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九章 復有何路可走

在大順軍南北兩路,分別從宣府及保定,一齊向京師進逼攻擊之際,崇禎的表現,簡直可以用熱鍋上的螞蟻來形容。

好麼,自已親自提拔,極受信重的東閣大學士李建泰,竟僅僅與流寇打了個照面,就罔顧厚重君恩,就腆顏無恥地率領五萬京營精兵,全部投降闖賊,這般無恥之舉,簡直是狠狠地打了皇帝一個響亮的耳亮,是大明朝無可言說的巨大恥辱!

彷彿料到了崇禎接下來必定要開始找替罪羊一般,才任不到兩個月的兵部尚書馮元飆,緊急請辭,說自已老邁無能,有誤國事,特此上書請求告老回鄉。

不過,出於殘存的一點公心,馮元飆舉薦李邦華代替自已接任爲兵部尚書,請求皇帝準允。

此皇帝正在火頭上,見到這個老邁多病的傢伙,在這般緊急關頭,竟上書請辭,頓是氣不打一處來,哪裡還聽得進去他的半點建議。

他立即下召,命親隨太監趕到馮元飆府上,對馮元飆當面斥責,再讓他灰溜溜地滾蛋回家。

被崇禎這般羞辱後的馮元飆,心下雖然慚恨,但他明白,現在保命最爲要緊,故他回家後,就迅速收拾行李細軟,便帶着一家老小,從天津乘海船南逃回浙江老家,躲離了京城這個風暴眼。

馮元飆去職後,崇禎無奈之下,選擇了擔任兵部給事中的張縉彥,擔任兵部尚書。

張縉彥此人,無德無能,才識俱庸,他在兵部純粹是一個混日子的存在,這樣讓同僚都看不起的人,現在被崇禎賭氣般地提拔爲兵部尚書,完全又是一個李建泰式的悲劇,又是給了多災多難奄奄一息的明朝,又一記沉重的打擊。

在真實歷史上,李自成攻陷京師後,張縉彥和大學士魏藻德等原明朝官吏,極其無恥地率百官表賀迎接,連司禮太監王德化都看不下去,怒斥其誤國無恥,賣主求榮。

到了當年四月,清軍入關後,張縉彥逃歸故里。後聞福王據江寧,爲了博取軍功,騙這位後來的弘光皇帝,說自已要自聚義軍,遂受封總督河北、山西、河南軍務。

不料,張縉彥這廝還未來得及風光幾天,豫親王多鐸率清軍平定河南、並直取江南,張縉彥驚恐萬丈,遂逃匿於六安州商麻山中,假作隱士,實則待價而沽。

清順治三年,總兵黃鼎領洪承疇命令,入商麻山招降張縉彥,張縉彥降清,因投誠在江南平定之後,清廷不用。

張縉彥爲了做官,苦心鑽營,四處拉關係,終於在順治九年,張縉彥歷任山東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總算風光了一陣。

只不過,這個毫無氣節的漢奸,數年後好運到頭,到了順治十七年六月,因被人舉報,說其文章有譏諷聖上,且懷念明朝之嫌,以“文字獄“之罪,被捕下獄;到了十一月被沒收全部家產,流徙寧古塔。

最終,這個漢奸在寧古塔鬱鬱而終,終生未曾返回關內,結束了可悲可恥的一生。

惶然不安的崇禎皇帝,除了提拔兵部尚書張縉彥爲兵部尚書外,又立即下召令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昌平總兵唐通、徐州總兵劉良佐入衛京城外,最爲重要的事情,就是號召在京勳戚官僚們,踊躍爲國捐助餉銀,以濟軍餉。

令勳戚、太監和百官助餉,可以說,是皇帝爲了保命,所做的最爲無奈之舉。

因爲,此時明朝的國庫早已囊空底淨,有限的外解又由於京師在軍事上陷於被包圍狀態,而根本無法運來。

崇禎不是傻瓜,他當然知道皇帝不差餓兵的道理。要調這麼多外地兵馬入城,軍餉開銷一定是要保障的。不然的話,士卒不盡力禦敵不說,還極可能有譁變之危險。

只不過,心急如焚的他,很快就殘酷現實,給予了連番的重擊。

皇帝首先下發聖旨,責成勳戚、太監和百官報効,以納銀三萬兩爲上等。皇帝這道軟綿綿的聖旨,讓在京城的達官貴人們,紛紛嗤之以鼻,觀望不動。

皇帝見無人捐款,便宜想通過樹立典型與榜樣,來感動這些自私而麻的官僚們。

他派內官徐高,密諭周後的父親嘉定伯周奎,讓他納銀十二萬兩,給其他臣工做個榜樣。不料,周奎雖然有錢,卻斷不肯答應,只是讓徐高回稟皇帝,說什麼“老臣貧苦,安得多金?”。並且一口咬定只能捐一千兩,再不能多了。

皇帝聽到自已最爲信任的國丈,竟只肯捐一千兩銀子,心下大爲不滿,認爲他捐得實在太少了,

於是,皇帝親自下旨,要求他至少拿出二萬兩來,這個要求,讓視財如命的周奎叫苦不迭。

周奎於是派人去向女兒周皇后求助,周後雖然十分鄙夷父親的爲人,但抹不開父女情面,只能暗中派人給周奎送去五千兩。不過,爲了點醒這位貪財的父親,周後告訴他,自已的銀子,並不是幫他湊數,而是求他代交給皇上,讓他臉面上好看些。

不過,周皇后這番話,周奎一個字也沒聽進去,在收到銀子後,周奎不僅自己一個銅子不添,反將周後送來的銀子扣下兩千,只以三千兩應命。

周奎這種吝嗇又貪婪的態度,讓崇禎暴跳如雷,只不過礙於周皇后情面,他又不好對其加以實質性的處罰。於是,他想了想,決定好好羞辱一下這位當朝國丈。

於是,便又遣司禮太監徐高前去周府,宣佈周奎爲國捐銀,勞苦功高,特加封周奎爲嘉定侯。

見皇帝這般羞辱自已,周奎亦覺羞慚,十分不得已,便假裝經多方動員之後,才湊出了五千兩銀子,很不情願地捐給了朝廷。

見周奎如何吝嗇,太監徐高不由得感慨道:“老皇親如此鄙吝,朝廷萬難措手,大事必不可爲矣!“

而周皇后在知道守財如命的周奎,最終只捐了五千兩銀子,且還從自已的捐銀中扣了兩千兩後,不由得哀嘆道:“我父周奎平日深受大明王朝養育之恩跟陛下寵愛信任,卻沒有想到,竟是如此吝嗇鼠目寸光!要知道,一旦城破之日,他縱家財萬貫,又能保住多久呢。“

而在真實歷史上,也就是崇禎十七年三月廿二,李自成大軍破城後,很快就找到周奎以及明朝所有的王公大臣與文武百官,還是老規矩,必須朝廷所有大臣與官員按照規定捐銀助餉。

周奎這廝,死到臨頭,竟還是十分吝嗇,一毛不拔,最終劉宗敏發了狠,逼迫周奎的老婆與兒媳自殺,又殺死周奎的兒子,守財奴周奎還是不願意拿出一兩銀子出來,硬是表示朝廷半年沒有發過工資,自己已經沒有錢了。

劉宗敏無奈,不得不上報李自成,李自成絕不相信,周奎貴爲當朝國丈會沒有家財,於是對他進行親自審訊。

李自成親自審訊周奎之後,從周奎支吾的言辭中,認定了周奎是在說謊,遂命人將他綁於柱上,親自用皮鞭不停的抽打。

周奎受此韃伐之苦,起先還強自忍受,但李自成越下手越重,在被打得快要斷氣的時候,周奎實在受不了這般苦楚,才迫不得已大喊住手,並同意親自帶領李自成回到家中取出存銀。

最終從周府的一個十分隱秘的地窖中,李自成整整抄出現銀五十三萬兩,其他財物也值幾十萬兩。

周奎逼不得已拿出自己私藏的銀子與家財上交後,終於獲得了寶貴的自由,不過,現在的他,人財兩空,一貧如洗,不久之後,周奎便憤恨而亡,走完了自已可悲又可笑的一生。

話說回來,有周奎這位當朝國丈這個慳吝的典型,下面的官員自是上行下效,紛紛叫窮叫苦,不肯助捐。

很多勳戚與官員,都把自己房子上的磚瓦,給弄得歪歪扭扭亂七八糟,看上去十分破敗,而屋內值錢的東西,則一律私藏起來,然後又裝模作樣地在自家房子門口貼着房屋賤賣的告示。

爲了裝窮更逼真,早朝的時候,周奎與朝廷衆臣,都故意穿上最破舊的衣服去上朝,以前很多乘坐轎子上朝的官員,也紛紛改爲步行上朝,以示自已節儉無銀,清廉自守。

令人無語的是,連許多有錢的太監,也開始一個個也裝窮叫苦,有的在住房門上大書“此房急賣”,有的把古董器玩送往市上出售,擺出一副破家紓難的樣子。

這些太監中,王之心最有錢,傳說他家中藏銀一項就多達三十萬兩。崇禎曾當面叫他慷慨輸捐,王之心卻故作難色地推諉道:“奴家甚窮,連年家計消乏,安得有銀。”,最終,僅獻銀一萬兩而已。

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真實歷史上,王之心後來被大順軍刑夾追贓,吐銀十五萬兩,金銀器物價值與此相當,實是可笑可悲。

最終,這場捐餉的鬧劇中,在勳戚當中,只有太康伯張國紀輸銀二萬兩,數額最大,被晉封侯爵。而其餘的文武百官,捐助的不過幾十兩、幾百兩不等,聊以應景罷了。

崇禎見這見所得甚微,心下十分惱炮,於是乾脆實行攤派。

他先是規定,每個衙門必須捐助若干,後來又按官員籍貫,規定每省仕京官僚捐助數字,如江南八千、江北四千、浙江六千、湖廣五千、陝西四千、山東四千之類。

結果,縉紳紛紛告免,軟裡硬裡牴觸,讓崇禎的摟錢願望,化爲泡影。

朱由檢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知道許多官僚貪污致富,乃又下令,命大臣推舉“各省堪輸者”,由各地官府出面,勒逼官員與富戶出銀。

只不過,饒是如此興師動衆,據史籍記載,朱由檢的大搞捐助,所得不過區區二十萬兩而已。對比真實歷史上,大順軍進城之後,沒收皇家內帑和對勳戚、太監、百官追贓助餉,一共弄到七千萬兩以上的白銀,崇禎這番逼捐之舉,怎令人一個嘆息了得。

而就在崇禎爲逼捐失敗,心下大怒又無奈之際,有一個更爲現實的問題擺在面前,那麼就,在大嘖軍兩面合圍,即將對京城發起總攻之際,自已現在,到底要何去何從。

儘管皇帝對抽調吳三桂等外部兵馬入京防禦流寇抱有幻想,但從前線傳來的越來越不利的消息,卻使他越來越感到前途渺茫。

更何況,就算是吳三桂的軍隊,從寧遠撤回,移作抵禦流寇的主力,那關外的滿清軍隊乘虛而入,京師也同樣難保。在這種內外交困之時,一個想法,在皇帝的心頭油然而生。

崇禎暗想道,自已何嘗不可以效法晉元、宋高之流,趕在大順軍兵臨北京城下之前,便脫身南逃,依託半壁江山苟延殘喘呢。

皇帝這般想法,在隱晦地向朝臣提議後,迅速地被一名官員揣摩清楚。

這名官員,便是左中允李明睿。

他暗暗地向崇禎寫了一封奏摺,要求皇帝儘快離開北京,南下金陵,以江南爲依託,重新振作現在明朝的頹唐局面。

李明睿這封奏摺,可謂說得了崇禎內心最隱密的地方中去了,當他讀到李明睿在奏摺中所寫的:“天命微密,當內斷聖心,勿致噬臍之憂。“等話語時,不由得長吁斷嘆,感慨不已。

崇禎經過一番仔細考慮,決定在東暖閣召見李明睿,詳談南遷之事。

得到太監宣旨後,李明睿立即急急前往東暖閣求見崇禎皇帝。

甫一入宮,李明睿剛要三叩九拜,立即被崇禎制止。

崇禎待他從地上站起,立即沉聲道:”太虛,朕有南遷之意久矣,只恨無人贊勷,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朕心甚慰,今朕志決矣,但諸臣不從,如之奈何?”

李明睿目光灼灼,他拱手而拜道:“陛下,恕臣直言,現在敵寇進逼,人心渙亂,京營精銳盡失,外軍奉調無期。朝廷已然內無良將精兵,外無得力之援,若不趕緊離開京城,南遷金陵,還復有何路可走啊!”

第二百九十九章 擄民賣錢第七百二十二章 下一個目標,左良玉第七百九十九章 逼迫和談第四百二十三章 馬京達努之挫第八百零九章 北援金湯城第四百九十三章 遼西大潰敗第七百八十九章 寄人籬下,定居親漂辛第七百二十章 隔江遠射第八百七十八章 求和還是作戰第二十三章 診治第一百零五章 吞狼(上)第二百零四章 鄭彩來訪第一百一十八章 首級交易(上)第一百二十六章 耕地問題第八百零二章 左部投降 何來遲也第八百四十三章 唐順和議 改土歸流第二百二十二章 特來取爾狗命第五百八十七章 俘虜處置第三百八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七十六章 試探第六百七十五章 陣殺劉芳亮第五百三十六章 杜度的遺囑第四百二十章 殺父篡位第七百五十一章 擲殺阿巴泰第四百一十五章 進攻馬尼拉第四百二十七章 神機弩之威第五百四十一章 老子就是個**的第一百一十章 無助第九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被俘,大清朝覆滅第五百二十二章 危局與變數第五百零二章 沉着應對第九百三十九章 緊急求援 正面搏殺第七百五十三章 覆軍投降第七百三十八章 甕中之鱉再難脫逃第五十三章 一箭雙鵰第五百八十一章 肅殺之夜第九百三十九章 緊急求援 正面搏殺第五百一十一章 百戰不歸第三十四章 雛形第三百二十四章 臺灣大開發第七百九十二章 脣亡齒寒,入援莫氏第一章 穿越第四百二十三章 馬京達努之挫第一百二十六章 耕地問題第九十章 引寇第一百二十六章 耕地問題第六十九章 故人第五百九十九章 兵臨鎮遠堡第九百章 遷先帝,滅宗藩,覆順賊第九百五十二章 城牆轟破 奄奄待斃第六百零四章 二王擁帝第一百四十九章 鐵龍城之戰(三)第七百四十二章 挾持左良玉第五百八十八章 鎩羽而歸第六百七十八章 臨陣內訌第七百四十一章 杯弓蛇影,忠奸難辨第一百四十二章 援徵南下第八百五十九章 納緬甸爲國土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城陷落,直攻遼陽第三百七十二章 不殺李嘯,誓不爲人第三十八章 追敵第七百三十二章 殘軍立潰第一百零七章 憂思第四百七十六章 相士方中吉第九百四十八章 反目成仇,叛軍來攻第五百六十八章 盟約簽定第五百五十四章 豪格返京第八百七十五章 雨夜血戰第二百六十九章 謀逆弒上第六百六十九章 立體絞殺第四百九十六章 清廷遣使第八百一十四章 東取莊河,西攻岫巖第一百五十二章 鐵龍城之戰(六)第三百六十四章 涿州之變第六百六十五章 三國運命之戰第四百二十三章 馬京達努之挫第九百一十一章 準軍齊至,膠着大戰第七百一十三章 效哭清廷第九百四十一章 長子戰死 兔死狐悲第三百二十二章 貪婪的中國人第四百三十二章 唐軍急援第四十六章 操練第二百二十一章 奪城突變第七百一十二章 移民北國第八百零三章 左部歸降,圍攻大順第九十章 引寇第三百二十八章 天兵壓島第五百二十六章 冰牆之堡第三百七十八章 爭漁簍的螃蟹第六十七章 求才第六百零三章 內外交困的多爾袞第七百二十九章 危如累卵的武昌第八百一十六章 岫巖城破,正面對決第二百九十六章 大開眼界第五百九十二章 唐軍的條件第四百零七章 反抗者,盡屠之第四百八十四章 兵圍興京第二百八十九章 求親巧遇第六章 選擇第五百二十章 關鍵決心
第二百九十九章 擄民賣錢第七百二十二章 下一個目標,左良玉第七百九十九章 逼迫和談第四百二十三章 馬京達努之挫第八百零九章 北援金湯城第四百九十三章 遼西大潰敗第七百八十九章 寄人籬下,定居親漂辛第七百二十章 隔江遠射第八百七十八章 求和還是作戰第二十三章 診治第一百零五章 吞狼(上)第二百零四章 鄭彩來訪第一百一十八章 首級交易(上)第一百二十六章 耕地問題第八百零二章 左部投降 何來遲也第八百四十三章 唐順和議 改土歸流第二百二十二章 特來取爾狗命第五百八十七章 俘虜處置第三百八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七十六章 試探第六百七十五章 陣殺劉芳亮第五百三十六章 杜度的遺囑第四百二十章 殺父篡位第七百五十一章 擲殺阿巴泰第四百一十五章 進攻馬尼拉第四百二十七章 神機弩之威第五百四十一章 老子就是個**的第一百一十章 無助第九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被俘,大清朝覆滅第五百二十二章 危局與變數第五百零二章 沉着應對第九百三十九章 緊急求援 正面搏殺第七百五十三章 覆軍投降第七百三十八章 甕中之鱉再難脫逃第五十三章 一箭雙鵰第五百八十一章 肅殺之夜第九百三十九章 緊急求援 正面搏殺第五百一十一章 百戰不歸第三十四章 雛形第三百二十四章 臺灣大開發第七百九十二章 脣亡齒寒,入援莫氏第一章 穿越第四百二十三章 馬京達努之挫第一百二十六章 耕地問題第九十章 引寇第一百二十六章 耕地問題第六十九章 故人第五百九十九章 兵臨鎮遠堡第九百章 遷先帝,滅宗藩,覆順賊第九百五十二章 城牆轟破 奄奄待斃第六百零四章 二王擁帝第一百四十九章 鐵龍城之戰(三)第七百四十二章 挾持左良玉第五百八十八章 鎩羽而歸第六百七十八章 臨陣內訌第七百四十一章 杯弓蛇影,忠奸難辨第一百四十二章 援徵南下第八百五十九章 納緬甸爲國土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城陷落,直攻遼陽第三百七十二章 不殺李嘯,誓不爲人第三十八章 追敵第七百三十二章 殘軍立潰第一百零七章 憂思第四百七十六章 相士方中吉第九百四十八章 反目成仇,叛軍來攻第五百六十八章 盟約簽定第五百五十四章 豪格返京第八百七十五章 雨夜血戰第二百六十九章 謀逆弒上第六百六十九章 立體絞殺第四百九十六章 清廷遣使第八百一十四章 東取莊河,西攻岫巖第一百五十二章 鐵龍城之戰(六)第三百六十四章 涿州之變第六百六十五章 三國運命之戰第四百二十三章 馬京達努之挫第九百一十一章 準軍齊至,膠着大戰第七百一十三章 效哭清廷第九百四十一章 長子戰死 兔死狐悲第三百二十二章 貪婪的中國人第四百三十二章 唐軍急援第四十六章 操練第二百二十一章 奪城突變第七百一十二章 移民北國第八百零三章 左部歸降,圍攻大順第九十章 引寇第三百二十八章 天兵壓島第五百二十六章 冰牆之堡第三百七十八章 爭漁簍的螃蟹第六十七章 求才第六百零三章 內外交困的多爾袞第七百二十九章 危如累卵的武昌第八百一十六章 岫巖城破,正面對決第二百九十六章 大開眼界第五百九十二章 唐軍的條件第四百零七章 反抗者,盡屠之第四百八十四章 兵圍興京第二百八十九章 求親巧遇第六章 選擇第五百二十章 關鍵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