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百戶屯田

寬甸百戶周弘在萬曆四十七年裡依舊沒有擺脫喜憂參半的心境。

這百戶的世襲武職,得來不過短短兩年,周百戶的稱呼不僅周弘自己感覺不順耳,就連寬甸的旗軍、民戶也說起來拗口。這倒不是因周弘新有的官稱讓人陌生,若放在兩年前,寬甸堡裡誰見了不得稱一聲“周千戶”,那老爺的尊稱周弘還不夠資格,但僅這千戶的名頭就足夠周弘在寬甸堡所轄地界上橫行無阻,就連那些調集來此戍守的班軍、營兵,不論大小也得對其客客氣氣的打招呼。只不過因寬甸堡外一處民屯裡的百多畝地,與那鎮江的李家起了衝突,當然,這個鎮江李家可與李家屯的李達茂毫無關係。周千戶本早知鎮江李家的名聲,但想這寬甸本是自家的地界,那李家的手也伸的太長了,便硬是用種種手段家那塊地收入囊中。李家之所以成名,當然不會讓這樣一個小小的千戶就這麼佔了上風,人家手段可與周弘不同,事後也沒多說,連句狠話都沒聽過,只是不聲不響地從遼陽城裡遼東都司管屯都指揮衙門裡來了份公文,嚴厲斥責周弘追繳欠糧欠銀不力,將這千戶貶成百戶,並說若再不補齊,便調往開原營軍中出操戍守。這一來,周千戶便成了周百戶,當然,這後來周百戶依舊在寬甸堡任職,直到過了一月,並未有人前來接任,周弘才明白這不過是個警告,人家並未做趕盡殺絕的手段。於是周弘老老實實地將那塊地拱手奉上,但人家沒要,反倒十分客氣,話裡籠絡之意尤其明顯。這番做派讓周弘首次見識了什麼才叫遼東大族,這多少有些讓周弘覺得自己那種幾乎算是搶的手段根本不值一提。不久,都司行文再達,令周百戶仍兼領原千戶職,視其歲考評語斟酌復職。

說起這考覈評語,也是遼東慣例,例如說‘持身廉靜,供職勤能,久歷戎行”、或是“年方力壯、韜略頗知”、“處事果確,秉性嚴明”等等,這些自然說的是好評,獎勵則是花段、果、羊、酒,一般都是折銀二兩至五兩不等;若是說成“職業不舉,貪污有跡”、“盜拐糧銀,侵隱農器”、“年近衰暮、事多廢弛”等等,則顧名思義,不過這罰的,大多是這樣一句:“以上各員,本當究問,姑革現管職事,各提責三十,示戒。”

是故這周千戶的憂大抵上是這“名”上的事兒,當時想的是按着慣例,即便受罰,不久便也能復職,可如今這都兩年了,還是掛着百戶的名,行的千戶的職。這對周百戶周家在寬甸的實利毫無影響,只是周弘一直疑心當初鎮江李家的笑臉後面是不是還藏着什麼。

讓周百戶喜的,自然是周家產業的增長。這遼東雖然不怎麼太平,整個遼東邊牆一帶女真的遊騎襲擾就從未斷過,但並不妨礙周百戶不斷擴展周家的家產。論起來,周百戶以世襲千戶職管轄寬甸堡的屯田,時間並不算太長。這還是自從李成樑強遷寬甸百姓內遷一事中得利的。萬曆三十四年,李成樑鎮守遼東,棄寬甸六堡之地,將約6萬餘戶人口遷往遼東腹地。這使得原來開墾出來的大片農田全數荒蕪,直到萬曆三十六年,熊廷弼巡按遼東,纔將寬甸地界上荒蕪的土地又再次開墾成良田,這一次自然費力較少。周百戶以世襲千戶多年管理屯田的經驗、手段,如今寬甸堡四周的農田約有三成便或明或暗地姓了周,那可是上萬畝良田,三成之數,足以讓周家每年收足數千石糧食,這還未算上四周山谷裡類似李家屯那樣的村子裡因各類緣由向周百戶繳糧的數目。

這兩年周百戶雖然官運不佳,但作爲衛所武官,這官職上出路有限,況且周弘也明白,這武官職位越高,在遼東上邊牆的機率便越大,儘管在寬甸周百戶聽起來始終不順耳,卻也僅僅眉頭一皺而已。不過,這兩年戰火紛飛之勢眼見着越來越大,周家卻因此而多了銀子上的收益。

遼東缺糧,大抵上指的是衛所旗軍與遼東各地的班軍營兵的軍糧、餉銀,按大明朝的律令,一般旗軍每月月糧一石,另有年例賞賜,比如棉布4疋,棉花1斤8兩;如周弘這般的千戶級別的武官,則月支本色米2石,折俸銀6錢3分。按例每年分兩次給付,這折銀的意思,多半是遼東糧食根本不夠按標準撥付。就這個標準,看起來勉強養家餬口,但這都是大明朝初期的律令,這執行下來,整個大明朝不變的還真沒多少。到如今,當兵吃糧根本就不夠全家人食用,折銀本可解決朝廷關內糧食千里轉運之困,可關內的糧價,到了遼東,便上漲的豈止一倍。就連周弘千戶的折銀,若真等着俸祿養家,周家早已餓死大半。這回遼東戰火一起,大軍雲集,雖說糧草已經過近一年的籌集,算是充足,可這一敗,就像倒了糧倉,不僅被那努爾哈赤奪取大半,就連潰敗下來的敗兵,也私自收走不少,這下遼東的糧價,再次上漲。周家的存糧,被在鎮江堡新近出現的大戶胡家出重金收購,僅這一項,周弘便多了五千兩銀子,那幾輛大車裝得滿滿的銀光閃閃,讓周千戶笑眯了眼,暫時將周百戶的名氣忘得一乾二淨。

那胡家周弘也是最近一年多才略有所聞,據說是販賣藥材起家,兼做糧食販賣生意,在鎮江堡裡糧食買賣算是第一,大有壓過鎮江堡李家的勢頭。估計李家也不會袖手旁觀,按周弘所知,這李家怕又要玩什麼暗中的手段,但做生意只要拿得出真金白銀,是不怕什麼波折的,甚至真肯不惜血本,還真拿胡家沒辦法。那胡家以往默默無聞,這猛地一躍,倒真是漂亮。很多人都猜測其背後必然有所依仗,否則怎能如此耀眼?至於胡家將糧食賣到何處,便無人知曉,只看到鴨綠江上的船隊與向京城方向不斷行進的馱隊,賣給誰,就是商家的秘密了。

薩爾滸一戰之後,敗兵如潮,但寬甸一帶卻平靜的很,既沒有敗兵騷擾,也沒有後金潛近。再說,遼東都司大概被這一敗弄昏了頭,有近兩月似乎將寬甸一帶忘記了,連例行的文書都沒有一封,周弘只能從傳言中得知一二。但寬甸實在過於安穩,靜悄悄的倒將遼東戰火當作了旁觀。五月初好不容易來了封公文,責令周弘調集旗軍,嚴密防守邊牆,謹防後金襲進。

這又讓周弘有些不滿,一是其中沒半點復職的意思,這其二,周弘不管是百戶,還是原來的千戶,這戍守的職責都不是他該做的事。周弘僅是個管屯百戶,專管種地,至於戍守一事,自由常駐的原振武營一部負責戍守,甚至旗下的旗軍,也只管在寬甸堡裡執勤,而不管邊牆上的輪班。但東路軍走時基本上將能戰的人都帶走了,甚至稍稍有些氣力,至少看起來身強力壯者,也被充作力夫搬運輜重隨軍而行。就算周弘願意擔此一責,也得手裡有兵纔是。遼東衛所最初的軍籍建制到現在根本就算是種地的民戶,與打仗毫無關係。

思前想後,周弘還是動用手中的權利,調集寬甸堡附近的幾個村子裡的旗軍,包括軍餘、幫丁,在上百里寬的邊牆上輪值戍守。這周弘不管也得管,誰讓其是寬甸五堡這一帶唯一做過千戶的武官呢?寬甸堡最大,人口最多,一向是寬甸五堡的核心,其餘幾處堡寨就算東路軍未來之前,最多駐有不到一百的營兵戍守,寬甸堡還算最多的,營兵們有將近五百。不過眼下這些都不在了,各堡寨裡,留下的除了幾個旗軍按值守堡外,那其實就是充門面而已,再也沒與什麼可稱爲兵的人。若真要說上陣,可能周弘手下的二三十個家丁,算是唯一可以拿到列隊的,其餘旗軍刀是能拿,但戰隊列陣,怕是要再往回活上個幾年。

寬甸堡是沿浦石河一線的五座石堡中最大一座,堡內能容千人居住,眼下除了周弘百戶一家住在這裡,還有數百戶人家在此安家。這些人中有衛所下的軍戶屯軍,也有民戶歸寬甸堡管轄,這些人種的地,都在寬甸堡四周。寬甸堡本身便修建在平坦的河谷中,有水有田,這是必須的選擇。堡外整齊的農田呈井字分佈,堡城便在井字的最中間,然後四周的區域便是農田。這是遼東衛所修築堡城時完全一致的設置,區別只在於大小,人口的多少。堡外農田按規矩是一個屯軍有五十畝土地耕種,武官另有一部分田作爲俸祿的一部分,但到現在,這個五十畝只存在與朝廷的文書上,實際上寬甸堡內除了周百戶,沒有人家能擁有三十畝以上的田地,大多數都淪爲周家的佃戶,說佃戶也不準確,但也不同於後金的奴隸阿哈,因爲這些人除一部分是後來的民戶外,多數都是衛所本身的旗軍身份,但自己的田,早已不歸自己。就算周千戶的戶口博上還登記着某某名下多少田畝,就連位置距離都寫得清楚,但田裡耕作的卻不是本人,而糧食收上來以後,名義上的擁有者也不會有半點收入,這當然都歸周百戶所有。另外,作爲一處獨立的屯田堡寨,寬甸堡內自然還有各類工匠手藝人,並且,作爲邊牆防禦的一個重要部分,這裡還有兵營,武庫,糧庫,火器儲備也是充足的,只是現在看來,不僅寬甸堡裡的旗軍不會打開武庫拿出來使用,就算拿出來,連擡炮上堡牆的人,怕是都湊不夠。

夜色還未完全將寬甸堡覆蓋,寬甸堡的大門還要再稍等片刻纔會關閉,守門的幾個旗軍懶洋洋的靠在牆壁上,過一會兒關了堡門,便可以回去睡了。但幾個旗軍還未想出到底在睡前做些什麼,就見大路上緩步奔來一隊騎兵。

幾個旗軍並未驚慌,能從大路上走來的騎兵不會有危險,看着對方的黑色鎧甲,卻有因夜幕的降臨而不甚清晰,這幾個人相互看了看,便拍拍身上塵土,在堡門邊列隊。這隊人馬極有可能是那些營兵又回來的。

騎兵小隊操馬小跑,不一會便來到堡門處,卻並不說話,直接就穿過堡門往裡走,跟在騎兵尾部的一人被一個旗軍認出來了。

“你是湯虎?”

馬上騎兵一扭身便拔出亮晃晃的腰刀,在馬上橫劈一刀,惡狠狠地叫道:“要命的,就給老子丟下兵器,站着別動,不然.....”

【收藏、推薦,謝謝】

第7章 蒙古饑民第23章 雪夜除夕第26章 遼陽血戰第47章 重振陳家第48章 建奴內亂第30章 蒙古騎兵第25章 進退之間第7章 全心備戰第42章 固定航線第8章 越河演練第29章 遼東畫卷第3章 經略奇功第12章 紮營登州第4章 軍政之分第18章 羣山缺口第13章 強行監軍第7章 變中有變第51章 提督遼東第14章 萬事俱備第10章 計奪寨第7章 蒙古饑民第21章 餘波未止第3章 以河爲界第6章 獅子張口第22章 兵將之選第1章 夜不收第40章 虛張聲勢第26章 再選官兵第35章 後續手段第20章 棄婚約第10章 兵鋒初顯第40章 虛張聲勢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20章 漸變舊俗第22章 赫圖阿拉第3章 經略奇功第36章 孤注一擲第17章 鹽參商第72章 策反八旗第66章 周全安置第32章 山東水師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25章 虎添翼第13章 如箭在弦第36章 百萬之初第21章 窮途末路第13章 軍心爭功第1章 旗軍戍邊第6章 山中人第54章 攻守易勢第36章 各有所爲第29章 死生未卜第4章 軍政之分第11章 天朝小國第35章 後續手段第12章 奪命斬第27章 十萬知府第7章 女人問題第25章 以商爲引第68章 瓜熟蒂落第37章 酒肆客棧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22章 火器四營第8章 煙花柳巷第57章 臉面交情第28章 死而復生第20章 部族戰爭第8章 暗流涌動第22章 京韻邊聲第16章 嚴寒將至第13章 鐵壁消融第46章 心存高遠第28章 草場新城第15章 小勝暗襲第17章 鹽參商第50章 逃亡官兵第36章 孤注一擲第6章 獅子張口第62章 事本尋常第91章 瀋陽屯田第25章 女真戰俘第19章 山東總督(三)第13章 鐵壁消融第9章 李氏農莊第53章 將軍幕僚第35章 遼陽移民第57章 臉面交情第12章 鎮江水師第1章 夜不收第69章 大展宏第60章 豪酋頹途第31章 練兵收心第25章 虎添翼第25章 以商爲引第13章 鐵壁消融第92章 開疆拓土第61章 好事多磨第28章 死而復生第23章 商人心思第12章 兩岸相連
第7章 蒙古饑民第23章 雪夜除夕第26章 遼陽血戰第47章 重振陳家第48章 建奴內亂第30章 蒙古騎兵第25章 進退之間第7章 全心備戰第42章 固定航線第8章 越河演練第29章 遼東畫卷第3章 經略奇功第12章 紮營登州第4章 軍政之分第18章 羣山缺口第13章 強行監軍第7章 變中有變第51章 提督遼東第14章 萬事俱備第10章 計奪寨第7章 蒙古饑民第21章 餘波未止第3章 以河爲界第6章 獅子張口第22章 兵將之選第1章 夜不收第40章 虛張聲勢第26章 再選官兵第35章 後續手段第20章 棄婚約第10章 兵鋒初顯第40章 虛張聲勢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20章 漸變舊俗第22章 赫圖阿拉第3章 經略奇功第36章 孤注一擲第17章 鹽參商第72章 策反八旗第66章 周全安置第32章 山東水師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25章 虎添翼第13章 如箭在弦第36章 百萬之初第21章 窮途末路第13章 軍心爭功第1章 旗軍戍邊第6章 山中人第54章 攻守易勢第36章 各有所爲第29章 死生未卜第4章 軍政之分第11章 天朝小國第35章 後續手段第12章 奪命斬第27章 十萬知府第7章 女人問題第25章 以商爲引第68章 瓜熟蒂落第37章 酒肆客棧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22章 火器四營第8章 煙花柳巷第57章 臉面交情第28章 死而復生第20章 部族戰爭第8章 暗流涌動第22章 京韻邊聲第16章 嚴寒將至第13章 鐵壁消融第46章 心存高遠第28章 草場新城第15章 小勝暗襲第17章 鹽參商第50章 逃亡官兵第36章 孤注一擲第6章 獅子張口第62章 事本尋常第91章 瀋陽屯田第25章 女真戰俘第19章 山東總督(三)第13章 鐵壁消融第9章 李氏農莊第53章 將軍幕僚第35章 遼陽移民第57章 臉面交情第12章 鎮江水師第1章 夜不收第69章 大展宏第60章 豪酋頹途第31章 練兵收心第25章 虎添翼第25章 以商爲引第13章 鐵壁消融第92章 開疆拓土第61章 好事多磨第28章 死而復生第23章 商人心思第12章 兩岸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