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徵調

“那李嘯搞什麼名堂,在單縣那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大建城堡,他難道真有這般好心,願意自個兒大掏銀子,僅僅是爲了給那李懋芳拱衛魯西?”

劉澤清在自家客廳裡,一手捧一小碗新鮮的人茸,一手揉着昨夜用力過度的腰部,滿臉疑惑地對軍師李化鯨說道。

“大人,以在下觀之,這純粹是騙人的鬼話罷了!李嘯這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絕沒這般好心去幫那李懋芳擦屁股。在下敢料定,此人定是另有所圖,方這般行事。只不過,現在我等難以探知罷了。”李化鯨面容陰狠,冷哼一聲說道。

“李嘯這廝,本將現在是越來越看不透他了。”劉澤清長嘆一聲,放下人茸,恨恨而道:“只是此人不死,我軍的恥辱便難於洗刷,本將心頭之恨亦是難消啊。”

“大人,莫要心急,我軍上次已然失手,徒爲他人取笑。若要再致李嘯於死地,我等還需耐心等待機會。務必要慎重行事,設計周全,方能讓那李嘯無路可逃,乖乖授首!”

李化鯨咬牙切齒的話語,讓劉澤清臉色稍顯輕鬆。

他點點頭道:“好吧,就如軍師所言,且先讓他得意兩天,到時必叫他知我劉某手段!”

時間很快就到了農曆六月下旬。

六月中旬時,由五省總督陳奇瑜指揮的圍剿流寇戰鬥,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李自成、張獻忠等約十萬流寇在奪取平利、旬陽後,自“闖王渡”渡過黃洋河,繼續向安康老城進發,由於流寇意見不一,耽誤戰機,明朝官軍已在牛蹄嶺和狗脊關部下重兵,流寇爲避其鋒芒,轉由毛壩迂迴進攻安康老城。陳奇瑜識破其企圖,派出大股明軍重兵馳援。見安康老城難克,流寇遂由毛壩退入車廂峽。

這次撤退,堪稱流寇起事以來的最大敗招。

車廂峽位於陝西省安康市安康城區18公里的縣河鄉關埡子(狗脊關)一帶,峽長20公里,寬僅數丈。《安康縣誌》中記載,“車廂峽四山峻立,中亙四十里,易入難出,兵家稱爲死地是矣。峽谷兩岸奇峰突兀,怪石嶙峋,行人至此,過坎坷石道,望一線雲天,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也。”

李自成,張獻忠等部流寇,因此陷於絕境,被官軍團團包圍,再難逃脫。陳奇瑜指揮大明官軍,屆高臨下,壘石塞路,從山上投石襲擊,或擲以炬火焚燒。流寇被困峽內,無所得食,加之長途奔波,又餓又乏。偏偏這時又連續天降大雨,連綿20天未晴,山洪暴發,峽水大漲,兵士“弓矢盡脫”,馬乏草料,死亡過半,形勢十分危急。

肆虐數年的流寇,終於在此刻進入了低潮期。

只不過,勉力支撐的大明王朝,還未來得及稍喘口氣,一個更爲驚人的消息又傳了過來。

韃酋皇太極,要親自征伐明朝了!

崇禎七年五月底,皇太極徵召蒙古諸部,調集滿洲八旗,連同一部分漢軍部隊,分左翼與右翼兩部,組成共有五六萬人的大軍,由他親自率領,陣勢浩大向西而行。

而在後金國內,只留下貝勒濟爾哈朗留守盛京,貝勒杜度守海州,戶部承政圖爾格等渡過遼河,在彰武臺一帶沿河駐防。

其實,皇太極雖外對外宣稱,此次出兵是去征伐明朝,但他的真實意圖,卻是要對已是垂死掙扎的蒙古插汗部林丹汗,進行最後的沉重一擊。

聲東擊西,皇太極耍了個小花招。

趁你病,要你命,躊躇滿志的皇太極,相信自已這次率軍親征,一定會把已於去年亡命青海的林丹汗逼入絕境。

皇太極這次出手非常狠辣,後金軍進襲速度極快,插漢部猝不及防,林丹汗的兩翼大總官塔什海、虎魯克寨桑,皆迅速投降後金。不久後,巴達西寨桑等5個頭目臺吉也率千餘戶向皇太極投降。

後金大軍一路捷報高奏,而部衆離散,缺食少糧甚至到了殺人易食的插漢部,根本無力作出有效的抵抗。

聽聞後金大軍即將進逼青海的消息傳來,此時正患有天花臥牀不起的林丹汗,仰天大叫三聲,吐血而亡。

這位叱吒草原,縱橫塞北,蒙古左右翼六萬戶之共主,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第35代直系傳人,一生以統一蒙古諸部爲已任的末代蒙古大汗,就這樣悲涼地結束了自已波瀾起伏的一生。

原本林丹汗在青海時,曾與漠北外喀爾喀的綽克圖臺吉(卻圖汗)、西藏的藏巴汗、康區的白利土司月頓多吉結盟,林丹汗試圖利用這個聯盟東山再起,卻沒想到,卻在此時,就走向了英雄末路。

林丹汗病故後,林丹汗的遺孀們及他的兒子額哲,接到了漠北外喀爾喀的車臣汗碩壘的致函,車臣汗碩壘希望繼承汗位的額哲,能移帳漠北,以圖再起。額哲與手下部將商量再三,也感覺青海之地恐是難守,故率領插漢餘部,準備自青海大草灘北返河套地區,最終在外喀爾喀蒙古之地紮根落腳。

得到老冤家死對頭林丹汗病死的消息,皇太極心情大悅。他隨即下令,鑑於林丹汗已死,插漢部餘衆已不足爲慮,爲避免戰線過長,全軍停止向青海大草灘進軍,轉而南向徵明。

後金大軍得令後,隨即回師,開始嚮明朝宣府大同一帶,大舉侵襲。

原先被後金徵明口號嚇得高度緊張的明朝邊軍,在終發現後金大軍只是徵蒙古插漢部,各人心下,皆有大鬆了口氣的感覺。

只不過,他們放鬆的狀態,很快就結束了。

原本以爲可以好好看看熱鬧的大明邊軍,萬沒想到插漢部會敗亡得這般快。後金這頭兇猛的巨獸,在輕易擊敗插漢部後,調過頭來,便要拿自已開刀。

見得後金兵鋒轉向,大明朝廷上下,頓時慌成一團。

崇禎皇帝緊急下旨,爲拱衛京師,急令保定總兵陳洪範守居庸,北直隸巡撫丁魁楚守紫荊,防止後金軍進入京畿之地。

憂心如焚的皇帝同時下達諭令,着兵部行文,特從臨近各省抽調兵馬,以加強宣府與北直隸的城池防禦,避免再出現崇禎二年時,後金大軍包圍京師的可怕事件。

朝廷徵調兵馬的軍令,到達山東巡撫李懋芳和山東總兵劉澤清手上時,正好是六月下旬初。

“總兵大人,除掉李嘯的機會來了!”李化鯨一臉奸笑地向劉澤清拱手而道。

“哦,軍師有何妙計?”劉澤清眼中一亮。

“劉大人,現在朝廷徵調兵馬前往北直隸與宣府一帶,在下認爲,這道諭令,卻是去除李嘯的絕佳機會!”

“軍師且詳細道來。”

“大人,你可先和巡撫李懋芳商議好,告訴他,這朝廷諭令,我軍當要遵從。我部可即刻派出參將姚文昌大人率5000兵馬入京聽調。那巡撫李懋芳乃庸碌無能之人,估計正爲要如何讓大人聽其安排而發愁,現有大人自去奉上調遣兵馬,那李懋芳定是歡喜非常。這時,劉大人你再向其提出,鑑於李嘯部抵禦流寇甚是得力,求其派李嘯率其部軍兵同往,以壯我山東外調兵馬之威勢。那李懋芳歡喜之下,定會答應。”

李化鯨快速說完這段話,劉澤清臉上卻顯現出疑惑之色。

“軍師,你這計策,卻與除掉李嘯有何相干?”

“大人,且聽在下講完。那李嘯部與我軍姚大人部同往京師聽調後,必會分派各處要地駐守。大人於朝廷中多有關係,又是首輔溫大人的紅人,可暗使手段,讓姚文昌部駐得一較爲安全之城堡,從而靜侯韃子出關,應付完朝廷差事便可。而那李嘯,則直接派其部至與韃子作戰的最前線,讓這廝死於韃子大軍刀劍之下,豈不是美事?”

“好!好!好!”劉澤清連說三個好字,一臉笑容的他面上神采飛揚:“軍師這個借刀殺人之計,端的是妙!這李嘯這般死法,可謂名正言順,他人復有何可說!”

劉澤清一臉興奮地在屋內反覆踱步,只是他忽然站住,又皺眉對李化鯨說道:“萬一那李嘯走了****運,僥倖逃得狗命,又當如何?”

“大人,這正是在下想對你說的。萬一那李嘯在與韃子的戰鬥中僥倖得存,其勢力亦當大大受損。大人可暗中諭令姚文昌大人,令其與李嘯部一同返回山東境內後,尋機立刻襲殺李嘯殘部。我軍有5000兵馬,對付這區區李嘯殘部,還不是手到擒來。由於是在山東境內作戰,大人可完全控制局勢,到時給李嘯隨便安個罪名便可。只要李嘯一死,其軍必亂,趁其羣龍無首之機,我軍再趁勢奪其赤鳳堡,定當大獲全勝,從而一雪前番我軍兵敗城下之大恥!”

“好好好,軍師算度周全,果是十分好計!”劉澤清一臉笑容燦爛無比,他咬着牙低聲喝道:“狗入的李嘯,你縱是孫猴子,也難逃我如來佛的掌心!這次再不把你這賊廝弄死,老子不姓劉!”

濟南,巡撫客廳內。

“臥子,方纔劉澤清之建議,你都聽到了吧。”看到陳子龍一臉深思狀地從屏風後面走出,李懋芳臉色陰沉地說道。

“東翁,學生皆聽到了。”

“哦,臥子你意如何?”

陳子龍一聲輕嘆,臉上便浮現苦笑:“沒想到韃子來勢這般猖獗,勢態又這般緊急,現在朝廷下發徵調軍令,巡撫大人卻還需遵從爲是。”

“你的意思,是聽從劉澤清之建議麼?”

“大人根基淺薄,軍中沒有親信,若不聽從劉澤清之見,恐難調其軍兵。到時朝廷怪罪下來,大人受責卻是首當其衝。”陳子龍說到這裡,微微搖頭,一臉無奈。

李懋芳臉上,頓時籠上一層灰色。

“臥子,那李嘯該不會不聽我令吧?”

“不會,那李嘯,爲人尚是忠義,當不會有不遵軍令之事。況且現在他在單縣之地,除了在原定的方圓十里內建造城堡外,還圈了多處土地興建崗樓,設立禁區,倒給自已劃得偌大地方。說起來,倒是他現在欠了巡撫大人您一個大大的人情纔對。大人之令,於理於情,他都定會聽從的。”陳子龍平靜說道。

“哦,那就如臥子先生所言,本憲給李嘯下達軍令,着其與那姚文昌部,一併早日出徵。”李懋芳臉上有明顯的輕鬆之色。

“東翁,我只是在擔心一事。”陳子龍一臉猶豫之色。

“何事?”

“學生擔心,那李嘯去得北直隸或宣府後,恐會遭人陷害。而我山東失此良將,甚是可惜。”陳子龍嘆氣說道。

陳子龍沒注意到,他這話說完,李懋芳臉上卻隱隱有笑意浮現。

這個李嘯,明爲恭順,暗卻跋扈,此人得寸進尺,這般在單縣地界大據土地,真把自已這個巡撫當成無物一般,着實可恨!

這等不知天高地厚之人,還是要讓他吃點苦頭方好。

至於此人生死,那就看其運氣與造化了。你李嘯作爲武將,戰死沙場亦是本份,大不了到時本憲對你厚加撫卹便是了。

兩天後,李嘯在單縣觀看工匠與勞工們給夯土城牆貼磚時,收到了巡撫李懋芳的徵調軍令。

“大人,學生敢說,這是山東總兵劉澤清使的詭計!此人手下尚有近三萬兵馬,卻只肯抽調五千,我軍不過兩千兵馬,自守尚嫌不足,卻如何可抽兵前去?這李巡撫竟還在軍令中說,定要李大人親自率兵前往,學生認爲,其中必未安好心!”

一間密室之內,吳亮一臉激動地對李嘯說道。

李嘯聽了吳亮之語,沒有回答。他雙眼怔怔地望着窗外,一臉沉峻。

良久,李嘯終於淡淡地開口說道:“吳先生,李巡撫這道軍令,我軍卻是必須聽從啊。我部原爲遼東外來之軍,根基尚是不穩,如要強硬與李巡撫及山東總兵劉澤清唱反調,這山東地界,只怕是難呆了。”

“大人,這。。。。。”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李嘯雙眼之中,忽地有凜光一閃:“劉澤清等人,視去北直隸與宣府爲畏途,但在本官看來,此番前去,未必不是一個獲取功名與榮耀的好時機!”

(多謝十六都、王家三兒、凡爾v賽宮兄弟打賞,感謝支持)。

第一百七十五章 幸運獲救第四百一十四章 兵圍馬尼拉第九百一十三章 準軍覆沒 僧格戰死第一百二十一章 赤鳳衛指揮使第八百四十一章 夢破緬甸第一百一十七章 長線第一百三十三章 利益博弈第七百一十四章 京師廷辨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兵緬甸第四百零四章 兩片式胸甲第二百九十一章 初挫敵鋒第七百七十九章 被迫決戰第八百一十三章 陣斬孔廷訓,直逼莊河城第四百五十八章 合兵一處第四百一十六章 遲來的正義第五百九十六章 孤軍險境第五百六十六章 外滿疆界劃定第四百九十一章 圖庫拉圍殲戰第三百五十三章 欲除李嘯 必先誅心第二百零四章 鄭彩來訪第八百零六章 兵分兩路,東攻復州第七十九章 鴻門宴第一百二十四章 共贏第三百二十五章 標誌性工程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祥的兆頭第三百四十三章 入城擄民第六百九十七章 兵進揚州第六百七十八章 臨陣內訌第五十五章 奪財第六百六十五章 三國運命之戰第三百四十七章 定居與歸化第七百零四章 兵不血刃下南京第八百六十章 清順合攻 三方對決第三百六十三章 分裂的決策第四百四十六章 俄清聯盟第五百六十四章 城頭激辨第二百八十一章 艱難談判第八章 船戰第八百五十九章 納緬甸爲國土第二百零七章 協議達成第六百零一章 集束震天雷第九百五十章 北門失守,退守內城第七百七十九章 被迫決戰第三百七十八章 爭漁簍的螃蟹第六百七十六章 南阻北攻第四百三十四章 一手交貨,一手交人第四百二十五章 神機弩第七十五章 細帳第五百五十章 陰溝翻船第三百六十一章 中華銀行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三百六十二章 第四次入關第一百八十二章上中下三策第七百九十六章 全軍盡崩第七百九十章 橫掃雲南,進逼廣西第一百五十七章 壯闊規劃第七百九十章 橫掃雲南,進逼廣西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城陷落,直攻遼陽第六百四十章 一招疏漏,後患無窮第八百一十章 驚天一炸,烈焰焚城第九百章 遷先帝,滅宗藩,覆順賊第一百零一章 鎮壓第二百一十六章 挖心狂魔第四百三十三章 秦良玉投李嘯第五百四十四章 鐵心叛逃第二百六十五章 鐵模鑄炮第六百三十一章 板蕩識忠臣第三百零四章 錫林城危急第五百二十一章 慘烈近戰第一百六十四章 平妻之請第九百零二章 四面齊突,全力攻城第二百一十八章 自投羅網第二百二十六章 御花園召對(下)第八百二十四章 御駕親征,力保大西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第八百七十三章 多鐸大敗第三百章 籠絡曹變蛟第八百六十五章 圍殲耿仲明第七百七十一章 復州土皇帝第三百三十八章 郭子儀還是安祿山第六百四十九章 關山如鐵第四百七十五章 皇太極的決策第三百四十八章 北圖庫頁島第四百七十五章 皇太極的決策第一百一十九章 首級交易(下)第七百二十三章 西調兵,北求援第四百一十四章 兵圍馬尼拉第八百一十一章 轟降黃骨島,迎敵孔廷訓第六百零六章 各懷鬼胎第四十二章 分功第一百四十章 魯王之邀第九百三十章 異變突起,乘夜而反第八百七十八章 求和還是作戰第二百八十二章 明清結姻第二百六十九章 謀逆弒上第三百零八章 復仇西班牙人第七十五章 細帳第七百一十一章 一半留用,一半移民第一百三十一章 土地改良第二百四十七章 近島海戰
第一百七十五章 幸運獲救第四百一十四章 兵圍馬尼拉第九百一十三章 準軍覆沒 僧格戰死第一百二十一章 赤鳳衛指揮使第八百四十一章 夢破緬甸第一百一十七章 長線第一百三十三章 利益博弈第七百一十四章 京師廷辨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兵緬甸第四百零四章 兩片式胸甲第二百九十一章 初挫敵鋒第七百七十九章 被迫決戰第八百一十三章 陣斬孔廷訓,直逼莊河城第四百五十八章 合兵一處第四百一十六章 遲來的正義第五百九十六章 孤軍險境第五百六十六章 外滿疆界劃定第四百九十一章 圖庫拉圍殲戰第三百五十三章 欲除李嘯 必先誅心第二百零四章 鄭彩來訪第八百零六章 兵分兩路,東攻復州第七十九章 鴻門宴第一百二十四章 共贏第三百二十五章 標誌性工程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祥的兆頭第三百四十三章 入城擄民第六百九十七章 兵進揚州第六百七十八章 臨陣內訌第五十五章 奪財第六百六十五章 三國運命之戰第三百四十七章 定居與歸化第七百零四章 兵不血刃下南京第八百六十章 清順合攻 三方對決第三百六十三章 分裂的決策第四百四十六章 俄清聯盟第五百六十四章 城頭激辨第二百八十一章 艱難談判第八章 船戰第八百五十九章 納緬甸爲國土第二百零七章 協議達成第六百零一章 集束震天雷第九百五十章 北門失守,退守內城第七百七十九章 被迫決戰第三百七十八章 爭漁簍的螃蟹第六百七十六章 南阻北攻第四百三十四章 一手交貨,一手交人第四百二十五章 神機弩第七十五章 細帳第五百五十章 陰溝翻船第三百六十一章 中華銀行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三百六十二章 第四次入關第一百八十二章上中下三策第七百九十六章 全軍盡崩第七百九十章 橫掃雲南,進逼廣西第一百五十七章 壯闊規劃第七百九十章 橫掃雲南,進逼廣西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城陷落,直攻遼陽第六百四十章 一招疏漏,後患無窮第八百一十章 驚天一炸,烈焰焚城第九百章 遷先帝,滅宗藩,覆順賊第一百零一章 鎮壓第二百一十六章 挖心狂魔第四百三十三章 秦良玉投李嘯第五百四十四章 鐵心叛逃第二百六十五章 鐵模鑄炮第六百三十一章 板蕩識忠臣第三百零四章 錫林城危急第五百二十一章 慘烈近戰第一百六十四章 平妻之請第九百零二章 四面齊突,全力攻城第二百一十八章 自投羅網第二百二十六章 御花園召對(下)第八百二十四章 御駕親征,力保大西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第八百七十三章 多鐸大敗第三百章 籠絡曹變蛟第八百六十五章 圍殲耿仲明第七百七十一章 復州土皇帝第三百三十八章 郭子儀還是安祿山第六百四十九章 關山如鐵第四百七十五章 皇太極的決策第三百四十八章 北圖庫頁島第四百七十五章 皇太極的決策第一百一十九章 首級交易(下)第七百二十三章 西調兵,北求援第四百一十四章 兵圍馬尼拉第八百一十一章 轟降黃骨島,迎敵孔廷訓第六百零六章 各懷鬼胎第四十二章 分功第一百四十章 魯王之邀第九百三十章 異變突起,乘夜而反第八百七十八章 求和還是作戰第二百八十二章 明清結姻第二百六十九章 謀逆弒上第三百零八章 復仇西班牙人第七十五章 細帳第七百一十一章 一半留用,一半移民第一百三十一章 土地改良第二百四十七章 近島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