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波蘭這隻風箱中的老鼠

但是瑞士爲什麼能成爲這樣一個獨特的國家呢?這也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瑞士是個山地國家,全國總共4萬多平方公里,相當於比臺灣島略大一點,其中平地幾乎沒有,全部是山區,而且還是那種很高的山區,全國平均海拔1350多米,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阿爾卑斯山脈了,哪裡是歐洲滑雪的勝地。

除了地形險要之外,特殊的國土環境造就了瑞士這個山地民族性格非常彪悍,驍勇善戰,不屈不撓。而且瑞士沒有嚴格的兵役制度,但並不是說瑞士沒士兵,相反,瑞士是全民皆兵,每個瑞士居民部分男女老少,每年都要接受一定時間的軍事訓練,而且每個瑞士家庭中都有制式武器,所以一旦發生戰爭,瑞士有多少居民,就有多少士兵。

而且瑞士人在這些山區裡修建了大量的軍事設施和防禦工事,對於常年生活在山區的瑞士人來說,利用這些工事和地形來抵禦外來侵略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對於其他國家的軍隊來說,這個地形複雜,遍佈防禦工事,重裝備難以展開的國家實在是個噩夢。

最後瑞士還有它的另一項優勢,那就是瑞士的機械製造業非常發達,尤其是精密機械製造,比如手錶,你可以想象,如果一個人能把手錶造的那麼精密,槍炮這些東西能次的了嗎?所以瑞士還有其發達的軍工產業,武器全部自給自足,不求人。

總體上來說,瑞士人利用特有的地理環境,把他們的家園修建成了一座山地堡壘。就像一個鐵彈丸一樣嵌在歐洲的中部,不管是誰想咬一口,都得崩掉幾顆牙齒,所以但凡不是深仇大恨,不共戴天。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去招惹它,它也就名副其實的成了一箇中立國。

除了瑞士之外,德國的東部是匈牙利和波蘭,匈牙利已經成了德國的盟國,就不用說了,而波蘭卻是英法兩國的忠實盟友。之所以在一戰之後出現波蘭這個國家,其原因就是爲了壓制德國的發展,波蘭的一半土地都是在一戰之後從德國被分割出去的,其中還包括德國陸軍的搖籃東普魯士,對於這個國家,德國是勢在必得。

不過既然波蘭是英法全力支持的國家。就不可能像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那樣和平佔領,要想吞併波蘭,肯定得使用武力了。而且一旦德國對波蘭使用武力,那麼英法兩國肯定不會再像之前一樣忍讓德國的行爲,那時候德國需要面臨的就是戰爭了。

不過小鬍子不打算因爲顧忌英法的威脅而放過波蘭,對於他建設一個能夠自給自足的大德意志的夢想來說,波蘭是必須納入德國範圍之內的。但是德國除了需要警惕西邊的英法之外。在它的東邊還有一個更龐大的國家需要它想辦法去對付,那就是紅色蘇聯。

如果就這樣直接入侵波蘭,搞不好英法蘇三國會一起對德國宣戰,這樣一來,德國就會面臨雙線作戰的困境,這個問題小鬍子一定要想辦法避免。如何避免呢?小鬍子非常幸運,因爲蘇聯國內目前也不是很平靜,斯大林爲了鞏固他的領導地位,開始在蘇聯全境展開了大清洗,那些不完全忠於他的將領和黨的領導人。都被以各種各樣的名目逮捕和槍決了,目前蘇聯紅軍由於損失了大量有經驗的高中低層指揮人員,實力受到了很大損失,斯大林自己心裡也清楚,目前與德國開戰對蘇聯很不利。

一個不想打。一個不想戰,雙方一拍即合,在1939年8月,雙方在莫斯科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條約中,雙方明確了不單獨或聯合其它國家互相使用武力,還規定了締約國一方與第三國開展,另一方不得幫助第三方國家;締約雙方都不得參加對締約一方有害的組織或者團體。

條約的有限期爲10年,但是小鬍子和斯大林在簽約之時,恐怕都沒有把這個期限當真,小鬍子是不想雙線開戰,斯大林是國內地位還未坐穩,這個條約說白了就像是一個臨時停戰協議,什麼時候開打那就要看雙方各自的發展速度了。

除了這個條約之外,小鬍子還和斯大林簽署了一個秘密約定,大概意思就是劃分了一下蘇德兩國在北歐的勢力範圍,避免出現因爲在周邊其他國家發生變故的身後,影響到蘇德之間的條約。其中有一條就是關於波蘭的,蘇德雙方共同認爲,波蘭應該由他們來管理,大致以納雷夫河、維斯杜拉河和桑河爲界,西邊歸德國,東邊歸蘇聯。解決了雙線作戰的後顧之憂,小鬍子立刻就沒了顧忌,2天之後德國軍隊開始向波蘭發起進攻。

此時的德國經過了幾年的準備和恢復,軍事實力已經非常強大。在劉芾的幫助下,德國陸軍總共106個師裡,就有9個裝甲師,4500多輛坦克,其中仿製南海聯邦“獵豹式”中型坦克有2000多輛,由於這種坦克的塗裝是青黑色,德國陸軍把它叫做“黑豹”。另外德國陸軍還有13個機械化師,用德語說就是“現代化騎兵”。

除此之外,德國空軍也在聯邦的幫助下成爲了當時歐洲最先進的空軍,它總共擁有戰鬥機、轟炸機和運輸機5000架左右,遠比英法波三國飛機加起來還多。

當時的法國在馬其諾防線上佈置了86個師,而德國在齊格菲防線只有33個師和500架飛機,按照小鬍子的命令,這33個師只是作爲防止法國向德國發動進攻而用,只要法國人不大規模動手,西線的這33個師就得忍着。

與西線的33個師相比,德國在波蘭方面投入了大部分主力部隊,其用意非常明顯,那就是在英法兩國還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做最短的時間解決掉波蘭這個紮在德國後背上的刺,然後調轉頭來,專心對付法國和英國。

進攻波蘭的德國分爲了2個集羣,北方集團軍和南方集團軍,其中北方集團60多萬人,南方集團80多萬人,共計50多個師。德國陸軍的9個裝甲師中,有6個集中在南方集團軍羣中,作爲進攻的主力來分割包圍波蘭軍隊,而北方集團軍羣由於有11個師位於東普魯士這塊飛地,處於波蘭軍隊的包圍之中,所以北方集團軍羣的主要作戰目的並不是分割包圍波蘭軍隊,而是打通德國和東普魯士的聯繫,接應那11個師。

而作爲波蘭方面,此時還沒有想到小鬍子會如此孤注一擲的進攻波蘭,所以並沒有進行戰前動員和部署,雖然波蘭有40多個師,800多輛坦克,4000多門火炮和1000多架飛機,但是當德軍突然出現在波蘭境內的時候,波蘭軍隊在成百上千輛德國坦克的突襲下,根本無法組織起來有效的防禦,戰線往往是一觸即潰。

而德國陸軍的坦克並不和這些波蘭潰軍糾纏,只是一股腦的向下一條防線衝去,後面的清掃工作全部交給了跟在坦克集羣身後的機械化步兵師,那些坐着裝甲車跟在坦克集羣身後的德國軍隊,才真正是波蘭軍隊的噩夢,在裝甲車的追擊和大口徑重機槍的掃射之下,潰逃的波蘭守軍無法獲取足夠的時間在重新集結,只能像被獵狗追趕的兔子一樣,無謂的奔跑在各條防線之間,最終被累死、打死或者選擇投降。

而德國的空軍在開戰之初,就採用聯邦空軍的模式,上百架轟炸機編隊飛行,直接對波蘭的重工業城市和首都華沙進行了大規模轟炸。毫無準備的波蘭空軍就算有小部分戰鬥機起飛迎戰,也無法對集羣的轟炸機構成什麼威脅,因爲轟炸機上的火力非常兇猛,再加上很多轟炸機飛在一起,基本沒有死角可言,不管波蘭戰鬥機從哪個方向接近,都會遭到密集火力的射擊。

第87章 調整第15章 苦日子要來了第49章 飛機第53章 實力對比第44章 革命(二)第50章 危機中的各國第75章 國防(三)第9章 哭泣的爪哇島(二)第100章 關東大地震(二)第144章 夜探大巴黎第15章 西部大開發(四)第47章 大衛的三封電報第149章 大搜捕第2章 登陸難第44章 革命(二)第33章 國聯的“請求”第49章 美國代表團第49章 世界經濟危機第43章 革命(一)第67章 聯邦有的是鐵第116章 鋼鐵大國第92章 杉杉健太第124章 潛艇探測器第54章 反擊第59章 麥克阿瑟第54章 活話劇(二)第70章 99年的坑人證第11章 哭泣的爪哇島(四)第25章 十九世紀的頂級海軍第101章 時間不多了第71章 安南第1章 印尼的排華運動第71章 安南第86章 險勝第100章 關東大地震(二)第9章 暈倒第67章 聯邦軍隊的進攻第91章 對壘第13章 政府和大會的僵局第7章 聯邦需要藉口第12章 西部大開發第14章 西部大開發(三)第28章 一打白骨精(上)第4章 德奧統一第54章 仇恨第81章 深入第86章 險勝第8章 哭泣的爪哇島(一)第49章 美國代表團第31章 遷都的必要性第72章 誘餌(一)第92章 杉杉健太第90章 集結第83章 波卡特洛第151章 試驗性生產第22章 坦克第42章 登陸第43章 各懷鬼胎第13章 政府和大會的僵局第40章 海南島(二)第64章 收網第135章 大訂單第3章 短暫的平靜第52章 戰備(二)第62章 巴頓第147章 危險且**的一夜第48章 臺灣空軍第39章 珍珠港(二)第9章 暈倒第23章 親王喬治第38章 水陸並進第4章 三打白骨精(上)第43章 革命(一)第27章 寇養的挺肥第20章 歷史真頑固第33章 挑事專家第11章 養寇自重第26章 投降的日軍第40章 決死空襲第61章 名不副實第45章 民國(一)第57章 情報工作第5章 上當了第21章 問題(二)第81章 戰爭的準備第65章 深挖第142章 車禍第31章 遷都的必要性第95章 猶太人第49章 世界經濟危機第64章 登陸越南(六)第7章 黑一下美國人第74章 巴巴羅薩第156章 不怕睡錯牀就怕站錯隊第36章 蘇德宣戰第18章 有些準備第79章 P38戰鬥機第79章 南美ABC第49章 美國對菲政策第30章 日本沉沒
第87章 調整第15章 苦日子要來了第49章 飛機第53章 實力對比第44章 革命(二)第50章 危機中的各國第75章 國防(三)第9章 哭泣的爪哇島(二)第100章 關東大地震(二)第144章 夜探大巴黎第15章 西部大開發(四)第47章 大衛的三封電報第149章 大搜捕第2章 登陸難第44章 革命(二)第33章 國聯的“請求”第49章 美國代表團第49章 世界經濟危機第43章 革命(一)第67章 聯邦有的是鐵第116章 鋼鐵大國第92章 杉杉健太第124章 潛艇探測器第54章 反擊第59章 麥克阿瑟第54章 活話劇(二)第70章 99年的坑人證第11章 哭泣的爪哇島(四)第25章 十九世紀的頂級海軍第101章 時間不多了第71章 安南第1章 印尼的排華運動第71章 安南第86章 險勝第100章 關東大地震(二)第9章 暈倒第67章 聯邦軍隊的進攻第91章 對壘第13章 政府和大會的僵局第7章 聯邦需要藉口第12章 西部大開發第14章 西部大開發(三)第28章 一打白骨精(上)第4章 德奧統一第54章 仇恨第81章 深入第86章 險勝第8章 哭泣的爪哇島(一)第49章 美國代表團第31章 遷都的必要性第72章 誘餌(一)第92章 杉杉健太第90章 集結第83章 波卡特洛第151章 試驗性生產第22章 坦克第42章 登陸第43章 各懷鬼胎第13章 政府和大會的僵局第40章 海南島(二)第64章 收網第135章 大訂單第3章 短暫的平靜第52章 戰備(二)第62章 巴頓第147章 危險且**的一夜第48章 臺灣空軍第39章 珍珠港(二)第9章 暈倒第23章 親王喬治第38章 水陸並進第4章 三打白骨精(上)第43章 革命(一)第27章 寇養的挺肥第20章 歷史真頑固第33章 挑事專家第11章 養寇自重第26章 投降的日軍第40章 決死空襲第61章 名不副實第45章 民國(一)第57章 情報工作第5章 上當了第21章 問題(二)第81章 戰爭的準備第65章 深挖第142章 車禍第31章 遷都的必要性第95章 猶太人第49章 世界經濟危機第64章 登陸越南(六)第7章 黑一下美國人第74章 巴巴羅薩第156章 不怕睡錯牀就怕站錯隊第36章 蘇德宣戰第18章 有些準備第79章 P38戰鬥機第79章 南美ABC第49章 美國對菲政策第30章 日本沉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