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五章 老汗逃跑,新汗當立

這樣近乎必死的結局,讓藏軍再無突擊的勇氣,剩餘的全部兵力,皆是龜縮於城中。

在這時候,最爲焦慮也最爲恐慌的,便是城中主將圖魯拜琥了。

怎麼辦?

唐軍攻勢如此凌厲,自已手下這些士氣低沮鬥志全無的剩餘軍兵,還有那些更不堪用的臨時召集的青壯,真的能頂得住麼?

圖魯拜琥的臉上,寫滿了恐懼與迷茫。

而這時,唐軍已然又快速行進過來,來到了一百六十步外的準確射擊範圍中。

“預備!”

“放!”

“砰砰砰砰!……”

又是綿密不休,彷彿永遠不會停止的打銃聲,有如爆豆一般密集響起,將任何敢在工事上露頭的藏軍,立刻射殺。

這樣一邊倒的徹底屠殺,對唐軍來說,堪爲極度快意之事,而對藏軍來說,簡直是置身無間地獄。

隨着死傷人數的快速增加,守防在工事後的各處藏軍,皆開始快速出現混亂。甚至還有不少臨時召集來的青壯,哭嚎着扔下武器,掉頭向後逃去。

只不過,他們才起身後逃,那露在工事外的的身體,立刻會被幾顆呼嘯而來的鉛彈給擊中,將他們當場射殺。

整個藏軍的守衛陣地,頓時成了極其可怕的人類屠宰場。

“別跑,不許跑,操你孃的不許跑!”

圖魯拜琥雙眼血紅,衝着那些逃跑的青壯大聲喊叫。

只不過,他喊破喉嚨,卻是效果不大,那些已被嚇掉了魂魄的青壯,甚至還有更多的守軍,都開始紛紛離開崗位,向城中深處逃走,轉瞬不見蹤影。

圖魯拜琥怒氣衝衝,一臉猙獰,他厲聲大吼,抽出腰刀,然後率先向轉身逃走的潰兵砍殺而去。

見主將這般無情砍殺,一衆護衛也毫不留情地向逃兵們瘋砍而去。

只不過,在綿密如爆竹般,幾乎不知何時纔會停下的魯密銃聲下,他的斬殺威嚇之法,顯然是毫無效果,而在自家主將的瘋狂斬殺,與對面唐軍的不停射殺下,原本就慌亂成一團的藏軍,已到了瀕於崩潰的狀態,逃跑的人數,已是越來越多。

操!再逃下去,老子都要成光桿司令了,這城還守個屁啊!

圖魯拜琥心下,滿是絕望。

難道,自已真的要戰死在這裡麼?

不,不行……

如果自已真的藏身於此,那可以想見,整個烏思藏都將分崩離析,也許唐軍完全可以憑這一勝之威,徹底掃滅整個烏思藏了。

這樣的話,自已這個顧始汗,該成了烏思藏最後一任統治者了。

這絕不是自已想要的結果。

既然那曲城已然不保,那自已又何必定要陪葬於此呢。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只要能從這危如累卵的那曲城中逃出,那將來到底如何,卻還可再作計較。

想到這裡,圖魯拜琥腦中忽然電光火石般的一閃念,想起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唐軍以爲自已會全力困守北面這城破之處,從而放鬆了南面的防備。那麼,如果自已出趁其不意,兵分兩部,一部繼續抵抗,那一部則悄悄地潛出城去,那唐軍猝不及防,倒也未必沒有出逃的機會。

想到這裡,圖魯拜琥眼中冷光閃過,隨即下令,將全軍分成兩部,大部分步兵集中於北面抵抗敵軍,而城中尚餘的三千騎兵以及一萬餘精銳步兵,全部集中於南門之地,準備與自已一道突圍而去。

準備妥當後,南門吊橋轟然砸下,大門洞開,全身甲冑的顧治汗圖魯拜琥,在一衆騎兵的護衛簇擁下,吶喊着殺出城來。而在其後,大批步兵如影隨形,緊緊地追隨主帥逃走。

說來也巧,他們這般突圍,倒似出乎了唐軍的預料一般,他們倉促地抵擋了一陣後,竟被圖魯拜琥等人破圍而出,一路南逃而去。

而主帥一逃,城中那些可憐巴巴,被強令地堵唐軍槍口的其餘步兵,頓是再無戰心,在又苦苦地抵擋了一陣後,便立即棄了武器,跪地乞降。

唐軍主帥劉文秀見狀,亦及時發令,同意了他們的投降,大批輔兵上前,將這些降兵用繩子捆了,如螞蚱一般一串串地串起,再一齊押解出去。

隨後,劉文秀又下令,對已逃出那曲的圖魯拜琥加以追擊,並堵住其可以潛逃的大路,以近使圖魯拜琥只能從崎嶇小路逃走。

唐軍領命追去,狂追了數十里開外,又殺死殺傷了五千餘名藏軍步兵,那已被堵住大路的圖魯拜琥,經過了一番死命逃亡,才率領餘部,逃入了山間崎嶇小道,總算擺了唐軍的攻擊。

當然,正心下暗自慶幸,率着衆人在山間艱苦跋涉的圖魯拜琥不知道,他這番逃跑,其實是唐軍的有意放縱。

這是因爲,這段時間以來,在拉薩潛伏的安全司密探,已向唐軍秘密稟報,說那伊勒都齊有率部歸降之意,只不過,要等到圖魯拜琥確實已身死那曲的消息後,才願意與唐軍商談。

這般消息,傳到李嘯之處,他立即明白,這對唐軍來說,倒是一個極好的良機。

那就是,如果悄悄地放圖魯拜琥出城,而自已卻又將其截於途中,同時復去向伊勒都齊宣揚那曲城破,圖魯拜琥已死的消息,那伊都勒齊必定會十分慌張,最終向唐軍打出降旗。

但是,伊勒都齊這般投降,因爲唐軍尚未到達,故僅僅是表面上的改旗換幟罷了,隨時有反叛的可能。這樣的投降,並不是李嘯所想要的,所以,李嘯決定,在伊勒都齊打出降旗後,復讓圖魯拜琥率一衆潰兵潛回拉薩,以此方式,來栓驗伊勒都齊之降,是否爲真心。

如果伊勒都齊真降,那正好讓他們來個兩虎相爭,李嘯再坐收漁利。如果伊勒都齊假降,自已也正好以此爲藉口,向拉薩繼續進軍,而不讓伊勒都齊以假投降之名來分功,使這場烏思藏征伐戰徒留遺憾。

當然,爲了更有效地促發其矛盾,李嘯決定,在那曲城破後,復令安全司人員,向那些藏南的叛匪傳遞圖魯拜琥戰死在那曲城的消息,這樣一來,那些叛軍勢必蠢蠢欲動,定會全力北進,攻打那兵力稀缺的拉薩城。

這樣一來,李嘯促成了留守拉薩的伊勒都齊,退回拉薩的圖魯拜琥,以及藏南的叛匪三方爭鬥,最終讓唐軍坐收漁利。

這般計劃既定,李嘯立即飛鴿致信給前線總攻那曲城的總指揮劉文秀,向他詳細說明自已的戰略意圖,劉文秀心領神會,遂有了現在這般佯裝不密,以致放圖魯拜琥南逃的錯誤。

其餘這樣做,唐軍也有不得以的苦衷。

那就是,這青藏高原上行軍,實在是太過艱難與痛苦,若僅僅是人馬前進,倒還好些,但若要運送重型火炮到前線,實在是極其辛苦與危險之事,所以,在唐軍力量無法到達拉薩之前,讓他們互相爭鬥,實是最好之結果。

三天後,那曲城破的消息,傳到了拉薩城中。

伊勒都齊得到此消息,頓是驚慌不已,立即把事務官索南羣培與五世達賴喚來密室,緊急商議局勢。

“二位,現在那曲城被攻破,父汗戰死,我等現在該何去何從,請二位立即幫我定奪!”伊勒都齊一臉驚惶,急急發問。

索南羣培與五世達賴二人,亦是一臉不安,二人對視一眼後,索南羣培率先說道:“王子殿下,現在顧始汗既已陣亡,殉身報國,那首要之任務,便是立即宣佈即位新汗,接管拉薩以及各地的兵馬,讓各地的頭人們都知道,現在王子你是最名正言順的繼位者,方可令各地人心安定,纔可再進行下一步行動。”

五世達賴亦點點頭,同意他的看法,他低聲回道:“索南大人說得是,現在的當務之急,是王子要立即即位,以免接下來的行動,會名不正言不順。在王子正式稱汗後,我們當可派出使者,向唐軍表態請降。”

“哦?那是不是說,本王在稱汗後,就要真如先前所議那般,向唐軍束手歸降麼?”伊勒都齊臉上泛起苦笑。

五世達賴卻搖了搖頭,又繼續道:“殿下,向唐軍表態,願意率部歸順,是可以的,但在我看來,我們還未到徹底的山窮水盡之時,當可尚留餘地,可首先向唐軍表示,我軍願成爲其附屬之國,如那朝鮮國一般,世爲藩屬,永鎮西南。”

“那唐軍會同意嗎?”伊勒都齊皺起眉頭。

“唐軍有很大可能會同意。”索南羣培插話道:“現在汗王雖然敗亡,那曲城亦是丟失,但據戰況來猜測,唐軍進攻我烏思藏,其最大的特點,便是運輸乏力,後勤供給困難,尤其是重型火炮想要翻越這高原的崇山峻嶺,是十分困難之事。這樣一來,唐軍想要徹底征服烏思藏,將會極其困難,就算是一時得以壓服,也勢不能久。因此,我軍若是相時而動,及時向其報出歸順之意,表示願意永爲屏藩,爲大唐帝國鎮守西南之境,那麼唐軍亦會極有可能借坡下驢,就此同意我軍名義上的歸順。”

說到這裡,他略頓了一下,又道:“而只要我烏思藏躲過這番劫難,那等到將來,唐國如明朝一般慢慢衰弱後,我烏思藏再相機獨立,亦是完全可行。總而言之,現在的局勢,我軍尚有一定的主動權,斷不可輕易錯失良機。”

伊勒都齊聽完二人之話,不覺亦是低頭沉吟,他思慮良久,終於下定決心道:“好吧,就如二位所言,本王子立即宣佈即位,隨後便派人向唐軍聯繫,約定投降之事。”

三人商議既定,立即開始行動,遂由索南羣培執筆,由五世達賴認定,宣佈在圖魯拜琥殞命那曲城後,由伊勒都齊繼承汗位。

這道命令頒佈後,伊勒都齊便在拉薩繼位,正式成了烏思藏名義上的真正統治者。當然了,現在烏思藏四分五裂,各地的頭人與僧官,都基本處於自治狀態,他這道諭令,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不過是在名義上確認了一下而已。

在做完這一步後,伊勒都齊便以汗的名義,派出使者前往那曲,去向唐軍請求歸順。

這批使者一路順着大道徑奔而去,很快就到達那曲,見到了唐軍主帥劉文秀。

劉文秀聽完來意,臉上不禁浮起微笑。

果不其然,一切皆如皇上李嘯所料,這位王子伊勒都齊在得到父汗的死訊後,真的慌了手腳,急急派人前來請降了。

而聽完他們願如朝鮮一般,就此歸順,永遠成爲大唐帝國的西南藩屬,劉文秀亦只是微微一笑。

唉,他們這番言詞,無非是想着他們還能有討價還價的餘地,能儘可能地多給自已保留權益罷了。

他們也不想想,烏思藏之地,焉能與朝鮮相對比。

朝鮮一地,孤懸東北,此外再無任何大唐帝國可以擴張的地方,故大唐帝國對此處興趣缺缺,也樂意把朝鮮作爲一個藩國的樣板保留下來。但是,對於這地理位置極爲重要的烏思藏地區,大唐帝國卻是要想方設法,不計成本與代價,也要拿在自已手中。

畢竟,只有掌控了這塊世界第一高原,那關陝乃至河中走廊與西域一帶,才能獲得永久的安寧。亦只有將這塊易守難攻到極點的高原掌握在手中,唐軍才能從高而下,在將來合適之機,進攻整個印度次大陸。

當然,這樣的規劃與願景,劉文秀絕不會對這些前來請降的使者說明。

而於今之計,爲了穩固局勢,以及貫徹李嘯的計策,劉文秀卻也假裝同意他們的請求,並且還故意誇讚了他們這般做法,堪爲頗識時務的明智之舉,讓這幾名使者無不臉現狂喜之色。

畢竟,現在拉薩之地尚遠,唐軍力量未及,如果不能及時挑起他們這場內戰,唐軍將來要收復此地,其困難,怕是要大得多。

得到唐軍的承認,幾名使者大大出了口氣,立即回程,去向新即位的伊勒都齊稟報好消息。

第五百二十七章 癡呆皇帝第九百一十六章 堯勒瓦斯的抉擇第十一章 酒樓第六百五十章 雄關如楔,不可輕棄第一百六十五章 誰知我心第三百四十一章 奈何明月照溝渠第四百三十五章 從夔州去南洋第三百四十六章 蝦夷島開發第五百七十二章 弒帝栽贓第四百二十七章 神機弩之威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下和談,層層加碼第七百九十四章 紅河平原決戰第四百二十一章 化玉帛爲干戈第二百四十八章 家賊難防第八十五章 贖買第五百零三章 毒弩之威第六十九章 故人第九百四十章 全軍崩潰 無力迴天第四百三十八章 李自成尋仇第六百四十五章 吳三桂投清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慘滅第二百二十一章 奪城突變第七百八十七章 永昌城破,主將自刎第八百七十七章 夜克遼陽 活剮親王第五百九十三章 殺俘迫降第二十二章 總兵第三百九十七章 削爵罰銀第二百五十九章 朝清停戰協議第五百九十五章 多爾袞的彷徨第八百二十三章 虎嘯中原 何人可擋第一百一十四章 虎踞(三)第二百二十三章 克房山,撤京師第五十五章 奪財第八百二十二章 三面夾擊,一鼓而滅第八百八十三章 喪權辱國的苟活協議第七百一十三章 效哭清廷第七十八章 背叛第六十五章 擴充第二百六十五章 鐵模鑄炮第六百六十九章 立體絞殺第五百四十三章 金鱗豈是池中物第八百四十三章 唐順和議 改土歸流第七百四十九章 午夜決戰第七百一十九章 兩面圍擊第五百八十四章 強攻耀州第四百九十九章 羞辱之宴第八百六十九章 活剝人皮 進逼遼陽第九十七章 出征第四百零三章 酒醉人亦醉第二百三十六章 親往臺灣第七百二十七章 兩番轟城,灰飛煙滅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第四百四十三章 迎娶坤興公主第三百三十七章 李嘯的四條大罪第八百三十三章 揚長避短 二次攻城第七百四十六章 脣亡齒寒 重兵往救第九百五十章 北門失守,退守內城第五百零二章 沉着應對第三百三十八章 郭子儀還是安祿山第五百八十七章 俘虜處置第六百三十一章 板蕩識忠臣第六百零三章 內外交困的多爾袞第七百六十章 說動鄭芝龍第四百三十一章 賊氛大熾第二十章 突襲第三百二十四章 臺灣大開發第四百七十二章 重炮凌厲第六百九十一章 劉良佐的選擇第三百八十六章 是戰是降第二十三章 診治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一百六十四章 平妻之請第一百七十一章 後金之亂(一)第七百六十三章 不欲人圖我,便需我圖人第三百二十二章 貪婪的中國人第二百一十一章 迎頭痛擊第二百八十七章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第三百七十二章 不殺李嘯,誓不爲人第七百七十章 先滅三國,再來圖你第九百零九章 風沙遮道,山谷阻擊第二百九十章 卑劣的偷襲第八百八十六章 受九錫,滅大順第五百九十五章 多爾袞的彷徨第二百一十八章 自投羅網第四章 歸途第二百六十九章 謀逆弒上第十九章 北行第九百四十三章 重炮狂攻第四百四十五章 愛妃之逝第三百零二章 兩全其美第五百六十二章 貝勒全家自我了斷第一百六十九章 佳人本該配英雄第九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被俘,大清朝覆滅第八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徹底潰敗第六百零七章 安可不動心第七百二十八章 九江城破 東南崩缺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第四百七十五章 皇太極的決策第八百八十五章 收復京師 返都北京第五百五十章 陰溝翻船
第五百二十七章 癡呆皇帝第九百一十六章 堯勒瓦斯的抉擇第十一章 酒樓第六百五十章 雄關如楔,不可輕棄第一百六十五章 誰知我心第三百四十一章 奈何明月照溝渠第四百三十五章 從夔州去南洋第三百四十六章 蝦夷島開發第五百七十二章 弒帝栽贓第四百二十七章 神機弩之威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下和談,層層加碼第七百九十四章 紅河平原決戰第四百二十一章 化玉帛爲干戈第二百四十八章 家賊難防第八十五章 贖買第五百零三章 毒弩之威第六十九章 故人第九百四十章 全軍崩潰 無力迴天第四百三十八章 李自成尋仇第六百四十五章 吳三桂投清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慘滅第二百二十一章 奪城突變第七百八十七章 永昌城破,主將自刎第八百七十七章 夜克遼陽 活剮親王第五百九十三章 殺俘迫降第二十二章 總兵第三百九十七章 削爵罰銀第二百五十九章 朝清停戰協議第五百九十五章 多爾袞的彷徨第八百二十三章 虎嘯中原 何人可擋第一百一十四章 虎踞(三)第二百二十三章 克房山,撤京師第五十五章 奪財第八百二十二章 三面夾擊,一鼓而滅第八百八十三章 喪權辱國的苟活協議第七百一十三章 效哭清廷第七十八章 背叛第六十五章 擴充第二百六十五章 鐵模鑄炮第六百六十九章 立體絞殺第五百四十三章 金鱗豈是池中物第八百四十三章 唐順和議 改土歸流第七百四十九章 午夜決戰第七百一十九章 兩面圍擊第五百八十四章 強攻耀州第四百九十九章 羞辱之宴第八百六十九章 活剝人皮 進逼遼陽第九十七章 出征第四百零三章 酒醉人亦醉第二百三十六章 親往臺灣第七百二十七章 兩番轟城,灰飛煙滅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第四百四十三章 迎娶坤興公主第三百三十七章 李嘯的四條大罪第八百三十三章 揚長避短 二次攻城第七百四十六章 脣亡齒寒 重兵往救第九百五十章 北門失守,退守內城第五百零二章 沉着應對第三百三十八章 郭子儀還是安祿山第五百八十七章 俘虜處置第六百三十一章 板蕩識忠臣第六百零三章 內外交困的多爾袞第七百六十章 說動鄭芝龍第四百三十一章 賊氛大熾第二十章 突襲第三百二十四章 臺灣大開發第四百七十二章 重炮凌厲第六百九十一章 劉良佐的選擇第三百八十六章 是戰是降第二十三章 診治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一百六十四章 平妻之請第一百七十一章 後金之亂(一)第七百六十三章 不欲人圖我,便需我圖人第三百二十二章 貪婪的中國人第二百一十一章 迎頭痛擊第二百八十七章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第三百七十二章 不殺李嘯,誓不爲人第七百七十章 先滅三國,再來圖你第九百零九章 風沙遮道,山谷阻擊第二百九十章 卑劣的偷襲第八百八十六章 受九錫,滅大順第五百九十五章 多爾袞的彷徨第二百一十八章 自投羅網第四章 歸途第二百六十九章 謀逆弒上第十九章 北行第九百四十三章 重炮狂攻第四百四十五章 愛妃之逝第三百零二章 兩全其美第五百六十二章 貝勒全家自我了斷第一百六十九章 佳人本該配英雄第九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被俘,大清朝覆滅第八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徹底潰敗第六百零七章 安可不動心第七百二十八章 九江城破 東南崩缺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第四百七十五章 皇太極的決策第八百八十五章 收復京師 返都北京第五百五十章 陰溝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