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六章 清廷遣使

令崇禎皇帝沒想到的是,在他斥責了陳新甲的求和建議後,僅僅過了十五天,便有清廷使者前來京城,要求拜見皇帝,懇談議和之事。

所來的清廷使者團,規模十分壯大,多達二十餘人,其主使爲原內閣大學士寧完我,副使爲吏部右參政鮑承先。

按理說,寧完我這樣的國家級大學士,擔任一個小小使者團主使,還是有些委屈的,不過,現在寧完我,已從內閣大學士的職務上解職,現在的他,正處於最爲落魄的時候。

而他之所以被解職,是因爲這段時間起來,寧完我在處置蒙古進供一事上辦事不力,又被人舉報貪污,而被皇太極懲處,從內閣大學士的職位上擼了下來,成了一名普通的辦事文員。

因此,爲了給這位多年以來忠心耿耿的漢人老臣一個重新起復的機會,皇太極專門讓寧完我擔任此次議和的使者主使。

然後,皇太極考慮到,必須給寧完我配一個懂明朝禮儀的規矩,於是他決定,再以先前的明朝將領,現在爲內秘書院大學士,吏部右參政的鮑承先擔任副使,與寧完我一同前往。

清廷使者要來的消息,首先被用箭書射到到寧遠,寧遠總兵吳三桂得到書信後,立刻將書信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送往明廷。

崇禎皇帝看到這封信時,不覺呆住了。

他本以爲,明清若要議和,極可能會如陳新甲所說的那樣,只能由自已派出使者,去向清廷乞求議和,方是可讓清廷接受的唯一方式。卻萬萬沒想到,清廷反而首先派人過來,向自已商談議和之事,這倒讓崇禎皇帝有點轉不過彎來。

這是怎麼回事?

怎麼現在,清廷議和的心情倒比自己已還急切了?

不過,現在寧完我鮑承先等人既已來到,自已也不能不見,崇禎想了想,還是決定,在乾清宮單獨召見了他們。

很快,寧完我與鮑承先二人,在太監王之心的帶領下,來到了乾清宮中。

入得宮來,見到身着赭黃龍袍,端坐着在龍椅上的崇禎皇帝時,寧完我臉色倒還平常,而原爲明朝將領,後來才投降清人的鮑承先,則是明顯臉上浮顯出一絲愧色。

兩邦爲臣,臣節盡失,今日復來,鮑承先心下,惶愧之情隱隱而現,好在他及時控制了自已的情緒。

二人來到丹墀之下,猶豫了一下,還是按照明朝的規矩,伏地而拜。

“使臣寧完我,叩見皇上。”

“罪臣鮑承先,叩見皇上。”

見到這兩個穿着清朝服飾的官員,跪拜在自已面前,崇禎皇帝心下感慨萬千,面色十分複雜。

從根本上來說,這兩個人,其實都曾是他的臣民,寧完我曾是遼東秀才,而鮑承先更曾是明朝將領,只不過現在,他們卻雙雙投效了異族,成了不共戴天的敵人。

再看到,從當初到現在,有多少明朝重臣,紛紛倒向了關外的滿清,諸如,洪承疇、祖大壽、孟喬芳、祖大名、祖大成……,這一連串的名字,讓崇禎心酸不已。

崇禎心下,頓時一陣莫名的酸楚,彷彿有什麼東西,在不停咬噬着他的內心。

不過,他還是及時地反應過來,對下面的二人輕聲道:“唔,你二人平身吧。”

“謝陛下。”

二人站起身來,皆是一臉的不自然,尤以鮑承先爲甚,根本就不敢擡頭。

乾清宮中,一時一片尷尬的沉默。

還是寧完我首先開腔,他向崇禎深揖一拜道:“皇上,微臣此來,乃是奉我大清國皇帝之令,特來覲見陛下,要與貴國商談議和之事。“

聽到議和二事,崇禎心裡便十分不爽,他咬着牙輕哼了一聲。

見崇禎一臉不快之狀,寧完我心裡咯噔一下,卻還是硬着頭皮說道:“皇上,恕臣直言,先前兩國在鬆錦大戰,大動干戈,多有死傷,實是不堪回首之往事。但此事既已揭過,微臣認爲,兩國關係,還需再往前看,從此化干戈爲玉帛,自此兩國相洽,再無紛爭,方爲好事啊。“

寧完我沉聲說完,斜着眼睛,偷瞥了一下崇禎的表情。

崇禎聽了寧完我這番話,心下更覺惱怒煩悶,卻又無法用言語表達,只能緊繃着臉坐着。

“寧完我,那兩國若要議和,你國所議之條件,卻是爲何啊?“

崇禎皇帝憋了半天,終於淡淡地回了句。

寧完我見崇禎終於開口,心中頓覺輕鬆,他輕吸了一口氣,將皇太極要求的幾個條件,全部對崇禎講了出來。

這些條件,具體如下:

第一,明朝承認清朝的獨立地位,兩國以兄弟之國相稱,其中清朝爲兄,明朝爲弟。

第二,兩國有吉凶大事,須當互相遣使慶弔;

第三,每歲明朝饋清國黃金三千兩,白銀五十萬兩,清國饋明人蔘千斤、貂皮千張;

第四,清朝一方的滿洲人、蒙古人、漢人,朝鮮人進入明境者須捕送於清;明之叛人進入清境者亦須捕送於明;

第五,各君其國,以寧遠雙樹鋪中間土嶺爲明國界,以塔山爲清國界,以連山爲適中之地,進行互市貿易。

這個條件,比歷史上真實的明清議和時,皇太極所要求的條款,卻是優惠了很多的。比起趄實歷史上上,清朝對明朝提出的苟刻提案,所要求的金銀數少了一半。

當然,這不能不說,清廷之所以沒有獅子大開口,卻是大半要歸功於李嘯的卓越戰績,以及對清廷的沉重打擊。

聽到這個消息,皇帝心下一動,卻依然默不作聲。

他知道,這個看似可承受的誘惑提案,自已還是不能輕易答應,以免中了敵人挖好的陷阱。

於是,崇禎輕咳了一聲,復緩緩道:“寧完我,鮑承先,此事關係重大,朕需與朝臣商量一番,再作定計。你們先退下,暫住館驛,以待回覆吧。“

見皇帝不置可否,原本極想從皇帝口中,套取一些信息的寧完我與鮑承先二人,皆不覺臉露失望之色。

只不過,他二人卻也不能多說什麼,只能悻悻而退。

待二人退下後,皇帝立刻派太監召集,首輔周延儒與兵部尚書陳新甲二人入宮,前來緊急商議這議和之事。

很快,周延儒與陳新甲二人匆匆而至,行過君臣禮節後,會談立即進入正題。

皇帝簡略地將寧完我說的條件,向二人轉述了一遍,便開始向他們徵詢看法。

聽了皇帝的介紹,陳新甲首先發言,他一臉喜色地向崇禎說道:“皇上,這是好事啊。現在清虜主動來求和,這對我大明來說,可是難得良機呢。依在下看來,在我大明如此殘破,軍力如此疲弊的情況下,韃虜這般條件,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陳新甲說完,周延儒也輕咳一聲開始說話,不過他略一猶豫,卻試探着向皇帝問道:“皇上,韃虜這般條件,沒有獅子大開口,倒也確是在可接受之範圍,若以此條件與清虜和議,朝臣雖還會多有反駁之詞,但在目前如此艱難的情況下,朝臣的非議終究會慢慢平息的。只不過,微臣卻只在擔心一點……”

他說到這裡,擡起頭,用一種探究的目光望向崇禎,欲言又止。

“玉繩,不必拘謹,你且講來,你在擔心什麼?“崇禎淡淡地說了一句。

周延儒長嘆一聲,拱手稟道:“微臣在擔心,若朝廷與韃虜達成議和協議,唐國公李嘯,會是要立刻與朝廷反目成仇啊!”

“周首輔何出此話?”聽了周延儒的話,陳新甲急急說道:“唐國公在崇禎九年時,曾何其激進,力排衆議主張議和,還曾自派人員,參與清廷議和的會議商談,甚至還提出要把清國公主嫁給皇上的荒唐事,雖然此事不成,但足見唐國公願意議和之心也。現在若兩國能成功議和,那唐國公自會欣喜不已,又如何會反對呢?”

周延儒搖頭道:“唉,陳尚書,此一時彼一時也。當時,唐國公勢力較弱,無力與清廷對抗體,而我大明又剛在清軍第三次入關中,給了他們沉重的打擊,因此大明與清庭還保持着微弱的平衡,故唐國公認爲議和可行。但現在形移勢變,唐國公經營南洋,遠拓外滿,其勢力現在已然越發壯大,成爲一隻讓清廷無法忽視的軍事力量。而清廷正是畏於唐國公之軍威戰力,又被唐國公掃滅金州,屠埋赫圖阿拉兩地,受了重創,纔不得不放下身段來與我大明議和。而他們之所急着要與我大明議和,正是希望至此不受我大明羈絆,又有大明可爲其輸血,從而讓他們能騰出手來對付李嘯,其用心何其毒也!”

周延儒頓了下,複道:“故臣以爲,若我等這樣,揹着唐國公與韃虜議和,只怕唐國公得到消息後,必定會勃然大怒,連表面上對朝廷的尊重,都難以維持下去了。而現在我大明精銳盡喪,李嘯對我大明來說,堪爲頂國之棟樑,堪爲擎天之巨柱,若是清朝成功地利用這次議和,挑拔破壞了我大明與唐國公的關係,則微臣只恐這樣的做法,不過是前門驅狼,後門進虎啊!”

周延儒臉上顯出悚懼之色,他顫聲道:“皇上,若造成這樣的後果,這唐國公李嘯,輕則如左良玉等跋扈將領一般,自此再不聽朝廷調遣,連表面上的尊敬都做不到;重則當場與朝廷翻臉,仿效安祿山故事,兵進京師,若如此朝廷,又該如何應對?再退一步來說,就算李嘯恪守臣節,不與朝廷翻臉,也不口出怨言,但到時清廷再找個藉口,撕毀協議,與我大明重新作對,李嘯因心灰意冷,只在旁邊袖手旁觀的話,我大明豈非只能坐亡而待乎?”

周延儒這話說得很重,崇禎皇帝大爲動容,他半張着嘴,臉上的表情無法形容。

他前些時間,纔看過李嘯的來信,李嘯在信中力勸他不要同意與韃虜議和的建議,言猶在心,現在周延儒這番話,讓崇禎愈發心亂如麻了。

不料,陳新甲卻冷笑一聲道:“周首輔,你這話,雖有些道理,但以本兵看來,你也未免太過擡舉李嘯了。李嘯縱有跋扈之處,但歸根到底,他還是明朝的臣子,總不可能朝廷要做何事,還需事事首先徵求李嘯的意見吧?另外,皇上,臣現說句誅心的話,現在的局勢,早已成了我大明、清虜、李嘯三方鼎立之勢了,奈何首輔不自知乎?”

周延儒也皺起眉頭:“陳尚書,你此話,究竟是何意啊?”

陳新甲輕哼一聲,回道:“周大人,在下試問,現在的李嘯,朝廷可有半點能力來約束他或來控制他?他雖名爲我大明的臣子,卻是爲所欲爲,基本不受朝廷任何管控,這樣的一名臣子,以微臣看來,倒是比那唐朝的藩鎮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再說難聽點,現在他裝得象郭子儀,可誰又能知道,他將來,會不會變成一個清君側的安祿山!”

陳新甲這段話說到這裡,崇禎感覺自已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他怒斥道:“陳新甲,李嘯乃是朕的駙馬,你安敢如此說他?!你可知道,你這番胡言亂語,會給我大明官場,帶來多大的震盪與傷害麼?”

見皇帝發怒,陳新甲撲通跪地,臉上便涌起了哀色,他大聲道:“皇上,非是臣以小心之心度君子之腹,只是古話道,操刀必割,不可不小心哪。那李嘯手握重兵,兵精將銳,又曾與朝廷鬧過一次反叛,這樣的人,縱然現在重新表面臣服,但有誰保證他這樣的表面效忠,能持續多久?李嘯表面是國家的忠臣與倚護,但在實際上,堪爲我大明中的一頭噬人猛虎也!“

他頓了下,繼續道:“這樣的人,縱是皇上的駙馬,但在誘人權勢與利益面前,這樣的姻親關係,能有多大的可能長期維繫下去,微臣心下着實沒底。這野心勃勃的李嘯,將來究竟是會變成何等情狀,臣內心十分憂慮啊。“

“住口!陳新甲,你這般放肆言辭,噁心意貶損唐國公,究竟意欲何爲!你難道還想要朕,再一次逼反李嘯嗎?!“

聽了陳新甲的話,崇禎皇帝臉皮氣得通紅,他騰地從龍椅上站了起來,指着下跪的陳新甲大聲怒喝。

第一百六十四章 平妻之請第三百九十八章 效仿曹魏第四十六章 操練第八百三十八章 何以擋之,唯有求和第七百零四章 兵不血刃下南京第一百五十八章 鐵器換人才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慘滅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逼升龍城第三百八十七章 剃髮表忠第八百三十三章 揚長避短 二次攻城第四百一十六章 遲來的正義第六十九章 故人第六百三十二章 大清要與流寇結盟第一百七十四章 後金之亂(四)第十一章 酒樓第六百二十八章 流賊席捲明境第六百一十章 和談爲上第六百一十七章 搏命塹壕第九百二十七章 弒帝殺後,賭命一搏第五百五十三章 迷茫的鄭親王第二百二十九章 一生之敵第八百八十二章 爲了大清,忍辱求生第三十六章 玄虎騎、飛鷂子第二百九十八章 人口販賣第三十一章 訓練第五百七十六章 壓服追殺第七百零一章 萬炮轟南京第六百三十二章 大清要與流寇結盟第二百三十一章 坩堝鍊鋼第八百八十一章 大清亡矣第二百五十九章 朝清停戰協議第一百五十二章 鐵龍城之戰(六)第六百五十五章 治世之能,無過李嘯第四百七十九章 術士的復仇第六百四十七章 喋血雄關第一百四十四章 計擒李定國第二百四十三章 皮島覆滅第五百七十六章 壓服追殺第三百七十二章 不殺李嘯,誓不爲人第四百六十五章 澳洲見聞第七百八十二章 困守孤城,不如逃緬第五百四十八章 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第一百八十四章 九皋山之戰(二)第三百二十六章 新的漢族第九十一章 條件第四百一十七章 平定呂宋第五十章 軍議第五十章 軍議第七百零六章 平定江南如卷席第七百四十五章 上中下三條應對之策第三十二章 拜訪第九百二十二章 都城破,準國亡第六百七十六章 南阻北攻第五百五十三章 迷茫的鄭親王第三百五十一章 雪域鏖殺第四百六十六章 公主回京第二百九十一章 初挫敵鋒第九百一十九章 俄軍入援準噶爾第二百九十七章 拿錢買人第二十七章 暗算第三百七十六章 兵退靜海第二百二十章 甕中捉鱉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第三百零一章 老子賣自已第四十八章 戰陣第四十八章 戰陣第九百二十七章 弒帝殺後,賭命一搏第三百四十七章 定居與歸化第二百九十一章 初挫敵鋒第五十九章 尾隨第五百八十一章 肅殺之夜第七百二十三章 西調兵,北求援第三十八章 追敵第五百三十六章 杜度的遺囑第八百八十五章 收復京師 返都北京第九十四章 改造第七百六十二章 黑暗之門第三百二十三章 明日帝國第二百九十章 卑劣的偷襲第八百九十一章 獻出陝甘,西域圖存第三百六十八章 得隴望蜀第五百五十五章 刀鋒下的順從第五百零七章 敵我皆殺第二百一十九章 將計就計第三百二十九章 武士之死第五百一十九章 殊死之搏第七百四十三章 兵不血刃下武昌第三百九十八章 效仿曹魏第三百六十六章 狂暴之力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二十七章 暗算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祥的兆頭第四百四十一章 嫁公主籠將心第九百一十四章 橫行西域,兩國震怖第五十五章 奪財第三十八章 追敵第三百八十四章 生死之刻第三百三十九章 忠奸難辨第六十一章 交換第六百五十五章 治世之能,無過李嘯
第一百六十四章 平妻之請第三百九十八章 效仿曹魏第四十六章 操練第八百三十八章 何以擋之,唯有求和第七百零四章 兵不血刃下南京第一百五十八章 鐵器換人才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慘滅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逼升龍城第三百八十七章 剃髮表忠第八百三十三章 揚長避短 二次攻城第四百一十六章 遲來的正義第六十九章 故人第六百三十二章 大清要與流寇結盟第一百七十四章 後金之亂(四)第十一章 酒樓第六百二十八章 流賊席捲明境第六百一十章 和談爲上第六百一十七章 搏命塹壕第九百二十七章 弒帝殺後,賭命一搏第五百五十三章 迷茫的鄭親王第二百二十九章 一生之敵第八百八十二章 爲了大清,忍辱求生第三十六章 玄虎騎、飛鷂子第二百九十八章 人口販賣第三十一章 訓練第五百七十六章 壓服追殺第七百零一章 萬炮轟南京第六百三十二章 大清要與流寇結盟第二百三十一章 坩堝鍊鋼第八百八十一章 大清亡矣第二百五十九章 朝清停戰協議第一百五十二章 鐵龍城之戰(六)第六百五十五章 治世之能,無過李嘯第四百七十九章 術士的復仇第六百四十七章 喋血雄關第一百四十四章 計擒李定國第二百四十三章 皮島覆滅第五百七十六章 壓服追殺第三百七十二章 不殺李嘯,誓不爲人第四百六十五章 澳洲見聞第七百八十二章 困守孤城,不如逃緬第五百四十八章 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第一百八十四章 九皋山之戰(二)第三百二十六章 新的漢族第九十一章 條件第四百一十七章 平定呂宋第五十章 軍議第五十章 軍議第七百零六章 平定江南如卷席第七百四十五章 上中下三條應對之策第三十二章 拜訪第九百二十二章 都城破,準國亡第六百七十六章 南阻北攻第五百五十三章 迷茫的鄭親王第三百五十一章 雪域鏖殺第四百六十六章 公主回京第二百九十一章 初挫敵鋒第九百一十九章 俄軍入援準噶爾第二百九十七章 拿錢買人第二十七章 暗算第三百七十六章 兵退靜海第二百二十章 甕中捉鱉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第三百零一章 老子賣自已第四十八章 戰陣第四十八章 戰陣第九百二十七章 弒帝殺後,賭命一搏第三百四十七章 定居與歸化第二百九十一章 初挫敵鋒第五十九章 尾隨第五百八十一章 肅殺之夜第七百二十三章 西調兵,北求援第三十八章 追敵第五百三十六章 杜度的遺囑第八百八十五章 收復京師 返都北京第九十四章 改造第七百六十二章 黑暗之門第三百二十三章 明日帝國第二百九十章 卑劣的偷襲第八百九十一章 獻出陝甘,西域圖存第三百六十八章 得隴望蜀第五百五十五章 刀鋒下的順從第五百零七章 敵我皆殺第二百一十九章 將計就計第三百二十九章 武士之死第五百一十九章 殊死之搏第七百四十三章 兵不血刃下武昌第三百九十八章 效仿曹魏第三百六十六章 狂暴之力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二十七章 暗算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祥的兆頭第四百四十一章 嫁公主籠將心第九百一十四章 橫行西域,兩國震怖第五十五章 奪財第三十八章 追敵第三百八十四章 生死之刻第三百三十九章 忠奸難辨第六十一章 交換第六百五十五章 治世之能,無過李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