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英國支援艦隊

通過上述的這些結論,日本政府改變了與南海聯邦之間的政策,不再採取對抗態度,而是悶下頭來專心整理自己國內的諸多麻煩,然後再找機會向南海聯邦示好,已達到他們預定的同南海聯邦修復兩國關係的目的。

而這次國聯幾國向南海聯邦宣戰,讓日本人看到了修復兩國關係的曙光,在重新分析了交戰雙方的力量和戰爭走向之後,日本政府堅定的拒絕了英國政府和美國政府的2次參戰邀請,進而宣佈日本在這場戰爭中採取中立政策。

其實日本人也在賭,而且他們是在押偏門,就在全世界99%的國家認爲南海聯邦會是最後的輸家的時候,他們把全部身家都押在了南海聯邦身上賭贏。

在日本人看來,這次的戰爭,就像是一羣剛剛和一頭猛虎搏鬥完的獵狗,雖然最後取得了勝利,但是基本是各個帶着重傷。在還沒有休息甚至包紮傷口,就馬上開始了另一場搏鬥,而對手是隻大鯊魚,搏鬥的場地就在鯊魚的領地,大海中。

日本人認爲,就是傻子也應該知道這場搏鬥的最終結果,如果這隻鯊魚讓一羣重傷的獵狗咬死的話,那日本人就認命了,誰讓自己把一條黃花魚給看成了鯊魚,眼瞎就活該倒黴!!!

鑑於日本政府這種謙恭的態度,聯邦政府也沒有在這上面過於較真,反正日本也在聯邦的作戰目標之內,多它一個不多,少它一個也不少。

就在英美等國爲了澳新海軍成功突襲南海聯邦的南部重要軍事基地並取得成功之後,這個什麼南部重要軍事基地都是英美等國報紙上爲了凸顯作戰效果而寫的,至於這個基地到底有多重要。只有當事人知道。

不過這時候德國的一份報紙很不合時宜的登出一篇評論,其主題就是這個軍事基地的重要性和發展歷史,在這篇評論中,這位德國記者通過採訪德國一戰時候的幾位海軍官員,拿到了一份當時德國海軍在遠東的軍事基地的詳細資料。

在這份資料當中。這座位於原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德國海軍補給站,基本就是一座漁村,連碼頭都沒有,只有2座小型的倉庫,儲存着一些艦艇的零部件,至於燃煤和彈藥。都是定期由德國海軍的運輸船運送,當有德國船隻前來補給的時候,都需要用小船一趟一趟的從倉庫裡把物資運上需要補給的船隻。

由於這個基地太小,德國海軍都不好意思稱之爲基地,而是叫做補給站,這在德國海軍的各種海軍專用海圖上。都有明確標示。

對於這家德國報紙跳出來給聯軍臉上抹黑,聯軍內部選擇了統一無視,反正這家德國報紙只在當地發行,連全德國都覆蓋不住,更別提讓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真相了。

不過這家德國報紙說的是真相,自從南海聯邦政府從德國政府手中買下了這塊海外殖民地之後,原本是打算在這裡建造一座中型的海軍基地外加空軍基地的。不過由於當時需要建設的地方太多了,所以這個計劃只是一個計劃,並沒有付諸實施,而在原來的德國海軍補給站上,聯邦只留守了一個班的兵力,並且弄了個簡易的無線電發射塔,權當一個前方哨站。

在這次被澳新海軍聯合襲擊之時,這一個班的聯邦海軍士兵在向聯邦海軍部報告了他們的處境之後,炸燬了無線電發射塔和倉庫等重要設施,帶上了足夠的補給和裝備。直接就撤到了島上的雨林中藏了起來,一邊監視澳新海軍的動向,一邊用無線電與聯邦海軍聯繫,等待救援。

澳新海軍在佔領了這個補給站之後,並沒有立刻再向聯邦內部發動進攻。澳新海軍也不是傻子,南海聯邦的潛艇他們雖然沒見過,但是至少聽說過,就憑着自己兩家這幾條小船,想孤軍深入去獲取啥神奇的戰績,基本不可能,不過澳新兩國政府也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們覺得如果能趁着這個機會,把新幾內亞島拿下,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不僅自己能撈到好處,而且對他們的母國英國也是個不小的幫助。

於是,兩國開始從國內往這裡運送軍隊和後勤人員,並準備了一些建築材料,打算把這座補給站給建成一座小型的要塞,並配備幾門岸炮,用來防止聯邦海軍的反攻。

澳新兩國的這個舉動,很快就被隱藏在當地雨林中的聯邦海軍士兵報告給了海軍部,劉芾在得知了這個消息之後,不僅沒有催促聯邦海軍馬上去收服失地,還阻攔了海軍部原本打算抽調一艘歐洲號重巡去進攻澳新海軍的計劃。

其實不是劉芾怕惹了澳新政府,而是在劉芾和總參謀部制定的計劃中,這個被澳新海軍佔領的補給站被當成了一個誘餌和藉口,不僅不能去奪回來,還得好好保護着,儘量讓澳新海軍覺得哪裡比較安全,而聯邦海軍也無暇顧及哪裡,這樣,他們纔會加大建設力度,努力幫着聯邦把哪裡建設成爲一個合適的軍事港口。

而且,劉芾還有一個計劃,就是利用這個補給站,製造將來進攻澳新兩國的藉口,雖然侵略從來都是赤裸裸的,但是有藉口總比沒借口要顯得正義的多。

時間進入了1920年5月,從英國支援艦隊抵達印度之後,英國人也在一直準備向南海聯邦佔領的馬來半島或者蘇門答臘島等地發動進攻,不過隨着英國驅逐艦在支援艦隊停泊的英屬錫蘭科倫坡港附近,多次發現不明身份的潛艇之後,英國支援艦隊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對港口嚴加防範,以防止聯邦潛艇再次上演溜進港口偷襲艦隊的事情發生上。

這隻英國的支援艦隊可以稱得上是歷史上進入亞洲的最強大的艦隊了,整支艦隊由5艘戰列艦、3艘戰列巡洋艦、10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組成,並且還外加10多艘補給船。爲了重新奪回新加坡和馬來半島,並且給南海聯邦一個深刻的教訓,英國政府可算是下了血本了。

在這5艘戰列艦中,4艘都是當時英國的一等主力戰列艦,它們是2艘排水量超過3萬噸,裝備了8門15英寸主炮,有着13英寸裝甲,航速可以達到25節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厭戰號”和“馬來亞號”,2艘排水量達到3萬噸,裝備了10門13.5英寸主炮,有着12英寸裝甲,航速可以達到21.25節的鐵公爵級戰列艦“鐵公爵號”和“印度皇帝陛下號”,1艘排水量25000噸,裝備了10門13.5英寸主炮,有着12英寸裝甲,航速21節的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英王喬治五世號”。

3艘戰列巡洋艦中,有2艘英國海軍的新型高速戰巡,它們就是1915年1月纔開建的聲望級戰列巡洋艦“聲望號”和“反擊號”,這兩艘滿載排水量32000多噸的大型戰艦不僅裝有6門15英寸主炮,還裝有42臺燃油鍋爐,使得它們可以最快跑到32節,在對付敵方巡洋艦等中小型戰艦時,可以在對方的攻擊距離之外開炮,並且可以利用自身速度自由選擇追擊或者撤退。

第84章 文化入侵(二)第96章 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第31章 倫敦上空的鷹第2章 三大合成物第15章 西部大開發(四)第26章 中斷的訪問第64章 R本和爪哇第56章 信還是不信第72章 誘餌(一)第70章 建國(二)第122章 給聯邦找點麻煩第57章 波及亞洲第71章 小鬍子的德國第13章 政府和大會的僵局第19章 金蘭灣第52章 米切爾的艦隊第38章 珍珠港第72章 西部大逃荒第31章 南北日本第28章 游擊隊有重炮?第25章 早上好東京第67章 佔領法屬印度支那(三)第12章 西部大開發第21章 第一站美國第49章 世界經濟危機第134章 我們將何去何從第31章 南北日本第133章 他的奮鬥(二)第88章 增兵第99章 關東大地震第27章 新藥第119章 墨索里尼的交易第31章 南北日本第67章 聯邦軍隊的進攻第22章 關鍵時刻有人要掉鏈子第86章 險勝第54章 仇恨第23章 親王喬治第27章 新藥第22章 東海岸第4章 複方新諾明第42章 自家後院第20章 長江750和東風牌第147章 危險且**的一夜第36章 空襲遠東艦隊第38章 空襲新加坡港(三)第39章 海上沒啥懸念第7章 黑一下美國人第43章 師團長的無奈第35章 臺灣要打仗了第110章 我是白人第47章 重巡和飛機第39章 海上沒啥懸念第3章 宣戰第49章 飛機第42章 裝甲車和重機槍第42章 登陸第148章 寧可錯殺不能放過第51章 戰備(一)第99章 關東大地震第29章 一打白骨精(下)第105章 博弈(二)第13章 羅莎莉亞第56章 雷達第1章 不成功的人生第51章 海面上的陰影第41章 漏網之魚第30章 拒不合作第54章 實力對比(二)第28章 北極熊游過來了第14章 本土防禦第42章 英國人的反應第2章 醞釀第95章 猶太人第58章 中立第145章 33號舞伴第33章 菲律賓有動靜了第18章 有人頂缸了第44章 歸還臺灣島第54章 仇恨第72章 誘餌(一)第22章 問題(三)第55章 反擊(二)第45章 戰爭的滋味第44章 美國的反應第77章 拉燈彈第61章 坦克和雷達第29章 大阪保護圈第6章 寶船第140章 美人安娜第68章 潰敗第58章 “潑婦”第71章 小鬍子的德國第73章 運河與南美洲第85章 文化入侵(三)第29章 高歌猛進第10章 哭泣的爪哇島(三)第97章 猶太復國主義組織(二)第27章 大阪師團第38章 辛亥革命
第84章 文化入侵(二)第96章 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第31章 倫敦上空的鷹第2章 三大合成物第15章 西部大開發(四)第26章 中斷的訪問第64章 R本和爪哇第56章 信還是不信第72章 誘餌(一)第70章 建國(二)第122章 給聯邦找點麻煩第57章 波及亞洲第71章 小鬍子的德國第13章 政府和大會的僵局第19章 金蘭灣第52章 米切爾的艦隊第38章 珍珠港第72章 西部大逃荒第31章 南北日本第28章 游擊隊有重炮?第25章 早上好東京第67章 佔領法屬印度支那(三)第12章 西部大開發第21章 第一站美國第49章 世界經濟危機第134章 我們將何去何從第31章 南北日本第133章 他的奮鬥(二)第88章 增兵第99章 關東大地震第27章 新藥第119章 墨索里尼的交易第31章 南北日本第67章 聯邦軍隊的進攻第22章 關鍵時刻有人要掉鏈子第86章 險勝第54章 仇恨第23章 親王喬治第27章 新藥第22章 東海岸第4章 複方新諾明第42章 自家後院第20章 長江750和東風牌第147章 危險且**的一夜第36章 空襲遠東艦隊第38章 空襲新加坡港(三)第39章 海上沒啥懸念第7章 黑一下美國人第43章 師團長的無奈第35章 臺灣要打仗了第110章 我是白人第47章 重巡和飛機第39章 海上沒啥懸念第3章 宣戰第49章 飛機第42章 裝甲車和重機槍第42章 登陸第148章 寧可錯殺不能放過第51章 戰備(一)第99章 關東大地震第29章 一打白骨精(下)第105章 博弈(二)第13章 羅莎莉亞第56章 雷達第1章 不成功的人生第51章 海面上的陰影第41章 漏網之魚第30章 拒不合作第54章 實力對比(二)第28章 北極熊游過來了第14章 本土防禦第42章 英國人的反應第2章 醞釀第95章 猶太人第58章 中立第145章 33號舞伴第33章 菲律賓有動靜了第18章 有人頂缸了第44章 歸還臺灣島第54章 仇恨第72章 誘餌(一)第22章 問題(三)第55章 反擊(二)第45章 戰爭的滋味第44章 美國的反應第77章 拉燈彈第61章 坦克和雷達第29章 大阪保護圈第6章 寶船第140章 美人安娜第68章 潰敗第58章 “潑婦”第71章 小鬍子的德國第73章 運河與南美洲第85章 文化入侵(三)第29章 高歌猛進第10章 哭泣的爪哇島(三)第97章 猶太復國主義組織(二)第27章 大阪師團第38章 辛亥革命