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遼西大潰敗

李嘯這邊徑自東去,又過了兩天,濟爾哈朗才帶着主力步兵隊伍,趕到了圖庫拉崖之下。

只不過,在快到圖庫拉崖時,濟爾哈朗與全體清軍,立刻被撲鼻的屍臭,給差點薫暈過去。

濟爾哈朗強忍着劇烈的噁心,下令手下軍兵,立刻前往圖庫拉崖中,將戰死的清軍騎兵,無論人還是馬,統統加緊收拾安葬。

在看着那些清軍,用重重厚布包着口鼻,把谷中全部屍體體清出,然後統一清點燒化時,濟爾哈朗一臉慘白。

可恨啊,可恨唐軍在向東回返之際,還能施計對前來追擊的清軍,來一番設計伏擊,倒還真真完全出乎了濟爾哈朗所料。

很快,大批的屍體被安排埋葬,而聽到統計的士兵報上來的數字時,濟爾哈朗深深地皺起眉頭。

據統計,谷中只有兩千來具清軍屍體,也就是說,有至少二千多名清軍,成爲了唐軍的俘虜,最終被全部帶走。

而主將索海的屍體,則是根本找不到,由此看來,應該是索海主動投降,然後帶着殘餘的兩千多清軍騎兵,向唐軍騎兵集體投降。

濟爾哈朗後悔莫及,爲自已當初錯信了索海的計策,而深深地無奈。

只是事到如今,哪裡還有後悔藥吃啊。

濟爾哈朗已想到了皇太極對自已厲聲斥責的模樣

就在濟爾哈朗帶着全部步兵,垂頭喪氣的往瀋陽趕回之際,在遼西前線的明軍總指揮洪承疇,正處於一種焦頭爛額的狀態。

因爲,他剛剛收到了朝廷送來的加急聖旨。

這是一封,崇禎皇帝親筆手書,催促洪承疇,儘快向清軍發動進攻的信件。

看到這道聖旨,洪承疇仰天長嘆。

原來,洪承疇自任薊遼總督後,對韃虜極爲惕懼,他不敢冒進,故駐紮寧遠,以窺探錦州勢態。並向朝廷表示:“大敵在前,兵兇戰危,解圍救錦,時刻難緩,死者方埋,傷者未起。半月之內,即再督決戰,用紓錦州之急。”

洪承疇這種作縮頭烏龜的態度,讓朝廷十分不滿,象兵部尚書陳新甲,就以兵多餉艱爲由,主張速戰速決,不停地催促洪承疇進軍。崇禎皇帝亦是心焦不已,急詔令洪承疇“刻期進兵”,又分任馬紹愉、張若麒爲兵部職方主事、職方郎中,前往寧遠督促決戰。

洪承疇無奈,只能先象徵性地帶着大軍離開寧遠,在他的指揮下,七鎮明軍共十三萬人,在松山之北,乳峰山以西,間隔列七營,互相拱衛,環以長濠,以爲久據之勢。

饒是如此,朝廷依然對洪承疇畏敵怯戰的態度,極爲不滿意,嚴令他立即進軍,不得遲誤。

洪承疇最終大哭了一場,終於決定,不在繼續採取守勢,而是派出先頭部隊,先去攻打錦州西石門,命總兵楊國柱率領所部攻打,結果楊國柱出師不利,中箭身亡,以山西總兵李輔明代之。

見到明軍終於出動,皇太極十分高興,他立刻下令,讓手下的清軍分軍駐王寶山、壯鎮臺、寨兒山、長嶺山、劉喜屯等地,就地挖壕,緊緊包圍在松山一帶,“斷絕松山要路”。

而見面到自已已成孤軍,洪承疇再無辦法,只能與清軍決戰於松山、錦州地區,他不敢說能打敗清軍,只能希望維持一個不敗不勝的局面,就能對朝廷交待。

只不過,硬着頭皮進攻的明軍,很快就被皇太極找到了漏洞,他秘令阿濟格,率精銳清軍突襲塔山,趁潮落時奪取明軍屯積在筆架山的糧草十二堆。

結果阿濟格此次出兵十分順利,將素無防備的明軍打個落花流水,十二堆糧草盡落入清軍之手,清軍由此士氣大盛,而明軍卻是極度沮喪與恐慌。

隨後,明軍“因餉乏,議回寧遠就食”,決定明日一早分成兩路突圍南逃。大同總兵王樸一回營,便率本部人馬首先乘夜突圍逃跑,結果“各帥爭馳,馬步自相蹂踐”,黑夜中,明兵“且戰且闖,各兵散亂,黑夜難認”。總兵吳三桂、王樸等逃入杏山,總兵馬科、李輔明等奔入塔山。

總指揮洪承疇等人突圍未成,最終困守松山城(錦州松山區松山鎮),幾次組織突圍,皆告失敗,不久“轉餉路絕,闔城食盡”,松山副將夏承德遣人密約降清,以爲內應,並以其子夏舒爲質。

三天後,清軍就夏承德所頗豐的城牆,進行攀登,總兵邱民仰、王廷臣等人被殺,洪承疇,以及遊擊祖大成、祖大名等人兵敗被俘,他們遂後被送去了瀋陽。

另外,城中有兵備道一員,副將十員,遊擊、都司,守備,紅旗、千總、把總等官百餘員,兵三千六百人,這些人,爲給赫圖阿拉城全城被李嘯活埋的滿州百姓報仇,被清軍盡皆屠殺。

而洪承疇等人被押到瀋陽之後,此時已離開錦州返回瀋陽的皇太極,大喜過望,立刻命人全力勸降。

據說,還在松山城中時,就曾經有人勸說洪承疇投降,被他堅決拒絕。因叛將獻城而被俘後,清兵把他帶到主帥豪格面前,強迫他下跪,他卻輕蔑地說:“我乃天朝大臣,豈能在小邦王子麪前下跪!”擺明了已將生死置之度外。那麼這個錚錚鐵漢,爲何後來又改了主意呢?

在歷史上,有兩個勸降洪承疇的版本。

洪承疇被押解到盛京後,關在皇宮內的三官廟裡。他已經下了必死的決心,每天披頭散髮,光着腳,不吃不喝,對皇太極罵不絕口。皇太極不僅不生氣,還動員了盛京城中所有能動員的力量前去勸降,這其中大部分是洪承疇以往在明朝的同事們,讓他們現身說法。不料,洪承疇卻是一幅十分有氣節的樣子,死活不降。

在大多數人勸降無效的情況下,范文程出場了。

范文程擺出一幅名士的風度,他面對洪承疇的暴跳如雷不但不惱怒,反而和風細雨與之談古論今,讓洪承疇不得不反思: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人就怕冷靜,就怕想到值不值,一旦從牛角尖中鑽出來,發現天地之大,就不會一心求死了。

恰在這時,積在房樑上的灰塵飄落下來,落在了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不由自主地用手輕輕撣去。這個細微的動作被范文程看在眼中,他暗自一笑,隨即告辭出來,徑直向皇太極稟報:“承疇不會死,這種時候,他連衣服尚且愛惜,何況生命呢。”

,皇太極親自來到三官廟看望洪承疇,並脫下身上的貂裘披在他的身上,親切地說:“先生不會感到冷吧?”洪承疇望着皇太極許久,終於長嘆了一口氣,說:“你是真命天子啊!”歸降了清朝。

到這裡我們就該明白了洪承疇他不是不想投降,他是不能降!那一邊大明王朝已經告訴世人,他是民族英烈,已經爲國捐軀了!這個時候,如果我洪承疇要投降大清王朝,你大清王朝必須得給我一個很好很好的說法,得讓我向全天下的漢族人有一個交代!

這個交代是什麼呢?唯一的藉口就是:皇太極是真命天子,我洪承疇是良臣終於遇到了明主,可以降了。

當然,至於洪承疇的投降,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便是另一個版本。也是民間廣泛流傳的一個版本,那就是莊妃勸降了洪承疇。

這個版本的經過大致是這樣的:洪承疇一動不動地躺在光板牀上,忍受着飢渴的煎熬,只求速死。忽然聞到一股奇香撲鼻而來,瀰漫在整個囚室中。他精神爲之一振,微微張開雙眼,面前竟站着一位滿洲貴婦人,嫋嫋娜娜,一頭烏黑油亮、光可鑑人的秀髮,挽着高高聳起的雲髻,衣袖下腕似嫩藕,手如蔥白,窈窕的身材如風擺楊柳、出水芙蓉。洪承疇只覺得整個囚室變得亮堂起來,似乎連飢渴也忘了。

莊妃說:“聽說洪將軍有年過花甲的老母,你若走了,誰來孝敬她?聽說洪將軍閨房中有結髮的妻子,偏房中有嬌美的愛妾,你捨得讓她們獨守空閨嗎?”洪承疇聽後酸楚萬分,一言不發。莊妃覺得時機來臨,連忙從帶來的竹籃中取出玉壺,兩隻酒盅,倒滿人蔘湯說:“洪將軍已決心一死,我不敢讓洪將軍壞了名節,這是送行酒,請將軍飲下。”

洪承疇沉默良久,一口喝了下去,誰知“酒”剛一入口洪承疇便覺出這不是酒是人蔘湯,心中不由一喜,不禁連飲數杯。

莊妃又說:“洪將軍已數日未進飲食,身子虛弱,再多飲幾杯吧!”說着雙手按住洪承疇的雙肩,洪承疇似乎被雷電擊了一下,不由伸出雙手,緊緊握住了莊妃的手。

莊妃故意嬌滴滴地說:“洪將軍還有什麼話嗎?”莊妃的所言所行,喚起了洪承疇對女人的思念,對生的留戀,他決心不再去死,然後翻轉身來,把莊妃壓倒……

至於堂堂大清的皇妃怎麼能隨便委身他人,這個聽來荒唐的傳說,之所以能夠流傳開來,和歷史上滿蒙部族在對待兩性關係上的觀念、風俗不無關係。在那些尚未開化的野蠻部族中,如果一位女性能夠把一個英雄收服過來的話,不但不會受到族人的鄙視,相反,她也會像英雄一樣受到大家的愛戴與尊敬。

除此之外,作者還發現了另一種野史的說法。

據說洪承疇被俘後,絕食九日,只求速死。皇太極見勸降無效,又愛惜他是一個人才,就將他放了。但在洪承疇入關途中,遇見了一個家中的僕人,這位僕人告訴他:現在明朝上下都以爲他已在松山會戰中戰死,如果他活着回去,而“所統三軍俱沒,地方俱失”,朝廷定會問罪,到時死的就不是他一個人了,他的妻子兒女都將受到牽連。洪承疇進退兩難,猶豫再三,決定返回盛京,歸降皇太極。

這個說法的可信度就在於,當時明朝對敗軍之將確是施以嚴懲。《清史稿》記載:洪承疇歸降之後,皇太極對他說:“朕發現你們明朝君主,宗室人被俘獲不施救。而將帥戰敗被擒獲,若有人投降,君主要麼誅殺他們的妻兒,要麼將他們變賣罰爲奴隸。這是舊制還是新制?”洪承疇回答說:“以前沒有這種制度,是近年纔有的。”皇太極十分感慨地說:“君主不賢明,臣子欺上瞞下,枉殺之事就會層出不窮。將帥死戰被擒或者走投無路歸降,爲什麼要加罪於他們的妻兒老小呢?他們殘虐無辜也太厲害了!”洪承疇聽到這裡,淚流滿面。

天聰五年(公元1631年)九月,明太僕寺卿張春兵敗被俘之時,也曾對前來勸降的達海、庫光頭纏等人說:“如果我現在死在你們手上,我的五個兒子和三個孫子就可以活下去了。”同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大淩河守將祖大壽因爲心繫遠在京師的次子的安危,而對是否出降頗爲猶豫。他在寫給清軍副將石廷柱的信中,有這樣的字句:“若能設計,將在北京之二弟救出,此乃兄全我祖氏之大恩也。”

崇禎皇帝對於敗軍之將和他們的家人毫不手軟地予以嚴懲,與皇太極招降優待明軍降將的做法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兩年後,清軍大舉入關。在平定中原、江南和西南地區的進程中,洪承疇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反證出皇太極這個韃子皇帝寬廣的心胸和敏銳的政治眼光。

洪承疇投降以後,明朝不知道他已經變節,崇禎皇帝聞之大震,輟朝特賜祭九壇,祭到第九壇的時候,又得到軍報,說洪承疇降清了,京城大譁,崇禎臉面無存,只能悻悻作罷。

而在遼西戰場上,除着明軍主力的潰敗,祖大壽率部獻城歸降,清軍佔領錦州。接下來,清軍用紅衣大炮轟毀杏山城垣,副將呂品奇率部不戰而降,松山、錦州、杏山三城盡沒,至此鬆錦大戰結束。

“是役也,計斬殺敵衆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冑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衆,所棄馬匹、甲冑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盪,多如雁鶩。”

鬆錦大戰的結束,標著着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明朝在遼東的最後防線僅剩下寧遠孤城一座和一道山海關,只有最後殘存的吳三桂部與祖大樂部。

第五十三章 一箭雙鵰第八百零八章 不殺豪格,難解我恨第五百六十七章 蒙古宗主之爭第六十三章 火器論談第七百六十四章 秘信陳情第七百三十五章 前轟後射第七百零七章 江南改革之憂思第三百四十五章 東征蝦夷第八百三十三章 揚長避短 二次攻城第五百零九章 孤軍絕境第四百四十七章 改制與擴軍第八百章 迫取升龍,割劃安南第一百五十五章 世襲指揮使第九百四十九章 撞門攀梯 齊攻拉薩第九百四十四章 那曲城破 生死一線第七百八十三章 馬吉翔出使緬甸第六百九十八章 唐王勸降第四百八十二章 夜破滿清龍脈第八百四十四章 米尼彈第九百四十五章 老汗逃跑,新汗當立第八百零九章 北援金湯城第三百二十三章 明日帝國第七百二十九章 危如累卵的武昌第二百四十一章 明荷鹿港協議第三百四十六章 蝦夷島開發第六百章 攻心誘降第六百一十八章 撼山易,撼唐軍難第九百二十八章 月夜勸降第一百零六章 吞狼(下)第六百二十九章 復有何路可走第三百二十四章 臺灣大開發第三十七章 驚變第九十三章 鐵龍城第二百五十章 目標,江華島第三百一十七章 秘密潛入第七百六十九章 給滿清打個棺材釘第三百七十二章 不殺李嘯,誓不爲人第五百三十五章 被逼攤牌第三百五十章 清軍報復第六十四章 築城規劃第五百八十九章 北攻海城第六百一十七章 搏命塹壕第六百五十九章 豪格下獄,索尼自盡第二百一十六章 挖心狂魔第九百零九章 風沙遮道,山谷阻擊第三百一十六章 城下殲敵第六百六十二章 雷霆救援第四十二章 分功第二百二十章 甕中捉鱉第七百二十八章 九江城破 東南崩缺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慘滅第四百三十四章 一手交貨,一手交人第一百九十四章 俘虜安置第五百四十三章 金鱗豈是池中物第二百二十章 甕中捉鱉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四百一十八章 新下南洋第九十三章 鐵龍城第九百三十章 異變突起,乘夜而反第八百五十六章 押桂王一家上城頭第八百七十九章 清廷求和第二百六十六章 赤鳳伯第六百八十二章 出乎意料的反攻第一百四十章 魯王之邀第三百一十三章 栽贓陷害第五百三十八章 樹倒猢猻散第二百七十一章 人性醜劇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祥的兆頭第五百五十九章 雨夜訪客第五百零五章 血肉搏殺第八百七十二章 分兵作戰,往擊多鐸第八十章 將計就計第八百九十五章 海岸突襲 大破施琅第一百零五章 吞狼(上)第五十九章 尾隨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十九章 北行第七十三章 回堡第五百一十九章 殊死之搏第七百八十九章 寄人籬下,定居親漂辛第七百三十三章 水陸合圍第五百七十六章 壓服追殺第三百一十五章 入侵彰化第四百四十六章 俄清聯盟第三百二十二章 貪婪的中國人第五十三章 一箭雙鵰第五百六十一章 喪權辱國的盟約第四百零四章 兩片式胸甲第九十三章 鐵龍城第四百四十二章 公主的命運第一百一十九章 首級交易(下)第二百三十七章 彰化城 馬鈴薯第六百七十八章 臨陣內訌第七百七十七章 不殺此獠,何以立威第三百八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五百八十五章 不惜代價第二百七十二章 軍階考覈第七百七十二章 用漢奸對付叛軍第八百二十一章 誘殲郝搖旗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
第五十三章 一箭雙鵰第八百零八章 不殺豪格,難解我恨第五百六十七章 蒙古宗主之爭第六十三章 火器論談第七百六十四章 秘信陳情第七百三十五章 前轟後射第七百零七章 江南改革之憂思第三百四十五章 東征蝦夷第八百三十三章 揚長避短 二次攻城第五百零九章 孤軍絕境第四百四十七章 改制與擴軍第八百章 迫取升龍,割劃安南第一百五十五章 世襲指揮使第九百四十九章 撞門攀梯 齊攻拉薩第九百四十四章 那曲城破 生死一線第七百八十三章 馬吉翔出使緬甸第六百九十八章 唐王勸降第四百八十二章 夜破滿清龍脈第八百四十四章 米尼彈第九百四十五章 老汗逃跑,新汗當立第八百零九章 北援金湯城第三百二十三章 明日帝國第七百二十九章 危如累卵的武昌第二百四十一章 明荷鹿港協議第三百四十六章 蝦夷島開發第六百章 攻心誘降第六百一十八章 撼山易,撼唐軍難第九百二十八章 月夜勸降第一百零六章 吞狼(下)第六百二十九章 復有何路可走第三百二十四章 臺灣大開發第三十七章 驚變第九十三章 鐵龍城第二百五十章 目標,江華島第三百一十七章 秘密潛入第七百六十九章 給滿清打個棺材釘第三百七十二章 不殺李嘯,誓不爲人第五百三十五章 被逼攤牌第三百五十章 清軍報復第六十四章 築城規劃第五百八十九章 北攻海城第六百一十七章 搏命塹壕第六百五十九章 豪格下獄,索尼自盡第二百一十六章 挖心狂魔第九百零九章 風沙遮道,山谷阻擊第三百一十六章 城下殲敵第六百六十二章 雷霆救援第四十二章 分功第二百二十章 甕中捉鱉第七百二十八章 九江城破 東南崩缺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慘滅第四百三十四章 一手交貨,一手交人第一百九十四章 俘虜安置第五百四十三章 金鱗豈是池中物第二百二十章 甕中捉鱉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四百一十八章 新下南洋第九十三章 鐵龍城第九百三十章 異變突起,乘夜而反第八百五十六章 押桂王一家上城頭第八百七十九章 清廷求和第二百六十六章 赤鳳伯第六百八十二章 出乎意料的反攻第一百四十章 魯王之邀第三百一十三章 栽贓陷害第五百三十八章 樹倒猢猻散第二百七十一章 人性醜劇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祥的兆頭第五百五十九章 雨夜訪客第五百零五章 血肉搏殺第八百七十二章 分兵作戰,往擊多鐸第八十章 將計就計第八百九十五章 海岸突襲 大破施琅第一百零五章 吞狼(上)第五十九章 尾隨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十九章 北行第七十三章 回堡第五百一十九章 殊死之搏第七百八十九章 寄人籬下,定居親漂辛第七百三十三章 水陸合圍第五百七十六章 壓服追殺第三百一十五章 入侵彰化第四百四十六章 俄清聯盟第三百二十二章 貪婪的中國人第五十三章 一箭雙鵰第五百六十一章 喪權辱國的盟約第四百零四章 兩片式胸甲第九十三章 鐵龍城第四百四十二章 公主的命運第一百一十九章 首級交易(下)第二百三十七章 彰化城 馬鈴薯第六百七十八章 臨陣內訌第七百七十七章 不殺此獠,何以立威第三百八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五百八十五章 不惜代價第二百七十二章 軍階考覈第七百七十二章 用漢奸對付叛軍第八百二十一章 誘殲郝搖旗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