聲令下,全體清軍拔營起程,浩浩蕩蕩地直往東南方向而去。

“李大人,快看,清軍拔營啓程了。”

站在城樓上的定北營副營長劉文秀,遙指一衆遠去的清軍隊伍,向一旁的李嘯大聲說道。

李嘯只是輕輕地點點頭,卻是表情嚴肅,沒有說話。

“李大人,你說,清軍此去,卻欲何往?”劉文秀輕問了一句。

李嘯目光凝重,他長嘆一聲道:“本公敢料定,清軍此去,定是要與另一部清軍匯合,然後徑行攻往山東而去。”

“哦,大人何以這般認爲?”劉文秀一臉驚訝。

“哼,那清軍心驕氣盛,在這涿州城下受挫後,定要從他處找回損失與面子。且他們見得是我唐軍來援,定會認爲,現在山東已是一片空虛,可以任意蹂躪了。故他們此去,正好避實擊虛,來打本公一個措手不及。”

李嘯頓了下,復冷冷道:“更有可能的是,清軍爲報復我軍偷襲金州與復州,以及報清廷宗室阿達禮剝皮揎草之大仇,從而會全力攻打我軍的登州之地。”

“那大人現在該如何打算?可要尾隨追擊這些清軍麼?”劉文秀急急問道。

李嘯搖了搖頭:“我軍遠來奔襲,戰到現在,已是人馬俱疲,又焉可再戰。且待我軍步兵趕至後,於城中休整一天,便急回海邊,乘水師船隻返回山東駐守,再迎戰敵軍不遲。”

說到這裡,李嘯臉上閃過一絲狠色:“那些狗韃子,以爲山東是個香餑餑,可以一口吞下。但他們決不會想到,他們到了山東後,本將會毫不客氣地掰斷他們的狗牙,讓這山東之地,成爲他們永遠的葬身之所!”

第九百二十一章 俄軍覆滅,全力攻城第九十四章 改造第七百五十四章 轟殺你們這羣廢渣第六百七十四章 龍戰於野第二百八十四章 徒生變故第七百二十六章 送人頭的騎兵第三百四十一章 奈何明月照溝渠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逼升龍城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祥的兆頭第一百五十七章 壯闊規劃第三百七十三章 分兵而動第八百九十一章 獻出陝甘,西域圖存第一百七十三章 後金之亂(三)第七百六十章 說動鄭芝龍第二百零六章 長子誕生第四百三十五章 從夔州去南洋第五百五十五章 刀鋒下的順從第三百九十五章 北撤,北撤第一百六十一章 明軍之誘第二百八十五章 進京陳情第五百四十章 兩頭押注第六百八十八章 將計就計的口袋陣第一百二十三章 土默特汗第一百七十五章 幸運獲救第八十四章 巡撫第九百零八章 兵進喀什 準噶爾入援第四百九十章 頭號敵人第一百九十三章 凱旋北歸第三百二十三章 明日帝國第四百四十七章 改制與擴軍第一百四十四章 計擒李定國第八百三十七章 大西國滅 西川一統第四百三十九章 夫人不在買賣在第三百五十八章 大義之辨第三百六十八章 得隴望蜀第九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被俘,大清朝覆滅第一百四十四章 計擒李定國第五百八十七章 俘虜處置第六百三十一章 板蕩識忠臣第六百八十章 清順合兵金湯城第九十二章 聚殲第八十七章 馬車第四百七十五章 皇太極的決策第九百零八章 兵進喀什 準噶爾入援第四百八十七章 攻克赫圖阿拉第四百六十章 魯密銃三段擊第一百二十章 帝心第一百八十七章 南北交困第八百二十五章 出其不意,合攻保寧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第二百三十七章 彰化城 馬鈴薯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第一百八十章 戰和之爭第五百四十二章 謀勸祖大壽第一百四十八章 鐵龍城之戰(二)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漢人第二百七十六章 出使清廷第二百零六章 長子誕生第六百九十一章 劉良佐的選擇第三百四十二章 擴軍五營第三百八十六章 是戰是降第九百二十四章 唐俄議和 力攻西藏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兵緬甸第六百零一章 集束震天雷第九章 祖府第四百章 清虜獵殺令第七百零三章 遷都之變第二百一十一章 迎頭痛擊第八百四十章 緬甸暴亂,莽白篡位第七百七十六章 脅迫歸降第一百八十八章 君命有所不受第四百五十二章 血腥奪城第五百一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一百三十二章 恐慌效應第七百五十一章 擲殺阿巴泰第二百一十三章 意外之遇第六百九十三章 與城俱亡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七百章 揚州獻降第六十五章 擴充第七百二十六章 送人頭的騎兵第三百四十五章 東征蝦夷第四百零五章 龍之復仇第一百三十二章 恐慌效應第三百一十二章 收復臺北第二百六十五章 鐵模鑄炮第三百七十四章 瀕死之救第八百零九章 炸藥包上的城池第一百零四章 韃子第六十五章 擴充第九百零四章 外城陷落,死守內城第七百一十六章 借爾頭顱一用第一百六十三章 阿山之死第七百二十章 隔江遠射第一百三十八章 上品青鋒第七百三十一章 搏一把再說第八百三十八章 何以擋之,唯有求和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城陷落,直攻遼陽第四百八十七章 攻克赫圖阿拉第十二章 搶馬
第九百二十一章 俄軍覆滅,全力攻城第九十四章 改造第七百五十四章 轟殺你們這羣廢渣第六百七十四章 龍戰於野第二百八十四章 徒生變故第七百二十六章 送人頭的騎兵第三百四十一章 奈何明月照溝渠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逼升龍城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祥的兆頭第一百五十七章 壯闊規劃第三百七十三章 分兵而動第八百九十一章 獻出陝甘,西域圖存第一百七十三章 後金之亂(三)第七百六十章 說動鄭芝龍第二百零六章 長子誕生第四百三十五章 從夔州去南洋第五百五十五章 刀鋒下的順從第三百九十五章 北撤,北撤第一百六十一章 明軍之誘第二百八十五章 進京陳情第五百四十章 兩頭押注第六百八十八章 將計就計的口袋陣第一百二十三章 土默特汗第一百七十五章 幸運獲救第八十四章 巡撫第九百零八章 兵進喀什 準噶爾入援第四百九十章 頭號敵人第一百九十三章 凱旋北歸第三百二十三章 明日帝國第四百四十七章 改制與擴軍第一百四十四章 計擒李定國第八百三十七章 大西國滅 西川一統第四百三十九章 夫人不在買賣在第三百五十八章 大義之辨第三百六十八章 得隴望蜀第九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被俘,大清朝覆滅第一百四十四章 計擒李定國第五百八十七章 俘虜處置第六百三十一章 板蕩識忠臣第六百八十章 清順合兵金湯城第九十二章 聚殲第八十七章 馬車第四百七十五章 皇太極的決策第九百零八章 兵進喀什 準噶爾入援第四百八十七章 攻克赫圖阿拉第四百六十章 魯密銃三段擊第一百二十章 帝心第一百八十七章 南北交困第八百二十五章 出其不意,合攻保寧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第二百三十七章 彰化城 馬鈴薯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第一百八十章 戰和之爭第五百四十二章 謀勸祖大壽第一百四十八章 鐵龍城之戰(二)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漢人第二百七十六章 出使清廷第二百零六章 長子誕生第六百九十一章 劉良佐的選擇第三百四十二章 擴軍五營第三百八十六章 是戰是降第九百二十四章 唐俄議和 力攻西藏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兵緬甸第六百零一章 集束震天雷第九章 祖府第四百章 清虜獵殺令第七百零三章 遷都之變第二百一十一章 迎頭痛擊第八百四十章 緬甸暴亂,莽白篡位第七百七十六章 脅迫歸降第一百八十八章 君命有所不受第四百五十二章 血腥奪城第五百一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一百三十二章 恐慌效應第七百五十一章 擲殺阿巴泰第二百一十三章 意外之遇第六百九十三章 與城俱亡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七百章 揚州獻降第六十五章 擴充第七百二十六章 送人頭的騎兵第三百四十五章 東征蝦夷第四百零五章 龍之復仇第一百三十二章 恐慌效應第三百一十二章 收復臺北第二百六十五章 鐵模鑄炮第三百七十四章 瀕死之救第八百零九章 炸藥包上的城池第一百零四章 韃子第六十五章 擴充第九百零四章 外城陷落,死守內城第七百一十六章 借爾頭顱一用第一百六十三章 阿山之死第七百二十章 隔江遠射第一百三十八章 上品青鋒第七百三十一章 搏一把再說第八百三十八章 何以擋之,唯有求和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城陷落,直攻遼陽第四百八十七章 攻克赫圖阿拉第十二章 搶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