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二)

跟隨着這位頗具傳奇色彩的年輕艦長,劉芾來到了位於艦橋頂端的航空指揮室內,在這裡,貝文斯向劉芾介紹了航空長、着艦指揮官和飛行聯隊聯隊長等高級軍官。作爲一個搭載着1000多人和幾十架飛機的海上小城市來說,從艦船指揮官到飛行聯隊的指揮官多如牛毛,劉芾的興趣不在認識這些軍官上面,而是在瞭解這一級飛機母艦的性能和海軍官兵的待遇方面。

對於天王級飛機母艦,不管是艦船操作人員還是飛行聯隊的指揮官,給出的評價完全相反。母艦的駕駛操作人員大多來自海軍部隊,在他們的心目中,除了聯邦特有的潛艇部隊的潛艇之外,就是像洲級重巡那樣的軍艦纔算是軍艦,而這種飛機母艦雖然經過了多次演習,並且成功的在視距外就摧毀了“敵方”的戰艦,但是在他們看來,很不過癮也很不男人,所以他們對“天王級”飛機母艦的評價就是:它是一座能浮動的薄皮大餡的飛機場。而相對有價值一些的評價也都是聚焦在如何使母艦裝甲更厚、火力增強等問題上,不過在劉芾看來,這些問題都不值一提。

相比那些比較保守的海軍人員,母艦上搭載海軍航空兵聯隊的官兵,對母艦的評論就更正面一些,他們對使用飛機擊沉敵方的軍艦,尤其是大型軍艦充滿了渴望和決心,他們認爲他們自己和他們所駕駛的海軍魚雷攻擊機將徹底的改變海戰的模式,並且以此爲榮。他們過多的稱讚,又讓劉芾覺得這些海軍航空兵的小夥子們有些過於相信這種沒有經過實戰的超時代武器了。

最讓劉芾趕到有收穫的評論,來自一個最讓劉芾意想不到的單位:航空兵聯隊的地勤人員。這些長期在母艦上負責維護飛機的官兵們,對母艦上的設施的注意力遠遠高於對母艦攻擊能力的猜測。他們提出了很多改進意見,都讓劉芾聽了耳目一新。比如有個着艦引導官建議能不能採用燈光來指揮飛機的夜間起飛和着艦,這樣,飛機母艦就可以24小時參加戰鬥了,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天色一暗,就得收起所有飛機,成爲了一個飄在海上的大靶子。

還有一位地勤士兵,提出瞭如果把飛機底部由現在的藍色改成灰色,將可以進一步降低飛機在空中被下面的船隻發現的距離,因爲他長期從事在甲板上爲飛機降落提供旗語指揮的工作,所以他經過長期觀察發現,底部呈藍色和翅膀爲白色的海軍魚雷攻擊機要比有時候來母艦上降落的其他海軍偵察機更容易被提前發現。在仔細分析了飛機的塗裝之後,他發現,重巡上搭載的偵察機由於是從空軍飛機改裝而來,所以塗裝還是淺灰色,而這種色彩在天空中,非常不容易被下面的人發現,而海軍魚雷攻擊機由於塗裝了海藍色的顏色,雖然看起來漂亮了許多,但是卻相對容易的被下方的人在很遠處發現,尤其是在晴朗的天氣中。

聽過了很多位官兵的建議之後,劉芾不禁感概到,不管科研技術人員多麼的富有創造力,有些東西還得靠實際接觸的第一線人員經過長期總結,才能發現。對於這些可行性建議,劉芾都讓陪同的內務部安保人員詳細的記錄下來,豬呢比交給海軍研究所去做進一步分析處理,並且,劉芾讓貝文斯中校代表自己,向海軍部爲這幾位官兵請功,並且要求海軍部對這幾位官兵給與與之提出的建議相符的獎勵。

就在劉芾在飛機母艦上東竄西鑽的時候,“增長號”飛機母艦在6艘驅逐艦的陪同下,已經緩緩的駛出了基隆軍港,沿着臺灣東南部海域,向着位於安南省南部的金蘭灣駛去。

從基隆到金蘭灣總共不到1000海里,由於不是戰時,母艦編隊只用20節的巡航速度行駛,大概兩天就可以抵達目的地。鑑於飛機母艦上搭載着聯邦總統,可就苦了這些艦船操作人員和航空聯隊的飛行員和地勤們,爲了向總統展示一下飛機母艦的性能和飛機的威力,在這兩天時間裡,母艦編隊一邊向金蘭灣趕路,一邊舉行了3次演習活動,一次是白天的緊急起飛外加魚雷機編隊攻擊演習,一次是整個編隊在高速機動中的反潛演習,最後還藉着海面上下起了雨,搞了一次惡劣天氣中魚雷機起降的演習。

雖然是演習,但是從母艦編隊到飛機的起降,都是按照戰時的標準執行的,所以劉芾看得很是過癮,讓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甲板上20多架魚雷攻擊機一起發動起來,等待着依次進入跑道起飛。那轟鳴的發動機和螺旋槳切割氣流的聲音,彷彿能讓人進入一種非常亢奮的境界,如果不是內務部的安保人員死活拉着劉芾不放手,這位聯邦總統肯定會登上一架雙座偵察機,去跟着魚雷攻擊機編隊飛一圈。

在經過內務部安保人員的提醒之後,內文斯艦長也不敢再誘惑這位總統去看啥演習了,只能帶着劉芾再繼續參觀母艦上的一些特殊設施。在天王級飛機母艦上,聯邦的諸多領先科技都得以體現,比如說雷達和電子管和機械並存的模擬計算機。

說起雷達,很多人就會想到電影中那種在屏幕上清楚的顯示對方位置、行動方向、速度、體積大小甚至大致輪廓的先進儀器,不過,這個時期的雷達還沒有那麼全面,它只是一個利用固定的天線,在固定的間隔上,向四周發射射頻脈衝,並把接受到的回波放大,在示波器的crt上顯示出來,供雷達操作員識別目標的相對位置和距離的簡單電子儀器。

說是簡單,但是這個玩意聯邦政府的研究所從1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着手研究,一直到了現在,纔算可以勉強投入實用。由於當代科技的相對落後,雖然聯邦研究所利用同劉芾一起穿越過來的漁船上的諸多電子設備,很快就仿製出來了電子管,但是很多材料和設備都需要從頭開始研製,很是費工費時。其實雷達的樣品很早就出現在了研究所的秘密工廠中,但是由於沒有合適的crt顯示器來顯示經過放大的回波圖像,使得這種高科技的雷達成爲了一個只能靠耳朵聽的擺設。

隨着crt顯示器的技術不斷完善,在2年前,雷達這個被封存了好幾年的先進設備得以煥發青春,在經過多次改進和調試之後,減小了體積、降低了電耗和發熱量、增加了分辨率和探測距離,終於成爲了一件能夠實用的高科技裝備。

光有了雷達還不成,它傳回來的實時數據量太多龐大,光靠人腦人手去計算,永遠都無法得到準確的數值,於是,另一種研究了多年的設備又被請出了研究所,經過改進,成爲了雷達的得力助手,那就是計算機。

其實計算機這個東西,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存在了,不過不是我們後世中見到的電子計算機,而是手搖的機械計算機。這種計算機利用穿孔卡來存儲數據,在19世紀末就已經把操作位數提高到了40位。在20世紀初,這種計算機被廣泛的用於金融、預算、人口普查等方面,成功的解決了人腦人手運算速度過慢的問題。

第28章 佔領澳新第99章 關東大地震第67章 核反應堆第35章 美國人上當了第42章 英國人的反應第44章 英國支援艦隊第5章 上當了第39章 海南島(一)第73章 誘餌(二)第48章 臺灣空軍第60章 登陸越南(二)第35章 皇家海軍第1章 印尼的排華運動第20章 歷史真頑固第61章 佈網(二)第6章 硝煙的味道第46章 上琉球去練練兵?第10章 用美國人的油賺美國人的錢(上)第57章 情報工作第72章 世界第一鐵礦第28章 流感帶來的繁榮第101章 重返巴勒斯坦第79章 西班牙內戰第6章 抓苦力第22章 進攻澳洲第61章 登陸越南(三)第91章 對壘第102章 惡魔現身第86章 險勝第26章 中斷的訪問第31章 遷都的必要性第13章 政府和大會的僵局第20章 按兵不動第11章 用美國人的油賺美國人的錢(下)第51章 海面上的陰影第110章 我是白人第31章 旗艦的下場第69章 坑人的礦業公司第140章 美人安娜第19章 裝甲集羣第53章 同行不同命第65章 夜間空襲第23章 三路並進第7章 清朝的山寨工廠第44章 歸還臺灣島第112章 漏網之魚第59章 反貪反黑(二)第12章 波蘭這隻風箱中的老鼠第98章 獨立第26章 中斷的訪問第71章 安南第116章 鋼鐵大國第18章 西線第34章 挑釁就是戰爭第1章 難題第23章 和老爹攤牌第39章 海南島(一)第29章 沒良心炮第111章 裁決第1章 新一代日本海軍第34章 暗度陳倉第11章 三國分贓第107章 西澳礦區第2章 三大合成物第8章 一手救助,一手屠刀第48章 西海岸我來了第15章 西部大開發(四)第13章 羅莎莉亞第7章 吃虧是福第36章 衰落的德國第42章 自家後院第77章 聯邦的底氣第9章 遇襲第22章 東海岸第93章 樹下的美軍第78章 電視轉播第41章 空襲新加坡港(六)第106章 妥協第61章 登陸越南(三)第12章 轟炸機第21章 問題(二)第33章 南海聯邦奧運代表隊第33章 挑事專家第61章 佈網(二)第18章 有人頂缸了第149章 大搜捕第21章 日本人的軍艦快造好了第30章 拒不合作第68章 制度第13章 難產的合作第25章 三路並進(三)第31章 南北日本第75章 巴巴羅薩(二)第81章 戰爭的準備第56章 雷達第16章 戰略轟炸第26章 三路並進(四)第32章 飛機母艦和艦載機(下)第32章 飛機母艦和艦載機(下)第62章 巴頓
第28章 佔領澳新第99章 關東大地震第67章 核反應堆第35章 美國人上當了第42章 英國人的反應第44章 英國支援艦隊第5章 上當了第39章 海南島(一)第73章 誘餌(二)第48章 臺灣空軍第60章 登陸越南(二)第35章 皇家海軍第1章 印尼的排華運動第20章 歷史真頑固第61章 佈網(二)第6章 硝煙的味道第46章 上琉球去練練兵?第10章 用美國人的油賺美國人的錢(上)第57章 情報工作第72章 世界第一鐵礦第28章 流感帶來的繁榮第101章 重返巴勒斯坦第79章 西班牙內戰第6章 抓苦力第22章 進攻澳洲第61章 登陸越南(三)第91章 對壘第102章 惡魔現身第86章 險勝第26章 中斷的訪問第31章 遷都的必要性第13章 政府和大會的僵局第20章 按兵不動第11章 用美國人的油賺美國人的錢(下)第51章 海面上的陰影第110章 我是白人第31章 旗艦的下場第69章 坑人的礦業公司第140章 美人安娜第19章 裝甲集羣第53章 同行不同命第65章 夜間空襲第23章 三路並進第7章 清朝的山寨工廠第44章 歸還臺灣島第112章 漏網之魚第59章 反貪反黑(二)第12章 波蘭這隻風箱中的老鼠第98章 獨立第26章 中斷的訪問第71章 安南第116章 鋼鐵大國第18章 西線第34章 挑釁就是戰爭第1章 難題第23章 和老爹攤牌第39章 海南島(一)第29章 沒良心炮第111章 裁決第1章 新一代日本海軍第34章 暗度陳倉第11章 三國分贓第107章 西澳礦區第2章 三大合成物第8章 一手救助,一手屠刀第48章 西海岸我來了第15章 西部大開發(四)第13章 羅莎莉亞第7章 吃虧是福第36章 衰落的德國第42章 自家後院第77章 聯邦的底氣第9章 遇襲第22章 東海岸第93章 樹下的美軍第78章 電視轉播第41章 空襲新加坡港(六)第106章 妥協第61章 登陸越南(三)第12章 轟炸機第21章 問題(二)第33章 南海聯邦奧運代表隊第33章 挑事專家第61章 佈網(二)第18章 有人頂缸了第149章 大搜捕第21章 日本人的軍艦快造好了第30章 拒不合作第68章 制度第13章 難產的合作第25章 三路並進(三)第31章 南北日本第75章 巴巴羅薩(二)第81章 戰爭的準備第56章 雷達第16章 戰略轟炸第26章 三路並進(四)第32章 飛機母艦和艦載機(下)第32章 飛機母艦和艦載機(下)第62章 巴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