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稟大人,學生已覈查過黃縣、招遠、萊州三處的田地畝冊,據畝冊記載,我赤鳳衛中,總共有耕地十八萬畝,其中畝產小麥一石以上的上田,有三萬畝,畝產小麥七八斗的中田,有七萬畝,餘者皆爲畝產四五斗的下田。”許秀清見李嘯突然問起這個問題,連忙回答。
“哦,爲何只有這麼點耕地?”李嘯聽到許秀清的彙報,不覺吃了一驚。
李嘯看過明史,他記得,在江南一帶的一個縣中,上百萬畝耕地乃是尋常。卻沒想到,這赤鳳衛面積有黃縣一半大,竟只有十八萬畝耕地,實是少得可憐。
“大人有所不知,我登萊地界,地處臨海,鹽鹼地多,卻不可與江南湖廣等地相比,諸如招遠縣、黃縣等地的耕地面積,基本都在五十萬畝左右。我赤鳳衛的範圍,只有原來黃縣土地面積的一半多一點,故有十八萬畝耕地,卻還算可觀了。”許秀清向李嘯解釋道。
李嘯陷入沉吟。
“大人,學生所說的田畝數量與畝產糧額,皆是從田土畝冊查覈得來,絕非虛言,大人若不信,可派人再覈查一番。”許秀清以爲李嘯心下不信,趕緊又說道。
“秀清,你想多了,本官當然相信你。只是本官在想,若是土地面積如此有限,要供養軍兵百姓,卻是困難啊。”李嘯拍了拍許秀清的肩膀,安慰他道。
李嘯知道,許秀清說的是實話,明史記載,在萬曆年間,在北方邊鎮,能七八斗小麥的耕地,便是上田了,因爲山東比宣府大同等邊地土質狀況要好些,故在山東當地,約定俗成將畝產一石以上爲上田。
“那現在這些耕地,現又是何人據有,可都已耕作了麼?”李嘯想了想,又問道。
“稟大人,這兩年多來,登萊各地飽經戰亂,百姓或死或逃,土地拋荒了不少。我赤鳳衛土地,爲從萊州、黃縣、招遠三地劃入。這三處,萊州、黃縣皆是飽受兵災之地,當地土地,基本全部拋荒,只有零星土地,尚有殘存的百姓在耕種。但北欒河一帶的原招遠縣地界,相對受兵災較輕,除了少數自耕農外,倒還有多名地主,佔有頗多好田地。”
“那些地主的土地佔據情況,可有所瞭解?”李嘯又問道。
“據學生了解,北欒河一帶,因爲土地肥沃,三萬畝上田基本都在此處,且已基本被地主富紳們瓜分。在當地,有兩名大地主,據得田畝均在5000畝以上,中等地主有六名,田畝數在2000至3000畝之間。還有15名小地主,田畝數在1000畝以下,餘下的便是自耕農,每家田畝數幾十畝至上百畝不等。”
李嘯心下暗歎,原來在赤鳳衛內,光地主們佔有的土地就有近5萬畝,且均是上田與中田,等於是說,赤鳳衛最膏腴的土地,都已掌握在地主們的手中。
在明朝,地主士紳有許多特權,最大的特權,便是可以憑藉朝廷的一系列士紳優待政策,少交稅甚至不交稅。
甚至在同樣的解銀稱兌時,還有所謂的紅白封制度,地主富紳所用的紅封,比普通民戶所用的白封,能少許多的火耗雜費。
也就是說,這些地主士紳,佔據了膏腴肥田,卻對國家幾乎沒有貢獻。支持國家財賦稅收的,不是這些富裕有錢的地主階級,卻是在生存線上的辛苦掙扎的平民百姓。
這種狀態,如果是太平年代,還可勉強維持。但象現在這樣的王朝末世,天災連連民不聊生的情況下,國家還變本加厲對百姓催加三餉,終於導致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給那些兇惡的流寇匪賊,提供了幾乎無窮無盡的兵源,最終徹底埋葬了明王朝。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朝的雍正時期,在雍正強迫官紳一體納糧後,地主富紳階層,纔開始真正承擔國家稅收。
李嘯眉頭深皺,陷入了沉思之中。
怎麼辦?
要改變這種狀況,莫非,要學後世打地主分田地麼?
李嘯不想這麼做。
這年頭,這樣的地主士紳階層,在大明帝國的鄉鎮一級中,數量龐大,地位穩固,這些人,除了與上流社會多有交集外,還掌握了基層語話權,可謂是大明帝國中流砥柱一般的存在。
如果自已盲目借用後世那種粗暴的做法,強行剝奪他們的土地和權益,無疑會硬生生將這個階層推到自已的對立面。李嘯相信,如果自已這麼做的話,首先完蛋的是自已。
畢竟憑一已之力,無法與整個帝國的地主士紳階層對抗。除非自已勢力強大到不可捍動,否則這樣做的話,無異以卵擊石。
這個涉及帝國根基的深層次問題,李嘯一時也沒什麼好辦法。
“秀清,如何處理地主土地一事,暫且先放一邊。你現在關鍵的工作便是,先把赤鳳城建起來。還有,現在天氣已然轉涼,先把那些拋荒的田土,儘快組織人力重新翻耕,爭取早日種上冬小麥。”
“大人這般吩咐,學生聽令便是。”許秀清點頭說道。
兩人又說了一陣,最後議定,將鐵龍城那數千名勞改俘虜,押至赤鳳城,開始修建城牆。而李嘯帶回的一萬二千多名流民,則立刻開始墾荒犁田,除了將原有的耕田復耕外,看看能不能儘可能多開出一些新田來,以多種上冬小麥。
寫到這裡,肯定有很多讀者要問,爲什麼不種蕃薯與玉米,這可是穿越小說中,最常用的迅速獲得糧食的手段啊。
李嘯記得,其中一本穿越書裡甚至說,哪怕只是平常土地,一畝玉米畝產爲五石半,一畝番薯更是瘋狂地達到了十八石!
李嘯真想在心中對這些穿越者說,你們真是可愛得有些天真了,只是同爲穿越客的我,要告訴你們,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
李嘯記得,民國初年時,東北玉米畝產最高不過七十公斤,番薯畝產三百多公斤。而且在北方地區,無霜期短,低溫時間長,一般多種植春玉米與春薯,而且若是出苗之時,遭遇打霜,則顆粒無收。在明朝末年時,全國範圍中,也只有廣東、福建、海南、廣西等南部邊省有少量種植。明史中記載,洪承疇、張彝憲等人,爲快速解決陝西的饑荒問題,曾在陝西等地強行推廣番薯,結果收穫極小,險些鬧出民變。歷史上一直到百年之後的乾隆年間,番薯才培育出真正適合在北方種植的種子,從而得到大規模推廣。
除非,李嘯以後有機會在華南一帶獲得土地,否則,想在北方大規模推廣番薯,純粹是太過想當然的做法。
李嘯心下暗想,保守點算,如果現在能開出十五萬畝荒田,每畝平均按一斗小麥來徵收,這次冬小麥的收穫量,也不過1.5萬石。
1.5萬石小麥,也就是282萬斤,除去麥殼麩皮雜質,以及磨粉損耗之類,能吃到嘴裡的,也就225萬斤。
現在赤鳳城與鐵龍城這兩地的甲乙兩總將士,加上俘虜,工匠,官署文職人員,以及新來的1萬2千宣府鎮流民,總共有近2萬人需要李嘯提供糧食,按每人每天二肉糧食,三兩豬肉的量來計算,1.5萬石糧食,大致可以勉強吃兩個月。
考慮到以後李嘯還要擴招流民,擴充軍隊,這點糧食,可謂不值一提。
看來想實現糧食自給自足,對於李嘯來說,還是相當困難的事情。至少就目前來說,花銀子購買糧食,是李嘯沒有辦法的選擇。
從第二天開始,大批的流民,就在農牧司人員的帶領下,前往赤鳳衛各地開闢荒田。
李嘯安排這些人去開荒,但並不打算就給他們分田。
現在赤鳳衛內田地寶貴,開墾出來的田地,李嘯打算優先供應給有軍功的將士。在有功將士軍屬安置完成後,若有多餘的土地,再分給這些宣府鎮來的流民們。
而留在宣府北路金湯城的軍兵,他們的家屬,被李嘯統一召集,一家發給安家費20兩,押着新做好的三十輛四輪馬車,同時派出騎兵護送,前往宣府北路的金湯城定居。
堡內其餘的家屬們,則在許秀清的帶領下,開始清理周邊環境,爲預備修建赤鳳城城牆頭做準備。
一週後,常大利等一衆工匠,到達赤鳳堡,赤鳳城的修建工作正式開始。
“稟李指揮使,現在有俘虜勞工,以及勞兵家屬,勞力相當充足,又有蹲犬山的青石、石灰與磚頭供應,這赤鳳城修建,定可又快又好地建成。”常大利向李嘯喜孜孜地說道。
“預計多久可以完工?大致花費要多少?”李嘯問。 www▪ тTk Λn▪ ℃ O
“大人,小老兒敢保證,現在人力物力皆能充足供應,那在兩個月內,足以將此城建好。”常大利笑着說道:“因爲物料皆已自產,總體花費,卻可比鐵龍城少得多,預約有5萬兩足夠了。”
“甚好,常師傅,具體修建工作,由你與許秀清二人,共同協商解決。反正本官就要求一點,要儘快趕在土地凍硬前,將此堡建好。”見常大利說得這般肯定,李嘯臉上,亦滿是歡喜。
不過,想到現在還剩下的銀子數額,李嘯心下的喜悅,又不覺沖淡了許多。
當時,考慮到宣府北路金湯城的情況更加困難,李嘯軍在金家莊堡所獲的金銀賞賜以及繳獲的戰利品,除了只帶了2萬兩銀子用於路上購買糧食外,其餘銀兩與物資,基本上全部留在當地。這樣的話,李嘯在赤鳳堡內,就只剩下20萬兩銀子可用了。
再除去修建赤鳳城的費用,李嘯軍可以支配的銀子總數,不過爲15萬兩銀子。
現在李嘯軍在山東當地的全體人員,每個月的薪資和用於購買糧食的生活費用,總共約需3萬二千餘兩。
也就是說,李嘯軍在不擴招任何人員的情況下,現在僅能支撐的4個月多一點的時間。
那麼,四個月之後呢?
又該如何維持下去呢?
糧食問題,銀兩問題,有如兩塊沉重的巨石,死死地壓在李嘯心頭。
李嘯在衆人面前,表面鎮靜自若,心下卻是無時無刻不在想這些問題。
赤鳳城開建三天後,有軍士來通報,說是山東巡撫李懋芳的幕僚陳子龍求見。
李嘯雙眼一亮,大笑道:“哦,竟是臥子先生來了,快快隨我出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