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疑神疑鬼

於大明朝延續了數十年的黨爭,遼東經略袁應泰說的T忡,遼東總兵官蘇翎雖在桌旁聽着,卻多少有些不以爲然。

這自然是二人所處位置不同之故。袁應泰是個文官,這對於朝政,總有屬於自己的見解,若是官職較低,怕是就算是有見解也未必有人聽到,可畢竟袁應泰當初在朝廷上也是鬧得紛紛揚揚的,小有名氣。再說,袁大人也是從科考中出來的文官,這老師、同年等等,蘇翎這等武官不知也就罷了,但這卻是每一個科舉出身的文官都掛在身上、根本就擺脫不掉的關係。

俗語云,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就算袁應泰本心不是什麼參與“黨爭”,這時日久了,自然而然便融入到圈子裡去。那些什麼楚黨、浙黨、齊黨,均是以地方爲核心聚集而成的文官集團,這聲勢雖然不如所謂的東林書院一系,卻也能鬥個旗鼓相當,否則,還怎麼能稱之爲“爭”呢?

這些事情若是如蘇翎這種武官,既不熟悉來龍去脈也不費心關注也就不提,但這袁應泰身在其中,就算不顧及本人的升降,也還有什麼老師、同年、同鄉等等掛在心上的人令其牽掛。知道的越多,這擔心也便愈盛。尤其是在結識蘇翎之後,這遼東經略袁應泰袁大人面前猶如打開了一扇大門,遙遙地看到了以往根本不會想到的天地,並深深爲之着迷。

這份癡迷,不僅有其建下奇功、留名史冊的功利之心,也有袁大人一向以之揚名的“愛民勤政”的秉性。

正是這種複雜交織,才使得遼東經略袁應泰袁大人,不僅沒有按着經略的品級官職凌駕於蘇翎之人,反而給予最大的、甚至可以說是無法想象的支持。這不單是那天啓皇帝拿出的三百萬兩內帑全由蘇翎支配,連蘇翎重新劃分土地的行徑,也毫無異議,且多少也做了些幫着遮掩以免帶來的麻煩的行動。

這天啓元年裡,遼東戰事總算轉危爲安,遼東經略袁應泰也是由死而生的走了一回,這期間的感嘆,袁應泰已不止一次地在夜深人靜時予以表露,蘇翎倒也聽過幾回,當然,更多的,則是面對那兩名深得袁大人寵愛,且回報更多精心侍候的綺梅、凝荷時所流露的。

朝廷對遼東的鼎力支持,確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類似袁應泰今日所說的行文催促,倒是有個幾回,但言辭間並未顯出嚴厲之情,這一回大致上看,也是如此,僅僅換了幾個詞而已。但正是這幾個詞的不同,纔是袁應泰察覺出幾絲微妙來。當然,這種文字把戲,便不必對蘇翎講了。

蘇翎的設立府縣設想,已經令袁應泰在腹內琢磨了許久,一些列的舉措都等着那建奴被剿滅之後開始實施,正如蘇翎所想,袁應泰甚至有些等不及了。在這邊關治理民政,可與關內府縣意義不同。這幾下交加,袁應泰的患得患失之心,便重了起來。

是故,這晚遼東經略袁應泰與遼東總兵蘇翎的晚宴上,這話語間便顯得有些古怪,似乎袁大人總將話說個一半,這一件未說完,便又牽扯到另一件,令蘇翎有些摸不清到底袁大人在擔心什麼。

蘇翎微微側頭,趁着袁應泰尤自迷茫之時,在心裡反覆琢磨了片刻,這才搜試探着問道:

“袁大人。”蘇翎說道。“你是擔心若是定下收復瀋陽之期。這不管能否達到。你這個經略都可能被撤換?”

相對文官而言。蘇翎這話說地過於直白了。

不過。袁應泰倒不介意。只見他微微點頭。說道:“可以這麼說。”

蘇翎搖頭。說道:“我倒沒這麼想。這隻要打勝了。又憑什麼撤換?這哪一天收復瀋陽我還不敢說。但這不打敗仗。卻是有把握地。不然。這半年我們都練什麼去了?”

說到這練兵。袁應泰便笑了笑。說道:“蘇將軍自然有把握。不過。我這個經略一職。若當真撤換。倒未必要拿這勝負來做文章。敗了。自不必說;勝了。也可以擢升到另一個地方”

蘇翎眨了眨眼。笑着說道:“這麼說。袁大人是捨不得離開遼東了?”

“當然。”袁應泰也不隱瞞,直說道:“不親眼看到這遼東乃至海西、東海變成大明朝的府、縣,我是不甘心的。”

蘇翎想了想,說道:“所以袁大人擔心這朝廷上刮的風,吹到遼東,將那些景緻都吹走了?”

袁應泰笑着說:“正是。”

袁應泰招手喚了凝荷過來斟酒,然後笑着對蘇翎說道:“或許也是我想得多了,這南風未必如此。不過,若是能早一些辦,也可以試一試。”

蘇翎拿起筷子,卻並不伸出去夾菜,半道上又縮了回來,說道:“袁大人,試倒是可以一試。我原想着先從最下面開始,等到時機到了,便正式正名。不過,袁大人,難道你想用這些人做知縣?”

袁應泰聽蘇翎這麼一問,倒是沒有立即回答,在

將那三十二人過了一遍,這纔看着蘇翎問道:“不妥)

蘇翎一笑,說道:“這妥不妥,自然不是我們這裡說說便能定下的。袁大人,這遼東的事,你多少也是知道一些,你想這些人能夠按我們所想的去做麼?”

袁應泰猶豫了一下,說道:“這回朝廷倒是允了我的摺子,這些派來的人,都由我來安置,朝廷並未給任何職位,這聽令行事,想必還是可以做到的。不然,我便立即將人遣送回去。”

蘇翎笑着說道:“袁大人,我們原來商議的,要等時機到了再辦。如今既然要試一試,倒也可行。只是,這一試可只許成功,不然,這設置府縣一事,怕是就此不能再做。”

袁應泰想了想,說道:“你是說,這事情還沒辦成,那些人便會將消息傳了出去?”

蘇翎點點頭,說道:“這些人都還不清楚底細,難說其中有沒有懷着別樣心思的。袁大人,咱們已商議過多次,這設置府縣一事,自是好事,可別弄成還沒辦呢,便有人出來說三道四的。”

袁應泰猶豫了,緩緩問道:“你是說還是如以往說的,先在下面辦妥了,再來正名?”

蘇翎笑着說道:“這樣一來,不是別人看着,定然可行麼?此事既然沒有先例,朝廷上未必能拿定主意,這議來儀去,也未必能分清好壞,咱們便做個好的出來,豈不是要順當的多?”

袁應泰似乎心有不甘,點了點頭,說道:“那便還是如此吧。

蘇翎卻笑道:“袁大人,我只說是這些人不可靠而已,這試還是可以試的。”

袁應泰隨即一笑,說道:“好,不用便不用。”

蘇翎想了想,說道:“用還是要用的,咱們遼東,如今能寫字讀書的,可沒多少。這些人既然來了,不用也可惜了。只是不用到這府縣上去,至少要等到能找出信得過的之前,不用。”

袁應泰淡淡一笑,說道:“這可又要考人了,怎樣才能算是信得過?”

“袁大人,”蘇翎笑着說道,“當初你在地方上,挪用官縻爲的是什麼?”

提起這件事,袁應泰精神一振,那笑容在臉上可是盪漾開來。這還是袁應泰當年外放至山東布政司參議,任淮徐兵備道時,恰逢山東大飢,袁應泰苦於銀子不足,便擅自挪用了額外稅及漕折馬價數萬金,設粥廠救濟災民,戶部因此彈劾他“擅移官縻”,結果“抱病還鄉”。這雖然一個體面的處分,卻是袁應泰引以爲豪之事。

“黎民百姓,天下蒼生!”袁應泰清晰而緩慢地說出了八個字。

“好,就衝這八個字,袁大人,我蘇翎敬你一杯。”蘇翎說着,端起酒杯示意。

袁應泰微笑着與蘇翎共飲了這一杯酒,或許因這一杯酒,二人的關係,便又進了一步。

蘇翎望着袁應泰,緩緩說道:“袁大人,今日既然說道這黎民百姓、天下蒼生,我便多說幾句。”

袁應泰笑着回望着,點點頭,並不作聲。

“我的想法很簡單。”蘇翎說道,“這人人有地,家家有房,這是第一步,然後,便是戶戶都能有銀錢用,這便要看各家的有什麼本事、擅長什麼手藝了。我們自然不能去顧及到每一戶人家,但我們卻可以給每戶人家提供一個機會,讓他們將自家的本事都使出來,且能換成銀子。如今做的,便都是按着這些走的。”

袁應泰輕輕點頭,這些話若是換作袁應泰來說,怕是要用幾處典故,但蘇翎無疑說的直白、明確。這也正是袁應泰目前所欣賞的一點。

“這造福百姓一說,也說了不知多少年,歷代都有,那不管是什麼法子,都有各自的道理,結果也不必細說了。如今既然是我們主掌遼東軍民,這信得過之人,便要按我們的想法辦事,才能算是。”蘇翎說道。

“你是指得那些京城裡來的人?”袁應泰似乎不像是問蘇翎,倒象是自言自語。

“對。”蘇翎說得果斷,“袁大人,我知道這些人,你看與我看是不一樣的,畢竟你們都是讀書人出身。但我要說句不中聽的話,這讀書自然是好事,但要看讀的什麼書,辦得什麼事。這些人雖然也有功名在身,對我而言,不過是多了一條識字的好處,至於別的,也沒什麼特別。”

袁應泰緩緩點頭,蘇翎的話的確不中聽,但說的意思,袁大人卻能夠明白。

“袁大人,”蘇翎看着袁應泰,說道,“這遼東原也有辦學,官辦、私辦的,也有不少,但除了識字之外,這具體辦事的學問,卻是沒人教授的。以後,我們用的人,便要從專門的學裡出來的。管民事的,便是熟悉民事的人來辦,管刑獄的,便要熟悉法令的來管。可不能就這麼憑几篇文章,便什麼官能做的。”

袁應泰邊聽邊想,緩緩點頭。這不過便是將學府細分成幾部分,雖然與朝廷定製不符,但若是從辦事的角度上講,

最妥當的。

“不瞞袁大人,這樣的學校,我已經在寬甸、鎮江堡一帶辦了幾個,只是學童尚小,眼下卻派不上多大的用場,若是再等幾年,這便能出來做事了。”蘇翎說道。

袁應泰初聽略感驚訝,心想這蘇翎還真不知做了多少事情,不過,又想到蘇翎說過,這凡事先辦起來,再做道理,便也就不覺有多驚奇了。

袁應泰想了想,說道:“那你說,這些人可否也送進學府去學些日子?”

蘇翎也是一怔,這袁應泰還當真看重這些人,便說道:“這個,要看看這些人再說。沒有穩妥的把握,還是不讓他們知道的好。”

“也罷,畢竟他們纔到,等等再議也不遲。”袁應泰點頭說道。

“那這收復瀋陽之期,如何回奏朝廷?”袁應泰又問道。

蘇翎皺了皺眉頭,說道:“這還真不好說。”

袁應泰遲疑地張了張嘴,卻又沒有說出口。

蘇翎見了,便笑着說道:“袁大人,如今努爾哈赤,便猶如一個大戶人家一般,這家財萬貫,子孫滿堂也算是吧。可這做老父親的,病入膏肓,卻沒定下一個傳位之人,袁大人,你說這些子孫,若是平日裡蠻橫慣了的,能消停麼?”

袁應泰笑着搖搖頭,說道:“這自古以來,多少大戶人家,便是這般內耗給敗了的。”

“正是。”蘇翎笑着說道:“我們只要這麼跟他們僵持着,實際上已經是在鬥了。這時候若是來了外人搶奪家產,那些不小子孫反而會聯起手來,這對我們可是不利。如今我們只要保持繼續練兵的趨勢,倒不忙着逼進。恐怕明年開春,便就有了結果,到時我們再全軍出動,這剿滅建奴,便非難事。”

袁應泰點點頭,說道:“也好,我便將蘇將軍這番話,給兵部去文,看他們是否能夠明白。”

蘇翎想了想,說道:“這兵部之事,袁大人定了便是,還是按以往的一樣,這軍事我來辦,這朝廷那邊,都拜託袁大人費心了。”

袁應泰笑着點點頭,說道:“這個自然,不過,蘇將軍覺得如何?這麼做可有敷衍的嫌疑。”

“不怕。”蘇翎笑着說道:“袁大人,朝廷上可還在自各邊鎮調集兵馬援遼?”

“已經停了。”袁應泰說道,“如今可一個兵都不會再來了。”

“那就好,”蘇翎笑道:“這樣我們便有把握去敷衍了。”

袁應泰一怔,隨即便反應過來,笑着點點頭。

蘇翎又說道:“袁大人不妨將我們保持軍力的態勢說得詳盡些,若是這些還不能讓他們明白道理,便就不管了,由他們去,我們做我們的。”

袁應泰點點頭,卻旋即又露出憂色,說道:“那朝廷上”

蘇翎想了想,問道:“袁大人還在擔心那些黨爭之事?”

袁應泰沉重的點點頭,說道:“這恐怕免不了要受牽連。我已經想過了,就算我多慮吧。

可這遼東之事,我總有些放不下。若是朝廷上的事情牽連到我,我估計下一任的遼東經略,怕是還要起復熊廷弼熊大人。”

蘇翎一笑,說道:“袁大人,你這心思用的,連這都估計了?”

袁應泰解嘲地笑了笑,說道:“這還不都是蘇將軍那府縣之計弄得?我是真想見一見那是何等的局面。”

蘇翎想了想,說道:“袁大人,我們便先弄一個小點的地方,試行一下,左右不聲張便是。你的那些主意,也可以先用上了。”

“你說在哪兒先試?”袁大人果然興致濃厚。

蘇翎說道:“在金州衛至鎮江堡之間吧,重新劃定一個地域,先小一些,設了縣衙便開始辦事。小點也方便,有什麼不妥也不會有太大的壞處。”

“好。”袁應泰顯得有些興奮,面色也不知是酒還是被蘇翎這句話所染紅。

蘇翎想了想,又說:“袁大人,你的那些人,不妨也挑幾個人去,不過,只做書辦用。”

袁應泰一怔,問道:“不是不放心麼?”

蘇翎笑了笑,說道:“這事要辦,也要開春時了。這期間,我們便來選一選,看有沒有能用的。”

正說道這裡,就聽見何丹旭在門外叫道:“大人,外面有人求見。”

袁應泰皺皺眉,不喜這會兒被打擾,不過,何丹旭是知道的,不是急事,這會兒也不會來報,便問道:“什麼人?”

“吳九奎。”

袁應泰一愣,隨即向蘇翎看去。蘇翎隨即站起身,一拱手,說道:“大人既然有事,我這便告辭。”

袁應泰也站起身來,說道:“明日再與將軍詳談。”

說罷,蘇翎便向門外走去。袁應泰似乎有些猶豫,實際上這還要說的話還有不少,但此時卻不得不打斷了。

第72章 策反八旗第36章 空城以待第70章 去舊迎新第8章 越河演練第39章 江湖人士第22章 火器四營第17章 鹽參商第6章 烈火焚城第23章 興京易主第33章 叛將結局第5章 商人心思第24章 斷酋根本第56章 疑神疑鬼第11章 遮掩形跡第8章 暗流涌動第21章 且變且行第25章 虎添翼第9章 嬌顏如雪第83章 一勞永逸第10章 此長彼消第70章 天啓內帑第1章 遼東監軍第82章 震懾之戰第12章 將軍手段第27章 悍兵來源第23章 商人心思第24章 世家大戶第76章 再組商行第27章 蒙古一部第12章 奪命斬第43章 七虎獵熊第24章 驅虎吞狼第15章 十字路口第66章 將軍嫡系第53章 將軍幕僚第6章 獅子張口第14章 遼東經略第5章 上行下效第39章 兩軍相聚第58章 變通之道第24章 驅虎吞狼第16章 各有所專第7章 全心備戰第25章 以商爲引第28章 無主之城第3章 宿營地第57章 女真國策第56章 牛錄歸附第31章 兵臨遼陽第30章 事在人爲第22章 京韻邊聲第19章 安享冬雪第7章 保留地第2章 一家人第8章 越河演練第23章 戰雷隱隱第28章 新生活第30章 蒙古騎兵第22章 赫圖阿拉第7章 六月風過第85章 用心險惡第21章 且變且行第44章 賀禮雲集第86章 相互屠殺第49章 人算天算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26章 商務總辦第24章 斷酋根本第31章 信手拈來第49章 順勢而爲第8章 暗流涌動第44章 鎮江新城第14章 萬事俱備第10章 聯手剿賊第36章 百萬之初第29章 遼東畫卷第35章 漫天煙雲第13章 以牙還牙第10章 兵鋒初顯第18章 鎮江堡第54章 攻守易勢第21章 水師一部第27章 新世界第72章 策反八旗第54章 攻守易勢第27章 十萬知府第46章 籌辦喜事第12章 奪命斬第87章 一敗塗地第4章 紅色戰旗第20章 遼系一派第3章 西洋之慾第15章 兵事之初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24章 世家大戶第8章 暗流涌動第22章 劫掠軍第11章 暗磨刀第25章 進退之間第34章 銀莊遍佈
第72章 策反八旗第36章 空城以待第70章 去舊迎新第8章 越河演練第39章 江湖人士第22章 火器四營第17章 鹽參商第6章 烈火焚城第23章 興京易主第33章 叛將結局第5章 商人心思第24章 斷酋根本第56章 疑神疑鬼第11章 遮掩形跡第8章 暗流涌動第21章 且變且行第25章 虎添翼第9章 嬌顏如雪第83章 一勞永逸第10章 此長彼消第70章 天啓內帑第1章 遼東監軍第82章 震懾之戰第12章 將軍手段第27章 悍兵來源第23章 商人心思第24章 世家大戶第76章 再組商行第27章 蒙古一部第12章 奪命斬第43章 七虎獵熊第24章 驅虎吞狼第15章 十字路口第66章 將軍嫡系第53章 將軍幕僚第6章 獅子張口第14章 遼東經略第5章 上行下效第39章 兩軍相聚第58章 變通之道第24章 驅虎吞狼第16章 各有所專第7章 全心備戰第25章 以商爲引第28章 無主之城第3章 宿營地第57章 女真國策第56章 牛錄歸附第31章 兵臨遼陽第30章 事在人爲第22章 京韻邊聲第19章 安享冬雪第7章 保留地第2章 一家人第8章 越河演練第23章 戰雷隱隱第28章 新生活第30章 蒙古騎兵第22章 赫圖阿拉第7章 六月風過第85章 用心險惡第21章 且變且行第44章 賀禮雲集第86章 相互屠殺第49章 人算天算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26章 商務總辦第24章 斷酋根本第31章 信手拈來第49章 順勢而爲第8章 暗流涌動第44章 鎮江新城第14章 萬事俱備第10章 聯手剿賊第36章 百萬之初第29章 遼東畫卷第35章 漫天煙雲第13章 以牙還牙第10章 兵鋒初顯第18章 鎮江堡第54章 攻守易勢第21章 水師一部第27章 新世界第72章 策反八旗第54章 攻守易勢第27章 十萬知府第46章 籌辦喜事第12章 奪命斬第87章 一敗塗地第4章 紅色戰旗第20章 遼系一派第3章 西洋之慾第15章 兵事之初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24章 世家大戶第8章 暗流涌動第22章 劫掠軍第11章 暗磨刀第25章 進退之間第34章 銀莊遍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