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謀造火器

天啓元年四月一日,還不到辰時,遼陽城內那些留着不肯走的部分酒肆便已開門營業,居然也能一片喧鬧聲,猶如太平盛世般的光景。自然,這裡面大碗吃肉、大碗喝酒的,不是屬於蘇翎的官兵。

總兵官李光榮如今統帥這一萬五千人馬,除了在西門外應景般地駐紮了幾千人,大部分的士卒、武官,都一樣在城內入住。當然城牆上也開始部署兵力防禦,但區區數千人,連遼陽城一面城牆都不能站滿,所起的作用,不過是望而已。另外再加上幾處城門必然要有兵力守護,能見到幾十名官兵戰力,其餘城內大部分的官兵,可都是無所事事。

這些兵可都是懷揣着不少銀子的,那些武官們更是少說有數百兩銀子的餘額。大明朝廷自遼事糜爛以來,發往遼東的軍餉是越來越多。迄今爲止,總數早已超過千萬。當然,這些銀子並非都發往遼東,大部分都用在各種軍需、募集新兵以及從沿邊各鎮調集的兵馬的糧餉上了。

李光榮下屬的這些士卒、武官,是雜七雜八,哪兒的人都有,原本李光榮是在廣寧一帶駐守,原額兵馬也不過數千而已,甚至其中肯定也是不如上報到兵部備案入冊的那樣足額。這次被袁應泰數道催兵令所鞭策,其中後面數道文書中,袁應泰甚至直言遼陽一帶已無建奴人馬,且許諾一旦到了遼陽,當即會上奏朝廷,給予升職的許諾。

那李光榮這才起身召集兵馬,並且沿路不斷收攏潰兵,這一路上近十萬的敗兵,真心返回遼陽的難以估算,但李光榮還是招集到數千人,隨同其本部兵馬共返遼陽。其中有川兵,有來自河南的毛兵,以及浙江兵。還有一部分是家便在遼陽附近的遼東本地的士卒。

李光榮也知道,要赴遼陽,兵少了可不行,這使得其甚至拿出一部分自己的私家銀子,用來募集那些看起來的確可以用得上的兵。這些銀子李光榮並不算太心疼,總之一切都會有朝廷給補上。多出一倍已說不定。

要說大明朝廷沒錢,可未必屬實。單說這不論是募兵,還是調集沿邊各鎮地兵馬,一律先給安家錢糧,這一部分,自五兩以至十五兩不等,天知道是憑的什麼標準。當然說得還是合乎情理,當兵打仗,自然要給兵士一個養家餬口的保障。這一點。在朝廷之上的文官們倒是有點良心,知道這是人心所向,不得不辦。

但這朝廷的好意。到了沿邊各鎮,以及各地衛所,卻先被領兵武官們截留一筆。平日裡難得有這樣的機會,怎麼會不趁機填補一下?不過,除去那些藉故推託,始終不肯挪步地,其餘奉令啓程的武官們,還是發下大部分的安家銀子,畢竟要靠這些兵賣命。那些填補的太狠的。這路上便出現了兵變,或是逃亡的變故。

接下來,便是鎧甲、兵器、馬匹銀子,這一部分,朝廷也是撥付出來的。大約鎧甲、兵器,每人也有五兩左右,但這要除去朝廷令工部打造出來甲杖器械分派下去的部分。朝廷平日裡積攢下來的軍需,完全不夠用來武裝所有地兵馬,再說平日裡朝廷對於軍伍。只重視邊關部分,大部分衛所軍人,都得自備鎧甲兵器。還有馬價銀,約按十五兩撥付,這是一個通價,倒是沒多少出入。可除去武官們的截留外,那些心思靈動的士兵,也會在鎧甲、馬匹上動腦子,鎧甲甚至有用紙糊出來裝樣子地。而馬匹。則專挑羸弱老病的,自然是貪便宜。至於倒斃途中,自有長官再向朝廷伸手,若是逼着賠補,便立即逃亡。

剩下的大部分餉銀,則是糧草、與月餉,糧草的機會,讓給專門設置的督糧文官辦理,而月餉,從每月一兩,到每月二兩不等,家丁們更是加倍。這從遼事興起以來,李光榮一部一直在廣寧一帶,幾乎沒有什麼戰事遇到,可以說是白白領着糧餉,也僅僅是守堡、望而已,豈不能積攢下銀子?是故如今這遼陽城裡的兵,雖然袁應泰袁大人沒有銀子去“激勵”,卻也還算是守規矩,不鬧事。可是這是遼陽城啊,遼東第一大城,儘管空了大半,可還有近萬的人口未走。那些心思靈動,或者說捨不得家產的人,怎麼會放棄這個機會?只是不知道這些人到底在家中藏了多少糧食、肉食,居然也有十幾家酒肆開業,連夥計都不少一個。蘇翎得知這個消息時,還真想不出這些人是怎麼躲過努爾哈赤的搶劫地。蘇翎所部畢竟還打着明軍的旗號,不會做出入戶的舉止,可八旗兵難道也守規矩?

這當然只是偶然一念罷了。這些暫時忘卻遼陽危機的士卒們,到也算是爲遼陽增添了幾分人氣,袁大人似乎也希望這樣,所以,那位第一個投奔袁大人的張神武,帶着自己的家丁巡視時,只要不是鬧得過分,也不加干涉。

這日一早。蘇翎便命鍾維澤再次去準備全軍幾日食用地炒麪乾糧。遼陽城內地糧草本就剩得不多。蘇翎也不必去省。袁大人自然會去想辦法。

哨探們在清晨又一次稟報說。虎皮驛一帶仍然不見敵蹤。蘇翎便也未催着大軍啓程。讓兵士們好生放鬆一刻。所以直到辰時。蘇翎所部一萬多人。依舊在遼陽城內。這讓一早起來地袁大人存了幾分心思。以爲蘇翎也改了主意。預備留駐遼陽。

蘇翎此時正與郝老六、顧南、郭傑中說事。可完全沒有袁大人期盼地那種心思。整個遼陽城如今除了有幾萬官兵。可是絲毫沒有長期駐守地條件。整個態勢依舊如蘇翎設想地那樣。向着有利於蘇翎地方向發展。即便袁應泰有此一變。可按蘇翎地估算。袁應泰不解決糧草問題。光是集兵。遼陽遲早會再次陷落。

蘇翎望着剛剛從城外大營趕回來地顧南與郭傑中。問道:“如何?都留下多少人馬?”

顧南笑着說道:“大哥。我那營選出一千二百名。”

郭傑中跟着說道:“大哥。我留下一千零九十人。”

蘇翎說道:“好。這就夠了,相信你們自己挑的兵不會差。如今加上原有的五百黑甲騎兵,你們也各有一千五百人馬了。這便是你們兩營的骨架,以後在逐步招兵,會給你們一個滿員。”

“是。”顧南與郭傑中一齊應到。

“你們兩營地鎧甲器械、馬匹,可曾留足?”蘇翎又問。

“都夠了。”顧南答道。郭傑中也點頭附和。

“好,你們這就回去,往弓長嶺紮營,所有糧草器械都帶上,遼陽城裡還剩下地,能用得上的都搬走。弓長嶺地大營要扎得堅實些。”

“是。”

“以後你們兩人就駐守弓長嶺,糧草我讓袁應泰給你提供。另外,派兩百人去東山,就地駐紮。”蘇翎說道。

“二百人?”郝老六不解。“去東山守什麼?”

“守是守不住的。”蘇翎笑着說道,“東山的鐵,可不能停了。這二百人不過是給那些礦工一些保障。到時候讓胡德昌再派人去,運些銀子去重新開礦冶鐵。”

“這麼快?”郝老六問道。

“那努爾哈赤不知在幹什麼,既然他不來,我們也不能總等着,我們先幹我們的。”蘇翎說道。

東山一帶地鐵礦,自遼陽開戰起,便停滯下來,管事官員早已逃空,蘇翎這是直接接管。運銀子不過是給工錢。可比原先用銀子買鐵划算的多。

“我們這就開始?”郝老六臉上流出笑意。

“當然。”蘇翎回答的十分乾脆。

這接下來的事情,原本是計劃着等努爾哈赤徹底消亡之後的。可這麼些天,努爾哈赤並未出現預想的那般激烈反應,或許是蘇翎等人對其估測得過於高了。既然已經能夠掌控形勢,何不提前呢?再說如冶鐵等等事宜,本身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早一日有早一日的好處。

“那我們馬上回鎮江堡去。”郝老六說着,便站起來,那架勢是說走便走。

蘇翎卻坐着沒動。像是在思索什麼。郝老六等人只得等着,看蘇翎還有什麼部署。

“郝老六,你的營還能再走個半月麼?”蘇翎忽然問道。

“可以,只要糧草不愁,再走一月都行。”郝老六對自己地營有十分的把握。

“好,”蘇翎站起身來,說道:“你的營不直接回鎮江堡,先去牛莊,給我清理一遍。將那些投建奴地大戶斬草除根。”

“是。”郝老六答道。

“然後。你將海州、蓋州、復州、金州都走一遍。一邊召集人手,一遍收集糧草。將有用的工匠都遷到鎮江堡去。”蘇翎說道。

“要去旅順麼?”郝老六問到。

“不必,到金州便返回鎮江堡。旅順我會讓馮伯靈去接收。”蘇翎說道。

“是。”郝老六說。

“你們,這就去吧。”蘇翎下令。

顧南、郭傑中與郝老六便相繼出門,向各自的營奔去。

蘇翎又獨自琢磨了一陣子,這才帶上護衛們,再次前往經略行轅,面見袁應泰。

一進袁應泰的府衙大門,蘇翎又見到幾位面生的武官,想必又有來援的兵馬到了。

果然,袁應泰介紹說,是原任遼東都司籤書尚志弘,剛剛升爲遊擊將軍,還有一個叫毛鳳聞,原是鎮西堡守備也才升職爲遊擊將軍。這二人只帶來三千人馬,不過,晚到了這一日,還順便帶了些糧草,讓袁應泰大增信心。儘管不多,可讓運糧的苦難出現幾分好兆頭。

那二人見是鎮江參將,一齊行禮,蘇翎也不多理睬,仍舊請袁應泰密議,袁應泰便令其退了出去,廳內只剩下二人,再加一個何丹旭。

“蘇將軍,可是要留在遼陽?”袁應泰依舊對這個問題抱有希望。

蘇翎搖搖頭,說道:“袁大人,我這次來有幾件事要與大人商議。我還是要回鎮江。”

袁應泰強忍着不露出失望的神情。問道:“你有何事,儘管說。”

蘇翎想了想,在心中排了一下順序,其實要講給袁應泰的事可都是好事,不知袁大人是否爲此又多幾分駐守遼陽地心思。按眼下袁應泰召集兵馬的速度,儘管也已算是異於平常。但對蘇翎來說,遼陽人馬越多,只不過是將廣寧一帶的兵力,換到遼陽,讓以往防禦蒙古的一面徹底敞開。估計袁大人是急得狠,完全不顧及蒙古人的威脅。這若是讓朝廷上的文官們知道了,定少不了一番彈劾。

“袁大人,”蘇翎還是開口,說道。“你這些人馬,可都是廣寧調集而來地?”

“是。”袁應泰微微嘆氣,說道。“如今也只有廣寧還備有兵馬,那些敗兵都無法召集。至於山海關之內,數日之內是不能指望的。”

“那蒙古人呢?”蘇翎問道,“大人不怕廣寧有失?”

顯然袁應泰是深思過的,面上地神色倏然變暗,說道:“不可兩全,唯有遼陽在先了。”

蘇翎一笑,說道:“我在給大人一件功勞。”

“功勞?”袁應泰苦笑一下,遼陽眼下的處境。已經如坐鍼氈,還談什麼功勞。實際上大部分的指望,都在努爾哈赤身上,袁應泰就盼着努爾哈赤晚些動手,最好拖個一年半載地,好讓其有時間好好收拾這個爛攤子。

“我那一部人馬,已經將宰賽救出。”蘇翎說得清晰,也很慢,以便袁應泰可以反應過來。

“宰賽?”袁應泰初時迷茫。但隨即眼睛一亮,這遼東形勢,經如此一番,再沒點反應,也便當不起這個遼東經略了。

“你說的可是屬實?”

“屬實。”蘇翎面不改色。

“這麼說,蒙古那一邊,暫時無慮?”袁應泰說道。

蘇翎點頭說道:“不僅如此,我已聯絡宰賽,令其攻打建奴側翼。”

“哦?”袁應泰第一反應。是那廣寧定然不會有危險。“你能掌控宰賽?”

對於蒙古。大明朝廷花了不少功夫,最終落得個靠銀子籠絡。每年的賞銀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漲。除此之外,再無其它良策。

“我已在蒙古那邊,留下一支人馬,以便牽制、督促。”蘇翎說道,“所以,請大人在廣寧一帶,給予其糧草接濟,並撥給鎧甲、器械。”

袁應泰聽這麼一說,想了想,說道:“廣寧一帶,有巡撫薛國用,寧前道王化貞,好,我這便寫信讓其撥付。”

“袁大人,我留在蒙古的一部,由胡秋青管帶,還請大人多多叮囑,有這一部在,廣寧便高枕無憂。”蘇翎再次叮囑。

“放心,收服蒙古喀爾喀部,這當真是一件大功。蘇將軍,我會加緊辦理。”袁應泰說道。

蘇翎說道:“謝大人。還有”話音一轉,卻並未立即說出口。

這從蘇翎嘴裡說出的,可都是好消息,袁應泰不免有所期待。

“你儘管說.”

“這海運糧餉之事”蘇翎說了半句“這個不會錯,只要我在,定會上書朝廷督促,海運一事,不必擔心。”袁應泰當即說道。

“另外,”蘇翎琢磨了一下,決定還是給袁應泰一個大功。

“另外,那建奴奴酋,努爾哈赤地福晉,我捉到幾個。”蘇翎說這些事,一向輕描淡寫,以此襯得袁應泰,當真是少了幾分氣度。

袁應泰這一回卻什麼都沒說,只是將一雙眼睛不斷地打量着蘇翎。

“袁大人?”蘇翎叫了一聲。

“蘇將軍,這難道是天意?”袁應泰問道。

“什麼天意?”蘇翎不解,這回好像換了位置。這個反應蘇翎地確沒想到。

“遼東的天意。”袁應泰感概頗多,卻只蹦出這麼一句。

蘇翎不打斷再浪費時間,接着說道:“大人,這次地俘獲,有上百人,不過,路上匆忙,沒來的及詢問。殺了一半。剩下的這幾個,大人可送往朝廷。”

“好,人在何處?”袁應泰定了定神,不再分心。

“隨後送到,不過,袁大人。這一路上可要小心看管,莫要被建奴劫了去。我已派兵前往牛莊一帶,將所有叛敵之人清理一番。大人可要派遣親信之人,方纔妥當。”

“好。我讓張神武押送。”袁大人身邊,這個人倒是一身是膽,可以重用。

蘇翎見此時說得差不多了,便道:“大人,我這次返回鎮江,便要好生打造鎧甲、兵器。還要鑄炮、打製火器。練出能戰之兵來。”

“如此甚好。你還需要什麼,只管明說。”袁應泰全力支持。

“請大人上書朝廷,將那些能鑄西洋大炮地匠人送到鎮江堡。還有製造火藥、魯嘧銃等等火器的工匠,是越多越好。另外,還需要造船的工匠,也是越多越好。”蘇翎清晰地說出請求。

袁應泰微一遲疑,便答應道:“好,這事我會在奏書中詳細講明,你只管等消息便是。”

“謝大人。”蘇翎起身,告辭而去。

大明朝廷對火藥、火器的打造控制得十分嚴格,除了京城。幾乎從不允許各地私造,但這一回,蘇翎前面鋪墊了這麼多功勞,袁應泰是否能勸得動朝廷呢?

不然地話,還得再來一次大敗之後的柳暗花明不成?

蘇翎帶着心中的幾分疑慮,返回黑甲騎兵營中,準備啓程。

郝老六的屬下已經將努爾哈赤的福晉們嚴加看管在一處院落中,這一路上,除了給些吃食。不至於餓死以外,倒沒對其有什麼羞辱,甚至連話也未多講一句。對於郝老六來說,帶着兄弟們打仗纔是其感興趣地事,這種戰俘,尤其是女人、孩子,若不是考慮到對蘇翎有用,恐怕一刀斬了便是。就算這樣,在撤往喀爾喀部地路上。還是殺了一半的人。算是留給努爾哈赤的警告,但這是否有效。卻不得而知。

不過,包括蘇翎在內,所有的人都未曾問過這剩下的女人、孩子當中,到底哪一個是努爾哈赤的什麼人,或者是他那些兒子什麼貝勒的妻妾、子孫。在與郝老六的太平哨營相聚之後,蘇翎也曾想一刀殺了算了,這般帶着也是累贅。但總想着利用一下,只是一時之間還沒想好用在何處。總之目前與努爾哈赤已經形同水火,沒有什麼可講地。目前,算是給袁應泰又加了一把存身地本錢,算上這個,他這個丟了瀋陽,甚至還有可能丟了遼陽的遼東經略,是否便能就此穩坐不動?

當然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如今蘇翎不僅得照顧遼東經略袁應泰袁大人地性命,還得爲其仕途順利與否操心。在當今大明朝以文官掌控武職官員的態勢,當真是個異數。想必袁應泰也應該有此想法,但形之所迫,勢之所趨,還能有別的路子可走?

文官死節者,史書上記載甚多,當然,爲了一紙皇命而懸樑自縊的也不在少數,可這文官們大都是爲名而已,且光鮮的死法,還能爲其家人、子孫留下大部分地家產與名聲。如今袁大人可與這些都不沾邊,且遼陽不是還在手裡麼?蘇翎帶來這麼多功勞,不管袁應泰怎麼想,至少現在已經覺得,當初在鎮遠樓上舉火,是一件愚蠢之舉。不然,又如何象蘇翎所說,立下很可能實現地“平定邊疆”的大功?

蘇翎回到營中沒多久,那武科第一人張神武,便帶着自己那二百多家丁前來求見。蘇翎也不多說,將那數十人,不管是男是女,一概推給張神武,任其押解而去。

不過,蘇翎仍然暗令鍾維澤,令其派出數人尾隨,一旦有所異動,便想辦法予以劫殺。爲此,蘇翎特別批准鍾維澤,讓其按照陶安峰地模式,組建一批哨探人馬,趁此機會,潛入廣寧一帶。一則與蒙古地胡秋青相互聯繫,二則,爲以後的打算,就此鋪墊一筆。

交待完這些事,蘇翎這才率隊出發,前往鎮江堡展開下一步的部署。

第45章 鎮江新城第22章 劫掠軍第18章 羣山缺口第26章 背影如煙第20章 遼系一派第28章 雪夜湮滅第11章 撥雲見日第4章 豪酋遲暮第24章 驅虎吞狼第18章 振武染血第16章 太平哨第28章 草場新城第21章 撫軍心第4章 軍政之分第2章 新舊交替第27章 悍兵來源第39章 江湖人士第61章 再聚雄兵第39章 江湖人士第33章 波光之下第24章 斷酋根本第9章 整編軍第33章 波光之下第53章 將軍幕僚第5章 白沙溝第60章 直截了當第59章 將軍賜名第10章 計奪寨第71章 火炮長槍第24章 世家大戶第20章 洗劫建奴第38章 部族分立第61章 好事多磨第1章 旗軍戍邊第84章 以火剝皮第78章 利刃穿心第31章 攻守同進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54章 越來越近第88章 斬草除根第15章 堅城瀋陽第23章 雪夜除夕第40章 存身根本第6章 烈火焚城第31章 信手拈來第19章 鐵甲斷金第9章 莽撞之餘第93章 遷居移民第52章 旁敲側擊第40章 存身根本第76章 再組商行第13章 強行監軍第1章 遼事再變第54章 攻守易勢第10章 身份之疑第19章 峽谷藏兵第7章 保留地第34章 銀莊遍佈第26章 再選官兵第1章 夜不收第19章 安享冬雪第29章 風雲隱現第2章 昏官悍勇第55章 再起波瀾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10章 兵鋒初顯第8章 千山書坊第14章 將軍視角第25章 進退之間第14章 千山堡第13章 以牙還牙第35章 遼陽移民第19章 鐵甲斷金第12章 鎮江水師第38章 營口小鎮第76章 再組商行第6章 破金大陣第21章 撫軍心第22章 兵將之選第34章 臨時整軍第23章 經略牽線第4章 東西教派第31章 練兵收心第7章 變中有變第62章 事本尋常第51章 異域奇事第8章 煙花柳巷第38章 營口小鎮第17章 工部庫存第25章 女真戰俘第23章 雪夜除夕第3章 以河爲界第25章 進退之間第48章 建奴內亂第35章 漫天煙雲第44章 鎮江新城第24章 世家大戶第66章 將軍嫡系第11章 撥雲見日第25章 虎添翼
第45章 鎮江新城第22章 劫掠軍第18章 羣山缺口第26章 背影如煙第20章 遼系一派第28章 雪夜湮滅第11章 撥雲見日第4章 豪酋遲暮第24章 驅虎吞狼第18章 振武染血第16章 太平哨第28章 草場新城第21章 撫軍心第4章 軍政之分第2章 新舊交替第27章 悍兵來源第39章 江湖人士第61章 再聚雄兵第39章 江湖人士第33章 波光之下第24章 斷酋根本第9章 整編軍第33章 波光之下第53章 將軍幕僚第5章 白沙溝第60章 直截了當第59章 將軍賜名第10章 計奪寨第71章 火炮長槍第24章 世家大戶第20章 洗劫建奴第38章 部族分立第61章 好事多磨第1章 旗軍戍邊第84章 以火剝皮第78章 利刃穿心第31章 攻守同進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54章 越來越近第88章 斬草除根第15章 堅城瀋陽第23章 雪夜除夕第40章 存身根本第6章 烈火焚城第31章 信手拈來第19章 鐵甲斷金第9章 莽撞之餘第93章 遷居移民第52章 旁敲側擊第40章 存身根本第76章 再組商行第13章 強行監軍第1章 遼事再變第54章 攻守易勢第10章 身份之疑第19章 峽谷藏兵第7章 保留地第34章 銀莊遍佈第26章 再選官兵第1章 夜不收第19章 安享冬雪第29章 風雲隱現第2章 昏官悍勇第55章 再起波瀾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10章 兵鋒初顯第8章 千山書坊第14章 將軍視角第25章 進退之間第14章 千山堡第13章 以牙還牙第35章 遼陽移民第19章 鐵甲斷金第12章 鎮江水師第38章 營口小鎮第76章 再組商行第6章 破金大陣第21章 撫軍心第22章 兵將之選第34章 臨時整軍第23章 經略牽線第4章 東西教派第31章 練兵收心第7章 變中有變第62章 事本尋常第51章 異域奇事第8章 煙花柳巷第38章 營口小鎮第17章 工部庫存第25章 女真戰俘第23章 雪夜除夕第3章 以河爲界第25章 進退之間第48章 建奴內亂第35章 漫天煙雲第44章 鎮江新城第24章 世家大戶第66章 將軍嫡系第11章 撥雲見日第25章 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