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三章 左部歸降,圍攻大順

莫長宋見二人這般鄭重地看着自已,不覺莫名想笑,他輕嘆了一聲,緩緩道:“二位莫憂,我唐軍收降納叛,向有條例。決不會只憑一時興起,便加以差別對待。你部若就此投降歸來,我部首先便會對你部投降兵馬,加以區別對待。”

見二人聽得專注,莫長榮繼續道:“我軍會以互相檢舉的方式,讓但凡過去有劣跡斑斑者,雖可讓其保留性命,但是皆會立即從軍中除名,強制發派到邊遠地區服苦役,視其情節嚴重與否,決定勞役的地點與時間,最後役期滿後,讓其成爲當地的普通居民,準允其與家人在當地安穩定居。”

“至於未犯大罪的普通投降軍兵,則是先看其狀態,是否能勝任繼續當兵。若是老弱病殘,則發給遣散費,準允其回鄉定居,或是由朝廷指定海外地域安家。而留下來的精壯士卒,則看其態度,不願繼續當兵,或自已另有想法者,亦發給遣散費,準其自去。而願意繼續留下來者,則我軍視情況,安排到各個需要的部隊中去,先從輔兵幹起,待其熟悉我唐軍的規章制度後,再分別安排到戰兵隊伍中去。”

聽莫長榮這般解釋,盧光祖與李國英二人心下,頓是大爲釋然。他二人還未開口,莫長榮又笑道:“至於各名將領,我軍亦是先如士卒一般,看其自身態度。願留于軍中者,則在改造後,可爲我軍效力。若願留去,亦可發予遣散費用,着其自去便是。只不過,現在你軍及時來歸,唐王大人對你部兵馬,尤其是你們二位,卻是甚是看重呢。”

“哦?唐王大人,竟然對我二人亦有了解?”聞得此言,盧光祖與李國英皆是一臉驚喜。

“是啊,你們以爲,我軍的安全司密探是吃乾飯的麼?”莫長榮一臉得意地說道:“更何況,對於你們的狀況,我第十一鎮副鎮長王德仁,以及丙營營長金聲桓,皆是左部舊將,對你們的將領人選頗爲了解。所以,唐軍在信中說,如果你部來降,只要你二人願意,可對盧李二位將軍,委以重任。”

聽莫長榮說到這裡,盧光祖與李國英眼中都是光采奕奕,一臉喜不自盡的表情。

二人立即齊聲表態:“請大人放心,我二人絕對願意爲貴軍效力!唐王若能對我二人量材爲用,我二人自當拼死報效,以酬唐王厚待之恩!”

莫長榮對二人的表態十分滿意,隨後便又對二人慰勉鼓勵了幾句,便親筆回信一封,打發他們回去報信。

盧光祖李國英二人返回山上寨堡,立即向左夢庚通報,把面見莫長榮的情況,對左夢庚全盤說出。

左夢庚聽完二人稟報,又仔細看過了莫長榮的信件後,終於徹底打消了疑慮,遂親自率領山上所有士卒與家屬,一齊下山,向唐軍投降。

莫長榮十分熱請地接待了他們,隨後,便按先前與盧李二人所說的那般,對左部投降的八萬兵馬,先進行一番甄選。

其中四千餘人,被以互相檢舉的方式,指認爲罪行昭彰之徒,全部就地關押,並派人監送北上,前去武昌。準備在那裡,再安排他們去東西伯利亞的苦寒之地,服勞役再定居。

剩下的七萬五千餘人裡,又淘汰了一萬五千餘名老弱病殘,以及願意拿遣散費回家之人,總共得選五萬餘名精壯士卒得以保留。

士卒甄選完,接下來便是投降的將領,約有四分之一的將領,願意拿錢遣散,唐軍亦遵守承諾,給予錢財,放其離去。

見唐軍對降兵甄選得這般有序又有效率,左夢庚心下暗歎不已。

他暗想道具,從唐軍在這樣甄選士卒的小事上,都做事如此認真的角度來看,足可想見唐軍強悍的戰鬥力。自已沒有選擇與唐軍對抗到底,實在是最爲明智之舉。

看到莫長榮向自已走來,左夢庚一聲長嘆,搶先對莫長榮說道:“莫將軍,在下已想明白了。在下不願再於軍中效力,也願意與那些被遣的士卒一樣,離開軍伍,自謀出路去也。”

他這番表態,讓莫長榮頓是一愣。

不過,他迅速地想明白了。左夢庚在心下,還是不能釋懷唐軍殺其父親一事,故而他實在沒臉面再去爲殺父仇人效力,亦是人之常情呢。

莫長榮嘆道:“左將軍不願留在軍中,我等自然不能強勉,卻不知道,將軍打算接下來,前往何方定居安住?”

左夢庚慘然一笑,便道:“唉,我等歸降之將,還能有何更好的選擇麼?此番離去,武昌這傷心之地,自是不會再去。在下打算,帶着家眷一道前往江南松江府居住,在那裡經商自營,合族安居,以爲存身養家之策。”

莫長榮點點頭:“左將軍這般決策,倒亦是甚好。現在江南一帶,自平定以來,已被唐王開闢成真正的糧米絲綢之地,極爲豐腴富饒。將軍資財豐厚,若在其地經商自謀,必可大獲其利,更可重新振興家族,。此番前去,必定大有作爲矣。”

左夢庚拱手長揖:“謝莫將軍之吉言,那在下就此道別,還望將軍善待我之舊部,讓他們皆能安下心來,好好地爲唐軍效力。”

莫長榮虛扶起他:“這是自然,左將軍莫要擔心。你此番離去,我自會派兵護送,讓你等安全到達松江。”

接着,莫長榮便派出一隊騎兵,將左夢庚與其家屬,以及他們的全部財物,一齊裝運上車,護送離去。

送走左夢庚後,莫長榮立即飛信稟奏唐王李嘯,向他報告收收左夢庚部兵馬一事。

三天後,李嘯收到來信,亦是十分欣喜。在與其幕僚商量後,做出了收編左夢庚餘部的具體安排。

那就是,將其部隊伍,整編成唐軍第十三鎮兵馬,其中,由在這次征伐雲貴桂三省,以及征伐安南的戰鬥中出了大力,現在駐守於安南升龍城的原唐軍第九鎮副鎮長翁之琪,擔任唐軍第十三鎮主將。

第十三鎮副鎮長,則由原先在敘州城下,被唐軍生俘的原大西軍將領,張獻忠手下四大義子之三的艾能奇擔任。

原來,艾能奇在被唐軍俘虜後,先於川東關押了數月,在平定左良玉之後,便沿着水路,一路被押送到了南京。

在川東關押的那些日子,日日都有監撫司的文官前來洗腦,原本心志堅強一心想要逃走的艾能奇,終於開始漸漸轉變心意。

這樣傳銷式的洗腦宣傳,在這個時代,幾乎無人可以抗拒。

他開始反省自已,跟着那個所謂的義父,一直爲他盡效愚忠,是不是值得。

尤其是,那些監撫司文官,再把他與現在的唐軍第三鎮長李定國,唐軍第十二鎮鎮長劉文秀,這兩位他先前的兄長際遇,給艾能奇反覆說述之後,艾能奇雖在表面猶是強硬,但在心下,卻也有說不出的失落。

唉,自已如果繼續追隨張獻忠,哪怕未被唐軍俘虜,這將來的前景,亦是有限,局隅於那川西之地,就算自已再有才華,又如何有施展的餘地。

若真的這般下去,自已這一身才能,其結局卻也是可以想見的碌碌無爲,豈可與李定國劉文秀這兩位義兄,在唐軍大展才能鵬程萬里的勢頭相比啊。

在日夜的洗腦與和自我的煎熬中,艾能奇渡過難熬的幾個月,心理早已崩潰的他,終於等到了唐軍打敗左良玉,打通了與川東的聯繫通道的消息。

隨後,艾能奇一路乘水師船隻,順利到達南京,在這裡,他被唐王李嘯親自接見。

見到這氣宇軒昂氣概非凡的唐王李嘯,艾能奇心下,已然暗自折服。故在李嘯勸說了數句話後,他終於鄭重表態,從今之後,願爲唐軍驅馳效力,隨唐王安排便是。

艾能奇這番表態,令李嘯十分滿意。

考慮到他身爲武將,自是不願意離開軍隊,李嘯先安排他去浙江,去曹變蛟的唐軍第七鎮兵馬中擔任裨將,以熟悉唐軍的規章制度以及相關規定。

現在左部兵馬來降,李嘯一下子獲得了充足的降兵,他決定立即以這些降兵爲基礎,從其他部隊抽調骨幹,組建唐軍第十三鎮兵馬。

唐軍第十三鎮的主將,既已由原第九鎮副鎮長翁之琪擔任,那第十三鎮副鎮長之職,李嘯便決定,讓艾能奇來擔任。

艾能奇得到任命,心下亦十分歡喜,在向李嘯作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表態後,他立即領命而去,復從南京乘船前往武昌,快速趕去這第十三鎮的整編之地。

第十三鎮丙營營長,爲表示唐軍重用降人,李嘯決定由左部降將李國英擔任丙營營長。

接替唐軍第九鎮副鎮長一職,併兼管乙營兵馬的將領,便是原唐軍第九鎮丙營營長劉良順,其手下丙營,則是由左部降舊將盧光祖擔任。同樣是以此方式,表示唐軍重用降將不拘一格之理。

至此,唐軍總共組建了十三個軍鎮,其勢力與風頭,放眼中國一時無兩,相比其他勢力,已是堪稱無比強大的存在。

所以,李嘯心下決定,唐軍的擴編任務,暫時到此爲止,不再繼續擴大。現在有了這十三個軍鎮,唐軍已足以掃滅天下,稱雄東亞了。

李嘯認爲,如果以後真的還要再組建一隻軍鎮,以實現掃滅羣雄,儘快一統天下的戰略目的,那也不會再在南方組建,而是要在唐軍的北方重鎮金湯城,再組建唐軍第十四鎮兵馬。

到了組建完唐軍的第十四鎮兵馬,李嘯認爲,唐軍的軍隊規模與強悍戰力,,怕是整個世界範圍內都皆無敵手了。自此之後,唐軍編制穩定,當再不會有任何擴軍的計劃了。

而將來這新組建的第十四鎮兵馬,其目標當然首當其衝是李自成的大順國,然後便是針對滿清。再接下來,便是要掃滅尚不臣服唐軍的蒙古諸部,最後兵鋒北進,直攻入西西伯利亞。

也許,這支部隊,將與唐軍的第五鎮、第十二鎮兵馬一道,將整個烏拉爾山以東全部佔據,實現中國自元朝以來的最大化疆域。

到了這個地步,李嘯的領土野望,就算是全部達成了,這般偉業,就連當年的鐵木真,都要望法莫及吧。

那麼接下來,這新組建的第十三鎮在武昌整編,而在平定廣西之後,唐軍接下來,又要開始對誰發動進攻呢?

是先攻滅張獻忠的大西國?還是先攻打李自成的大順國?抑或再保守一些,他處不動,繼續調兵攻打安南尚未臣服的阮氏呢?

李嘯與其手下幕僚經過仔細研究商討,最終決定,調集大軍北上,擺出對大西國的佯攻之勢,實際上,卻是要以李自成的大順國爲主要攻擊目標。

之所以這般行動,這是因爲,李自成有十五萬大軍駐屯漢中,與大西國呈互爲犄角之勢,從而確保唐軍若來進攻的話,他們便可立即發兵救援,使唐軍在進攻川西時,難有兵力優勢,最終不得不因爲戰事拖延糧草難繼而從此處撤走。

而唐軍若是佯攻大西,主攻大順的話,就可以輕易地獲得許多戰略優勢,讓自已在運兵作戰時,更加靈活而主動。

因爲李嘯的打算是,現在貴州、雲南、廣西三省既定,那就讓唐軍第九鎮兵馬的三營兵馬,分駐雲南、安南、廣西三地。

再從南方戰場上,抽調第二鎮兵馬安和尚部重新進入川東,讓第十一鎮兵馬莫長榮部入駐鄂西。

然後讓唐軍第八鎮劉澤涵部兵馬,分駐江西與浙江,以防備南邊的鄭芝龍。這樣一來,便可順利抽調唐軍第七鎮兵馬曹變蛟部,北上到廬州一帶。

而原本散佈南直隸的唐軍第六鎮兵馬劉國能部,亦全部集中在鳳陽一帶。與南邊廬州的第六鎮兵馬,形成互爲拱衛之勢。

與此同時,唐軍北面,讓新組建的第十二鎮兵馬劉文秀部,留駐原地,負責拱衛宣府北路,並保衛橫貫草原的從山海關至金湯城運輸線,而讓唐軍第四鎮段時棨部兵馬,南下到宣府北路南部邊境一帶。

至此,唐軍在經過了這一系列的調兵運作,有如張開了一張四面大網,終於完成了對整個大順國的徹底包圍。

一場前所未有的浩大戰役,亦將就此展開。

第八百七十二章 分兵作戰,往擊多鐸第一百七十三章 後金之亂(三)第三百四十八章 北圖庫頁島第一百六十二章 殺戮機器第八百七十二章 分兵作戰,往擊多鐸第七百七十一章 復州土皇帝第五百四十九章 留守與決別第五十二章 破局第五百二十六章 冰牆之堡第三百三十六章 舌戰幕府第八百四十八章 巨象衝陣,何人可敵第二百一十章 三路侵明第六百六十三章 突劫法場第八百二十六章 標準化屠殺第四百八十一章 毀滅者李嘯第九百四十二章 強攻那曲城第三百九十章 混亂攻殺第九百一十六章 堯勒瓦斯的抉擇第四百零七章 反抗者,盡屠之第二百一十二章 入援京師第四百九十章 頭號敵人第三百一十八章 暴力奪城第六百一十五章 活埋聚殲第一百四十九章 鐵龍城之戰(三)第二十二章 總兵第五百八十三章 冒雪攻城第八百三十三章 揚長避短 二次攻城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城陷落,直攻遼陽第二百九十四章 逆我者亡第一百零五章 吞狼(上)第六百七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曠野決戰第一百八十章 戰和之爭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帝的疑慮第十四章 考校第九十四章 改造第六百二十二章 和談爲假,謀利爲真第九百一十八章 葉爾羌滅亡,兵進準噶爾第一百九十五章 捲菸生產第一百九十四章 俘虜安置第六十八章 面試第八百一十五章 兵臨岫巖,騎兵初戰第七十六章 試探第八百二十五章 出其不意,合攻保寧第二百二十七章 虛封其爵第二十九章 雄心第六百四十三章 走投無路吳三桂第九百四十九章 撞門攀梯 齊攻拉薩第八百七十七章 夜克遼陽 活剮親王第三百六十六章 狂暴之力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漢人第三百零二章 兩全其美第九百三十三章 盛京城破,圍攻皇宮第六百三十一章 板蕩識忠臣第五百三十八章 樹倒猢猻散第八百六十五章 圍殲耿仲明第三百六十九章 李嘯不死,大清難安第六百三十四章 流寇勸封第八百六十一章 南北齊攻 全面開戰第五百五十章 陰溝翻船第一百五十六章 李嘯大婚第八十七章 馬車第九百零七章 大獲全勝,兵進吐魯番第三百五十九章 朝廷軟了第三百一十六章 城下殲敵第五百一十章 清帝誘降第二十五章 升賞第十七章 職爭第六百四十四章 孤城之困第三百七十七章 英雄落幕第七百八十四章 面見緬王第五十六章 大賺(二更)第五百零八章 退守內城第三百九十二章 俘獲嶽託第二百四十五章 海洋島陰雲第六百二十四章 太后的決斷第七百九十一章 安南借兵,合攻唐軍第五百八十二章 困境中的決斷第三百三十八章 郭子儀還是安祿山第二百五十二章 登島攻擊第九百零一章 李自成死,羅尗城危第八百七十八章 求和還是作戰第九百三十二章 勸降不成,天雷轟門第三百七十二章 不殺李嘯,誓不爲人第九十三章 鐵龍城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攻金州第四百三十二章 唐軍急援第四百八十章 兵進赫圖阿拉第五百八十四章 強攻耀州第八十七章 馬車第五十七章 報仇第八百八十六章 受九錫,滅大順第一百二十五章 勁敵第六百三十八章 君可自代之第二百三十章 反間計第六百七十四章 龍戰於野第四百一十四章 兵圍馬尼拉第四百零三章 酒醉人亦醉第三百一十三章 栽贓陷害第三百四十六章 蝦夷島開發第二百二十二章 特來取爾狗命
第八百七十二章 分兵作戰,往擊多鐸第一百七十三章 後金之亂(三)第三百四十八章 北圖庫頁島第一百六十二章 殺戮機器第八百七十二章 分兵作戰,往擊多鐸第七百七十一章 復州土皇帝第五百四十九章 留守與決別第五十二章 破局第五百二十六章 冰牆之堡第三百三十六章 舌戰幕府第八百四十八章 巨象衝陣,何人可敵第二百一十章 三路侵明第六百六十三章 突劫法場第八百二十六章 標準化屠殺第四百八十一章 毀滅者李嘯第九百四十二章 強攻那曲城第三百九十章 混亂攻殺第九百一十六章 堯勒瓦斯的抉擇第四百零七章 反抗者,盡屠之第二百一十二章 入援京師第四百九十章 頭號敵人第三百一十八章 暴力奪城第六百一十五章 活埋聚殲第一百四十九章 鐵龍城之戰(三)第二十二章 總兵第五百八十三章 冒雪攻城第八百三十三章 揚長避短 二次攻城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城陷落,直攻遼陽第二百九十四章 逆我者亡第一百零五章 吞狼(上)第六百七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曠野決戰第一百八十章 戰和之爭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帝的疑慮第十四章 考校第九十四章 改造第六百二十二章 和談爲假,謀利爲真第九百一十八章 葉爾羌滅亡,兵進準噶爾第一百九十五章 捲菸生產第一百九十四章 俘虜安置第六十八章 面試第八百一十五章 兵臨岫巖,騎兵初戰第七十六章 試探第八百二十五章 出其不意,合攻保寧第二百二十七章 虛封其爵第二十九章 雄心第六百四十三章 走投無路吳三桂第九百四十九章 撞門攀梯 齊攻拉薩第八百七十七章 夜克遼陽 活剮親王第三百六十六章 狂暴之力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漢人第三百零二章 兩全其美第九百三十三章 盛京城破,圍攻皇宮第六百三十一章 板蕩識忠臣第五百三十八章 樹倒猢猻散第八百六十五章 圍殲耿仲明第三百六十九章 李嘯不死,大清難安第六百三十四章 流寇勸封第八百六十一章 南北齊攻 全面開戰第五百五十章 陰溝翻船第一百五十六章 李嘯大婚第八十七章 馬車第九百零七章 大獲全勝,兵進吐魯番第三百五十九章 朝廷軟了第三百一十六章 城下殲敵第五百一十章 清帝誘降第二十五章 升賞第十七章 職爭第六百四十四章 孤城之困第三百七十七章 英雄落幕第七百八十四章 面見緬王第五十六章 大賺(二更)第五百零八章 退守內城第三百九十二章 俘獲嶽託第二百四十五章 海洋島陰雲第六百二十四章 太后的決斷第七百九十一章 安南借兵,合攻唐軍第五百八十二章 困境中的決斷第三百三十八章 郭子儀還是安祿山第二百五十二章 登島攻擊第九百零一章 李自成死,羅尗城危第八百七十八章 求和還是作戰第九百三十二章 勸降不成,天雷轟門第三百七十二章 不殺李嘯,誓不爲人第九十三章 鐵龍城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攻金州第四百三十二章 唐軍急援第四百八十章 兵進赫圖阿拉第五百八十四章 強攻耀州第八十七章 馬車第五十七章 報仇第八百八十六章 受九錫,滅大順第一百二十五章 勁敵第六百三十八章 君可自代之第二百三十章 反間計第六百七十四章 龍戰於野第四百一十四章 兵圍馬尼拉第四百零三章 酒醉人亦醉第三百一十三章 栽贓陷害第三百四十六章 蝦夷島開發第二百二十二章 特來取爾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