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

第二百四十一章失控的局勢

也先不是不知道居庸關之險。

只是真正兵臨城下的時候,才感到攻克居庸關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也先另外一個目的,也不能完成,保定侯孟瑛行軍姿態已經無懈可擊。

此刻也先也放下攻入北京城的妄想。

只是大軍屯兵居庸關下,反而分兵四掠,大軍掃蕩四野,將宣府以南這一片區域也清洗成一片白地。

畢竟,再怎麼樣的堅壁清野,也不可能將所有人都帶進城中。

等孟瑛到了的時候,也先已經滿載而歸了。

這一次也先決定不從原路返回,而是向北折返龍門所,然後向東,沿着燕山北麓。向西北方向行軍。

之所以這樣做,也是也先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

那就是草場的承載能力。

草原的生態要比很多人想象都單薄。更加單薄的,還是草原的恢復能力,在其他地方,如果將地面上的植被給破壞掉,等他們自己恢復過來,不過是幾場春雨,甚至有的地方就是一夜之間,就能將這些地面給覆蓋了。

但是草原上,卻不是這樣的。

草原上一塊地皮植被被破壞了,如果放任不管,想要恢復過來,是需要很長時間的,甚至還會向壞的地方發展,這塊裸露的地面,會一點點的演變成了沙漠。

而幾十萬騎從草原上行軍,這個存在,本身就是草原生態的極大破壞。

也先如果是漢人,大抵不會在乎這一點。但是作爲蒙古人,他們要在草原上生活,有些事情儘量是要避免的。

所以,他決定從東北方向離開,先到達灤河河谷,然後再回到大寧,再做其他的打算不遲。

而今孟瑛自然跟在後面,不緊不慢的,雙方呈現一種送客的姿態,相距十幾裡,行軍的時候,彼此能看見彼此的煙塵,在青山之下,若隱若現。

雙方探馬也呈現一種默契,雙方距離百餘步的時候,都放慢的腳步,對峙一會兒,然後相互離開。

孟瑛害怕也先殺一個回馬槍,等也先出了燕山北麓,就準備回軍。

只是一件誰也沒有想到的事情,突兀的發生了。

就在灤河上游的一道不知名的小河邊。這是山中少有的一片開闊地,數座山峰都避開了這裡,從各個方向看都似乎能夠看出一道山谷來。可以四面八方匯聚在一起。

這一條小河,向東北方向流淌,隨即匯入灤河之中。這一條小河看上去很像是季節性的河流。因爲整個山谷之中,都有河流沖刷的痕跡,大片片的石頭都有圓滑的棱角。只是小河卻只有淺淺的一彎。縱馬可過,最深處也漫不到腿,最寬處也不過一兩丈。

不過,即便這樣也是一附近少有的水源地,不僅僅是動物喜歡來這裡飲水,人也喜歡。

此刻就有幾十個韃子騎兵在這裡下馬,他們雙腿都踩在圓石之上,先用手捧着水,喝了一氣,然後又用水囊,開始灌水。

就在這個時候,忽然聽見箭矢飛過的咻咻聲。

不知道從什麼地方,衝過來十幾騎明軍,瓦刺騎兵措不及防,一連十幾人被射翻在地。他們也是很意外。

因爲他們與明軍探馬之間,已經達成默契了,很少有廝殺了。遠遠的看見,最多射上幾箭。這一羣明軍的突然襲擊,大出他們所料。

不過,戰場之上,什麼想法都是多餘的,瓦刺騎兵上馬之後,雙方圍繞這一道小溪,開始了慘烈的廝殺。

先是弓箭來往,隨即短兵相接。

雙方打的都很吃力。

都已經感到不對了。

瓦刺人感覺他們遇見這一夥明軍,似乎與後面追趕的明軍不是一夥的。

而對面的明軍也感到,對面的韃子,似乎也不是尋常韃子,是硬茬子。

對,他們都猜對了。

此刻他們彼此都遇見了新的敵人。

這一夥騎兵並非孟瑛麾下的,而是遼東海西兩部聯合的騎兵,共有騎兵四萬人。

雖然都是明軍,但是因爲駐地不同,打仗風格都是差異的,特別是海西成立之後,海西軍中有大量女真人。

就這四萬騎兵之中,就有一萬多是女真人,這些女真人的風格也滲透到了明軍騎兵之中,那就是馬步皆能,喜用重箭,喜歡近距離射箭,而且箭法很準,最喜歡射人面門。

等等,這些遼東軍的風格與明軍其他各部是不同。

當然這些不同,很多外行是分辨不出來的,但是瓦刺派出的探馬,都是精銳士卒,他們一交上手,就察覺到了其中貓膩。

同樣遼東騎兵這邊,他們也沒有想到會在這裡遇見瓦刺阻力。

這個時代的消息傳遞,是有很大的延誤的。

從宣大戰場上傳遞消息到遼東,就要先傳到北京,然後傳到瀋陽,然後傳到軍中,軍中的決定,先傳到北京,然後再傳到宣大戰場之上,再加上軍隊處於戰鬥之中的種種障礙,一個消息延遲到幾天,與十幾天都是很正常的。

曹義反覆確定過脫脫不花沒有南下之意後,又聽聞紫荊關之戰,立即冒了一身冷汗。立即徵調遼東海西主力人馬,八萬步騎入山海關,救援北京。

但是石亨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而今北京安然無恙,真正有問題的是宣大,如果從瀋陽到山海關,然後到北京,再出居庸關,速度太慢了。

如果從遼河河套出發,直接走口外,然後到宣大,不過四五百里,騎兵加急的話,兩三天就能到了。

即便放慢速度五天之內,也是絕對沒有問題了。

到了口外再看情況,如果北京危急,可以從喜峰口入衛京師,如果北京沒有問題,就直接去宣大不遲。

曹義最後決定兵分兩路,他帶領步卒從山海關,讓石亨帶領騎兵走口外。

之所以如此,就是如果步卒走山海關的話,可以不用帶輜重,取用沿途輜重就行了,也免了安營紮寨,畢竟是內線行軍。

但是如果在口外行軍,就麻煩多了。

雖然脫脫不花已經與明軍脫離接觸了。但是口外一帶,畢竟不是明軍的控制區,很可能遇見不確定的危險。

騎兵反應快,即便遇見了也有機率脫險,而步卒就不行了。

石亨得令之後,立即出發,不過三日功夫就到達了這裡,距離宣大邊牆已經不遠了。

正如曹義所料,這一路上並非風平浪靜的。

因爲瓦刺大軍南下的原因,草原上游牧部落士氣大漲,狂妄之輩,居然就在大明邊牆之外四五十里的地方放牧。

石亨也沒有想到這一點。

因爲在他的印象之中邊牆之外百里範圍之內,一直是無人區。

只是石亨是什麼樣的人?不管怎麼說他,敢戰能戰,會打仗的,但是也不可能消除他性子裡面的暴虐的成分。

所以這一路來,石亨根本就沒有怎麼紮營,是走一路殺一路,以石亨的話,就是爲了保護行軍隱秘。

凡是見過大軍的人殺無赦。

至於他們放牧的馬匹歸入軍中,牛羊都爲將士加餐,但是至於人,很抱歉,沒有留下一個活口。

但是遼東海西騎兵面對這些遊牧部落,很多部落壯丁只有幾百個人,殺起來自然是砍菜切瓜一般。

而蒙古人從來沒有統一的軍裝,身上的衣服都是自備的,這些外出的探馬,不仔細看,與尋常部落的騎兵,也沒有什麼兩樣。

故而遼東騎兵看見了,根本沒有多思量,就想做上一票,反正不管是什麼韃子,凡是韃子的首級就是功勞。

只是雙方交上手之後,才覺得是棘手之極。

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四章 太后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四十九章 瓦刺
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四章 太后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四十九章 瓦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