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再選官兵

四萬明軍以及隨行的大隊民夫馱隊運抵遼陽的糧草、軍需,在遼陽城外堆積如山,僅是調撥入庫,便足足用了三日的功夫。遼陽城內原有的府庫已經不足用,另外又劃出數百座空屋作爲臨時府庫,纔算是暫時清理乾淨,不至於曝露野外。

遼東經略袁應泰囑咐遼東巡撫王化貞爲蘇翎購買的那一萬匹戰馬,爲這四萬明軍的押運幫了不少忙,而又因此次督管極嚴,沿途倒是沒有出現倒斃馬匹的事情。蘇翎只命留下二千匹單獨派人養護,以作日後重建黑甲騎兵營之用,其餘的,以每營千匹之數,分別派往各營再建騎兵。

此外,隨軍而至的,還有三百五十輛戰車,每車配火炮兩門。這原是京營所屬,說起來還是遼東經略袁應泰上任之初調撥入遼的,但一直積壓在廣寧,遲遲不至。巡撫王化貞本想留在廣寧組建戰車營,卻被袁應泰勒令不得截留,發往遼陽。不過,這如今倒是抵達遼陽,但蘇翎巡視時,卻得知戰車倒是齊全,火藥彈丸一概是照京營配置一項不缺,量也足夠作戰之用,但這原屬戰車營的士卒卻是一個沒有。也不知是原本就沒有派遣,還是派了卻又聞風潰散。

待從袁應泰處得到這四萬兵馬的名冊,蘇翎才知這一部人馬的構成。大概是廣寧一帶招募的民兵有三成之數,三成是歷次戰敗潰退至廣寧的敗兵,剩下四成,纔是新近入遼的援遼兵馬。蘇翎琢磨過後,明白大概是廣寧一帶防禦蒙古的兵馬,也是按此例分派的。這麼一股拼湊地四萬人馬。唯一的好處,是不缺鎧甲、兵器、騾馬。如今運抵遼陽的鎧甲、兵器,已經有略微超出。而蘇翎眼下要做地,便是將這些兵馬全數重組,建起幾營可戰之兵來。

就在袁應泰忙着安置軍需、糧草的這兩日,蘇翎已與趙毅成等武官商議妥當,着手篩選士卒。

這第一道軍令,以榜文的形式在每座軍營中張貼。且同樣爲那些不識字的士兵配備有反覆宣讀的人。這道榜文只有區區幾行字,內容倒是令所有的明軍士卒十分好奇,且內心翻轉不一。榜文中說,限一日之內,凡是不欲上陣殺敵者。即刻登記名冊,另派它用。一日之後,違反軍令者,立斬不饒。

這怕是大明朝開國以來也從未有過地軍令榜文,說得既明確,但也有含糊之處。若說不欲上陣殺敵,還不如說是臨陣欲逃的,這四萬人之中,哪個又不顧自家性命?這便要問這些兵到底是爲何而來。當兵吃糧、、原屬軍籍的是一種。這招募時混吃混喝的,也是一種。當然,蘇翎期盼的。是那些胸中但凡有那麼一點兒地“建功立業”之輩,想必也會有。

另外。這援遼兵的軍餉,朝廷上可是給的月餉一兩五錢。這中間有多少是指望着這月餉養家餬口的,可是無法計數。當然,什麼安家銀、馬價銀等等之類的,朝廷已經撥付,此時蘇翎卻是不管。自這一刻起,這些兵可都得按蘇翎的軍令行事。

這些兵或許算不得精銳,可至少體格、身材、氣力也算不錯,濫竽充數之人,在廣寧便有了一次篩選。對於這道榜文,這些兵除了開始的好奇之外,漸漸地便想得多了。當然,不想戰死的可爲數不少,但隨即想到的是,能不上陣自然好,可那餉銀自然便會有變化。這位蘇總兵、徵夷大將軍行事雖然顯得莫名其妙,可總不會要些不想打仗地兵卻又照給發銀子的吧?這麼一猶豫,這到底願不願意上陣,可就是一個左右搖擺地決定了。

鐵了心不想送命的,自榜文發佈那日地午時起,便戰戰兢兢地到指定地點登記名冊,果然,連句呵斥也沒有一句,只是立即被命令前往一座新的大營報道,同時交出身上地鎧甲、兵器,只被允許空手而行。有了頭一個例子,這隨後的人便膽子大了,人也漸漸地多起來。初時,還是那些略顯的單薄的人,隨後不少壯漢,也交出鎧甲、兵器,低着頭迅疾離開。蘇翎的這道命令,無疑是貼了一張貪生怕死的標籤,這在軍營都是男人的環境下,可不是什麼好事。

次日,總計有五千六百名的兵是擺明了不想上陣的。這些人在戰場上定然是第一批逃竄的人,那些尚未接戰即望風而逃的戰例,便是這類人的傑作。對此數目,蘇翎反倒有些高興,這第一關的淘汰,至少穩定了剩餘士卒的膽子。與此同時,蘇翎又命令在原來的各營之中,也發佈這類榜文,當然,令蘇翎更加欣慰的是,這一次,經過一段日子整訓的兵們,只有數百名到新營報道。

對於這六千多名士卒。蘇翎連瞧都未瞧一眼。只派人又給了他們兩個選擇。一是想回家地。即刻離去。當然。這什麼盤纏、糧食地。可概不負責;另一個。便是擔任運送糧草軍需地輜重隊。糧食管夠。月餉八錢。因時間較短。也來不及統計這些人中到底都是哪兒地人。不過。直接回家地人。僅僅有二百多人。餘數仍然有六千之多。

這一營輜重兵。蘇翎很快便交給遼東經略袁應泰派人接管。此時袁大人手裡還有不少武官等待分派。是故這一營人馬也旋即都配備了武官。當然。這千總武官管帶百人。遊擊將軍帶兵五百地事。也就不稀奇了。不過。這現象並未持續太久。各武官地家丁。再加上原來被蘇翎拆汰進運送輜重地士卒。袁應泰手裡便有了一萬二千多人馬。

這部人馬全部都被派做在遼陽與海濱往來運送軍需、糧草。這加上那無數大車、騾馬。自然要比那些民夫要有效且快速許多。不過。這自然搶了那些想換取糧食養家地民夫地飯碗。對治理民事自有一套地袁應泰。隨後便又從中挑選了一萬人左右。也按輜重兵地模式編製成伍。月餉倒也按八千覈算。只不過給地仍然是糧食。算是兩全之策。當然。相應地輔助手段。是糧價按地遼東平常價格發放。至於那些老弱病殘。暫時無法顧及。只能聽天由命了。自此。兩萬二千多有組織地輜重兵們。便日日不斷地在這段路上往返穿梭。

初步剔除貪生怕死之輩。或者說裁汰了最容易動搖軍心之人。蘇翎便開始整訓那剩餘地三萬四千多明軍官兵。

鑑於那三百五十輛火炮戰車。可是難得之物。蘇翎決定建立戰車營。這第一步。便是招募炮手以及鳥銃手。這三萬多明軍之中。原屬於浙兵地。既有敗兵。也有新近入遼地。算是熟悉火器燃放地兵。不過。總數也不過一千人左右。且只能說是會燃放而已。這準頭以及鳥銃齊射地戰陣。卻是絲毫不能指望。

蘇翎考慮再三。決定調鎮江堡地湯南凱地火器四營趕赴遼陽。湯南凱地火器四營。是蘇翎所部唯一地火器配置。戰車火炮一應齊全。這麼些日子裡。湯南凱從未停止過訓練。火器四營已經算是精兵。接到命令之後。湯南凱立即全營開拔。並尊蘇翎之令。先命一千鳥銃手先行。三日抵達遼陽。進駐戰車營。而大部火炮戰車。則於五日後抵達遼陽城外。這四百多裡山路。也好在是原有遼東驛路。這時間上也算是快地了。

另外,一直在朝鮮義州地朝鮮元帥姜弘立,終於等到了蘇翎的命令,其已經募集的五百朝鮮槍手,也立即開拔,由姜弘立親自帶隊,奔赴遼陽。自然,其接到的大明朝公文,不僅有遼東總兵官、徵夷大將軍蘇翎的大印,另還有一封遼東經略袁應泰的公文,被送往朝鮮國王處。結果可想而知,朝鮮國王與大臣們,還慶幸這一回,大明天朝僅僅要了不多的人馬,對義州發生的圈佔土地安置遼東百姓的事情,也就繼續忍了下去。不僅如此,還主動調撥了一部分糧草、耕牛、農具等等,送給目前在鎮江堡坐鎮地胡顯成參將使用。

戰車營是個例外,將鳥銃手、炮手再次劃分出來之後,這剩下的明軍官兵,便有例可循,做起來便輕鬆多了。

因千總以上武官,已經由遼東經略袁應泰調走,另行安排。這遼陽城外新地五座大營之中,最高的便是把總一級地低級武官。這把總雖然算是武官,卻與兵相差不大,且與兵們也是最熟悉的,這不論是從何處調撥地軍隊,把總與兵還算是始終在一起,不屬兵將分離的部分。那些敗兵之中,也是基本是按原屬建制編制地小隊,只有新招募的廣寧一帶的新兵,才由新任把總管帶。目前幾座大營之中,便是這些基層武官維持日常運作。

有鑑於此,蘇翎分營集中把總一級武官,直接考覈騎射、兵器等等各自擅長的功夫,倒是照着明軍慣例的標準,一一記錄成績,以待重新調整任命。而那些士兵們,則仍然是按一等兵等新的士兵標準,進行選撥、篩選。此時負責監督、管帶的,都是第一次選拔出來的一等兵們,個個都昂首挺胸,勒令參選的士卒們按照老規矩,在遼陽城外的那一段路程上展開新的軍營生涯。由此,遼陽城外大羣奔跑的士兵,連續有半月,都沒有斷過。

等這些都已經安排妥當,蘇翎這纔將目光投到那些高級武官的身上。

除去戰車營的一千多名士兵,這仍然剩下三萬二千多明軍士兵。若是算上蘇翎以五千黑甲騎兵爲底子創建的五營人馬,加上祝浩在弓長嶺駐防的一營,這遼陽城外共計有八萬人馬。刨去專管運送軍需、糧餉的,也還剩下六萬多人。蘇翎決定待選兵之事結束後,便將部分人馬調給郝老六以及千山堡的餘彥澤、曹正雄三部。以三人目前的手段,足夠消化這部分人馬。

不過,即便如此,這遼陽城外始終要另建兩營,才能便於調動、指揮,這武官人選,依舊脫不掉稀缺的局面。按每營五千編制。總計八座大營,蘇翎不僅從千山堡以及駐紮在海州的郝老六處調集一些武官趕赴遼陽,也必須從袁應泰提供的武官名單中選擇一部分。纔算勉強夠用。

遼東經略袁應泰的初次篩選,標準倒沒與蘇翎商議,以袁應泰承諾過地相符,這凡是不能嚴守軍紀,貪污軍餉小有名氣、且沒有過軍功、戰績的,一概被派往輜重營管事。那被蘇翎按着名冊召集到總兵府上的。倒也有二十一名千總官,十名遊擊將軍,七名守備官。至於總兵、參將等等更高一級地武官,遼東經略袁應泰一個沒放出來,以保證蘇翎做事不受任何潛在的干擾。

這三十八名武官。披甲戴盔,在總兵府前院的空地上站成三排,靜靜等候蘇翎的接見。那總兵府外,則全是各武官的家丁,數目各自不同,最多的一位遊擊,有一百二十名家丁,最少地一位守備,則只有三十名。估計。這與武官的家財有關,當然。也與貪污軍餉的多少有些關聯。雖說朝廷已經將各自武官的家丁計入軍餉範圍之內,但卻不足以讓家丁成爲武官們的依靠。沒有額外地賞賜。家丁自然不會太多。

這些數百騎兵的家丁,在總兵府外亂哄哄地散落着。不過,很快。護衛隊長唐平便出現了,大隊的護衛騎兵們立即勒令所有家丁靜聲,並按各自所屬列隊等候。有幾個家丁嘴裡剛嘟囔了幾句,動作稍慢,隨即便被砍了一刀背,並被呵斥道:下回立斬。若在平時,這些被寵摜壞了家丁難說會不會拔刀相向,可惜,見着蘇總兵護衛騎兵們的黑甲着裝,以及那些大大小小製作那精良的裝備,可都沒一人敢真的動手。

總兵府內的蘇翎,也在大羣護衛的簇擁下,出現在武官們的面前。所有在場地武官立即站直了身子,竭力在這位新出現的遼東總兵官面前留下一副精幹地印象。

蘇翎瞧着眼前這些武官,一一挨着順序打量着。這體格、精神,倒都是不錯,不過,看起來,這之中大多數都有四十歲左右了,只有不到十人看着還年輕。“上過陣,殺過人的,左邊列隊。”蘇翎低沉着聲音說道。

大概是這些武官都聽說地了這新任遼東總兵官是個年輕得不像話的青年,可這第一句,便出人意料。武官們稍稍猶豫了一下,很快便站出來六個人,在蘇翎地左側排成一列,剩下的,似乎都在某種不安之中,微微扭動了下身子。

蘇翎向那六人看去,卻是略微一怔,原來,這六人卻正是那爲數不多地年輕人,看起來都是不到三十的年紀,個個站得筆直。蘇翎走下臺階,站在六人面前,一一打量了一遍,才說道:

“都報上名來,在何處任職,都殺得什麼人。”

“駐防薊州鎮千總楊金鳳,殺的是韃子。”

“駐防薊州鎮千總章友世,殺的是韃子。”

“駐防薊州鎮千總汪林亞,殺的是韃子。”

“駐防大同鎮千總何強永,殺的是韃子。”

“駐防榆林鎮千總姜榮祥,殺的是韃子。”

“駐防宣府鎮千總袁欣博,殺的是韃子。”

六名年輕武官高聲說到,聲音洪亮,顯得頗具氣勢。

蘇翎說道:“都是千總?這麼說,你們都是與蒙古人交過手?”

“是。”六名千總齊聲說道。雖然對蘇總兵說蒙古人而不說韃子有些奇怪,但卻不影響六人敬佩的目光。這年輕人總歸是羨慕年輕人的,以蘇翎的模樣,看起來自是與這些武官差不多的年紀,但人家已經是總兵官了。

“好。”蘇翎說道,“好男兒自當殺敵立功。只要肯拼命,你們日後個個都會是參將、總兵官的前程。”

蘇翎話鋒一轉,又問道:“願意跟着我殺敵麼?”

六名武官齊聲說道:“屬下願追隨將軍。”

“你們便留下了。”蘇翎說道,“這便去營中等候吧。”

“是。”六人說完,便魚貫而出,那門外自有人安排。

蘇翎這才轉身,打量着剩下的大部分已是中年,卻是未染過血的武官們。其實,這也不能怪這些人,大明朝此時以數千裡的邊牆防禦,除了遼東戰火連天之外,其餘的地方,可都是小股襲擾而已。若是堅守不出,卻也不是罪過,反倒是職責所在。那六名年輕人,怕是年輕氣盛,立功心切之故,若不是追擊殺敵,怕也是無任何功勞可言。

這些中年武官之中,也不知哪個是叫毛文龍的,不過,蘇翎卻也沒有多問,只打量了幾圈,才淡淡地說道:“你們都會袁大人處吧。”

武官們一愣,誰也沒想到,這位年輕的總兵,話都未說幾句,便將他們打發了,但是,武官們也不得不應聲離去。

第21章 窮途末路第23章 雪夜除夕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4章 軍政之分第52章 蘇系武官第82章 震懾之戰第45章 鎮江新城第17章 工部庫存第78章 利刃穿心第57章 臉面交情第9章 嬌顏如雪第1章 遼事再變第39章 江湖人士第15章 因糧而往第70章 去舊迎新第15章 十字路口第4章 東西教派第2章 兵部題稿第2章 一家人第76章 再組商行第50章 逃亡官兵第6章 獅子張口第1章 天災人禍第54章 攻守易勢第24章 築江城第44章 賀禮雲集第21章 窮途末路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74章 相見之宴第47章 重振陳家第90章 借力蒙古第86章 相互屠殺第25章 以商爲引第53章 將軍幕僚第22章 兵將之選第11章 天朝小國第4章 軍政之分第29章 遼東畫卷第1章 旗軍戍邊第4章 紅色戰旗第4章 東西教派第18章 羣山缺口第9章 莽撞之餘第15章 小勝暗襲第27章 分而擊之第70章 去舊迎新第21章 水師一部第30章 賊酋血脈第29章 死生未卜第56章 牛錄歸附第22章 兵將之選第44章 賀禮雲集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15章 堅城瀋陽第19章 英雄美人第4章 豪酋遲暮第15章 堅城瀋陽第13章 軍心爭功第13章 以牙還牙第31章 兵臨遼陽第4章 豪酋遲暮第24章 斷酋根本第13章 以牙還牙第61章 好事多磨第14章 登州計劃第92章 開疆拓土第14章 萬事俱備第74章 相見之宴第17章 嗜血之兵第53章 疑慮重重第15章 小勝暗襲第42章 固定航線第30章 事在人爲第14章 將軍視角第44章 賀禮雲集第7章 蒙古饑民第57章 臉面交情第8章 越河演練第3章 以河爲界第1章 遼事再變第58章 各算各的第1章 牛錄商人第24章 斷酋根本第7章 六月風過第8章 峰迴路轉第23章 興京易主第59章 亂上加亂第25章 進退之間第18章 兌現軍功第39章 兩軍相聚第81章 合圍瀋陽第21章 撫軍心第22章 登州城下第12章 將軍手段第26章 遼陽血戰第40章 虛張聲勢第60章 直截了當第23章 經略牽線第57章 臉面交情第13章 強行監軍
第21章 窮途末路第23章 雪夜除夕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4章 軍政之分第52章 蘇系武官第82章 震懾之戰第45章 鎮江新城第17章 工部庫存第78章 利刃穿心第57章 臉面交情第9章 嬌顏如雪第1章 遼事再變第39章 江湖人士第15章 因糧而往第70章 去舊迎新第15章 十字路口第4章 東西教派第2章 兵部題稿第2章 一家人第76章 再組商行第50章 逃亡官兵第6章 獅子張口第1章 天災人禍第54章 攻守易勢第24章 築江城第44章 賀禮雲集第21章 窮途末路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74章 相見之宴第47章 重振陳家第90章 借力蒙古第86章 相互屠殺第25章 以商爲引第53章 將軍幕僚第22章 兵將之選第11章 天朝小國第4章 軍政之分第29章 遼東畫卷第1章 旗軍戍邊第4章 紅色戰旗第4章 東西教派第18章 羣山缺口第9章 莽撞之餘第15章 小勝暗襲第27章 分而擊之第70章 去舊迎新第21章 水師一部第30章 賊酋血脈第29章 死生未卜第56章 牛錄歸附第22章 兵將之選第44章 賀禮雲集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15章 堅城瀋陽第19章 英雄美人第4章 豪酋遲暮第15章 堅城瀋陽第13章 軍心爭功第13章 以牙還牙第31章 兵臨遼陽第4章 豪酋遲暮第24章 斷酋根本第13章 以牙還牙第61章 好事多磨第14章 登州計劃第92章 開疆拓土第14章 萬事俱備第74章 相見之宴第17章 嗜血之兵第53章 疑慮重重第15章 小勝暗襲第42章 固定航線第30章 事在人爲第14章 將軍視角第44章 賀禮雲集第7章 蒙古饑民第57章 臉面交情第8章 越河演練第3章 以河爲界第1章 遼事再變第58章 各算各的第1章 牛錄商人第24章 斷酋根本第7章 六月風過第8章 峰迴路轉第23章 興京易主第59章 亂上加亂第25章 進退之間第18章 兌現軍功第39章 兩軍相聚第81章 合圍瀋陽第21章 撫軍心第22章 登州城下第12章 將軍手段第26章 遼陽血戰第40章 虛張聲勢第60章 直截了當第23章 經略牽線第57章 臉面交情第13章 強行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