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負擔

第五十二章負擔

于謙想了想,想要委婉的勸諫一下,說道:“陛下,不知道陛下願意給大學與中學多少稟食?”

稟食就是官府給的糧食,可以理解爲補貼。

朱祁鎮一時間不知道如何回答,說道:“稟食?”

于謙說道:“陛下,如果陛下不打算給稟食的話,臣以爲真正有才之人,不會走這一條路。”

“陛下不知道民間的清貧,臣不知道,陛下準備中學收多少,但是四座大學堂,每一界最少有一千人。而陛下也不會讓中學所有人都考上大學,否則就不會,有考試之說了。”

“想來兩京二十四省六都司,總共三十二所中學,每一界最少有數千人,總共加起來,就有一萬多接近兩萬讀書人。”

“真正有家底有才華的人,不會走這一條路,會走科舉,而真正清貧有才華的人,也不會走這一條路,無他,科舉可以在家裡自學,只需要買書就行了,甚至買書不成,也可以抄書,借書。”

“而居於省城之中,各種開銷之大,哪怕朝廷的學校不收束脩,也不是這種清寒的學子能夠負擔的起的。”

“如此一來,陛下所能招收的不過,是一些紈絝子弟,有能寄希望於何爲?”

“還直接從科舉不第之中選拔人才,入校學習,然後分配官職。”

朱祁鎮心中立即否定了于謙的意見。

他想要的一個從底層與科舉隔絕的體系。並不是從科舉之中轉嫁出來的另外一條路。

朱祁鎮說道:“需要多少稟食?”

于謙沉吟片刻說道:“一個人一年三石糧食。”

朱祁鎮微微皺眉說道:“三石糧食?”

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明人的記載之中,一石糧食在九十二公斤,一石等於十鬥,一斗等於十升,而一個壯勞力如果勞作,一天的口糧,就是一升,將近一公斤米。

不要覺得多,古代人吃飯沒有油水,只能多持主糧。一般一個成年人吃飽,也就是這個數字。

如此算來,一石糧食可以供人吃上百日。三石糧食供人吃上三百日的飽飯。

但是正如於謙所言,這學校定然會建立在省城中,在省城之中生活也是需要開支的,如此一來。他也是需要開支的糧食的。

也就是說,這個補貼根本不夠學生吹飽的。

于謙說道:“足夠了,比起范文正公劃粥割齏,要強上太多了。”

朱祁鎮一時間見啞然。

范文正公就是范仲淹。他年少的時候十分清貧,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飯,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凍後,用刀劃成四塊,早上吃二塊,晚上再吃二塊,這就是“劃粥”。沒有菜,就切一些醃菜下飯,這就是“斷齏”。如此堅信的學習,纔有所成就。

而於謙年輕的時候家境雖然好一點,但是他也是看見過當時同學的清貧與刻苦的。

所以,他覺得他定下的標準,已經夠好了,最少能讓學子果腹,不至於劃粥割齏,比范文正公當初好上一點。

朱祁鎮算算髮現也不算太多。

而今的糧價雖然還沒有降到二百五文一石,但是下降的趨勢很明顯,畢竟朝廷不再打仗了,如果朱祁鎮什麼也不做,糧價將來跌破二百文也是很有可能的。

雖然達不到盛唐之計,鬥米十錢。但也能打破鬥米二十錢的下限。

所以三石糧食還不到一兩銀子,如此而來每年的按三萬學子來,每年補貼不過三萬兩,朱祁鎮是補貼的起。

朱祁鎮雖然心疼學子,但也知道,他不能提太高的生活標準,畢竟大明國情在這裡的。

雖然朝廷很富,但是民間大部分人並不富裕。

朱祁鎮說道:“那就按先生所言,這一筆錢內庫出了。”

于謙說道:“陛下,凡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朝廷各部每年胥吏也要不了一千人,而地方各衙門也要不了一萬人。”

“而且學子就讀,可以苦一下,養其心性,但是如果入仕之後,卻要養家。而今京師吏員已經過萬之多,每年花費要數萬兩。”

“這十幾萬兩於朝廷,是九年一毛,但是京師於天下也是一隅之地。如何二十四省,一併改動,朝廷何以承擔如此大的負擔,可以說不次於養兵之重,請陛下三思之。”

一千多萬兩的軍費,是朝廷最大開支。將海關稅,鹽稅,乃至茶稅的收入侵佔個七七八八的。

如果不打仗的情況下,一千萬兩或許稍少一點,但一旦打仗一千萬兩不夠,最少一千三百或者四百萬兩,甚至兩千萬兩。

這已經佔據了朝廷開支近四成。

朝廷剩下的幾成財政,要負責百官俸祿,藩王俸祿,皇帝的金花銀,特別大頭的是水利工程,馳道工程的經費,再加上時時刻刻都要準備的賑災費用。

年景好的時候,可以結餘一些,一百萬兩到幾百萬兩不等。但是一旦有大災,朝廷花錢如流水一般,並不比打一場戰事,要輕鬆多少。

所以于謙實在不想朱祁鎮做這一件事情。

朱祁鎮說道:“廢胥吏定吏員這一件事情對不對?”

于謙說道:“對。”

朱祁鎮說道:“對的事情,就應該做。即便不能全部做了,但也要一點一點的做起來,否則等到什麼時候?”

“錢的事情,先生不用擔心了。”

于謙說道:“陛下,已經加不得稅了?萬萬不可再加稅了。”

雖然朱祁鎮做了不少事情,但是于謙看着朝廷賦稅節節攀升,更多是擔心,畢竟很多人覺得天下的財富恆定,不在官而在民。

而今朝廷財政收入每年四千多石糧食,一千五百多萬兩白銀。這些數字比永樂中期都多出不少。

這讓很多人都有些不安,特別是爲了清丈土地,蘇州那個案子,更是讓很多人不安。

再從民間徵稅,實在是容易引起震動的事情。

朱祁鎮說道:“這一點請先生放心,朕自有辦法。”

之前周忱沒有完成的金融改革,朱祁鎮準備再次推行下去,這一次比之前有一個很多有利因素,那就是水利衝壓這個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

畢竟,明軍很多盔甲刀兵都是用這個辦法打造的,稍稍改造一下,用來打造金銀幣,也是一樣管用的。

再加上東北的開發,大量金礦的被發現,再加招遠金山也有所出產了。還有佐渡島的白銀髮現,讓日本白銀開採大大提前了。

畢竟日本本身就是一個金銀礦富有的國家,而各地有金銀的傳說並不少,並不是只有佐渡島纔有的。

佐渡島銀礦刺激着日本各大名與幕府大量探礦,自然也會有發現。如此一來,日本的白銀產量節節攀升。

而他們的白銀大多都透過長崎進入了海東省,隨即流入中國。

朱祁鎮估算過,僅僅是白銀鑄造成銀幣,就有三成的利,每年最少有幾百萬兩進項。當然了,這個進項並不穩定。

畢竟日本形式並不是太好的。、

去年日本使臣請冊封日本太子一件事情,朱祁鎮雖然知道背後到底是怎麼回事,但是思量了好久,朱祁鎮還是批准了。

畢竟,一來日本請封太子,按大明的程序並沒有問題,不可能因爲日本內部問題,就拒接日常,二來,朱祁鎮甚至希望大明冊封這個太子被殺了,正好藉此將日本拿下。

日本的金銀,朱祁鎮可是心儀已久了。如果提前開採石見等銀礦,就能給大明帶來額外的收入。

金錢有時候就是武器,朱祁鎮的武器,讓他更好完成變法。

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十五章 香港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六章 新天子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
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十五章 香港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六章 新天子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